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05年第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1905年第一部電影叫《定軍山》。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
評價:
中國電影一經問世便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也許是天作之合,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居然是與國粹京劇的結合,劇目竟然還是頗具象徵意味的《定軍山》,一代名伶譚鑫培也就成為中國第一位涉足影壇的表演藝術家。
所以,盡管這部只用一架手搖木殼制攝影機攝制的無聲影片已無拷貝可觀,但其在電影史上的顯赫位置卻是獨一無二的。
B. 十大經典登山電影 十大經典登山電影有哪些
1、《巔峰人生》
世界最強的越野跑者基里安還小的時候,將世上許多高峻的山嶺記錄在筆記本里,期待長大後能夠一一征服,當他完成了筆記本上的所有高山之後,在2017年五月,他開始了巔峰人生計劃:不攜帶氧氣筒、繩索且沒有任何同伴的情況下,一周內連續攀登珠峰兩次。本片帶領觀眾見證基里安傳奇的生涯,也揭露了他不為人知的脆弱、恐懼和自我懷疑。
2、《喜馬拉雅山的警報》
《K2:喜馬拉雅山的警報》是由導演Dave Ohlson指導,Gerlinde Kaltenbrunner,Simone Leorin,Jake Meyer,Chris Szymiec,Fabrizio Zangrilli主演的美國紀錄片電影,故事主要講述了2009年以下一組登山者試圖攀登喬戈里峰,對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909遠征100周年。體驗探險,危險和平靜的一組嘗試攀登地球上最具挑戰性的高峰。本片於2012年11月2日在加拿大上映。
3、《巔峰極限》
描述男主角彼得和父親、妹妹一同遭遇登山意外,彼得的父親為了拯救2人,毅然決然割斷自身繩索,墜崖身亡。
4、《用心,走在世界頂峰》
艾立克?魏恩梅爾,一出生就患有視網膜病變,十三歲視力完全喪失,失明的打擊曾讓他失意、抗拒甚至逃避,但最後他選擇了面對,從基本的走路開始,在經歷了一段重新的適應與學習後,他現在已經是世界級的運動家,舉凡空中特技飛翔、長距離自行車、馬拉松、滑雪、登山、攀岩等,都是他的專長。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一直都是他最想實現的理想,而他現在正朝著攀登七大洲中的每一座最高峰的目標挑戰。
5、《喜馬拉雅︰返家之路》
以韓國傳奇登山家嚴弘吉為主人翁之傳記電影,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被韓國視為民族英雄的嚴弘吉亞洲首位完成攀登14座8000米高峰的韓國登山家,他在登山事故發生後,再次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搜尋同伴遺體的故事。韓國傳奇登山家嚴弘吉,自從1985首次挑戰之後,22年內總共攀爬喜馬拉雅山脈38次。2004年,朴武澤在從珠峰下山的途中發生意外,不幸罹難。為了尋回他的遺體,嚴弘吉率領隊員展開一段前無古人的搜索行動。
6、《超越巔峰》
在登山史上,1996年是一個災難性的年份,因為當年珠峰發生了大規模山難: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狠狠的打擊了幾個登山隊伍,其中8人、包括3名登山經驗豐富的領隊就此陪上了生命。這一個悲壯的故事,被當時生存下來的其中一名隊員Jon Krakauer寫成《Into Thin Air》一書,而這部電影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
7、《重返喜馬拉雅山》
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成為首度征服埃佛勒斯峰(世界最高峰,又名珠峰)的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了爭取一項前無古人的榮譽:站在世界的最頂端。如今,三十多個年頭過去了,希拉里和他的登山夥伴們重返埃佛勒斯峰,慶祝他們歷史性的登山創舉。
8、《八千米死亡線》
《八千米死亡線》是佛蘭克 羅丹 (Franc Roddam)導演的動作影片。講述了主人公泰勒是個事業有成的檢察官,哈洛則是個大學里物理學頂尖教授,前者個性自私、驕傲、激進絕不讓任何事物擋住他的成功道路;而後者則是善良、體貼有正義感的好人。二人皆有共同的目標爬超過八千米世界各山。
9、《勇闖雷霆峰》
是一部1975年上映的美國動作片,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改編自美國作家兼電影學者特瑞凡安(Trevanian)於1972年創作的小說。
強納森·韓拉克原職為殺手,他已退休成為一位在大學任教的藝術史教授。 後來原本的殺手組織,以強納森所痴迷的畫家畢沙羅的畫作為額外酬勞,要他再次回歸組織執行殺手任務,強納森無奈只好接受任務,並且追蹤他鎖定的兩個目標,其中一個目標隱藏在一個登山隊裡面,而強納森必須在三名登山員中找出目標,一場無情追殺將在艾格峰展開。
10、《攀越冰峰》
