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水印是什麼意思
首先,水印是一種宣傳方式。
1、是電影公司自己加上去的,通常在預告片中才會看到,正片中是沒有的。
2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水印版電影,即,電影製作小組加上去的,在我們下載的壓縮電影RM,RMVB等類型電影中均有出現。通常出現在片頭的正下方,片中的左右上角。也就是為了宣傳自己的小組,而做的與電影無關的字幕或標志。
B. 關於外國電影的翻譯的問題!!
同意二樓的意見。
目前網上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是業余翻譯的,翻譯人員多為相關語種的電影愛好者,完全是憑著自己對於電影的熱愛而義務翻譯免費提供下載的。其中多數都是在讀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極少有專業英語翻譯人士參與,屬自發且有侵權嫌疑的翻譯。
所以,老生在下載和觀看時都對以上翻譯人士抱以相當的尊重,即使有的翻譯質量不是很高,即使有的字幕會出現錯別字。
根據老生對於美劇的愛好以及自己的一點體會,誠意推薦如下字幕組的作品。
TLF字幕組
TLF字幕組在4年內,就有全世界超過500名電影愛好者為其組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目前,TLF字幕組現役組員超過100名,組員涵蓋出生於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三代人,學歷從中學、大學、碩士到博士都有,可謂是囊括了全中國的語言精英。
伊甸園
翻譯質量很高,沒有廣告,字幕基本沒有錯別字。
馨靈風軟
意譯很到位,有古典文學韻味,字幕字體較大、清晰。老生空間里有很多風軟翻譯的經典台詞,尤其是《加勒比海盜3》和《變形金剛》。
飛鳥影苑
國內最好的中英文雙語字幕組,淡藍色雙語字幕,很漂亮養眼,但貌似不是自己翻譯據說有使用其他字幕組作品。
3e帝國
國內最好的無水印字幕組,翻譯質量不錯,行書風格字體。
參考資料:
http://culture.163.com/06/1204/16/31GV4N7Q00280003.html
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406/104189.shtml
C. 求張藝謀主導的電影《英雄》的宣傳手法,參考英雄的百科「當年首次採取了許多國產影片從未有過的營銷手法」
分析電影《英雄》營銷的模式
喜愛《英雄》是因為它迎合了觀眾的需求,《英雄》的火爆則得益於其高超市場化的運作。解析《英雄》是為了誕生更多的《英雄》。
上市7天票房進賬1個億,它就是《英雄》。
《英雄》依靠其雄厚的資金支持、領先的市場理念、嫻熟的運作手法,在2002年12月20日甫一上市,就大獲全勝。截至2003年1月7日,票房達19500萬元。
然而,票房只是《英雄》帶來的收入的一部分。實際上,影片早在全球公映之前,製片方就已通過一套系統的操作手法,不僅收回了全部投資,而且還實現了盈利:歐美地區發行權以2000萬美元售出;韓國與日本發行權分別以200萬美元和7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VCD、DVD內地音像版權以1780萬人民幣成交;《英雄》貼片廣告的標價是30秒200萬元。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圖書、郵票等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所帶來的巨額收入。
從財務的角度看,《英雄》無疑是成功的。究其本質,創新性地將營銷觀念導入電影產業和整合性的成熟的市場運作手法,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
研究中國電影市場和消費者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大片的新鮮過後,國內電影院就風光不在,票房逐年下滑,近年更甚。20年前,中國電影觀眾每年最高接近300億人次,上世紀90年代猛跌至五六億人次。電影市場如此江河日下,原因在於:
