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為什麼巴西電影總有母親

為什麼巴西電影總有母親

發布時間:2023-10-06 00:46:11

Ⅰ 巴西電影的歷史

60年代初,由於政府對內實行一些維護民族利益的措施,一批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紛紛以獨立製片的形式發起一場振興巴西電影的新電影運動。評論家D.內維斯、S.奧古斯托以及導演羅查,G.、迭戈斯,C.等人以都市大學活動中心的刊物《都市》為陣地,發表他們的見解。他們反對商業化的巴西電影,反對好萊塢對巴西電影實行的殖民化,以面對現實為原則,主張創立植根於巴西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新巴西電影。
新電影運動一方面借鑒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使用非職業演員和採用實景拍攝的方法,另一方面借鑒了法國新浪潮的低成本獨立製片方針。新電影的導演們把目光投向巴西社會的陰暗角落(貧民窟和內地),揭露社會矛盾。這時期的重要影片除紀錄片《五訪貧民窟》(1960)、《海角游藝會》(1960)等外,故事片有P.C.薩拉塞尼的《卡伊薩斯港》(1962)、A.杜亞爾特的《還願者》(1962)、葡萄牙電影導演R.格拉的《卑鄙的人》(1962)和《槍》(1964)、迭戈斯的《悠揚笛聲》(1964)、多斯-桑托斯的《乾涸的生命》(1963)、羅查的《太陽國里的上帝和魔鬼》(1964)等。1964年軍事政變後,新電影的導演們把視線從農村轉向城市,拍攝了一些針對反動當局的思想激進的影片。如羅查,G.的《苦惱的國度》(1967)、迭戈斯,C.的《大城市》(1960)、L.伊爾茨曼的《死者》(1965)、多斯-桑托斯的《愛的飢餓》(1968)等。這些影片反映了人民對時局變化的困惑、悲觀、憤懣與失望。影片的主人公多號召用暴力來擺脫困境。 80年代初,巴西電影不但產量可觀,而且不少影片在國際上獲得強烈反響。如G.薩爾諾的《德爾米羅·戈維亞上校》(1979)、L.伊爾茨曼的《他們不穿禮服》(1981)、若奧·巴蒂斯塔·德·安得拉德的《被榨乾的人》(1981)、日裔女導演山崎靜的《異鄉淚》(1980)、迭戈斯的《再見,巴西》(1980)和《逃奴堡》(1984)、巴本科,H.的《佩紹特》(1980)和《蜘蛛女之吻》(1985)等。
自1965年起,在不同城市舉辦本國電影節。1975年成立巴西電影工作者協會。

Ⅱ 這個電影的寓意

非常喜歡這類風格的青春電影,勁酷如一首重金屬迷幻搖滾。
說來慚愧,之所以看了這部電影是因為豆瓣上一張帖子「來一張電影里的少年」。然後就被男主角雅各布·蓋爾紹(當然當時我還不知道他的名字)徹底秒殺。那張臉真是精緻到近乎完美。那玩世不恭的小情緒不經意地停留在那挑起的眉梢上,若有還無的妖嬈蠱惑盤旋在唇角,不留神時無法覺察,驚醒之時已被他俘虜。
這部電影理所當然被譽為「二十年來最酷的波蘭電影」。當然其中不乏過度誇張的溢美之詞,但是,出自一位八零後導演之後的本片帶著一股天然的叛逆勁兒,大聲地否定這個扭曲的現實世界。
男主角多米尼克來自一個富裕的波蘭家庭,父親是政府高官,母親是服裝界女強人,他就讀一所私立學校,有固定的朋友圈子,課余時間去練空手道,時常陪父母參加那些無聊的應酬酒宴和歌劇。他的生活看起來完美而正常。但一顆空虛的種子早已深深埋藏在他的心靈深處,等待著一粒火星的點燃。
那一點並不遙遠。畢業派對那一天,他在朋友的起鬨下和男性好友埃里克接了吻。這段視頻立馬被上傳到Youtube瘋傳,臉書上全是同學們肆意的猜測和調侃。更糟的是,他在和埃里克對練空手道的時候產生了生理反應。鋪天蓋地的網路輿論讓他羞於再踏進社交團體里一步。
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在網上東晃西晃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游戲論壇「自殺空間」,結識了一個名叫西維亞的女孩。西維亞也是因為一段用小刀在手臂上雕刻的視頻而走紅網路,她每天宣稱「我還活著是我今天最大的錯誤」,在「自殺空間」里被人稱作「女王」,聲稱自己三年沒有踏出屋子一步。西維亞讓多米尼克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找到了一種說不清的親近和情感寄託。他開始在這個「自殺空間」裡面越陷越深。

