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KINO VIDEO電影公司的資料
說到美國的藝術碟商,一般人首先想到標准(CC)公司,其實美國有追求的品牌還有不少,Kino Video就是比較不錯的一個。它也致力於出版經典影片,而且專走冷、偏、刁的路線,靠這招贏得不少關注,像前段時間的巴斯特·基頓和茂瑙套裝,甚至還有不少非洲導演的作品。目前市面上出現了KINO公司的幾部力作,部部大有說頭,且聽我慢慢道來。
《黃金時代》 法國,1930年出品。
這部電影來自西班牙大師布努艾爾,是繼《一條安達魯狗》之後又一經典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布努艾爾繼續和達利合作寫劇本,寫完後兩人就鬧翻了。影片以性愛、狂想來對抗世俗,犀利的批判色彩嚇得當時的保守派人士慌作一團。這部電影無異於往他們的公廁里扔了顆炸彈,自然引起公憤。
本片當年遭到多國禁映,被禁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因為一些稀奇古怪的鏡頭。比如片中一位美女本來跟帥哥接著吻,可帥哥有事先走,美女感覺孤單,只好很投入地去吻身邊大理石雕像的腳趾。影片以一場蠍子大戰開始,相當有創意,更毒的是在蠍子廝殺拚鬥之時接入坐在岩石上神聖的主教。諷刺還不過癮,在片尾,布努艾爾索性讓人把主教從窗戶里直接扔下樓。超現實玩成這樣,倒有點像無厘頭,但當時人們卻完全承受不來。這種電影,不被禁才怪。
影片好像有一條愛情故事做為主線,但這不過是導演用來戲弄觀眾的借口。此外,對上流社會的嘲諷也隨處可見,比如一輛老破馬車出現在西裝革履的上等人聚會當中,悠得自得地慢慢駛過。自由自在的結構控制,大量生猛的影像和無邏輯拼貼——簡直讓人懷疑布努艾爾是周星馳的祖師爺。
本片長63分鍾,畫質一般,畢竟年齡太高;翻譯尚可,因為對話太少。版本難得,百分百推薦收藏。
《父親》 匈牙利 1966年出品
可能國內觀眾對本片導演、編劇伊斯特凡·薩伯不太熟悉,他可是匈牙利國寶級的電影人物,拍了四十多年電影,得了一大麻袋的電影獎項。這部《父親》也算他名留影史之作,1967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在碟片介紹中還把本片與《四百擊》和《天堂電影院》相提並論。
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兒對自己死去父親的思念和回憶。他在腦海里編造自己父親的英雄故事,對同學說父親是游擊隊員、醫生。電影也借著小男孩的角度,去看周圍世界和政治、社會的變遷。可以說這個題材小中有大,被導演表現得既真摯動人,還帶有點反思意味。
本片有著出色的攝影,讓我在前幾分鍾內就徹底入戲,而且薩伯的導演手法相當巧妙,通過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主觀鏡頭,把小男孩對父親的感情表現得真實可信。影片最讓人開懷的地方,是小男孩總在回憶里把父親美化成英雄人物甚至是領袖人物,鏡頭語言也隨之跳躍起來。整部電影清新又不浮躁,還有一個勵志的結尾,絕對適合小時候常對老爸不爽、長大後又有點後悔的男人們觀賞。
KINO公司很照顧匈牙利電影人的情緒,薩伯的作品一共出過三部。本片長85分鍾,畫質修復得不錯,翻譯基本合格。可惜的是沒附帶花絮內容,但仍值得收藏。
《浮士德》 捷克,1994年出品
「影迷被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楊·史雲梅耶的,一類是看過他的作品並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這句話出自《紐約客》。幾十年來,捷克導演史雲梅耶以他夢幻般的超現實動畫作品令世界著迷,他的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破布,通通都能出奇搞怪,讓人驚嘆。
雖然老楊以動畫著稱,但只要是看過《浮士德》的人,沒人敢不認為楊·史雲梅耶是個真正的電影導演。這部電影雖然是他嘗試真人與動畫結合的第二部長片,但已經完全展現他拍非動畫電影的深厚實力。《浮士德》的前十五分鍾,沒有一句對白,全憑純粹的視聽語言吊人胃口、推動故事,妙的是還能把神秘、荒誕的氛圍展現得入骨三分,那種奇技淫巧般的想像力讓人看後久久難忘。這種導演水準,放到哪裡都夠得上頂級的。
本片根據浮士德的故事原型,在導演的重新詮釋下,背景移到了現代的布拉格街頭。故事主人翁只是街上的行人,卻被誘到一家怪異劇場的後台扮演成浮士德,並與魔鬼達成交易。史雲梅耶用天馬行空式的剪輯手法,把真人與動畫以一種近乎瘋魔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最終想表達的依舊是沉重的關於靈魂的思考。但最能影響觀眾的,還是他強烈的個人影像風格。
KINO公司推出本片,絕對符合其獨特品味。片長97分鍾,畫質不錯,翻譯尚可。所有鍾情新奇古怪電影的朋友們,建議人手一張。
發行的影片卡門在塞內加爾 Karmen Geï (2001)
貓咪少女 Take Care of My Cat (2001)
愛我就搭火車 Ceux qui m'aiment prendront le train (1998)
柯南上尉 Captaine Conan (1996)
藍 Blue (1993)
維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1993)
太不小心 Careful (1992)
L.627 (1992)
加里里的婚禮 Urs al-jalil (1987)
鄉村星期天 Un Dimanche a la Campagne (1984)
UTU (1983)
Before the Nickelodeon: The Cinema of Edwin S. Porter (1982)
錯誤的證人 Fälschung, Die (1981)
鐵皮鼓 Die Blechtrommel (1979)
德爾蘇·烏扎拉 (1975)
The Maids (1974)