1.忽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任何產品,只有迎合消費者現在和未來潛在的需求才能獲得成功。對於電影「生產者」來說,了解主流觀眾生活形態、觀念和偏好的變化與趨勢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國電影市場上娛樂片觀眾佔主流,在這個市場上觀眾就是上帝。而中國大多數的導演卻沒把觀眾的需求放在心上,蔑視觀眾的需求,結局只有死路一條。
2.中國電影觀眾的偏好已發生變化。
近5年電影觀眾觀賞情趣的強烈變化表現在越來越向平民化、通俗化、純娛樂性靠攏,輕松的喜劇片和驚險的災難片更被看好。「看電影只是為了娛樂放鬆」,這已是主體觀眾在緊張忙碌工作之餘進影院的主要目的。
3.中國觀眾缺乏電影經驗。
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觀眾每3年才去影院1次,這使得觀眾缺少一種看電影的經歷,不知道自己花幾十元的代價去影院觀看是否值得。
4.進口大片票價太高。
比如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在中國的最高票價達到80元,比美國的最高票價還高。在一個消費水平相對低下的市場上價格嚴重扭曲,是引進進口大片反而導致中國電影市場降到冰點的主要原因。
5.盜版光碟、走私影片泛濫,嚴重侵蝕電影的市場肌體。
因盜版的性價比較正版具優勢,從而使電影的票房受損巨大。
6.電視電影頻道的替代作用。
7.缺乏真正權威的、對觀眾的偏好和電影的創作起引導作用的影評。
國內影評人士往往從電影的專業角度來分析電影,很少從觀眾的角度欣賞影片,從而沒有有效地激發觀眾觀看的意願。
8.中國電影從產量上來說不少,但進入市場的並不多,很多影片觀眾根本看不到,有的根本就沒有發行。
9.缺乏營銷意識。
在國營製片廠,一部投資上百萬元的影片,能拿出兩三萬元來宣傳就不錯了。因為缺少營銷意識,缺少一流的營銷人才,致使一些國產電影「鎖在深閨人未知」。面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持續疲軟,眾多優秀的國產影片只能依靠幾乎是惟一的手段??搶占「情人節」、「春節」等黃金檔期來爭奪高額的票房回報,中國電影的無奈由此可見一斑。
精確定位
張藝謀從來就不諱言《英雄》作為一部商業片的定位:「評價《英雄》成敗的關鍵在於票房。」
《英雄》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敘事手法和充滿想像力的表現方式,在人們的腦海中占據一塊屬於武俠片最高境界的經典區域,讓人們一旦說到武俠,就自然提起《英雄》。這樣的定位就自然衍生了影片恢弘的氣勢、惟美的畫面、流動的色彩、浪漫的音樂和強大的陣容;就自然衍生了高額的投資和一系列令人窒息的市場推廣動作;就自然衍生了高達40元/人的國產片票價;也就自然衍生了人們心目中堪與《泰坦尼克號》媲美的國產大片形象。
准確的形象定位鎖定了《英雄》的目標受眾是大量的普通觀眾,而不是電影節的評委;註定了《英雄》將成為人們心目中武俠片的經典之作;同時也註定了《英雄》最終要成功。
強大的電影品牌號召力
所謂品牌是指用以識別企業產品,以求有別於競爭者的產品所確定的名稱、術語、符號、設計或這4者的結合。作為一種大眾流行消費產品,在大眾日益依賴品牌消費的今天, 電影必須在市場上打造並運營自己的品牌。《英雄》的品牌經營策略無疑已成為中國電影業的經典之作。
只張藝謀一人,就具有了足夠的票房號召力。更何況800萬美元左右的片酬力邀大腕巨星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甄子丹加盟,再加上杜可風的攝影、譚盾的音樂、程小東的武術、和田惠美的服裝、人物設計、帕爾曼的小提琴、《黑客帝國》特技製作班底為全片製作的將近17分鍾耗資1000萬美元的特技,劇組中的每一個元素都為《英雄》品牌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品牌的價值不是由企業自己評定,而是存在於消費者心目中、存在於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中。
