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專利法的觀點來解讀「我不是葯神」中格列衛天價葯
最近電影《我不是葯神》走紅。電影講述在上海做生意的程勇,從印度購進仿製的、治療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葯格列衛。該產品在我國每盒需人民幣23500元,而印度的仿製品為4000元(註:葯品的名稱和價格與電影略有差異),服用效果與瑞士進口的格列衛相同。瑞士生產的正品格列衛價格奇高被稱為天價葯,並由此引發多種爭議,每種觀點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從《專利法》的角度進行解讀。一、格列衛為什麼是天價葯?一方面是由該產品的成本決定的,另一方面是因為該產品在我國享有專利權。從染色體的發現到格列衛葯品面市長達41年!僅篩選的化合物就超過10000個,葯企還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各種臨床、跟蹤;一方面,格列衛是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葯,決定其使用者是小眾人群、不可能成為可口可樂那樣的大路貨;另一方面,專利保護期理論上最多隻有20年,實際上遠低於20年、有些國家甚至只有5年;產量少、時間短,企業不僅要收回成本、而且還要贏利;格列衛在短時間內成為天價葯便不難理解了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導致企業血本無歸,新葯研發便失去動力;沒有新葯的持續研發,每個人都可能隨時倒在病症面前......二、我國能否仿製格列衛?我國《專利法》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該條款的前半部分著重於產品、被稱為產品專利,後半部分則著重於產品的生產方法、被稱為方法專利。因此在專利有效期內,我國不能仿製格列衛;印度的《專利法》與我國不同:沒有產品專利、只有方法專利。因此,只要使用不同於瑞士的生產方法把格列衛合成出來,便是合法產品;目前,瑞士的專利已經失效,我國可以仿製格列衛、甚至可以採用瑞士的生產工藝進行仿製。三、小結患者需要低價葯來保命、企業需要天價葯求生存;二者產生沖突時,可尋求新的解決途徑。欣聞我國已將格列衛納入醫保,其單價由23500元降至500元左右,這是患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Ⅱ 《我不是葯神》——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高
最近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 《我不是葯神》 中的「靶向抗癌」葯物葯價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製作成本只有500元的葯物,居然買20000?」
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那麼 高 ?
格列衛(《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的研發成本,普遍說法是10~20億美金,包括製造成本和研發成本。
「如果單純以製造成本計算,靶向抗癌葯的利潤率在90%以上,但這是外行的演算法。」某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比如一款抗癌葯,臨床實驗費用達十幾億美元,這部分肯定要由患者承擔。」
意思就是:抗癌葯里的製造成本可能很小。所以網上有人嚷嚷著說「制葯公司坑人,明明就要500的葯,買價20000」,是因為只看到了製造成本。研發成本才是葯物成本的主要部分,研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設備,需要多次臨床。格列衛研發了50年,只是慢粒白血病的三個II期臨床試驗,就招用了1028名受試者,總花費為3400~8000萬美元。可見總的一個研發過程需要燒的美刀之多。
一項數據表明,瑞士諾華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836億美元,在這期間只批准了21個新葯,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葯花費為40億美元,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花費最高達1082美元。