《攀越冰峰》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凱文麥唐納執導,喬辛普森、賽門亞特、李察霍金等主演。影片講述了1985年來自英國的兩個年輕人結伴來到秘魯,滿懷雄心壯志,要從西坡征服2萬1千尺的斯拉格蘭峰,而此前從未有人從此登頂過。
C. 《攀登者》電影中,為何說「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這句話呢
攀登者這部電影也是在國慶檔上映。而這部電影也是重新雲集。在10月4號票房就已經達到6.5億。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而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
所以這部劇所表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登山者們的艱辛與不易。更是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革命先輩們為我們的祖國而做出的犧牲與奉獻。
D. 道士下山電影,到底講的啥
《道士下山》是由新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奇幻冒險戲劇影片,影片由陳凱歌執導,王寶強、郭富城、張震、范偉、林志玲等聯袂主演。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了山,一腳踏入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他以一顆赤子之心面對一切,才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像有多麼不同,他終於明白了臨下山前師傅說過的一句話: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劇情簡介:
民國時期軍閥林立,各種勢力與江湖幫派匯聚,一個忍受不了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卻陰差陽錯地被捲入了亂世中的一場場陰謀。他周旋於軍方、幫派和日本人之間,經歷了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與事件,卻在危難中慢慢悟出了武術的至理與境界,從而人生也隨之改變。
E. 電影道士下山的原名小說
電影《道士下山》同名小說,原著作者:徐皓峰。原著描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叫何安下的小道士,因不堪忍受山中寂寞偷偷下山,之後遭遇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
作品內容:
一九三零年代的杭州,煙柳繁華之地。
凱蠢森一個小道士的奇遇引動各界人物現身,西域高僧、政府要員、日本盯畝武士、中統特務、太極高手、梨園名角……一時,種種秘傳心法浮現於世。
本書根據武林掌故和前人口傳,生動講述了一段民國江湖傳奇。小說以史實和拳理相陳,描畫奇人、奇情、奇事、奇技。主要人物皆有原型;其下筆簡潔,立意高遠,有明檔碼清筆記遺韻。當初本書的寫作是向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江湖奇俠傳》致意,現在作者重新刪削潤色,更具文采之勝。以饗讀者。
里子與面子,是電影《一代宗師》的主題之一,在《道士下山》里,日本柳生家族則是最典型的代表,暗柳生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符號,暗夜行動,不見天日,被殺之後無人問津。明柳生則有明確的身份,可接受職務,是家族一員,若有不測家族自會為其尋仇。
日本的武林世界會稱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刺客,中國太極門人也會稱為抗日革命分子,箭客柳白猿與日本特務相鬥、中國戲園老闆跟日本武士打擂台,一個肥頭大耳的和尚能從經文中悟出神力,納粹德國則在西藏尋找沙姆巴拉洞穴里的神秘卷軸。當這些事件統統交織在一起,讀者從何安下的視角里,窺到的是一幕幕讓人驚嘆的真假莫測的民國野史。
《道士下山》的精彩,就在於其以歷史為經,武學為緯,匯集了稗官野史、市井風情、怪力亂神和風花雪月。影片的主角何安下,一個一無所有的小道士,莫名地捲入變幻莫測的武林,他與其來說是一個主角,倒不如說是一個旁觀者,正是他的遭遇何耳濡目染中,揭開了這個隱秘的歷史暗線。
何安下從一個平凡的小道士,逐漸稱為一個高手,他的武功是偶然得來的,不像是傳統武俠中的循序漸進的修習法,而更像是機緣巧合,自然領悟。在徐皓峰的武俠小說里,先天的東西可怕,後天的東西反而容易對付。