1.溝通。
《英雄》與觀眾的溝通,是通過放映前大規模的宣傳推廣來完成的。不論是在媒體投入、大型公關活動,還是在售點生動化陳列方面,《英雄》主要的訴求點都在於其班組陣容的強大。它試圖利用導演和明星的品牌號召力來說服觀眾:《英雄》的確能夠以其堪與好萊塢媲美的精良製作,帶給他們一直在武俠片中所尋求、所期待的感官享受,他們在精神上獲得的快感將遠遠超過他們在物質上的付出。
2002年11月28日開始上市的《英雄》記錄片《緣起》,將《英雄》與觀眾之間的溝通推到了極致。這部採用紀實手法,從北京到敦煌,從九寨溝到橫店,歷時3年共1000多個日夜跟蹤拍攝而成的記錄片,刻畫了《英雄》從張藝謀腦海中的一個概念到最終成為一部成熟電影作品的每一個有價值的細節。大面積多渠道地傳播這個記錄片,使觀眾有機會第一次與《英雄》的創作和諸多明星親密接觸,從而強烈地勾起更廣泛的人群對《英雄》產生好奇與期待。
2.體驗。
《情感營銷》的作者說「體驗是企業和顧客交流感官刺激、信息和情感的要點的集合。」電影與有形的產品不同,它給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就在於一種體驗。
浩盪的秦軍於鐃鼓齊鳴中策馬賓士,英雄的決斗在白發老朽的古琴旁屏氣斂息,燃燒的仇恨伴隨著鬼太鼓低沉的邪氣,茫茫大漠間傳來的是小提琴哀怨的思念;紅色的楓林、綠色的山水、藍色的書房、黃色的沙漠;《英雄》中的人物,淡化成一個英雄的符號,在服裝顏色的變化中肆意潑灑英雄的風情韻致,張曼玉紅衣飄搖中的絕美,李連傑黑衣勁裝中的剛毅,梁朝偉白衣飄飄中的孤絕;棋亭打鬥、黃葉漫天、九寨比劍,所有的這一切都以張藝謀獨特的敘事手法,向觀眾撲面而來。這的確是一部「在色彩中流動」的「視覺的盛宴」。
3.聯想。
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聯想是品牌力內涵的重要構成要素。《英雄》以其精良的製作,成功地成為公眾心目中最高水平武俠片的代名詞。在這個階段,《英雄》品牌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張藝謀和明星品牌的影響力。觀眾開始更熱衷於討論影片的人物、情節、色彩、音樂、畫面、服裝,他們不再通過導演和演員等因素來對影片質量進行評價,而是相對獨立地以自己的「體驗」來進行評價。
《英雄》以自己的優秀經受住了觀眾的考驗。《英雄》在品質上的成功使得《英雄》品牌和導演、明星品牌在市場上交相輝映,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導演和眾明星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英雄》品牌的進一步延伸。
整合的營銷傳播
《英雄》的成功,絕非偶然。除自身品質出眾外,其在運作上的整合傳播推廣功不可沒。
1.前期策略。
(1)秘而不宣。該片開拍以來,一直都在極度保密之下進行。其主要人物造型都秘而不宣,這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好奇。因此,當《英雄》劇照曝光後,立刻激發了媒體、大眾和眾多商家的第一波關注的熱情。
(2)沖擊奧斯卡。後期製作完成後,《英雄》劇組開始頻頻主動與媒體接觸。於是能否成功入主奧斯卡,又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點和心中最大的懸念,更加激起公眾對此片的期待。
(3)提前推出《緣起》。「《英雄》盜不著,就盜記錄片《緣起》。」殊不知,這樣就又落入了《英雄》的「圈套」。《緣起》既是《英雄》的記錄片,更是《英雄》的宣傳片,通過它又掀起了觀眾對《英雄》的新一輪期待。利用人們對影片的好奇,將《緣起》首先推向市場,可謂是宣傳造勢的創新之舉。在《緣起》推出之前,《英雄》漫畫、小說、郵票相繼面世,形成一浪接一浪澎湃之勢。