2010年調查顯示:全球葯企研發投入僅占其銷售額的8%,營銷投入約佔20%,超過50%的利潤給股東分紅。有研究對比了10大跨國葯企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銷售開銷。與昂貴的葯物研發相比,更多投入到了市場銷售。
BMS的Sprycel是格列衛的競爭對手。2007年,諾華又獲批了同類二代產品Tasigna。按理說,格列衛應該有較大幅度降價。
然而,其價格不降反升,這歸功於兩個新葯紛紛定出了 6萬 和 8萬 美元的更高價。
必須終生服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為了求「相對便宜」的價格,仍然會首選格列衛。需求量大了,商家會提升價格謀取更大的利潤。所以,商人們看重的不是葯物研發成本,而是市場需求。把葯價定到高過葯物成本價,對於商人而言,就像把10元的白襯衫定價成15元一樣應該。
研發葯物是科學家的事情,商人不是科學家。早期的葯物研發多為政府投資,有潛力的葯物被商人入手開發時,高葯價就已經默默定下了。
我國暫無研發靶向抗癌葯的能力,所以大部分抗癌葯都是進口。
於是我們就收關稅和增值稅。
在中國大陸,會針對進口葯徵收3%~6%不等的關稅,以及17%的增值稅。此外,還有15%的醫院加價,以及20%的流轉費用。而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葯品的增值稅為0。據數據調查, 我國的葯品增值稅稅率,是歐洲平均葯品增資稅稅率的兩倍。
不過也要聲明:關稅只佔進口葯最終葯價的3%~6%,影響很小。就好像老班讓跑三圈900米,沒有關稅的你站在其他同學的27~54米處,卻還要跑800多米一樣。
一種葯要進入中國,不管在國外做過什麼實驗,都得在國內重新走一遍流程。
有工作人員說:「先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提申請,審批就得一兩年。然後再找醫院合作,招募病人做臨床試驗,又是至少半年、多則一兩年或者更長時間。做出來的效果還得再批,看你做的過程是不是正確,別造假數據什麼的,加起來可不是就得好幾年。」這好幾年,需要資金。
回扣是指供應商按一定比例,將貨款返還給銷售商的資金。
訂20個雞蛋20元,賣雞蛋的人為了讓別人買雞蛋,會給別人一個折扣。但是自己虧損2元的會往實際售價裡面補,說是要20個雞蛋打折扣18元,其實20個雞蛋在回扣後還是20元或者高於20元(售價提高),賣雞蛋的人獲利還是20元、甚至更高(利潤不降低)。回扣後, 賣方的利潤不會減低,而是貨物的售價提高。
國內進口抗癌葯價格高昂,還與中國醫葯領域的 高回扣 有關。「哪個企業不給醫院回扣,不出三個月肯定倒閉。」一位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說。救人性命的抗癌葯,被當作醫葯界最有價值的搖錢樹,高回扣、高葯價的問題更突出。
按照規定(還有規定),內地醫院可在實際葯物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0%~15%。
一位專家說,「中國內地比較特別,還有制度成本,只要你不改它,它一定會加到葯價上去。」就是說, 不想加葯價坑人,也得加。 此外,從葯物出廠定價,到醫院葯房,中間的環節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
這部分費用通常占 葯價的7~8% 。葯物進口但未到達患者手中之前,通常還要經過3道左右的經銷商,每道經銷商均會溢價5%~7%。誇張點,就是2元的健胃消食片通過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經銷商,變成了5元、8元、18元,到了葯房醫院,由於需要盈利,就變成了24元。
「如果把15%的葯品加成拿走,好多醫院都活不了,因為政府只給醫院5%的財政支出。以葯養醫是政府的問題,不是醫院的問題,也不是醫生的問題。」北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張曉東對媒體記者表示。
如果15%的價格是明的回扣,而在實際操作中,暗的回扣也時有發生。就是開個會搬個獎,也會回扣。
這么明回扣,暗回扣,一輪輪算下來,最終呈現在患者面前的抗癌葯葯價……
「扒一扒」格列衛的成本與價格
我國進口抗癌葯價格世界最貴 特殊環境催高葯價
Ⅲ 《我不是葯神》火了,便宜到嚇人的印度葯靠譜嗎
《我不是葯神》正在熱播,影片講述的是無錢買葯的白血病患者意外發現印度仿製葯不僅便宜還好用。比如白血病特效葯格列衛可以讓慢粒白血病患者10年生存率從不到50%提高到90%,在中國價格為23500元一盒,一盒為一個月服用劑量。但在印度,只要1000元,甚至可以壓價到200元一盒。