徐皓峰,1973年出生,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筆名:徐皓峰、nanhe。武術界知名人士。主要作品有電視劇《都市第五季》、《命案十三宗》、《吳清源》等,電影《詛咒》、《北京蝴蝶飛》等,話劇《北京無冬天》等,參演的電影《旅程》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出版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韓文版已出版)、長篇小說《道士下山》、《國術館》等,在《小說界》、《中華傳奇》等雜志發表《1987年的武俠》、《流氓家史》、《上海九流》等多篇小說。在《電影藝術》、《文藝理論與批評》、《武魂》等專業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道士下山》、《大日檀城》、《武士會》三部小說,基本涵蓋了他對武學、道學和佛學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理念。他的知識結構,賦予了這些小說高度的哲理性和層次感,尤其是作為一個精通武學理論和招式的人來寫武俠小說,更為難得。正因如此,徐皓峰超越了金庸、古龍那一代,將武俠小說的寫作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其中,成色最高、寓意最深刻的仍然是這部《道士下山》。
F. 下山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可能是《道士下山》
G. 求老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高清,在香港上影叫《衛國軍魂》。
1985年11月4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故事片《 高山下的花環 》易名《衛國軍魂》在香港舉行首映式。該片導演 謝晉 率由主演 呂曉禾 、 唐國強 、王玉梅 、何偉 等人組成的代表團赴港參加首映式活動。這部影片在港首輪上映兩周,票房收入346萬港元,創近三十年來大陸影片在港映出的票房最高紀錄。唐國強扮演連指導員,青年時代的唐國強已經是非常出色的演員。
H. 如何評價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
這個片子講了修煉需要在紅塵歷練,沒有經歷紅塵的是是非非,愛恨情仇是無法悟道的。影片從小道士(王寶強扮演)因能力強而被排擠下山,自謀生路,遇到紅塵中師父(范偉扮演)收留,發現師娘(林志玲扮演)出軌,害死了師父,後來小道士沉了這對姦夫淫婦狗男女的船,為師父報了仇。後為了生存想做強盜,走過彎路被高人教訓,經歷了一系列事情,領悟了「不折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種作惡。」影片最後幾句台詞表達了影片真正的思想:「只有經歷的紅塵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悟真正的大道真諦,把人生悟透,將人世看懂,是學道,必須的一步」。影片通篇講的就是佛家宣揚的:不入紅塵,焉能看破紅塵,不入世,焉能出世的道理。最後小道士在紅塵中的種種坎坷和經歷,終於悟到了這些道理,這時的他應該是悟道而得道了。
《道士下山》 這部電影看似只是在講一個窮道士因道觀沒錢養活,被趕下山後的生活,其實是以一個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 2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 是民國版的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道士何安下下山後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他的人,就是他後來的師傅崔道寧,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但這里要說導演的厲害之處,其實只是看起來是民國版武大郎,實際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種可能。
為什麼這么說呢?關鍵在於師傅崔道寧的婚前職業,也是個道士。在廟里對來請願的美麗女子玉珍一見鍾情,寧可放棄道士的身份也要回歸凡塵。玉珍其實就是表現塵世中的一個誘惑,美麗卻帶著危險,在嫁給比自己大了很多,又丑又老的崔道寧後,無法忍受老男人的玉珍與崔道寧的弟弟崔道融暗通款曲。
其實這里何安下面臨的是第一個人生選擇,是做崔道寧這種老實巴交的人,還是做崔道融這種有心機,懶惰,喜歡挖牆腳的壞人。而何安下選擇了第三條路,他沒有像崔道寧那麼軟弱,明知道玉珍和崔道融在合謀欺騙謀害他,還是不忍心傷害妻子和弟弟,也沒有選擇像崔道融那麼卑鄙,沒有道德底線。
他並沒有去霸佔玉珍,但是他並非對玉珍帶來的誘惑完全不動心,在與彭乾吾的兒子彭七子意外相遇後,他在聊天時曾說過自己想和玉珍有另一層關系(台詞過於呵呵,不好打字了)。說明他不是沒有動心,而是害怕自己像崔道寧和崔道融沉淪,他最後鎖住船艙,害崔道寧和崔道融雙雙淹死。
其實不光是為了師傅報仇,一方面他不願意成為崔道融那樣的人,被玉珍誘惑,所以,除掉玉珍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人性的貪婪,崔道寧死後,葯鋪就成了玉珍和崔道融,而何安下必然要面臨被趕走的命運,畢竟他知道玉珍和崔道融的事情,那樣他又會成為一個孤兒,和剛下山毫無區別,所以,何安下選擇了讓這兩個人死,埋葬一切。
第二個故事 是查老闆和周西宇。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個選擇和開始,周西宇與查老闆的關系,是亂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亂世結束後不得不分開的無奈。人總要活成自己,並且各有各的無奈。周西宇要躲避師兄彭乾吾的追殺,他好不容易把查老闆帶回正途,不能再耽誤他。