(4)盜版的宣傳效應。當人們津津樂道於《英雄》與盜版的「明爭暗鬥」時,《英雄》已上了報紙、網站娛樂版的頭條。都知道《英雄》深圳試映要憑身份證方能入場,都知道深圳的盜版商揚言7天內拿到《英雄》盜版,都知道《英雄》的防盜版工作將進行到底,所以都期望知道是否「盜」高一尺,《英雄》「魔」高一丈。
《英雄》在驚心動魄地與盜版的斗爭中成了輿論的焦點。
2.中期策略。
(1)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2002年11月22日,《英雄》製片發行方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隆重的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現場播放了《英雄》的精彩片段和拍攝花絮。包機首映在中國電影史上是首次出現,《英雄》繼續成功地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2)內地音像版權天價拍賣。2002年11月29日,《英雄》VCD、DVD內地音像版權拍以1780萬元的天價拍賣,創出國內音像製品版權交易最高紀錄。這進一步使人們確認了《英雄》的價值,直接有效地激發了消費者一睹為快的慾望。
(3)媒體廣告的投放。隨著公映期的臨近,《英雄》在媒體上的動作越來越大,全國大部分觀眾都暴露在影片立體轟炸的宣傳攻勢中:除了燈箱、路牌廣告、影院的海報陳列等傳統方式,《英雄》在電視上則以純商業廣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英雄》的無限風采,先是中央一套、三套、八套,緊接著全國150多家地方電視台以及VCD、DVD、Internet多渠道開展轟炸;與此同時,《英雄》還與多普達手機的廣告捆綁在一起,出現在諸多媒體上。這些廣告中都包含了《英雄》的片名和上映日期。一時間,《英雄》的廣告鋪天蓋地,無處不在。以上媒體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蓋了目標受眾,對《英雄》的上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人民大會堂首映禮。在吊足了觀眾和媒體的胃口後,2002年12月14日,《英雄》終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禮。《英雄》選擇在庄嚴的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一方面是進一步聚焦媒體的關注,將宣傳攻勢推向高潮;另一方面,也是有意突出《英雄》的品質非凡。
雖然首映式後眾多媒體對《英雄》的評論報道不如預期中那麼好,然而諸多爭論及張藝謀等劇組人員頻頻在媒體上接受訪談,使人們越來越確信無疑:《英雄》的確值得一看。這,逐漸鋪墊了《英雄》高潮的到來。
(5)潮起??上海、廣州、香港首映發布會。隨著全國公映日期的臨近,《英雄》的宣傳攻勢高潮迭起。《英雄》把全國市場分為北京、上海、成都、廣州4大片區,分別派專人親臨片區壓陣;斥巨資包機前往上海、廣州和香港參加首映發布會,掀起又一輪新聞狂潮;緊接著,寶馬車隊接機、張藝謀與娛記唇槍舌劍、懸紅400萬元捉拿《英雄》盜版、董建華接見、預售票房高達300萬元……2002年12月的娛樂界,沉浸在一片對《英雄》的期待和歡呼中。
(6)售點布置。當《英雄》終於在全國各地全面上映時,各大影院為營造影院現場氣氛,大都上了大型戶外噴繪、POP掛旗、人型立牌等諸多終端宣傳用品,有的影院甚至張燈結綵大肆宣傳。
3.後期策略: 票房和盜版。
即使《英雄》就此中止了宣傳,其炫目的票房也會將它繼續維持在大眾關注的中心。7天票房突破1億元,20天票房突破2億元,人們已經開始不厭其煩地將《英雄》與創造中國票房記錄的《泰坦尼克號》相比較,中期策略的慣性和巨額票房成為《英雄》最大的宣傳點。
另外,影片公映陡然加大了防盜版的難度。《英雄》盜版和反盜版的斗爭,也將持續保持在媒體的視線之中。
在《英雄》的宣傳策略中,前期的事件營銷和中期一系列的公關活動、廣告宣傳、現場促銷手段可以說是精心策劃、一氣呵成;多渠道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覆蓋了目標群體,一步一步地將觀眾和媒體的期待和熱情推向高潮。
渠道決勝