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罕見病用葯簡化上市要求,同時會有更多的進口抗癌葯納入醫保范圍,隨著抗癌葯新規逐步落地,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抗癌葯降稅的後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葯加快降價,爭取讓群眾早用上、用得起好葯,逐步減輕重大疾病患者的醫葯費用負擔。
Ⅳ 《我不是葯神》中提到的印度仿製葯、為什麼會比國內葯便宜那麼多呀
如果你看過《我不是葯神》的話,你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在劇中徐崢飾演的程勇靠著倒賣仿製葯發家致富了,盡管,電影裡面沒有過多去描述,但是,我們可以赤裸裸看出來葯品在價格上面的差距,一瓶正版葯要3萬多,仿製葯零售價才2000多,更何況如果去廠商拿貨的話,只需要500塊,簡直用便宜到死來形容。
影片《我不是葯神》中提到的格列寧,真實名字叫格列衛,是諾華制葯公司(Novartis)研發出來的一種抗癌一線用葯,對某類癌症有效率高達95%。格列衛在治療CML與GIST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極大關注。但是,和電影里一樣,現實中它的價格也死貴死貴。據說在國內的每盒價格近兩萬,而每盒只能吃一個月。印度仿製葯的價格是一盒兩百左右,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印度的仿製葯就是救命的神葯。
印度的仿製葯,譬如影片中的印度格列寧等物美價廉,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病人的救命稻草,一些發達國家的患者也選擇使用印度的仿製葯,甚至是到印度就醫或治療。比如在印度,約有550個實驗室為葯物市場利潤豐厚的美國市場進行供葯,還佔領了90%的市場份額。
恰恰是因為仿製葯沒有這方面的成本,使得葯品的價格會遠比正版葯低廉很多,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我們國內不能向印度那樣,也搞一個專利雙軌制呢?其實,如果搞了,那對於辛苦研究新葯的企業來說,無異於是重擊,這樣的話,葯企就沒有動力去研發新葯了。
Ⅳ 《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為什麼會變成了「神葯」
電影《我不是葯神》開頭,中年落魄的主角程勇第一次來到印度的格列寧仿製葯廠時,面對印度廠長,篤定地吐出這四個字。
生意失敗,孩子即將隨前妻移民,老父親等錢手術,電影設計了這個千瘡百孔的生活窘境,為程勇冒險走私印度仿製葯的行為賦予了一點正當性。他需要回國賣掉這些別人的救命葯,換取足夠的錢,再去換父親的命。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樁違法的生意。而這樣的「商機」之所以存在,反映的是現代醫學運行邏輯的數個難解矛盾之中,可能最為殘酷的那一個——
生命或許是無價的,但救命的方式總是有價,而且還經常很貴。
像電影里演的,正版葯3.7萬,印度仿製葯零售2000元,批發則只需要500元。這是一道太過簡單的算術題。唯一的問題是,這么做是違法的。
但是,「為了救人命而違法有什麼錯」?正是在這個邏輯之下,印度政府為仿製葯打開保護傘,印度成了仿製葯的天堂。
Ⅵ 電影《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到底是一款什麼葯物真的那麼容易像電影裡面那樣出現耐葯並且難以購買嗎
格列寧實際上是叫格列衛,的確如電影所說是一款可以治療慢粒白血病的葯。
至於耐葯性方面,血液學不良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這也正是格列衛效果的體現,格列衛大量抑制費城染色體陽性的白血病細胞,造成白細胞一過性偏低,所以不要白細胞一低於正常就急於停葯,這樣格列衛剛起效就被中斷,這樣反復幾次就很容易出現耐葯了。其實不單是格列衛,大部分普通葯物也會產生耐葯性,只不過短期服用看不出來。所以大家在服用葯物的時候不能反反復復不遵醫囑。
現在我國獲批的進口葯越來越多,已經有很多葯可以購買並且可以進醫保了。因為代購的確會存在違法及假葯(這里說的假葯並非仿製葯,而是指無良葯販勾兌的一些維生素或其他沒有葯效的假葯),所以現在度娘或其他平台上已經可以搜到很多印度直供葯的相關平台。有條件的患友們也可以自行選擇海外醫療或者其他途徑購得相關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