《自殺空間》海報——簡筆畫,手機、電腦、還有那些纏繞的網線讓人們的生活在網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這把雙刃劍,傷人傷己。
這個議題其實並不新鮮,換個被人丟臭雞蛋的說法就是——網癮少年的毀滅之路——聽起來多麼像都市報社會版的新聞報道。但是這么個老套的題目在導演的筆下充滿了勁酷的青春味道,實屬難得。
二戰後關於這種充滿寫實味道的非美國製造青春電影涉獵不多,故不敢在此妄言。但據我個人看過的,包括《愛跳舞的芭蕾少年》(俄羅斯電影),《愛之傷痕》(丹麥電影),《在全世界面前》(巴西電影),《薄暮之河》(荷蘭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日本電影),《陽光姐妹淘》(韓國電影)等等,大多探討戰後,尤其是八零九零後青少年的心理狀態。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讓他們不再理解什麼是挨餓受凍,中產階級的家庭環境,父母雙職,家中一般有幾個兄弟姐妹,但他們大多很不快樂,卻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無法尋求到所謂的共鳴和知己,他們尋求特立獨行,尋求群體認同,但又不善於和世界打交道。家庭的情感淡漠和與父母的缺乏溝通讓他們把好不容易得到的同齡人認同緊緊抱在胸前,無論如何也不撒手。這種情況下,他們很容易被誘惑,很容易被欺騙,很容易受傷害,很容易迷失自我而不自知。這大概是這些青春物語所要討論的共同話題。
我很喜歡這些電影中營造出來的時代感。像《陽光姐妹淘》和《愛跳舞的芭蕾少年》,還有這部《自殺空間》,觀眾可以從電影中感受到當時獨特的時代氣氛,那些巨大的、甚至是殘酷的政治事件被輕描淡寫地帶入電影,變成一種獨特的青春色彩。尤其像曾經生活在蘇聯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東歐國家,那些成長在九十年代的少年無法從歷史中找到認同——當一個國家一夜之間就可以顛覆曾經堅持了那麼多年的意識形態,你指望這個國家的青年人去信仰什麼呢?但是,解體後二十年的今天,這些國家的導演可以坦然自若地談這段歷史,甚至帶著一絲調侃的味道。插一句題外話,我覺得中國能做到這一點的也許只有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當然這是完全不受我黨待見的一部作品。中國人對歷史格外的嚴肅態度限制了這類題材電影的創作,但個人認為這不失為一種解讀歷史的角度,甚至更為真實而深刻。
回到電影本身。很難相信雅各布·蓋爾紹的新人身份。這個男孩在網路上資料少的可憐,但看過這部電影,你就可以了解他對角色的把握和表演的爆發力是那麼的驚人。他絕不是空有一副好皮囊的花瓶。那瞬間崩潰的神情,那極端暴虐的情緒,那眼角硬生生流下淚來面部表情卻還是空洞冷漠,那帶著挑釁的玩世不恭,那放下全部尊嚴的苦苦哀求......他的表演那麼復雜而多變,非常精彩。
少年的心理最難揣摩,也最脆弱。有的時候他們並不是真的對世界絕望,他們只是想找一種方式讓世界注意自己。虛擬的網路世界給予他們一種莫名的巨大力量。面具之下,他們肆意地對著這個世界比中指,他們在虛擬的空間中打造自己的個性形象,尋求「志同道合」之人。而現實世界中,他們還得和無聊的世界繼續相依為命。在某種程度上說,生活在網路時代下的年輕人都是人格分裂者。
每天手機不離手,眼睛不離電腦,拇指族,低頭族,電玩動漫言情小說,刷FB微博人人成為一種習慣性動作,宅男腐女隊伍日益擴大......我們的父輩也許完全無法理解我們的生活,但是,拜託,我們就是這樣的,和西方國家的青少年真的沒有那麼大差別。請正視,我們不再是那紅領巾迎風飄揚的畫中少年了。
這部電影幾乎集合所有該出現的青春物語元素,包括同性之愛。多米尼克喜歡男人嗎?誰知道。也許他和埃里克的吻只是一種無所謂的嘗試,只是同齡人起鬨下的即興產物,更可能只是導演讓這部影片犀利到極致的噱頭。但無論怎樣,同性戀這個小小的標簽讓男主角更加孤單,更加疏離,更加迷茫。沒人試圖理解他,卻都要來觀看他,治癒他。
影片的結局,多米尼克自殺了,一直宣稱要自殺的西維亞卻活了下來。西維亞跑出自己的屋子,站在空曠的草地上,大聲地哭號。服用過量安眠葯的多米尼克在死之前大聲地哭著呼喚父母的救援:他真的沒有多想死的呀。盡管生活沒有意義,不,不能這么說,也許生活本身的意義就是「活著」。他們不懂死亡的含義,就如同他們不懂生存的含義一樣。他們太年輕,他們其實多麼害怕孤單和死亡。
影片塑造了一個炫麗的網路世界,採取日系的動漫風格和配樂。多米尼克和西維亞在這個世界中像一對俠客情侶一般美好。他自以為自己愛她,卻從沒見過她面具下的真實模樣。多米尼克的父母自以為提供給了兒子一切優越的東西,以為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所缺的唯一一樣東西就是:溝通。
和大理石接吻、高調宣稱自己喜歡男人、畫著眼線穿著鉚釘讓自己看起來格格不入的舉動,也許只是少年無助的顧影自憐。
少年的世界可悲而滑稽。多米尼克的世界幻滅了。他生前最後的一刻被手機拍下來上傳到了Youtube,成為點擊率超高的視頻。彷彿莫大的諷刺。