1.集製片、發行於一體。
《英雄》的製片方即發行方。新畫面公司不僅協助張藝謀完成了影片的製作,還聯合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負責該片的發行。這使《英雄》從出品到包裝策劃再到推向市場的全過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組織上奠定了市場運作成功的基礎。
《英雄》品牌和宣傳的力量,使影片的出品發行方在該片的發行渠道中,始終處於一種強勢的地位,具有了執行其發行策略的指揮權。
2.發行中的平面模式策略。
平面模式策略是指一部影片在一個主要目標市場的某一家影院或少量重點影院舉行首映式,以建立良好口碑,一旦口碑確立,便一次性或分階段擴大發行范圍,進入無數影院,以達到遍地開花、財源廣進的目的。
《英雄》的出品發行方充分利用手中握有的發行渠道控制權,精心選擇了人民大會堂作為首映式的地點,6天之後,開始以北京、廣州、上海為重點向全國鋪開。
這種鋪開並不是不加選擇的。《英雄》的出品發行方憑以往的票房成績及其硬體設施水準為基準對各院線進行篩選,以保證影片的放映質量在觀眾那裡不打折扣。
3.檔期的選擇。
對電影而言,檔期是締造成功票房的關鍵。《英雄》鎖定的目標觀眾群是18~35歲的中青年,這些中青年開放、易於接受外來文化,他們對於「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的重視已經足夠與中國的傳統節日相抗衡。因此,《英雄》將全國公映日期定在2002年12月20日搶占「聖誕」檔期,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已經被節日氣氛所感染的人們。周末、午夜、聖誕、《英雄》,這一切誘惑對於風華正茂的中青年人而言,真是難以抵抗。
《英雄》檔期不僅趕上了「聖誕」,而且將「元旦」也包含在內。《英雄》潛在的觀眾是12~18歲、35~50歲對武術、電影感興趣的人群。在這一「聖誕」兼「賀歲」檔期,很多這些潛在的觀眾受票房和口碑的驅使,走進了影院。
除了在香港與《無間道》撞檔,《英雄》在國內幾乎沒有受到其他同類型影片的狙擊。
4.立體渠道發行策略。
除了傳統的銀幕放映,新興的電影分銷還包括了VCD、DVD、電視、錄像、Internet等渠道。西方成熟的電影播放體系告訴我們,電影應首先在影院播放,然後才可以進入家庭錄像市場,再後是付費電視及有線電視,1年以後才可以開始在公眾電視台播放。追隨這種成熟的播放體系,《英雄》有意控制其VCD、DVD的面市時間,決定在影片上映後1個月?大概是2003年2月5日,才使其進入家庭市場, 這樣既保證票房不受到沖擊,又保證《英雄》與觀眾接觸的連續性。
5.嚴防盜版。
(1)影院內監督。《英雄》深圳上映期間,出品發行方在各個細節上嚴格監督,為此甚至控制電影的放映場次和門票的銷售數量,以保證充足的防範力量,有效地防止了盜錄,
(2)保護拷貝。為嚴防盜版,《英雄》的拷貝在押送過程中使用了20年未見的拷貝箱,鑰匙交由各影院經理親自保管。出品發行方還發表公開聲明稱,假如《英雄》的拷貝被電影院弄丟,將要按照拷貝索賠金額的10倍處罰。另外,為了從內部徹底把盜版堵住,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洗印拷貝。每家影院當天放映過《英雄》交接拷貝後得由院線經理簽字。
(3)依靠行政力量。為了打擊盜版,《英雄》還成功聯合了外部力量。國家文化部和掃黃辦首次為一部電影成立了反盜版專案小組;廣東偉佳、飛仕公司投入400萬元作為打擊盜版的基金,並成立了打假小組和律師團。
盡管後來出現了拷貝西安被盜事件,但從整體上來說,《英雄》的防盜版工作還是做得非常成功,有力地保證了影片高額的票房回報。
品牌延伸?後電影產品和衍生產品的開發