但是查老闆想要的卻是和周西宇一起同生共死。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周西宇可以選擇和查老闆繼續過著一起練武,看雲卷雲舒的日子,也可以選擇,放手。何安下也面臨一樣的選擇,是選擇和自己一日春宵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按照她期望的,把孩子送給她,然後放她離開。周西宇選擇放手,何安下也一樣,畢竟有些人確實沒有辦法和他真正在一起,有太多現實的壓力。
何安下看到的故事,其實不光是以第三人的眼光去看,更多的還是經歷同樣的事情之後,如何去選擇吧。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第二,雖然這部片子里穿插著親情、愛情和友情,但是,這三種 情感 的表達並不鮮明,幾筆帶過有些敷衍,或是說感情戲的穿插更像是一塊幽默的板塊只為了起詼諧的作用, 情感 的粘連性很稀薄,難道這就是江湖?這就是武俠片應該具有的 情感 ?做為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女孩子而言,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對於女性的 情感 需求沒有達到要求。不過,郭富城和張震的顏值填補了一下內心的空白。帥也可以當飯吃!
第三,這部影片男性起主導地位,女性的加入僅僅是情節的補充。因此對於女性而言,這部影片的吸引力只在於顏值的獲取和一些背景的欣賞。它的市場定位有些問題。
道士下山雖然大腕戲骨很多,但還是覺得有很多牽強和不自然的地方,儒道釋三種精神的處世哲學,穿插在這部片子里,道士下山,他的行為准則更偏向於儒家,但是做錯了事情之後又向佛家進行懺悔,這樣迥異的行為和許多人的行為,都簡單的立足於一個出發點,不是愛情就是利益,這樣的單薄支架讓深入思考的人完全沒有欣賞情節的連續觀感,只能片段化的對各個片段進行翻譯,這樣的效果不知道是導演所想要追求的還是情節本身的不連貫性而導致的。對於個人而言,不是很欣賞這樣牽強的連貫感。
藝術不必直白,但是欣賞要有連續的綿延,這部電影並沒有達到我所想要的效果。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自己是非常喜歡《道士下山》這部電影的。
我在自己家裡通過電視點播觀看這邊電影,一直看到深夜,不禁悲從心中來:這么一部好電影,我竟然偏聽偏信評分低而錯過了。
布景之唯美和選角大牌不細說了,單說劇情。
前半段小道士下山到葯鋪的這段經歷比較寫實。漂亮的老婆出軌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中間這段和房祖名的戲比較蒙太奇。很多的處理是描寫幻覺的,國內得這種電影很少,國外的有《愛麗絲漫遊仙境》等等,我覺得拍的很好,真的拍出了幻覺的那種味道。
後半段張震出場以後,打戲非常華麗而精美,我從這部分打戲當中感受到了小道士心中的人生,江湖,天地和人的那種關系。很難用語言描述,有點天人合一都意味。
《道士下山》總體有點意識流的風格,所以敘事不太清晰,讓觀眾覺得雲里霧里不知所雲,這是它不被大眾接受的缺點。但是整部電影中表達的對人生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並且非常質朴。
我覺得若干年之後《道士下山》有可能成為大話西遊那種類型的翻紅神作。
PS:這戲有張震啊!張震不拍爛片
陳凱歌就是黨培養的好孩子( u ) 」哪家孩子沒一點毛病哦( -ω-`)隨他吧 只要沒有神馬大問題聽話就好 娃娃還是不錯的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這部《道士下山》我看過的感受分析如下:
何安之,無處安放的自己。一個被遺棄的孤嬰,暗示著尋找內在父母與自我的線索。在尋找過程中將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做了完美的融合。最最重要的是個人內在自我的完善與成長,體現在三方面的分離中。
1.與父母分離
安之贏得了比賽卻被趕下了山,師傅的良苦用心在影片的結尾做了表面的升華。嘴要甜,手腳要勤快,功夫不能丟。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如此,這是入世的必備條件。安之逮誰叫誰師傅正是內心尋求父母,而在言語上的體現。「不擇手段非豪傑,不變初衷真英雄」,工具是一時的,內心的目標一致,用工具行動,會成為完善的個人。
剛入世的安之為了吃荷葉雞而呈現的一系列行徑,其中的遞進關系:「你給我」;「你送我」;沒辦法,我只能搶了。「功大於理」,能力勝過其他:在范偉為了追回荷葉雞而不小心落水被救後,關系的反轉體現的淋漓盡致。安之對內心父母的追求有了現實人物的存在感。接下來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節了:兒子想睡師娘,但是現實中的競爭對象不是「父親」范偉,而是范偉的弟弟—師娘真正心儀的對象。
再看范偉的弟弟,與其說是他對嫂子的愛意,不如說是對「父親」哥哥角色的攻擊與反抗。嫂子搶走了哥哥,或者說哥哥拋棄了他,所以他要報復,甚至不惜用殺害他哥哥的手段。其中穿插的金錢的影響我理解為更好的接地氣。值得考慮的一點是電影中弟弟是個偏中性的角色,對哥哥的認可度不夠,還是認可哥哥而想讓自己嫁給哥哥?