Ⅲ 譯製片巴西電影有哪些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之一,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文化多樣性的國家。巴源御西電影產業也逐漸壯大,擁有許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其中一些也被譯製成了其他語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譯製片巴西電影:
1. 《城市之光》(City of God):這是一部2002年上映的犯罪劇情片,講述了里約熱內盧貧民窟的年輕人如何在貧困和暴力的環境中生存。該影片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巴西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2. 《愛的魔法》(Love Actually):雖然這部電影並非完全是巴西製作,但其中的一些場景是在巴西拍攝的。這是一部浪漫喜劇電影,講述了多個情感故事,展現了愛的不同形式。
3. 《卡洛斯·塞貢達:70年代的恐怖分子》(Carlos):這是一部電視電影,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歐洲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之一卡洛斯·塞貢達的生平。該影片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2011年金球獎最佳電視電影或迷你劇集。
4. 《黃昏雙鏢客》(A Hora e a Vez de Augusto Matraga):這是一部改編自巴西文學經典作品的電影,講述了一個道德敗壞的土地所有者在遭受報應後的故事。該影片在國際上獲得了好評,被認為是巴西電影的另一個代表作。
5. 《上帝之城》(The Clan):這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犯罪劇情片,講辯侍述了一個陰謀集團如何操縱政治和經濟來控制巴西社會。該影片在巴西國內獲得了好評,被認為是一部反映現實問題的作品。
以攜裂吵上是一些著名的譯製片巴西電影,它們展現了巴西的文化和社會問題,同時也證明了巴西電影產業的成就。

Ⅳ 有哪些推薦的巴西電影

6.魔幻現實主義在水彩動畫中的巧融,《男孩和世界》呈現而出的是以孩子視角所見光怪陸離的世界,那天馬行空的奇想,在純潔簡約畫風中的勾勒是對現實社會中資本主義對人壓迫的深刻縱深,一部簡單的動畫,卻留給了觀眾無限的遐想與沉思。文/夢里詩書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巴西電影總有母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觀看粵語全部電影 瀏覽:309
東廠不敢殺的人是什麼電影 瀏覽:546
電影蜘蛛網怎麼做 瀏覽:603
為什麼老公不愛看小電影 瀏覽:103
剛上映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150
好看的青春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103
產後多久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 瀏覽:334
如何發展我國的電影產業的發展 瀏覽:691
姜棟元演過什麼電影 瀏覽:840
恐怖電影叫紅什麼女孩 瀏覽:478
電影木乃伊二免費 瀏覽:864
下載的電影怎麼放apid 瀏覽:176
和閆妮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1
好看的的電影網站 瀏覽:856
好看的宗教電影惡魔的耳語 瀏覽:54
臨潁電影院提前多少天能訂票 瀏覽:382
女生好聽的電影歌曲有哪些 瀏覽:668
男女在酒店看什麼電影 瀏覽:234
考中央電影學院要多少分 瀏覽:533
外國好看電影剪輯動作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