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部馬克沃爾伯格電影的名字
馬克思佩恩
地 區:歐美
類 型:動作片
導 演:John Moore
主 演:Mark Wahlberg,Mila Kunis
這個世界上最難以平復的痛苦,無疑是被迫與親人至愛陰陽兩隔的憤怒……馬克思·佩恩是一個嚴肅至極的警察,雖然獨來獨往慣了的他還有點蔑視規章制度的小毛病,卻仍然不啻為一個盡職盡責的優秀執法者。像警察這個行當,是最容易樹敵的職業之一,馬克思也不例外,每一個被他親手抓住扔進監牢的罪犯,都對他恨這入骨,欲除之而後快。馬克思了解自己職業所帶來的危險,可是他也樂於接受這種刺激的挑戰。然而讓他想像不到的是,罪惡的魔爪竟然伸向了他的老婆和孩子,在家人被殘忍地殺害後,幾近瘋狂的馬克思開始在崩潰的邊緣遊走,為了給老婆孩子報仇,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⑵ 青年馬克思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青年馬克思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幾天,跟我的一位同學去看了這部《青年馬克思》的電影,因為我本科專業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隸屬於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學馬克思的,所以,對於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點了。
但是,去到電影院,卻發現除了我跟我同學之外,就只有一個人在電影院坐著,我們三個人包場了。在我看來,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對他不是蠻感興趣,也不是蠻了解他的。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為了紀念這位偉人,德國及法國的電影製片公司聯合創作了這部影片。
電影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從相遇開始一直到他們最終創立《共產黨宣言》,推動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過程,主要寫的是馬克思24歲之後一段時間的故事。
馬克思24歲時,由於沒有當成大學教授,只能去《萊茵報》當主編,可是他的觀點才激烈了,受到當朝政府的抵押,最終《萊茵報》各個成員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其父親是大資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剝削、壓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親的這種管理工人的方式,並與一位很有個性的在其父親工廠工作的反動派女性相戀了。恩格斯會經常去探訪工人的情況。
沒有工作的馬克思境況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與他非常相愛。燕妮出身於大戶人家,長得非常漂亮,比馬克思大四歲。不過在她的骨子裡不喜歡大戶人家中被束縛的生活,還是非常崇拜馬克思的,覺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為馬克思生了幾個女兒,這位馬克思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後來,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說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來是不喜歡從事他父親給他的所謂資本家的工作的。但是為了支持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還是當了很多年的資本家,只是幫助馬克思解決經濟上的困難。
在他們為工人發言的過程中,當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當時工人運動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兩個戰線都認為把工人組織起來,只要他們力量足夠大,就足以推翻當時的反動政府,然後建立工人階級的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必須要為工人樹立一個綱領,讓他們能夠內心非常服從地去參與到工人運動中去,這個綱領自然就是《共產黨宣言》。
整個影片看下來,可能就是覺得在很平淡的描寫馬克思的傳記。但是這部影片也能夠引發我們當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馬克思、恩格斯這些人物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實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歲之前都已經基本形成了,無疑他們都很聰明。但是他們為工人階級發聲,寫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學界、經濟界、社會界都非常有影響力的著作,他們的思想是顛覆性的,這是值得我們當代青年人去學習的。就像馬克思的墓誌銘所寫的,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都是在解決怎麼認識世界的問題,而馬克思則解決了如何改造世界的問題,這無疑是非常具有創見性的。
《青年馬克思》講述偉人卡爾·馬克思在過去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艱苦奮斗經歷的電影在影院播出。為深度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精神,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我院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校學生會組織幹部,幹事作為代表參與觀影。
首先這部電影中的青年馬克思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堅持不放棄,對事業、生活、朋友的熱情,看準目標,砥礪前行,鍥而不舍。其次這部電影十分真實,不是將馬克思恩格斯推上神壇,而且從一個近乎平凡人的視角去講述了最朴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
片中的青年馬克思積極奮斗,與資本主義勢力對抗到底即使受到資本階級的迫害,也不改初心。馬克思也曾叛逆過、迷惘過、苦惱過,但他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堅持夢想、敢於批評、勇於實踐、不畏苦難,一步一步朝著那個最初的夢想靠近。我想在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更需要這種為幸福努力奮斗的精神。
而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僅有利於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事物,更可以提高邏輯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辯能力,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認清當今形勢和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