安之暗害了師娘與二叔以後,尋求佛陀的庇護與解脫。如松方丈的話句句經典:「是對還是錯我們真分辨的清嗎?」「知道疼就好,還有心。」「粥要自己盛,心要自己找,找到心了佛陀可以幫你安。」內在自我成長的開始。
後期離開醫館時范偉父親一樣安詳的「走吧走吧」是安之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成功分離。
彭爸爸為了讓兒子彭七子當掌門,手刃兒子的最大競爭對手趙心川。彭爸爸如此在意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趕走了攔路虎郭富城才得以繼承掌門。趙師兄的出現我認為是彭氏父子心目中關系輪回的一個體現:為了想當然的傳家寶—功夫在家族中的傳承而上演的一出戲,但是無疑是安之成長過程中一段完美的銜接。
2.與自己分離
三分之二的重點橋段在講述安之內在自我的成長:彭七子跟安之吃了一隻動物,這只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吃竹子長大的,也就是純天然的素食野味,按理說應該非常 健康 才對,但是結果呢,吃下去後兩人都中毒了。彭七子說:動物的心有毒,也就是兩人吃了惡念,或者是兩人的惡念被勾起來了。然後戴著丑惡的嘴臉他們去偷郭富城的功德箱。安之看彭七子時,看到的是好幾幅偏正常的嘴臉,每一副嘴臉都沒有現實中他倆的嘴臉醜陋。要是知道自己有多醜的話可能就不出去了。心裡有惡念的人嘴臉醜陋而不自知!
彭七子與安之偷功德箱的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彭爸爸的師弟郭出現了。落花也好,殘葉也罷,終其一生都掃不完。惡念一直會出現,重點是我們能不離不棄的去掃,不嗔不怒的去看待它,容許它的存在。天地有大明。
郭接納安之留下,傳授的是對狀態的感悟。彭爸爸知道郭的存在後,內心的自卑感顯現,非要找郭比武。此時我們才知道,最厲害的武功不是九龍合璧—隔空打牛,而是猿心計。前者是接力打力達到效果,量變的變形發展;後者則是升華的質變,用速度影響質量。練武是修行,猿心計武功是練習與天地日月融合的修心。再次強調修心的重要性。
彭爸爸出場總是帶著一把傘,除了作為工具外,我理解的是,傘可以擋住至柔的水,水能洗掉、流淌掉所有的塵雜。這是對彭爸爸阻抗改變的表達。最後郭擊敗彭爸爸靠的也是水與月亮的聯結與力量。給予水兩個對抗的力,水會自行化解。
彭七子知道醫治父親的不僅僅是良葯,更關鍵的是郭的消失,將父親心理上的壓力拿掉。所以他去殺郭。傳說修身養性到一定程度的人會有預見性,郭可能預示到了自己的劫難,所以將心法:不離不棄,不嗔不怒傳授給安之。
查老闆的角色的出現驚喜頗多,我認為這是影片中最最出彩的角色。他為了吸食鴉片被戲班開除而參軍,在戰場上認識了郭。殘酷的戰場逼瘋了查,對查有了投射 情感 的郭助人心理凸顯,帶著查歸隱山林尋求自我圓滿。與日練,與月練,與天地陰陽一體,就像人的兩面的完美融合。我理解為自我善念、惡念的共同成長,更關鍵的是郭的成長解脫極大的依賴了瘋子查。雙方都重新活了一次。我們感謝求助者或者是世界上奇葩的存在,幫助我們解放思想與見識。要不是第三段情節的出現,我都快開始懷疑郭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出山後查繼續演戲,行雲流水的表演中反映的擾動、安撫,繼續擾動、安撫~逐級而上。掌控好節奏,理清思路、預知對方的步調···優美的身段中完美的咨詢技巧的展現。
安之帶將死的郭去尋求如松的幫助,郭想見查老闆,安之想讓郭解脫。如松淡然:「上天如擲瓢的手,隨緣而轉。」「生死輪回如同花開花落,你真的看開了嗎?」「一口氣都咽不下去還談什麼解脫」「你在心裡真的沒有看見他嗎?」一、如松用水把郭的那一點混沌給沖走了。二、自我成長完善中除了與父母分離外,還要有與自己的成功分離。
3.與 社會 分離
查知道郭死後前去復仇前與軍閥的對抗與表現,一開始我在懷疑是否違背了「不嗔不怒」的宗旨,後期反思這是查內心強烈沖突的具體表現,應激後的正常反應狀態。如果沒有這一場表演戰爭宣洩情緒,在與彭爸爸交鋒前查老闆的心靜不下來,必定就敗了。
交鋒前彭爸爸一句「還要麻煩你來請我」,因為有了惡念才會意識到善念的存在體現。
