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有哪些導演在威尼斯電影節曾有過獲獎
李安憑藉以梁朝偉和湯唯為主演,以跌宕的情節和絕美的畫面以及對細節的掌控到每一幀都像一幅畫,人物面部表情無聲勝有聲,眼神的交流碰撞擦出火花,將雙方內心的矛盾掙扎體現的淋漓盡致的《色戒》獲得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賈樟柯憑借《三峽好人》演繹出了失去妻子的人苦苦尋找妻子卻空手而歸,有妻子的人卻有意無意躲著妻子,讓觀眾深思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想要的,卻得不到;能得到的,卻不想要。因此獲得2006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張藝謀憑借《秋菊打官司》藉由秋菊漫不經心的視線,張敏感的捕捉到過渡年代愈加分離的城縣鄉百態,以人物秋菊的“犟”反映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犟”,反映出了社會為,以此片獲得1992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侯孝賢憑借《悲情城市》這部從另外的歷史角度理解台灣人價值觀,厚重的歷史感入木三分,簡單樸素的故事顯現真實,悲歡離合不經意間更是深刻動人,被譽為“台灣史詩”而流貫著一種博大的人文精神同時獲得1989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②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什麼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
金獅獎(Golden Lion Award)是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49年,每年頒發一次。金獅獎與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獅獎是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獲得金獅獎。
(2)賈樟柯的什麼電影獲得威尼斯擴展閱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金獅獎華人導演獲獎記錄:
1、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
2、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3、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
4、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5、2005年(第62屆): 李安 《斷背山(英語)》。
6、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7、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8、2020年(第77屆):趙婷(女)《無依之地》。
③ 賈樟柯的資料
賈樟柯,著名導演,山西汾陽人,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之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曾擔任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委會主席。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被譽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6年憑借《三峽好人》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2010年,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授予他終身成就金豹獎,成為有史以來獲此殊榮最年輕的電影人。2011年9月12日,與演員趙濤在微博宣布結婚。
賈樟柯,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其中《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海上傳奇》獲第30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賈樟柯還參與了大量的國際文化活動,成為當今亞洲最為活躍的電影導演之一著有《賈想》、《中國工人訪談錄》等書。
生活照(19張)賈樟柯本對繪畫有所造詣的他,一次偶然的機會觀看了電影《黃土地》之後,便激發了內心對電影的熱愛。他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但失敗了兩次,直到1993年才如願以償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 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盡管這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他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後,賈樟柯又拍攝了《站台》、《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 賈樟柯
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復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因此,如果把賈樟柯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坐標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瀾,甚至已經不是幾部電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影像的文本意義恰恰是對正在經歷激烈全球化變遷的古老中國的一段驚心動魄的記錄,所有的細節已經沉澱到時間的潛流里去,留下的是一個個沉默的動容、一段段不朽的絕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生活照(11張)在由帕米爾文化藝術研究院(中坤文化發展基金支持)和清華大學人文和社會高等研究中心、《中國學術》雜志社聯合主辦的「帕米爾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討了賈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記》,參加文化周的另兩個單元的「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與政治」國際論壇(清華大學汪暉教授主持)與「世界的中國」國際系列講演(北京大學劉東教授主持)的中外學者觀看了影片,多有好評。這里刊登10月28日研討會的部分發言。當天的研討由著名詩人歐陽江河主持。賈樟柯自己敘述到:「這九個人物是由兩部分人組成的,一部分是我進入到這個工廠采訪的真實人物。……我覺得這九個人組合到一起的時候,他們形成了一個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歡群像的感覺,一直不喜歡一組固定的人物貫穿始終拍攝,因為我覺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帶來對現實的復雜性的感覺,所以首先選擇了一個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電影里出現。這九個人物的群像裡面,人物跟人物之間有一個互動的關系,首先他們有一個時間的連續性,從1950年代初到當代,通過他們九個人的接力,來講述一個線性的歷史;每個人物又有一個封閉的但是屬於他自身的時間。」(見賈樟柯等:闡釋中國的電影詩人。)
