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為什麼97以後香港沒好電影

為什麼97以後香港沒好電影

發布時間:2024-01-14 03:19:21

A.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B.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C.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第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了啊。97年之前,香港是在英國的統治之下,97年以後,香港回歸了,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了。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開始跟我們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了,很多人覺得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主要是因為香港的動作電影、搞笑電影、英雄電影的市場已經飽和了,加上了新的時代,香港人感覺跟之前不一樣了,所以才會有沒落的感覺。



實際上,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你喜歡現在的香港電影嗎?

D. 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差了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E. 香港電影為什麼97之後就開始沒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傑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鄭伊健,古天樂,謝霆鋒,馮德倫,吳彥祖等都上了位,他們的電影作品比較受歡迎。
可是後來回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
但是港片已經變了一個味了。

F. 67當今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什麼造成的

回顧曾經港片的成功,當時的香港還未回歸中國,有相對自由寬松的氛圍,還有濃濃的本土文化,在周圍一帶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市場。到了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下滑,為此,有人把港片的沒落全部歸根於97年的香港回歸。這么說未免太極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資金不足,產片量變少

輝煌時期的香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港片年產量有幾百部,片產量高,好電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門》、《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屍先生》、《倩女幽魂》、《賭神》;90年代的《黃飛鴻》、《古惑仔》、《紅番區》、《東邪西毒》、《阿飛正傳》、《賭聖》等等,經典電影數不勝數。而看看現在,一年只拍幾十部電影,這讓好片出現的幾率大大減少。

為什麼拍的片子少了?主要還是資金跟不上,投資少了。香港是以商業電影立足的,不賺錢的自然不會去拍。在回歸之前,台灣曾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由台灣買下來的電影會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發行,而香港回歸以後,台灣片商撤出香港市場,這對香港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邊發展迅猛

香港面積小,發展本來就有一定局限性,外來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時期,香港電影的繁榮少不了海外市場豐富資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導演、演員還是外來的華人。比如來自泰國的陳可辛;來自越南的徐克;來自馬來西亞的楊紫瓊;還有來自台灣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席捲開來,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號》,曾掀起巨大轟動,而這時香港電影又缺乏資金,一些優秀的演員選擇投奔好萊塢發展,比如李連傑、成龍、周潤發,這些人走後帶來人才的損失,造成空缺。

周邊國家、地區的電影產業開始飛速發展,韓國、日本、泰國各有各的風格領域,台灣放開手腳,大陸也逐漸嶄露頭角,香港遲早被趕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電影質量,跟風濫拍

現在的香港電影導演很少有獨特的風格,大多數導演都喜歡追隨潮流,隨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斷重復,不去創新,也不注重質量。比如一些賀歲片,沒有什麼新鮮感,觀眾看多了,自然會膩,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現在內地市場如此龐大,香港導演們看到無限商機都來湊熱鬧,導致合拍片越來越多。可他們把心思都用在賺錢上了,根本不在意電影的質量,只要滿足了大陸觀眾的需求,隨便拍些內容都會大賣,目的達到就濫加製作,這樣下去香港電影怎能不墮落?

老戲骨沒有培養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輩演員們都老了,有的已經淡出影壇,觀眾看不到什麼喜歡的演員了,而新晉的演員里又似乎找不到什麼優質的接班人,讓人提不起興趣。

這和香港專門的演藝、電影學院少有很大關系,很多演員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系統的學習,一般都是通過參加海選再在學習班培訓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劇組實踐中磨練出來。而那些打拚多年攢下經驗的老戲骨,沒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過,老師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網路時代盜版橫行

網路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方便,也為盜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過去看不到的電影,現在網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電影不久網上就會更新,有了這個渠道,電影的票房也會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網路的傳播快,吸引力也大,盜版的免費資源,對消費者來講可能是好事,但對於業內人員來講,可想而知。

審查制度加重行業不景氣

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時,正是香港回歸前後,於是大陸背了黑鍋。客觀上來看,回歸後確實有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題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創作可以標新立異,腦洞大開,激發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內地上映的電影都會砍掉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製作團隊的發揮。

雖然這種制約使香港電影的「港味」變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視才會直接導致行業的不景氣。

或許,香港電影發展到一個高度以後,已經趨於穩定,難翻巔峰,只是大陸的步伐快了,才會顯出香港的沒落,一切都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如把它歸於時代的富饒吧!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G. 香港電影業比大陸早差不多二十年,經驗基礎應該要比內地豐富,現在的香港電影為何如此拍的很爛,內地的電

答:我們都知道香港電影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都已經進入其黃金時期了,已經有了很完善的電影產業機制和高度商業化電影市場。就是因為九十年代中後期好萊塢大片沖擊香港本土電影,並且在97後,香港回歸大陸,而且當時恰處於亞洲金融風暴中心的香港倍受打擊,經濟蕭條市場不景氣,所以各方面都過於依賴大陸,導致香港導演北上撈金。
既然北上大陸撈金了,當然就要抓住市場需求,合拍片就出來了,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粗製濫造的電影,如王晶的一系列爛片等只追求票房,電影內容都是超冷飯,惡搞,無新意。當然也不是所有香港導演都是走王晶路線的,典型的就有王家衛了,走的就是文藝片,還有杜琪峰也是,導演功底不錯,就是因為大陸的審查非常嚴格,所以拍出來的電影也有些不盡人意。
內地電影基本上都是照抄香港電影運作模式,也變得十足商業化,導演請人氣較高的明星大腕來參演電影,因為這樣就有了一定的觀影群體了。而且現在大陸導演行業很「吃香」。誰都可以當導演拍片兒,歌手、網路主持人、人氣作家、演員等等,大量外行湧入導演圈,只求票房不看質量,拍出的電影能不爛嗎?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97以後香港沒好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r怎麼把視頻做成老電影 瀏覽:150
國產比較悲傷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48
電影阿修羅在線視頻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989
有哪些很甜很甜的外國電影 瀏覽:801
日本天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06
飛鳥娛樂怎麼下載電影 瀏覽:458
酷達電影網怎麼不能看了 瀏覽:297
殺人牛仔褲是什麼電影 瀏覽:2
人皮交易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702
網路電視怎樣免費看vip電影 瀏覽:93
媽媽再愛我一次電影免費播放 瀏覽:198
美國新上線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
如何消除電影上的評論 瀏覽:414
女權類的小說有哪些電影 瀏覽:222
說說VR電影和普通電影的區別是什麼 瀏覽:752
辣手神探花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95
微電影影片說明怎麼寫 瀏覽:688
什麼軟體好看電影嗎 瀏覽:105
世界民族電影節如何 瀏覽:871
有什麼新電影好看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