我們青年大學生應該有自己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前方盡管布滿荊棘,但我們也要勇往直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一名合格的青年大學生。為了真理付出自己的一切。
馬克思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雖然熟,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感覺還是深奧的,不太懂。在多數人眼中馬克思是遠離世俗小民的高大上人物。假如被問到馬克思的初心是什麼,相信許多人會兩眼茫然。
最近電影院在熱映《青年馬克思》。這是一部譯製片,法國、德國、比利時聯合拍攝的。這部電影沒有對觀眾講大道理,進行空洞說教,而是通過場景再現,還原了19世紀歐洲當時的社會背景、馬克思的愛情、馬克思生活的窘迫、馬克思與恩格斯的相識相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追求、馬克思流亡、《共產黨宣言》的誕生過程等等。它是一部貼近觀眾心靈、情感的劇情片,用生活片段和細節反映出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信仰及奮斗歷程,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來感動觀眾。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春故事穿越百年時空,依然讓觀眾熱血沸騰、為他們的信仰和初心感動不已。
19世紀中葉,資本家用種種手段攫取財富,如設法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壓低工人的工資、大量使用廉價的女工和童工等,無產階級飽受剝削,生活貧困潦倒。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產業工人,但他們十分同情受到嚴酷剝削的工人階級,毅然絕然地與資產階級分道揚鑣,有覺悟地超越了自己所出生的階級,努力為所有人建設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擔任《萊茵報》主編兼自由撰稿人的馬克思憑著犀利的筆桿子,不遺餘力地為弱勢群體仗義執言。1843年,進步的《萊茵報》被查封,馬克思開始了流亡者的生活,他失去了國籍,失去了職業。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勞動人民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
《青年馬克思》通過重現馬克思的生活場景告訴觀眾他的價值觀是什麼。馬克思奮斗的出發點就是維護被剝削階級的利益,讓勞動者不被剝削,不受壓迫,能充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過上幸福的生活。這就是馬克思的初心。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發表的《共產黨宣言》成了無產階級追求解放和幸福的代言書。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踐行初心的實際行動和生動反映。
時間過了2個世紀,馬克思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當前的我國社會與19世紀的歐洲社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背景和社會矛盾,馬克思的有些理論可能已經不適用當前的社會了,可我們的初心還是一樣的,有著共同的願望和理想,都希望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馬克思的初心仍是指導我們前行的領航燈。
安逸的日子過久了,有些痛苦就會淡忘,有些信仰就會漂浮。我們一直奉行馬克思主義,可有些地方還是與初心有點距離。比如說貧富差距,在有些國有企業,領導幹部與一線員工的工資差距不是三五倍,而是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貧富差距有點大了。
在「七一」前夕,再接受馬克思主義初心教育是有必要的。去觀看《青年馬克思》吧,與偉人的靈魂來一次親密接觸,讓馬克思主義初心引領我們朝著信仰的方向前進。
通過觀看《青年馬克思》,讓馬克思主義這個名詞漸漸在我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體會。馬克思主義我認為就是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理論。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的改變了世界,也深刻的改變了中國,是我們立黨建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青年一代最鮮亮的底色。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不斷證明其正確性和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朴實,重情重義。馬克思為我們留下了具有非常價值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如果給每個人都貼上標簽,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個。他立足當時所處時代,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放眼整個人類發展規律,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不斷在實踐與思考中形成馬克思主義,這推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成就,從「兩半」社會到近代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情況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重大問題,最終實現我國偉大夢想!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向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致敬,宣誓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信念。
身為當代青年,我們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與期許,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與機遇,但我們的優勢就在於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新時代,我們仍然要學習並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不知道最後放的紀錄片什麼意思,是為了平衡一下嗎?
