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時候中國電影真的不如韓國了
不得不說,如今的韓國電影水平已遠勝於中國電影,甚至可以算是亞洲電影的翹楚。看看一個昔日的中華上國的附屬國,人口及面積都不及中國一個省的國家,卻拍出那麼多高水準的影片,我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像我們這么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人口大國,現在還可以說是經濟強國,但是每年拍出的好電影卻是少之又少,有些甚至可以說是不堪入目。除了一眾導演的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之外,僵硬的文化管理手段和及其嚴苛的電影審查制度,無疑是造成中國電影如此衰敗的罪魁禍首。咱們國家從來不缺有才華的人士,我一直認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民族之一,卻連連在諸多方面落後於他人(除了電影之外,最典型的是足球,說了我都想去撞牆),實在是可氣、可嘆又可悲!!!最後,借用一句話來表達我對中國影視管理機構的期許:讓電影人自由創作,天不會塌下來。
⑵ 韓國的電影業這么強,哪些題材電影是韓國的強項
我個人認為是揭露人性丑惡的現實社會的題材,還有各種感情的溫情題材,以及懸疑題材拍攝得比較不錯。
1、現實社會題材
韓國的不少電影都是揭露出了社會丑惡,有一定的意義所在,並且大部分電影都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比如《熔爐》、《韓公主》、《不哭媽媽》。這些題材其實會觸及到很多方面,但韓國的電影人從來沒有特地去避開過,很多電影其實說的就是這個世界上發生著的事情,只不過用電影這種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
其實電影題材的分類主要還是劇情、喜劇、恐怖、懸疑之類的,但是我個人覺得韓國電影這樣進行分類會比較有區分性,而且也能夠概括這些電影所要表達出來的意義。韓國的電影是比較值得大家多次觀看的電影,因為它背後所要表達的東西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不斷思考的,我覺得這些也都是國內電影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好電影。
⑶ 有人說韓國電影總有一種誇張又蕭瑟的感覺,你如何理解
韓國電影史但電影從另一角度來講,又受到諸多個體因素影響,一批導演被禁止參與海外的電影節,或是製作、放映、發行等各方面政策變動,即便只在短期內持續,但影響卻很可能持續許久。
從這一點上來看,韓國藝術電影的發展,在韓國電影政策的影響之下,一波三折。
韓國電影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的歷史,基本與韓國電影的黃金年代同期。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解放,在短暫的過度和海外援助後,韓國電影開始恢復元氣。據數據顯示,在短短五年之間,韓國電影的產量從1954年的11部,達到了1959年的111部。
現在最牛的亞洲電影,應該就是韓國電影了!我本人就特別喜歡看韓國德電影!只有一個原因,過癮!韓國大部分電影劇情故事跌宕起伏,結尾往往又是一個個大反轉!讓人大呼過癮!先來說韓國的動作片,韓國的動作片受八九十年代香港的電影影響很大,動作戲打鬥精彩,追車戲也讓人看的熱血沸騰!我推薦幾個好看的動作片,大叔,被操控的城市,追蹤,向日葵!
還有韓國的懸疑電影也稱得上一絕,反轉再反轉,推薦幾個,我是殺人犯,殺人回憶,走到盡頭!不可饒恕,說句實話,看不可饒恕的結尾時,我是被深深的震驚到了!久久不能平靜!看殺人回憶德時候,兩個多小時德電影,愣是沒覺得長,很過癮,看到結局,久久不能釋懷!