在這一故事中,安之扮演的是絕對的觀察學習的角色,查老闆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安之下山不久, 社會 化不深。而查則是從 社會 這一油鍋中炸過兩次的 社會 人了,查最後帶著安之復又上山入林,體現的與 社會 分離更有說服力。
安之一口咬定是彭爸爸槍殺了郭,查老闆的態度「我要你親口告訴我誰殺了郭」前者的主觀臆測與後者的客觀看待問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後期軟弱的彭七子強調是自己槍殺了郭,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彭七子渴望其父親的認可,並且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意味。
4.不離不棄,不嗔不怒
「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作惡。」對 社會 行為的評判中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否中立。
安之下山之前,在山上純真的環境中修的是行,下山後在 社會 中開始修心,這是人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願我們都早日成長完善!
善念也好,完善的個人也罷,最終都體現在正常人的生活中,這一寬廣的胸懷與狀態、就向大自然一樣,容納得下世間萬事萬物。重要的是在修身、修行、修心的過程中我們懷著:「不離不棄,不嗔不怒」的心態。
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這部電影,原著其實是很難改編電影的,因為它嚴格說來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聯起了各種民國異聞錄,同時也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這樣的故事雖然有趣,但在改編電影的過程中,各種豐富到爆炸的細節,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干擾。因為很難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沖突,對於傳統的商業類型片來說,這樣的故事拿來改編電影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為這個題材決定了製作成本不會低,出於市場考慮,它又要必須改編成一個能夠擁有足夠觀眾基礎的類型化敘事,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收益。
沒有愛過的人,不足以談出塵;沒有恨過的人,不足以道寬恕;沒有下過山的道士,沒資格自詡得道。一個與世隔絕的大學高材生,還沒准備好,就一猛子丟進了無常莫測的 社會 。這個 社會 有前輩愛他、護他、逗他,也曾有人傷他、打他。然而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終不過是長長生命中的又一個過客。站在歲月的洪流里,他好孤獨。「不知道自己往哪擱」。二十歲的他看不慣很多事,但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但他總要做出決定。他愛師父,因此他痛恨通姦、痛恨勾引有夫之婦的師叔。但是當他也愛上了別人的姑娘時,他之前的信仰與堅持頃刻間毀於一旦。三十歲時,他憤懣得發狂過,他也學著別人變壞,又悔悟,成才,立業。但是自己依然在亂世的緣里糾纏不開。最終他年過古稀,終於明白歲月如瓢,周而復始,放下因果,無嗔無怒。老眼渾濁的他 看開了紅塵,與世界和解。終得大道。這就是「道士下山」與陳凱歌的故事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個人認為很墜落。
可惜了,跟原著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