不過其他部分還是不錯的。
我是不懂電影,單純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說一下。
早期的馬克思是一個哲人,自由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但是當馬克思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時,我們知道,一切問題的焦點都在所有制結構和生產關系。電影正是展現了這個過程。
開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盜竊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視角。林木盜竊案問題在於,習慣了中世紀傳統的農民並不知道他們現在面對的不再是只關心政治統治,戰爭和榮譽的封建領主,而是資產階級化了的地主。羅馬法賦予資產階級明晰的,絕對的財產觀念。產權既然歸我,你就不能動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權力,王朝也需要為我說話。
緊接著是歐門-恩格斯工廠,工人階級破壞機器的反抗和資本對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力。私有制當然不是資本主義的特產,但是私有制依然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私有制決定了無產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純粹理論上擁有和私有者同樣的權利-隨時有可能被從生產資料旁邊拉開,拋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換的基礎。
私有制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談這個,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毫無意義。
因此,電影一開始就擊中了全部問題的核心,只是不清楚這是有心還是無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數人看起來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確可以看到馬克思思想軌跡轉移的過程,從一個批評家轉為革命家,從一個哲學轉變為經濟學家(但絕不是研究大家該怎麼賺錢的那種經濟學家,直到今天,資產階級經濟學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標准去衡量馬克思)。
電影在細節上力圖充填更多內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個是有偉大精神的貴族,一個是覺醒的無產階級。鮑威爾,巴枯寧,魏特林,蒲魯東。。。。一整幅歷史畫卷,同時馬克思在與這些人決裂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對自己舊思想的告別。不過遺憾的是對每一種思想電影介紹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當然是恩格斯和馬克思的友誼,就我個人看來,恩格斯的確缺乏馬克思那種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這段時間,恩格斯卻由於自身經歷具有比馬克思更高的認識,可以說這時候,他是馬克思的引路人,當然,同時也是互補。
影片從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的相遇開始講起,到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立和共產黨宣言的寫作。作為一部傳記電影,沒有、也不可能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關鍵是如何於枯燥窘迫的生活中表現人物澎湃高亢熱血沸騰的內心。二人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簡短的談話如破冰之刃打破原先對對方的偏見,深夜暢談,舉杯相慶,躊躇滿志,敬那真正思考的靈魂。
在紛亂時局中被驅逐,起紛爭,受輕視,但當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鮮紅旗幟被掛起,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的口號響起,spectre這個詞被推敲,還是能感受到一個不屈的、志在改變世界的靈魂。
哲學家的任務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是單純去煽動,不用激情去煽動**,也不用感情去煽動眼淚,而是用哲學用經濟學用思想去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馬克思的這個體系也改變了我們看到人類社會的方式。他不是為了建立一個崇尚博愛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問題,迎著最尖銳的矛盾奮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思想綱領和理論武器。
也許是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掛得太高,被印在課本上次數太多,我們小時候把他神話,長大後又努力通過貶低他、迴避他來彰顯自我,但我們應該意識到,他是一個人,一個帶領被壓迫的工人階級對抗資產階級和貴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識到這一點後再來看馬克思及恩格斯,會清醒冷峻很多。
另外,前兩天看到一條微博,大意是說以舉國之力崇拜一個崇尚暴力的人是畸形的。不考慮彼時彼刻的社會形勢和工人生存狀況,不考慮工人運動的復雜性,而僅僅給馬恩扣上「崇尚暴力」這個大帽子,和魏特琳一味宣揚博愛也沒什麼本質區別吧。
今年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為了向這位偉大的思想家致敬,有幸參加了黨支部的《青年馬克思》的觀影活動。115分鍾的電影,節選了1843年至1848年間馬克思的生活片段,這5年多時間,是馬克思主義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階段,也是整個歐洲矛盾四起、學說林立和迷茫困頓的特殊時期。
影片還原了《共產黨宣言》誕生的艱辛過程,同時描繪了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動人友誼,以及馬克思與燕妮之間的理想愛情。
十九世紀君主專制下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影片開始為我們講訴了一宗林木盜竊案,一群為了生計的窮人前往森林撿拾枯樹枝,而法律規定森林屬於資本家,撿拾樹枝的行為屬於盜竊,從而導致了一場屠殺,老人婦女兒童就這樣死在了資本家爪牙們的屠刀之下,死在了資本家的權利之手,鋪墊出後文的背景。
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