電影產業鏈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一是策劃、生產階段;二是宣傳、發行階段;三是影院放映階段;四是後電影產品的開發階段;五是電影衍生產品的開發階段。其中,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是電影自身品牌延伸的產物。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電影業營銷是以「電影」為火車頭,帶領相關產品和產業的綜合開發,這種模式稱之為電影營銷的宇宙系統模式(圖1)。該模式把電影比作太陽,而其他相關產品和產業則是圍繞它運轉的行星。在美國,一部影片狹義上講是賠錢的(指票房低於投資),而在廣義上講則是盈利的(指綜合收入大於投資),這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國,對電影的關注點目前大多還集中在票房上,卻忽略了後電影產品和電影衍生產品這兩個重要階段,還沒有進行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的組合開發。《英雄》在這個方面,進行了積極而成功的探索。
電影營銷的宇宙系統模式
1.海外發行。
在影片公映之前,《英雄》出品方就已將其在歐美地區、韓國、日本的發行權售出,成功收回了全部投資。
2.貼片廣告。
寶潔、豐田、中國移動等數十個大企業的貼片廣告為《英雄》帶來了超過2000萬元的收入。
3.漫畫。
由香港漫畫大師馬榮成為《英雄》親自執筆編繪的漫畫配合影片同時推出。
4.同名小說。
為了和電影產生互動影響,根據《英雄》改編的同名小說於2002年12月初推出。該書首印數量5萬冊,定價為20元。
5.四人雕塑組像。
在影片上映之前,香港方面已經開始出售《英雄》4人雕塑組像。香港有關電影公司自製的這50套《英雄》4人組合雕塑(梁朝偉、張曼玉、李連傑及章子怡)並非有錢就能買到,它需要憑4張換票證來換,而換票證又隨門票附贈。
6.郵票。
為配合影片《英雄》的宣傳,3000套《英雄》郵票限量發行。不久,限量發行改為敞開供應,以便將《英雄》的熱度持續到放映之後。
7.音像版權。
《英雄》VCD、DVD內地音像版權拍賣以1780萬元的天價成交。
8.游戲。
上海某軟體公司獲得了《英雄》劇組獨家授權,首次把《英雄》的人物造型、道具以及故事情節等搬到網路游戲《遺忘傳說》中。
9.捆綁廣告。
多普達與《英雄》的捆綁廣告大大降低了其宣傳費用,實現了雙贏。
10.續集。
《英雄》的投資方已與張藝謀達成協議,《英雄》順利發行上映後,將於2003年再度斥巨資投拍《英雄》續集。
回顧《英雄》運籌中國電影市場的過程,我們可以體會到,《英雄》的成功已遠遠超過財務方面的贏余而具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對於中國電影產業而言,它打造的「英雄模式」將會為眾多電影機構所借鑒,成為真正實現中國電影商業化運作的轉折點;其成功的後電影產品和衍生產品的開發,將預示著中國「後電影時代」的到來。
D. 豆瓣高分《花牌情緣》:日本和歌何以有著跨越千年的力量
電影《花牌情緣》系列描述了三個少年因花牌而結緣的故事。
女主人公叫綾瀨千早,而另外兩個少年是她青梅竹馬的男生,一個是真島太一,一個是綿谷新。
整個故事由花牌串聯起來,中間穿插了師生情、友情,更有女主人公和兩位男主之間的三角戀情。拍穗
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巧妙地運用花牌上的和歌(以五七、五七七共五句計31個字組成的日本詩)表達出主人公當時的心境。整部作品融合了和歌藝術和人物情感,表現出撼動人心的力量。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花牌究竟是什麼,花牌是《小倉百人一猜中首》(天智天皇到順德天皇間傑出歌人的100首和歌作品)所衍生出的紙牌,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歌牌,花牌是另一種不帶和歌的紙牌,只是因為台灣那邊誤譯為「花牌」,就一直沿用了這個名字。電影中的花牌叫穗賀山歌留多,也就是所謂的歌牌,歌牌上記錄的是小倉百人一首的內容。
小倉百人一首深受中國古代的詩歌影響,語言凝練,簡短又包含豐富的感情。
但就像中國的傳統詩詞一樣,代代流傳下來,日本和歌也通過獨特的方式,跨越千年,傳入尋常百姓家中,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消遣活動。
那麼,和歌是如何跨越千年,傳承至今的呢?
