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香港電影還一直喜歡拍黑幫片
香港是很封建的,是很父權的,在香港你碰到很多男人的名字,我的名字叫做家輝,是家,不像在內地有很多人叫國。香港很多人取(家)這個名字,從小被教導,要把家扛起來,我是家裡的獨子,我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我們三代獨子,我們從小被教導,我們看黑社會電影里,你看錶達這種價值觀是什麼,我剛剛說父權加團隊,每個黑社會片都是挑戰這些東西,還有一些對於老大不敬的,搶奪權利等等。反映了香港人,廣東人,南方人,這種傳統的家庭的觀點。
② 香港人為什麼特別喜歡拍打打殺殺題材的電影 可事實上香港並不是那樣的社會 因為我今年去過香港
從動作明星角度講,李小龍、周潤發、成龍、李連傑等作用很大,從導演角度講,李翰祥,吳宇森、徐克等居功至偉;從傳統武打到城市英雄系列風靡東南亞,也讓世界震驚。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和作家大衛·波德維爾著作《娛樂王國:香港電影的秘密》,暴力美學大師昆汀·塔蘭蒂諾也是香港動作片的擁躉,《駭客帝國》《殺死比爾》等多部動作電影都邀請袁和平做武術指導。對世界電影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幫到你,下面是從網路截取的。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轉折點,而香港電影也隨著電視的普及化,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至香港人心態的轉變而受到種種沖擊,以致70年代的香港電影是趨向多元化及地道化。承接60年代中期的凌厲氣勢,邵氏在70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電影業占著領導的地位,擁有東南亞電影王國的美譽,出品了大量國語武打片,大導演包括李翰祥、張徹及劉家良等等。他們都以熟悉的刀劍拳腳功夫片作依歸,電影世界裡都是強烈的陽剛味,其中張徹的電影更造就了偶像級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龍、傅聲等。1970年的《龍虎門》就是當年邵氏最賣座的功夫片之一。
李小龍配合著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的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後兩年間拍攝的《精武門》及《猛龍過江》令李小龍進運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
20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吸納大批當時嶄露頭角的導演: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高志森等,炮製一部一部商業掛帥的電影,其中以喜劇為主。這些電影的共通點是以電視台集體創作的模式來度橋創作,充滿密集的笑料及動作,一切以迎合觀眾口味為依歸,代表作品有許氏兄弟的《最佳拍檔》系列及周潤發擔綱的《英雄本色》、《龍虎風雲》等。除新藝城之外,80年代叱吒一時的電影公司還有德寶電影公司。德寶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劇(《雙龍》系列、《富貴逼人》、一方面也拍動作片《皇家師姐》系列、或者都市優皮小品路線 (《三人世界》、《單身貴族》),務求達到片種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電影公司則繼續以成龍作頭牌,讓他從《師弟出馬》、《龍少爺》的功夫小子形像
《英雄本色》小馬哥深入人心
,漸漸成為《A計劃》中穩打穩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跡》,更是成龍的顛峰之作。
同樣是武師出身的德寶明星洪金寶卻憑《鬼打鬼》(1987) 開創了靈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屍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風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謀妙計五福星》以至《運財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
③ 為什麼香港這么小的一個地方有這么發達的娛樂業
香港的黑幫勢力利用娛樂業洗錢,所有的黑錢都進娛樂圈拍電影,能不發達嗎?
④ 香港為何翻來覆去的拍警匪片
因為香港在世界上是座很特殊的城市,它是座間諜之都,半島風雲、東南亞國際沖突,大把比影視劇都精彩的現實事件可以拍了。
二是香港電影圈多數人心態著實曖昧。
第一個模式我們就退一步,縱然不將香港警匪片模式套到內地的城市,哪怕在香港一城正面展現祖國、歐美和日韓等勢力的洶涌暗流。
但是在國家層面,現在你必須得遵守祖國不可逾越的紅線,這是現在大家一致認同的條件。
但香港電影人的想法態度,因為現實各種原因,表現就有些曖昧了。如果真的能拍這類警匪片,我們想的是香港和祖國同心同德,齊心協力抗擊背後勢力,粉碎陰謀,最後一起攜手發展。
現實中因為內地市場的原因,香港電影圈確實拍不了這種商業大片,但他們有交出類似的警匪文藝片啊。
三是香港電影人格局比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香港警匪大片為何一直難以突破?
香港電影的人的不思進取,抱殘守缺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未來的香港大片,像翁子光的《風再起時》演員陣容十分強大,再看前作《踏血尋梅》的細膩手法,當得起未來最期待的香港警匪大片之一。
但它故事重是拍香港「四大探長」,拍得好就能比肩《追龍》和《樹大招風》。但你拍得再好,再和巔峰時代的同類香港警匪電影比一下呢。
原因只有一個:電影審查機制。香港回歸以後,香港電影人不得不遵循這個體系。這個機制禁錮了所有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