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曾看過一部校園電影,現還想看,可我不記得是叫什麼名字,現在來請各位告許我,內容簡介:幾年級幾班我也
出位教師 (1998)
導演:梁允浩
主演:車仁表/宋允兒/張赫
類型:劇情/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1998-11-28
又名:ZZANG老大
林塞賓(張赫飾)、柯常和鍾顧是三個正處於危險青春期的學生,他們的頑皮行為直接導致了他們在高中的成績極為糟糕。校長決定僱傭一個前輟學學生王濟鵬(車仁表飾)來擔任音樂課教師以及他們的輔導員,希望能夠有相同背景的王能以毒攻毒,改造這些頑劣分子。
為了增加孩子們的自尊,王濟鵬決定讓他們參加一次全國高中音樂大賽。他的學生中有一個幫派成員,一個反社會的籃球選手,一對粗魯惡心的頑皮少年,他們起初都拒絕接受王濟鵬作為他們的老師。但伴隨著王濟鵬老師向這些少年展現出來的全心投入、熱情和真誠,王濟鵬漸漸贏得了他們的心。
不幸的是,一連串的事件導致黃被解僱了。不過,他繼續執導他的學生參加比賽。在比賽中,他們相互之間的友誼和愛產生了和諧,所有人都聽到了這種和諧。
Ⅱ 文章演的一步電影,里邊有一頭怪獸在河裡吃人,是什麼名字
西遊降魔篇 西遊降魔篇(2013)
導演:周星馳/郭子健
編劇:周星馳/郭子健/霍昕/王芸/馮志強/盧正雨/李尚正/江玉儀
主演:文章/舒淇/黃渤/羅志祥/李尚正/更多...
類型:喜劇/奇幻/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 香港
語言:漢語普通話 / 粵語
上映日期:2013-02-10(中國大陸)/2013-02-07(香港/台灣)
片長:110分鍾
Ⅲ 文章跺腳是什麼電影
王寶強和劉昊然演的唐人街探案。
Ⅳ 文章新電影叫什麼名字
文章新電影叫《測謊人》。
《測謊人》是由楊沅翰執導,馬麗、文章、梁超、於洋領銜主演,馬精武、張雙利、游本昌、楊新鳴主演的喜劇電影。
該片講述了只能口吐真言的職業欺詐師與說實話被網暴的「鑒渣」測謊人面對犯罪團伙威脅,在愛與謊言中尋找彼此內心答案的故事。該片於2021年8月1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演藝經歷
2003年,參演中國首部犯罪題材的電視劇《拯救少年犯》,該劇由10個故事組成,文章是其中一個故事的男主角。
2004年,參演葉京導演,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中文章飾演卓越一角,開始在影視圈嶄露頭角。
2005年,拍攝第一部古裝劇《錦衣衛》,該劇由張黎導演。
2006年,自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同年,與佟大為、馬伊琍等人合作,出演趙寶剛執導的電視劇《奮斗》;11月,赴深圳龍崗拍攝以反洗黑錢為題材的電視劇《暗流》。
2007年,主演的電視劇《奮斗》在全國各地方電視台播出。劇中文章飾演的向南是個懦弱的小男人;同年,主演首部電影《走著瞧》,該片入圍了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風」單元以及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片展映單元。
Ⅳ 敘事片是什麼類型的電影 越詳細越好
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於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學、符號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義,並發展出專門探討敘事相關問題敘事學這門學科。
所以敘事片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一部電影。
但是在真正的電影分類里並沒有敘事片這一說。
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有多極(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第二個層面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第三個層面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總之,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1、把握敘事結構之前,必先把握敘事角度:
①、全知全能敘事(第三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熱奈特稱為「零度調焦」。敘述者是萬能的上帝,多數電影取此視角,如《卡薩布蘭卡》。傳統電影偏愛此類。
②、限制敘事(第一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內部調焦」,如《城南舊事》、《蝴蝶夢》(敘述視角不變)、《公民凱恩》(敘述視角轉換)。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③、純客觀敘事(第三人稱或無人稱)。托多羅夫稱為「敘事者<人物」, 熱奈特稱為「外部調焦」。紀實性電影多屬此類,如《偷自行車的人》、《小武》,展現客觀的生活流。後現代主義電影偏愛此類。
以上區分只有相對性,因為敘事角度可以轉化或交叉,如《羅生門》、《公民凱恩》。
2、傳統敘事與當代敘事的區別:
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①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②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③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④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3、五種常見電影結構模式類型:
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以故事因果關系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無並置、對照、復調,但故事可多線索發展),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沖突和動作強度,如生死抉擇、最後一分鍾營救等高潮。多數傳統電影屬此類,其經典情節結構強化了「幻象真實」和「移情」,迷惑觀眾入戲,如《關山飛渡》、《真實的謊言》。
②回環式套層結構。以多層敘事鏈為敘述動力,以時間方向上的回環往復為主導(非線性發展),情節過程淡化,講述方式突顯,意義不在故事中而在敘述中產生,它調動觀眾參與意義建構,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戲,不給出確定的結局和意蘊,如《羅生門》、《法國中尉的女人》、《羅拉快跑》。
③綴合式團塊結構。沒有明晰的時間線性故事發展和因果關系,也沒有連貫統一的情節主線和戲劇沖突焦點,以打亂時空的敘事片斷綴合而成,各個片斷或團塊之間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結構或意象並置組合的詩化結構。它不以情節和哲理取勝,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尋味,如《城南舊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羅》。
④交織式對照結構。以兩條以上敘事鏈(不只是兩條故事線索)組合形成對照性張力運動,建構復調主題,其因果關系、戲劇線性敘述仍然存在,只不過更復雜化,它將移情幻象與哲理思考合而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夢幻式復調結構。以夢境和幻覺為主要敘述鏈接和內容,以兩個以上敘述聲調形成對話和沖突,物理時空轉化為心理時空,多重對話(人與人、人與自身、人物與敘述者、人物與觀眾)形成對話狂歡,如《野草莓》、《八部半》、《夢》。
以上並非全部結構模式,也不純粹,模式交叉變異也較常見,它們並無高下之分,只有更適合於內容的模式而不存在最佳模式。第一種模式形成了強大的敘事傳統,受戲劇和古典小說影響大,其它模式的多元化正是電影擺脫傳統敘事影響而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努力之一,故可統稱「非戲劇式非線性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