中國古代,古人們狂背四書五經,他們廢寢忘食,懸梁刺股,只為考取功名,出人頭地。
相比之下,日本的和歌學習要顯得輕松許多,因為它用游戲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夠體味到其中的樂趣。
和歌過去是日本的一種宮廷游戲。 古代日本的內侍,有個很獨特的要求,就是必須掌握書法、管弦、和歌三項本領。這一觀點可以在《枕草子》中得到佐證,村上天皇的妃子芳子還沒有入宮的時候,其父藤原師伊曾教誨她:
「首先應該學會書法。七弦琴要彈得超過眾人。此外,必須熟記《古今集》和歌二十卷。」
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發展出「歌合」這種游戲形式(即和歌比賽) ,「歌合」同相撲非常像,參加歌合的歌人分成兩組,針對指定的命題,左右兩組各作一首和歌,由評判者裁定後決勝負。女性也能參與。現在發展為紅白歌會,因而從日本每年舉辦的紅白歌會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比拼和歌優劣的盛況。
還有一種形式叫詩合,也叫斗詩,是漢詩之間的比拼,女性是不能參加的。
更有所謂的詩歌合,即漢詩、和歌兩者相互競爭,也是別有趣味 。在藤原公任創作的《和漢朗詠集》中有相關描述,最早的歌合是仁和元年舉辦的民部卿行平家歌合。
但是和歌並不是一種只限於貴族的高雅藝術,它也通過歌留多這種競技比賽的方式,走入了普通大眾的視線。 歌留多上的歌牌就是小倉百人一首中的100首和歌。玩牌的人,要根據聽到的上句,在最快時間內搶到帶有下句的歌牌。
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一個人要在最快的速度搶到這張牌,必須要熟知這100首和歌且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還要出手快,是個急需體力的活計兒,所以「歌留多」也被戲稱為「榻榻米上的格鬥技」。
《花牌情緣》中,千早在每一場比賽過後都會累趴在地上。
除了「歌留多」,還有一種「打和尚」的抽牌游戲(日語「坊主めくり」,翻到和尚牌就要將之前拿在手中的牌全部打出重來),不識假名的小孩子也可以玩,紙牌上同樣印有和歌和歌人頭像,只是游戲規則不同,拿到紙牌最多的人獲勝。雖然「打和尚」不需要記住和歌,但長時間看到紙牌上的和歌,小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記住和歌內容。
老少皆宜的日本和歌,就這樣以游戲的形式一直流傳了下來。
《花牌情緣》的播出,可以說在日本掀起了一陣和歌高潮,很多學生自願報名參加歌留多大賽,參賽人數也隨之水漲船高。 這都要歸功於日本的文化輸出效應。
除了《花牌情緣》,我們熟知的動漫名偵探柯南也出過劇場版《唐紅的戀歌》,用歌牌串聯起犯罪案件,也是掀起了一陣歌牌熱潮。
日本在動漫影視的宣傳方面做得非常好,刺激了民眾的視覺感官,另外針對民眾的嗅覺、味覺,日本也下足了功夫。京都有個小倉山莊,特別推出了一款百人一首的仙貝。在每一塊仙貝的包裝袋上寫著和歌和對應的歌者頭像。
這又在好玩的基礎上給百人一首添了新的附加價值,讀之上口,食之美味。
而且這樣的仙貝也可以用來游戲,搶到這張牌後,我們再默默地把仙貝吃掉,這樣的歌多留是不是更有趣味呢?