聖保羅的鍾表匠 L'Horloger de Saint-Paul (1974)
Coming Apart (1969)
柴可夫斯基 Chaikovskiy (1969)
Eva (1962)
Léon Morin, prêtre (1961)
Bonnes femmes, Les (1960)
馬布斯博士的一千隻眼 Tausend Augen des Dr. Mabuse, Die (1960)
沒有面孔的眼睛 Les Yeux sans Visage (1959)
艾琳娜和她的男人們 Eléna et les hommes (1956)
小逃亡者 Little Fugitive (1953)
驚懼驟起 Sudden Fear (1952)
Pandora and the Flying Dutchman (1951)
鄉村牧師日記 Le Journal d'un cure de campagne (1951)
風流劍俠 Cyrano de Bergerac (1950)
不公平的遭遇 Raw Deal (1948)
The Long Night (1947)
血濺虎頭門 Brute Force (1947)
羅馬不設防 Rome, Open City (1945)
It Happened Tomorrow (1944)
Hangmen Also Die (1943)
開往慕尼黑的夜車 Night Train to Munich (1940)
牙買加客棧 Jamaica Inn (1939)
Sidewalks of London (1938)
毫不神聖 Nothing Sacred (1937)
一個明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 (1937)
Tell Your Children (1936)
Maniac (1934)
Liliom (1934)
無糧的土地 Las Hurdes (1933)
吸血鬼 The Vampire (1932)
The Monster Walks (1932)
老黑屋 The Old Dark House (1932)
紅樓艷史 Love Me Tonight (1932)
禁忌 (1931)
藍天使 Der Blaue Engel (1930)
土地 Earth (1930)
月中女 Frau im Mond (1929)
墮落少女日記 Tagebuch einer Verlorenen, Das (1929)
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 (1929)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船長二世 Steamboat Bill, Jr. (1928)
軍中紅粉 Sadie Thompson (1928)
間諜 Spione (1928)
將軍號 The General (1927)
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大學 College (1927)
黑奴籲天錄 Uncle Tom's Cabin (1927)
It (1927)
萬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 (1927)
偽善者 Herr Tartüff (1926)
Battling Butler (1926)
The Son of the Sheik (1926)
浮士德 Faust (1926)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25)
靈與肉 Body and Soul (1925)
沒有歡樂的街 Freudlose Gasse, Die (1925)
七個偶然 Seven Chances (1925)
尼伯龍根之歌 Nibelungen: Siegfried, Die (1924)
最卑賤的人 Der Letzte Mann (1924)
火星女王 Aelita (1924)
航海家 The Navigator (1924)
待客之道 Our Hospitality (1923)
三種年齡 Three Ages (1923)
鍾樓怪人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923)
血與砂 Blood and Sand (1922)
諾斯法拉圖 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
羅賓漢 Robin Hood (1922)
The Electric House (1922)
The Haunted House (1921)
奧凡斯風暴 Orphans of the Storm (1921)
三劍客 The Three Musketeers (1921)
啟示錄四騎士 The Nut (1921)
作為我的妻子 Be My Wife (1921)
佐羅的面具 The Mark of Zorro (1920)
The Saphead (1920)
The Penalty (1920)
Outside the Law (1920)
卡里加里博士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東方之路 Way Down East (1920)
凋謝的花朵 Broken Blossoms (1919)
男人與女人 Male and Female (1919)
與眾不同 Anders als die Andern (1919)
瓊女士 Joan the Woman (1917)
黨同伐異 Intolerance (1916)
海底兩萬里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16)
A Fool There Was (1915)
Carmen (1915)