⑷ 為什麼說韓劇和韓國電影之間是天堂與地獄的差距
題材上,韓國電影與韓劇截然不同,什麼絕症梗、倫理亂局、虐愛情長……幾乎全無蹤影。《鳴梁海戰》的主角並非「都教授」、「千頌伊」們,而是與大導朴贊郁攜手成名的老鳥―年過五十、一臉褶子、體重已再創新高的崔岷植。
韓國電影的跳躍式發展自然需仰賴創作者的天才,但更與政府積極扶持、採用分級制、棄用審查制度、鼓勵以市場為導向有關。
產業整體的繁榮,帶動了韓國電影的多樣化發展,也培養了觀眾的廣泛口味。「鐵肩擔道義」式的社會問題片和追求深度及創意的文藝片不斷浮出水面,同樣體現出極高的素質,也頻頻獲得國內好評―前者包括關注侵害少兒的《素媛》、《熔爐》,體現歷史傷痕的《殺人回憶》,暴露民族問題的《黃海》等;後者則由李滄東、金基德、洪尚秀等揚名國際的大導坐鎮,以韓式詩意/禪味聞名於世。
當年未映先紅的《辯護人》,以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為人物原型,講述上世紀韓國軍政府治下,平民律師追尋司法正義的故事。該片不僅票房頗佳,更推動了片中所指的「釜林事件」的重審,使幾位當年的參與者獲得了更公正的判決。中國觀眾因此盛贊其為「改變了現實的電影」。
⑸ 韓國電影和日本電影哪個更厲害
各有千秋,只是韓國電影風格和中國稍微接近一些。
日本電影風格真的不敢恭維!和咱們國家的價值觀相差的太遠。
⑹ 我很想知道,為什麼韓國電影和電視劇差距這么大
韓劇我就不說它,花幾十個小時實在太費時間。韓電影我倒是看了不少,都是看到豆瓣上評分太高,本著找驚喜的心態去看。結果是看一部罵一部,罵完就變成豆瓣文字了,影評當然是淹沒在一片叫好中了;反正我罵完了,對自己浪費掉2個小時已有心理補償,其他人怎麼看我評論無所謂。
在這里,我還要認真說一下韓電影的最大硬傷,我覺得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這個硬傷真是傷不起——
韓電影無論它試圖怎樣去關注一個社會重大問題,做所謂的人文關懷,問題是它的編劇水平普遍偏低,和世界同行相比成笑料級別。有一種普遍的情況是編劇吸納了西方優秀影片的思路,將它映射到韓國社會背景,比如恐怖襲擊、戰爭。稍稍了解韓國國情的人,甚至我這樣的外國人,都知道韓國很少有發生這樣恐怖事件的社會環境,韓國的社會階層矛盾沒有沖突到那樣的緊張程度,這不是無病呻吟東施效顰是什麼?再談戰爭片,製作不錯,價值觀夠宏大,但是考慮到韓戰時期韓國文盲率奇高(比當時的中國都高),你去談人文關懷,讓不識字的農夫、精神不正常的村姑、為混飯吃被抓的壯丁去談人性談愛敵人,這不太扯了?看似是角色不正常,其實是編劇有問題。劇本是電影根本,基礎歪了,製作演出再漂亮類似毛找不到依附的皮。
其次,韓國電影的編劇普遍存在立意先導,劇情發展邏輯生硬,材料堆砌的套路,我稱它是典型的命題作文。好的編劇從小故事、小人物開始,自然發展,故事流暢,演繹出大命題。韓國編劇同行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主題如何吸引眼球上來,但社會觀察力低下,脫離生活,連對西方同行的模仿秀都做不好,劇情邏輯混亂得一塌糊塗,漏洞多過女士漁網襪。看韓國電影,不難感受馬瘦毛長,重車難馱的景象,簡直是在看另一出悲劇,真心傷不起啊。
一定要解釋韓國電影還能吸引人,票房不錯,無法是製作方還是比較認真的,一些場面肯花錢;演員也夠漂亮會耍酷。年輕觀眾看電影基本就圖個樂,找對賣點,上座率大致是有保證的。但,這樣的成功建立在觀眾欣賞水準快餐化的基礎上,難道是電影藝術追尋的唯一方向嗎?
所以我覺得韓國電影與中國影視水平頂多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離世界主流電影水準卻差距了十萬八千里之遠,哥倆不如結個伴認真去西方取個真經回來。
⑺ 又一韓國電影崩了,票房奪冠但故事狗血,投資165億為何就這水平
由科幻電影徐福主演的孔劉,朴寶劍在韓國上映,這兩位演員在韓國都很受歡迎,票房吸引力很強。他們在首映當天贏得了票房冠軍,並且反應非常熱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部電影的聲譽不好。國內豆瓣平台僅獲得6.3分。對於使用濾鏡的韓國影視作品的觀看者來說,這已經是非常糟糕的成績。徐福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一個精湛的技術世界中。由安德森教授領導的神秘組織通過基因改造和重組,研究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類克隆徐福,徐福的體格非常特殊。
徐福此角色設置象徵著永恆的生命和死亡。在故事中,小人被追尋不朽的慾望徐福,為了避免發生更多爭執,徐福選擇毫不猶豫地死去。這是一個充滿美感和深遠意義的問題,但編劇和導演完全忽略了它。敘述側重於徐福強大的超級大國。在屏幕上,覺醒的徐福憤怒地逃跑了,毫不費力地殺死了小人。刺激,充滿活力和美麗。問題在於電影的總長度為108分鍾,只有10分鍾的失控和很少的動作場景才是好看的。在實驗室里,徐福哭泣而悲傷地說:我也可以變成一些東西嗎?在失控徐福之後,請閔基賢開槍自殺,以徹底割斷小人對永生的渴望。死因和避免糾紛處理後,選擇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