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泉映月》的背後故事是什麼呢
1949年4月,無錫解放了。阿炳的命運也將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變化。阿炳有一位好友叫黎松壽。1948年黎松壽先生在南京古林寺國立音樂院進修,向民樂大師儲師竹先生學習二胡。有一天黎松壽去回課,因為天冷,他就在外面活動手指,無意中拉了一段旋律。
這凄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儲師竹先生。儲先生把這一件事告訴了楊蔭瀏先生,楊先生聽了這些片斷的旋律,當即決定去尋找這首曲子的原創者阿炳。
當他見到阿炳,和阿炳說明了他來錄音的原因,並表示有意請阿炳去北京的音樂學院擔任二胡教授。種種的條件給了阿炳再次拿起琴的沖動和動力。他和楊蔭瀏說:我已經很多年沒有拉琴了,手都生了。你給我三天的時間,我重新恢復恢復。
就這樣,阿炳從樂器店買了一把二胡,並借了一面琵琶。再次走上街頭,演奏起那些他記憶中的曲子。這時的阿炳心情是非常復雜的。久違的二胡,給了他無數的回憶,熟悉的旋律一次次讓他心潮澎湃。
同時,對於未來生活的憧憬又使他異常的興奮。在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中,阿炳經過三天的准備,走到了那台鋼絲錄音機旁,開始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音樂記錄。
阿炳一口氣錄了三首二胡曲。當他聽到錄音的回放時,激動地說不出話來,他聽了許多遍回放後,對於二胡的演奏,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手太生了,沒有拉好!讓我再准備半年,從新來錄!」於是他和楊蔭瀏先生商量好半年後,重新補錄。
另外在問及這些二胡曲名時,阿炳給其中的兩首定名為《寒春風曲》和《聽松》。而另外一首,他稱之為《依心曲》。就是說這首曲子的演奏隨心所欲,有感而發,依心而就。
但是楊蔭瀏先生認為沒有曲名的樂曲不好流傳。他和阿炳說:廣東音樂中有一首《三潭印月》,你的這首在無錫創作的曲子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表示贊許。當晚阿炳還錄制了《大浪淘沙》等三首琵琶曲。
(1)陳工阿炳之墓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1918年,阿炳離開了生活了25年「雷尊殿」,開始了他流浪藝人的生涯。雖然說在生活方面阿炳落入了人生的低谷,終日為衣食而勞碌,但從他的精神上卻得到了一次自由的放飛,他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示他所喜愛的音樂。
在那個時期,阿炳雖然雙目失明,但他在樂器演奏方面的造詣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阿炳主要是演奏二胡和琵琶兩種樂器。當時的二胡是用絲弦演奏的,不像現在我們所看見的二胡用的是鋼弦。
因此在演奏時加大了難度。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阿炳所演奏的二胡曲,無論在技術表演和音樂表現力上都是超前的。
阿炳一生經歷近代中國三個時代的巨大變革,新中國的成立讓他的音樂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他的作品因前所未有的宏大社會背景以及他對這一背景的深刻印記和個人的強烈感受,具有鮮明的個性、民族性及時代性。
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卻蘊含著可貴的現代音樂萌芽,其旋律時而喃喃細語,像對親人傾訴知心語般娓娓道來;時而直插無垠,像對敵人秋風掃落葉般勢如破竹,直抵人心,令所有一聽到《二泉》的音樂家及音樂愛好者,甚至是普通民眾很快就會產生共鳴,不約而同地發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