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卓別林簡介
卓別林(1889~1977)Charlie Chaplin,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
1889年4月16日生於倫敦(2011年2月一說法證明卓別林出生於出生在斯梅西克的一輛大篷車中,是吉普寨人), 1977年12月25日(聖誕節)卒於瑞士科西耶。幼年喪父,曾在游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或打雜。
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演出,被美國導演M.塞納特看中,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出現在影片《陣雨之間》中。這一形象成為卓別林喜劇片的標志,風靡歐美20餘年。
20世紀20年代初,卓別林的電影在中國已經廣為流行。在1915年9月,他的喜劇短片開始在上海上映,上海的報紙幾乎每天都登有卓別林主演的電影廣告,中國觀眾親切地稱他為「滑稽大王」、「快活大王」
(1)卓別林為什麼突然不演電影了擴展閱讀:
卓別林(1889——1977)
1889年,卓別林在倫敦出生。他在簡陋的出租房間、國立貧民院及一所孤兒院中度過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了他後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像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
17歲時,卓別林進入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卡爾諾劇團。在這里,卓別林有生以來遇到了使他終生受益的良師卡爾諾,正是卡爾諾,把卓別林帶進了喜劇的最高行列。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迴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於引起美國電影製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啟斯東公司的老闆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嚮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卓別林在啟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醜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啟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並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麼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並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願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
卓別林基於他真正藝術家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佔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郁代替了嘲弄。
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只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製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徵。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貳』 希特勒為什麼禁止在德國播放卓別林的電影麻煩告訴我
《大獨裁者》是卓別林第一部有聲喜劇片,故事發生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自由被抹殺,人類歷經滄桑……《大獨裁者》中的卓別林以希特勒為原形,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個推行反猶太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的獨裁者形象.這是卓別林第一次以有聲對白電影向法西斯主義者發起了攻擊,便獲得空前的成功,因此本片獲194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樂5項提名;獲1940年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演員;獲1997年美國國家電影名錄。
查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此片拍攝於希特勒氣焰最為囂張之時,片中對希特勒大加諷刺的情節顯示了其道德勇氣可嘉的一面。劇情描述猶太人理發師查理,因為獨裁者興傑爾對猶太人下達了逮捕令而東躲西藏。不料在奧國邊境時,卻被駐守在那裡的德軍誤認為他就是興傑爾,於是他趁機作了一場維護民主主義的大演說。該片是卓別林的傑作,理發匠部分平平無奇,獨裁者部分則有淋漓暢快的效果,尤以地球舞一場令人嘆為觀止。最後的演說內容精彩。
影評& 幕後《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是卓別林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從新發現的電影膠片上,人們可以看到卓別林身著紅棕色的軍隊制服,正在一座金碧輝煌的舞廳里反復地練習華爾茲;還有卓別林在舞台下苦練正步走的情景。電影膠片還顯示了卓別林為電影設計的另一個結尾。《大獨裁者》的最後一幕是卓別林在為世界和平衷心祈禱,而這實際是臨時想出來的替代辦法。按他原來的設想,最後一幕應該是兩支敵對的軍隊在一起跳舞,後來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而放棄了。
《大獨裁者》由卓別林自己出資拍攝而成,前後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影片公映的時候,美國還沒有參戰。雖然《大獨裁者》在納粹佔領的歐洲遭到禁映,但這並沒有妨礙它成為1940年最賣座的影片,打破了當時英國和美國的票房紀錄。這部諷刺納粹德國的影片以它獨有的幽默和風趣贏得了人們長久的喜愛。
卓別林自傳:拍攝《大獨裁者》
早在1937年,亞歷山大·科達就給我出主意,說可以根據面貌相似引起誤會的情節,編一篇有關希特勒的電影故事,因為希特勒和流浪漢都留著小鬍子。他還說,我可以一人兼演二角。以前我不曾考慮這個問題,但當時這個主意卻成了時髦的題材,而我又急於重操舊業。後來,我突然想到了,如果是扮演希特勒,我就可以當著一大群觀眾胡說八道,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扮演流浪漢,我幾乎可以仍舊像從前那樣不開口。希特勒的故事,可以最好地用來模擬、嘲笑、表演啞劇。於是,懷著滿腔熱情,我急忙回到好萊塢開始寫劇本。為了寫完這篇電影故事,前後我花了兩年時間。
我設計的影片,首場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場上的鏡頭:德國人要嚇倒協約國軍隊,准備放那射程七十五英里的加農大炮。他們以為一炮就可以炸平蘭斯大教堂,沒想到瞄差了一點兒,只炸毀了一個公共廁所。寶蓮將在這部電影里擔任角色。我們雖然已比從前生分了一些,但彼此仍舊和和氣氣,保持著夫妻關系。
《大獨裁者》剛拍了一半,我就收到聯美影片公司發來的警告。公司接到海斯辦事處的通知,說我將遇到審查的麻煩。再有英國辦事處,也為放映反希特勒的影片擔心,懷疑它是否能在英國上映。但是我決心要續拍這部影片,因為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如果是當時我已經知道德國集中營里那些恐怖的真實情況,我是不會再去拍《大獨裁者》的,也不會再去和患有屠殺狂的納粹分子開玩笑的。當時我只是要嘲笑他們純血統種族的神秘無稽之談。我再也不曾想到,在澳大利亞野人住的地方以外,竟然會發生那樣的暴行!