恩格斯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爾後,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作為一名共產主義的堅定支持者,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在這個日新月異而又暗流涌動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們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認清形勢,理解各項政策制定的基礎,我們更應該像馬克思那樣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我們的社會主義世界奉獻微薄之力。
正值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觀看了《青年馬克思》影片,115分鍾,為我們能講訴了1843年《萊茵報》被查到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的短暫青春故事。
影片開始為我們講訴了萊茵省的林木盜竊案。萊茵省的窮人為了生計不得已前往森林撿拾樹枝,而萊茵省議會認定樹枝屬於國有財產,頒布了相關議會法令,窮人撿拾樹枝的行為被判定為偷竊。眾多老人婦女兒童死在貴族的權利下,鋪墊出後文的背景。緊接著《萊茵報》在科隆被查封,言論自由被普魯士君主鉗制,馬克思被驅逐出境,被盧格帶往巴黎,創辦了《德法年鑒》;恩格斯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紡織廠目睹了工人的反抗,為研究英國工人階級現狀,深入貧民窟,並愛上了女工瑪麗,開始了解的貧富雙重狀態,完成了關於《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調查。
影片剛開始是雙線敘述,從馬克思恩格斯見面開始並線。在盧格的家中,恩格斯與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氣暴躁的馬克思與貴族出生、沉靜如水的恩格斯在爭鋒相對後志趣相投,暢飲到深夜,並對蒲魯東的青年黑格爾派進行了批判,燕妮取名為《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這位出身於德國貴族"特里爾舞會皇後"的非凡之處。電影中後續的點滴也說明馬克思的成功,與背後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瑪麗,是工人活動家,剛開始做為恩格斯家的紡織工人抗議資本主義,後續幫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階級狀況,引薦恩格斯和馬克思與正義者聯盟的領袖見面,對後續將"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號的實現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布魯塞爾,作為比利時的首都,歐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是馬克思驅逐出巴黎的逃難地,在這里因為自己潦草無法獲得工作時的失落,體現出貧困無法支撐妻兒生活的無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濟時對付完上門討債的人後的喜悅,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體化。
知識界永遠都會有爭論,魏特林、蒲魯東和巴枯寧,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場,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爭執,《貧窮的哲學》和《哲學的貧窮》,透漏著唯物主義辯證思維,以及對於自我觀點的勇敢表達。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議馬克思去讀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如李嘉圖等,也是為最終《資本論》在1968年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影片最終以1848年油燈下創作《共產黨宣言》為結尾,整個影片講述了青年馬克思、恩格斯的愛情和偉大友情,他們的革命友情創造了歷史,啟發了人類的思考,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完電影《青年馬克思》有三個突出的感受,一是馬克思的人格魅力,二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三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與實際結合創造中國奇跡的實踐魅力。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馬克思一生縱使顛沛流離、貧病交加,他仍是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為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奮斗。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朴實,重情重義。馬克思為我們留下了具有非常價值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如果給每個人都貼上標簽,馬克思一定是多彩的一個,是千年最偉大思想家。他立足當時所處時代,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放眼整個人類發展規律,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不斷在實踐與思考中形成馬克思主義,這推動了整個人類世界的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豐富自己的思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取得的成就,從「兩半」社會到近代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下發展的,新時代面對新情況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我國重大問題,最終實現我國偉大夢想!
紀念馬克思,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是多麼強大,道路的選擇是多麼重要,崇高的事業是多麼值得奮斗,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多麼緊密相關。
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要繼續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地展現出來!
⑶ 馬克思佩恩3(MAX Panye3)的詳細劇情是什麼
《馬克思佩恩3》劇情:
馬克思·佩恩是原本是紐約城的一名警察,在妻子和孩子被殘忍殺害後,幾近瘋狂的他在崩潰的邊緣遊走,開始一場如同夢魘的旅程,等待他的卻是想像不到的選擇和背叛。
距離那些事件過去了8年的時光,馬克思仍然陷於內疚和自責的泥沼中,每日借酒慰藉心中的悲傷,用止痛葯來緩解身體的痛楚。他知道妻子在世的話,不會喜歡自己如此的頹廢和潦倒,於是離開家鄉來到了聖保羅,希望在這里開始新的生活。
距離前作發布已有9年的時光,而三代中的馬克思也老去了8年,從一名干練的警探美男變成了滿臉胡須,窮困潦倒的大叔。他的精神世界沒有太多的改變,仍舊為妻女的死悲傷欲絕,整日在痛苦於回憶中沉淪,藉酒精麻醉自己,靠止痛葯緩釋身體的傷痛。
運用了大量的過場動畫,使得整部游戲如同一部畫面細致的動作電影。畫面運用大量的掃描線,物體重疊、色差過度、屏幕分割、關鍵字閃現等效果,給人疑真似幻的感覺,從中反映馬克思的避世心理,和酗酒帶來的那種恍惚感。戰斗部分新加入了生命值的設定,並且止痛葯非常的稀少,主角受傷後不能自動恢復,只能運用唯一的恢復道具-止痛葯來補血,這樣很容易陷於死地絕境,增加了戰斗的難度。
運用非線性的敘述結構,大量的運用倒敘和閃回手法,讓玩家逐漸剖析馬克思的內心世界。小馬克仍然命運多舛,一路的走霉運,不斷的失去,不斷的尋找自我救贖的方法。
⑷ 主人公叫馬克思,妮娜是什麼電影
孤膽保鏢 Schutzengel (2012)
導演: 蒂爾·施威格
編劇: 斯蒂芬·布查特 / 保羅·莫里斯
主演: 蒂爾·施威格 / 盧娜·施威格 / 莫里茲·布雷多 / 卡羅利妮·舒赫 / 赫伯特·克瑙普
類型: 劇情 / 動作 / 犯 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 俄語 / 土耳其語
上映日期: 2014-06-13(中國大陸) / 2012-09-27(德國)
片長: 132分鍾(中國大陸) / 133分鍾(德國)
⑸ 馬克思佩恩1和2里游戲的情節
1.《馬克思佩恩1》:
在過去的三年裡,由於家庭的變故, Max從一名快樂無憂的偵探變成了痛苦、憤怒,沉迷於麻醉劑的癮君子。然而更糟糕的是,Max不久發現自己和他的搭檔Alex的死有關。在明白了Alex 和Max家庭成員是被有關銷售毒品的暴徒殺害以後,Max陷入了困境中。
Max察覺最近正在交易一種叫做瓦爾基里的新毒品的黑手黨老大 Punchinello和所有最近發生的事件有關。面對著警察和暴徒的Max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失去了,於是他開始對那些造成他家庭和夥伴悲劇的匪徒進行報仇。游戲的故事發生在Max Payne的妻子和孩子慘死後的第三年。
2.《馬克思佩恩2》:
在殺死V字毒品的企業頭目,妮可拉霍恩後,企業的合夥人之一的艾爾弗萊德伍登履行了承諾,保馬克思無罪,然而之後的兩年,馬克思佩恩生活得並不快樂,血海深仇雖然已經報了,但死去的妻子和女兒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為了避免勾起他不愉快的回憶,他辭退了緝毒組DEA的職務,申請重新調回到紐約警察局擔任探員工作。
(5)馬克思被圍攻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游戲背景:
《馬克思佩恩》獨特的是不斷出現一些閃回的場面,交代主角的回憶或者推斷,試圖更接近電影手法,Max Payne的bullet-time模式游戲的精髓,因為當它被激活以後,游戲中的動作將變得相當緩慢,你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開火時子彈離開槍管並射向目標的過程。
Max Payne還有一種與bullet-time效果不同的模式叫做shootdodging。如果在X平面的八個方向上移動時使用動作建,Max將利用 bullet-time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朝那個方向飛躍。一旦Max完成了飛躍動作,這種效果將會自動解除。
⑹ 電影《青年馬克思》主要講了什麼
電影《青年馬克思》該片講述了1844年,年輕的馬克思在巴黎與恩格斯相識,因共同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合作撰寫《共產黨宣言》的故事。
1843年,君主專制下的歐洲飢荒肆虐、經濟蕭條,處處危機四伏。英國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秩序,創造出新的無產階級。秉持博愛共產理念,工人組織陸續成立。兩名德國青年,馬克思與恩格斯,將顛覆這些組織的烏托邦思想,改造他們的斗爭及全世界的未來。
馬克思自大學畢業後,憑著犀利文筆與非凡思路迅速躍升《萊茵報》總編。然而,因他撰文抨擊普魯士國王導致報紙被迫停刊,隨後,他帶妻子遷居巴黎。在創辦《德法年鑒》期間,馬克思結識了家境富裕的德國同鄉恩格斯。
恩格斯在英國曼徹斯特經營紡織工廠,擁有卓越手腕與經濟知識。他的出現,於金錢、於學識,都大大支持了馬克思的思想實踐。後來,兩人受託起草「正義者同盟」規章,一同完成了經典政治文獻《共產黨宣言》。一位困苦拮據仍不改其志,一位含著金湯匙又滿懷抱負。時代青年的聚首,即將讓全世界風雲變色。
(6)馬克思被圍攻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青年馬克思》是拉烏爾·佩克執導的傳記影片,由奧古斯特·迪赫、斯特凡·科納斯克、薇姬·克里普斯主演,於2017年2月12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上映,2018年5月5日在中國上映 。
角色信息:
(1)卡爾·馬克思,青年革命者。在《萊茵報》因撰文抨擊普魯士被迫停刊後,他和妻女遷居巴黎,生活十分拮據。即便如此,他仍堅持斗爭。在巴黎期間,他與恩格斯相識,雖然一開始稱對方是「門外漢」,但十分贊賞恩格斯所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二人成為革命同志並結下深厚友情。
(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家公子,其父在英國擁有多家紡織廠。但他作為父親工廠的代理人,對父親剝削工人階級的行為極其不滿。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深入工人階級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完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此為契機與馬克思成為朋友。不僅與馬克思互為精神支柱,更為馬克思提供了經濟支援。
(3)燕妮·馮·韋斯特倫·馬克思,出身自德國名門望族,卻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馬克思這個「無宗教信仰的猶太男孩」。即便婚後的生活再艱苦,她也沒有向家裡要一分錢。她具有非凡的思想境界,對馬克思的革命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
(4)瑪麗·伯恩斯,來自愛爾蘭的紗廠女工,愛憎分明,爭強好勝,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在恩格斯父親的工廠工作時與恩格斯相識,後來與他結為夫婦。幫助恩格斯與正義者同為盟取得聯系,對恩格斯的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