1970年,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他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准備考美術院校。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他看到《黃土地》,就立下了當導演的願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還大張旗鼓地印了T恤衫。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力量,開始拍攝《小山回家》,這個片子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55分鍾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種敏感直接的氣質,意味著真實。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溫柔。他的思考方式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 賈樟柯
《小武》得了8個獎,進入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賈樟柯成名。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志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攝不太可能沒有壓力。《小武》是一個切片,而《站台》是一個歷程。越過《站台》,賈樟柯成了新一代電影領袖。但他還在「地下」,他的電影國內看過的人還是不多。賈樟柯是以他的決心與耐心,夢想與行動換來流動的影像。《站台》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正式競賽部分,並獲最佳亞洲電影獎。這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導演第一次入圍三大電影節的正式競賽單元並獲獎。法國《世界報》為此發表題為《大師的鐵拳》的評論文章,認為《站台》表現出了驚人的電影品質,亦將成為電影史上的重要一筆。《站台》再獲殊榮,獲得第22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公共場所》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一個30分種的短片,沒有劇本與對話,只有表面的展增。賈樟柯一向是強調表面的,他拒斥人為的深度。 之後賈樟柯又拍攝了《任逍遙》、《世界》兩部劇情片。2006年,在拍攝以三峽民工為關注點的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結果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2008年的《二十四城記》是第61屆戛納電影節參賽影片。 2010年1月加拿大時間22日晚在多倫多電影節組織評選的「新世紀十年最佳電影」中,賈樟柯導演的《站台》、《三峽好人》、《世界》等三部電影榜上有名。賈樟柯再獲殊榮,他與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並列成為「新世紀十年最佳導演獎」 。 瑞士當地時間2010年8月5日,第63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將本屆終身成就獎授予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他也是該電影節獲得此獎項最年輕的電影人。 第30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2010年10月19日上午舉行了頒獎典禮,賈樟柯執導的最新力作《海上傳奇》榮膺本屆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蘭花獎。此外,賈樟柯還當選為本屆電影節「焦點影人」,電影節專門設立「向賈樟柯致敬」單元,即向他近十年來傑出的藝術成就致敬。
④ 賈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1.《小武》
《小武》是賈樟柯編劇並執導的獨立製片劇情電影,該片講述了生活在中部某小縣城的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2.《站台》
《站台》是由賈樟柯編導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汾陽縣文工團的一群年輕人在社會變革浪潮中由「尋找」到「回歸」的成長故事。2000年,該片獲得第57節威尼斯電影節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3.《任逍遙》
《任逍遙》是由賈樟柯執導並編劇,該片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講述了兩個少年為擺脫無盡的無聊也為了給自己定位而出去搶劫銀行的故事。
人物簡介
賈樟柯(Jia Zhangke),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華語影視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作家,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⑤ 賈樟柯在天註定里飾演什麼
賈樟柯在《天註定》里飾演煤老闆。
角色介紹:賈樟柯在天註定里飾演煤老闆是一個土豪級的老闆做煤炭生意。
演員介紹:賈樟柯,導演、監制、作家。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
1998年,處女作《小武》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站台》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入選多倫多電影節「新世紀十年最佳電影」。2006年,《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洛杉磯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及最佳攝影獎,入選釜山電影節「史上十佳亞洲電影」。2013年,《天註定》獲第66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代表作品:
包括《小武》、《站台》、《公共場所》、《任逍遙》、《世界》、《東》、《三峽好人》、《無用》、《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天註定》、《山河故人》。
演員照片及劇照:
《天註定》(A Touch Of Sin)是一部2013年賈樟柯編劇、導演的中國電影,由姜武、王寶強、趙濤和羅藍山主演。該片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等多個國際大獎,獲選BBC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國《電影評論》雜志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國《紐約時報》2013年度十大佳片等。
劇情介紹: 影片圍繞四個人物,四個故事逐個展開,每個故事發生在中國的一個不同的地區,它們通過一些敘述的線索和一種奇妙的形式上的整體感彼此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