後來從紐約辦事處收到了更多令人懊惱的信,信中都要求我別拍這部電影,說這樣的影片絕對不可能在英國或美國上映。但是我已下定決心要把它拍出來,即使是自己租劇院放映也在所不惜。
我還沒拍完《大獨裁者》,英國已向納粹德國宣戰。那一天我正在聖卡塔利娜島上度周末,從收音機里聽到了這個令人沮喪的消息。戰事初起,各條戰線上相當沉寂。我們都說:「德國人絕對不能突破馬奇諾防線。」後來,戰火突然四下蔓延燒開:比利時被突破了,馬奇諾防線崩潰了,在敦刻爾克遭到無情的慘敗,法國淪陷了。消息越來越壞。英國人陷入苦戰。這時候我們的紐約辦事處就像發了瘋似地把一封封電報拍了來:「趕快拍完你的影片,所有的人都在等著。」
拍《大獨裁者》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許多模型布景和道具,這些我們准備了一年時間才齊備。
後來希特勒決定入侵蘇聯了!這證明他終於發了瘋。當時美國還不曾參戰,但是英美兩國人都如釋重負。
當片子快完成時,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妻子茜爾維亞來看我們拍外景。最近五年裡道格拉斯很少活動,我也難得看見他,因為他一直往來於英美之間。看到我們拍攝其中一個鏡頭時,他縱聲大笑。「我真想早點兒看到它。」
拍攝《大獨裁者》的時候,我已經收到了一些奇怪的信,影片拍完了,這類的來信就更多了。有的發出恐嚇,說將來無論在哪裡放映這部電影,他們就要在戲院里扔臭氣彈,向銀幕上開槍;有的進行威脅,說要去製造混亂。起初我想去警察局報告,但是又怕這樣一張揚出去,會使觀眾們不敢再去看電影了。有一個朋友替我出主意,說不妨找碼頭裝卸工人工會會長哈里·布里奇斯談一談這件事。於是我請他到我家來吃晚飯。
我很坦率地說出了我要見他的原因。我知道布里奇斯是反對納粹的,於是向他說明,我拍了一部反納粹的喜劇片,收到了一些恐嚇信。我說:「這部電影初映的時候,我是否可以,比如說,請你們二三十位碼頭工人來看,讓他們分散在觀眾們當中,要是那些親納粹分子搗亂,你們的人就輕輕地跺腳,別讓他們鬧得厲害起來。」
我在紐約包了阿斯托和卡皮特兩個戲院映《大獨裁者》。我們在阿斯托戲院為新聞界舉行預映。那天晚上我設宴招待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首席顧問哈里·霍普金斯,飯後我們一起去看招待報界的預映,到達那裡時影片已經放映了一半。總之,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笑聲。
但是影評則是毀譽參半。評這部電影的人多數都反對那篇演說。紐約《每日新聞》說,我是在把群眾導向共產主義。雖然大多數寫影評的都反對那篇演說,說它和人物性格不符,但是一般觀眾都喜愛它,我收到了許多熱烈贊揚它的來信。
好萊塢頗有地位的導演阿爾奇·L·梅奧,請我允許他把演說詞印在他聖誕賀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