更是有商家直接將百人一首印在了餅幹上,做成了歌牌煎餅。
文化之美與食物之美合二為一,可謂是令人大飽眼福,又垂涎欲滴。
這樣的零食就非常適合於作為伴手禮送人,但其實用和歌做禮物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習俗。據史料記載,平安時代,貴族男女互贈禮物時常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心意。
而且平安時代還流行「物名」詩,就是將事物的名稱藏入和歌之中,有點類似於燈謎。送人禮物的時候,附贈這樣的物名詩別有趣味。
物名詩大家藤原輔相的《藤六集》中有這么一首詩。
這句話意思是說,大雁飛來,可山峰上的晨霧還未散,此情此景,我的心也未曾放晴,腦海之中盡是經歷過的那些人世間的苦痛。
這句詩中就藏著胡桃( くるみ ),即我們吃的核桃。送人胡桃的時候附上這首歌,自有一種風雅情調。
像這樣,日本和歌用獨特的方式刺激感官,滲入日本民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帶給他們不一樣的體驗。
痛之深,憶之切。
文化的傳播從來都不是容易的,每一次浩浩盪盪的文化傳播都有著政治變革帶來的陣痛。
歐洲啟蒙運動宣揚的民主法制,在浩浩盪盪的政權變革中得以強化。秦始皇焚書坑儒以鞏固政權,儒家思想得以延綿千年。
是以無數人民在歷史的變革中,切身體會到文化的疼痛,留存下這些文化的記憶。
《花牌情緣》中沒有國破家亡的苦難,只有少男少女的青春情感故事。
可就是這樣的故事,讓每一位觀眾成為「劇中人」,體會到和歌背後的成長心酸。
我們來看一下《花牌情緣》中的和歌片段。
大江奏和花野堇在談論千早的三角戀情時,講到日本史上有一場非常著名的賽歌會,在這個賽歌會上誕生了兩首不分伯仲的和歌,同被收錄於百人一首中。
這兩首歌是同以初戀為主題,一首是平兼盛所作,另一首是壬生忠見所作。
譯文:相思形色露,欲掩不從心。煩惱為何故?偏招詰問人。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人苦苦暗戀一名女子,試圖掩飾自己的情感,可感情又怎麼能藏得住呢?
譯文:春閨初慕戀,但願避人言。誰料蜚語快,風聞滿世間。
這首詩描述了一個人喜歡一個女子,可才剛開始戀愛,流言蜚語就不脛而走。
《花牌情緣》中女主和兩位男主的關系便是這兩首詩的真實寫照,一個告白,鬧得眾人皆知,而另一個默默地把喜歡放在心裡,默默地守護著女主。雙方的感情不相上下,那麼女主究竟會選誰呢?
在最後一輪的命運戰(即決定勝負的歌牌)中,這樣的情感更是到了巔峰階段。
讀牌的時候,兩位男主都沒有遲疑,抓住了契合自己心情的一張牌,初戀的愛情和歌牌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再來看太一離開歌牌社之後,千早遍尋一張丟失卡片的場景。
譯文:清夜子規啼,聲聲碎耳旁。遍尋空不見,殘月曉天長。
在找到這張卡片的那一刻,千早才明白那種好友離去的苦澀感覺。
設想一下,當千年的歌牌傳遞到你手上的那一瞬,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悟呢?
歌牌的魅力就在於,玩牌時的心境融合到和歌之中,是跨越千年的深刻心靈共鳴。
因為共鳴,所以深刻。
「感」,即感覺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也是文化傳播的核心。感覺是淺吟低唱時,你體會到的每一個字所帶來的力量。電影開篇有一個很神奇的鏡頭,名人周防久志還沒有聽到第1個字,僅根據發音的氣息,就拿到了正確的歌牌。
這就是感覺的力量,和歌中的情感與人產生共鳴,才能未聞其聲,先知牌面,才有了和歌的傳承。
其實和歌的傳承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和歌同中國的古文一樣,因為涉及到晦澀難懂的古典語法,曾一度被打入冷宮。
但是和歌通過游戲的方式減少了枯燥感,增加了趣味性,又通過影視宣傳、美食走近大眾,增添了親切感。
在長時間與和歌的接觸中,日本民眾體會到背後的深刻感情,就如同《花牌情緣》中的千早一樣,愛上和歌,並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小倉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賞析》 劉德潤
2、《古今和歌集全評釈》 片桐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