欺騙 The Cheat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Judith of Bethulia (1914)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1914)
卡比利亞 Cabiria (1914)
Traffic in Souls (1913)
月球旅行記 Le voyage dans la lune (1902)
⑵ 有沒有關於古希臘的電影
1、《大力神》
電影講述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臘,一位女王在為眾神之神宙斯生下一子後死去。她的孩子赫拉克利斯(凱南·魯茲飾)被賦予推翻國王暴政、重建和平的力量。當赫拉克利斯領悟到自己偉大的使命時,他必須抉擇:帶著真愛逃離或者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自己時代的英雄。
2、《特洛伊》
《特洛伊》取材自古希臘神話。小亞細亞古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愛上了斯巴達美女海倫,並將她帶回特洛伊。海倫的丈夫,也就是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邀集希臘其他城邦國,在邁錫尼王亞伽門農統帥下,率領強大艦隊追到特洛伊,圍城攻打十年,最後引出了希臘聯軍巧施的「木馬計」。
3、《奧德賽》
奧德賽的主要講了在特洛伊戰爭之後,希臘人中最睿智者奧德修斯,在經歷了20年的流浪生活之後,最終回到自己故鄉的故事。主人公從海上旅遊到回歸故里,共經歷了十三次大的劫難,以海神作為化身的大自然暴烈無情,他最終吞噬了奧德修斯所有的夥伴,只留他孤單單獨自返家。
4、《傑遜王子戰群妖》
《傑遜王子戰群妖》是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發行的動作冒險影片,由唐·查費執導,托德·阿姆斯特朗、南茜·科瓦克主演,於1963年6月19日上映。該片講述了傑遜率領一批勇士尋找傳說中的金羊毛的故事。
5、《特洛伊的女人》
1)《特洛伊的女人》這部劇是基於特洛伊木馬戰爭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希臘聯軍圍困特洛伊久攻不下,於是假裝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馬,特洛伊守軍不知是計,把木馬運進城中作為戰利品。夜深人靜之際,木馬腹中躲藏的希臘士兵打開城門,特洛伊淪陷。
2)關於特洛伊的淪陷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愛神阿芙羅蒂忒和天後赫拉為了爭奪世界上最美麗的女神象徵的金蘋果,各自許諾特洛伊王子帕里司一樣禮物。結果愛神完勝,於是她讓當時的斯巴達皇後海倫愛上了帕里司。於是惹怒了其他兩位女神,給特洛伊帶來了滅頂之災。
(2)反派說我是萬王之王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1、古希臘(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
2、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其位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群島和島嶼、土耳其西南沿岸、義大利東部和西西里島東部沿岸地區。
3、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4、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君主制,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制的議會(councils)進行統治。
⑶ 尋求像《暮光之城》這樣好看、紅火的美國電影,謝謝
<<Hannah Montana>>,《乖乖女是大明星》, 《平民天後》(希拉里 達芙),<<美人魚>>,<<水瓶座女孩>>,<<辣媽辣妹>>(林賽 羅韓演的),<<物質女孩>>,<<美少女啦啦隊>>,<<牛仔褲的夏天>>〔超級推薦超感人~,是緋聞女孩里的s演的喲)《女生向前翻》〔超級推薦 很立志!〕,《穿PRADA的惡魔》〔超級推薦〕,《12月男孩》〔超級推薦〕 (哈利波特演的喲)~
其實你還可以看美國的電視劇,比如《吸血鬼日記》也是講吸血鬼的,現在很火。還有一部《真愛如血》也是。《緋聞女孩》也可以~就這麽多了,挑幾部看怎麼樣吧~
⑷ 萬王之王的影片資料
萬王之王
King of Kings
導演:尼古拉斯·雷
主演: 編劇r:Philip Yordan、雷·布萊德伯里
布景師:Enrique Alarcón
製作人 Proced by:
Samuel Bronston ....procer
Alan Brown ....associate procer
Jaime Prades ....associate procer
攝影:
Manuel Berengu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Milton R. Krasn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as Milton Krasner)
Franz Planer ....(as Franz F. Planer)
剪輯:
Harold F. Kress
Renée Lichtig ....(uncredited)
原創音樂:米克羅斯·羅茲薩
類型:傳記 / 劇情
上映日期:1961年10月11日
片長:168 min
拍攝日期:
1960年4月24日 - 1960年10月
製作周期:1958年 - 1961年
製作成本:$6,000,000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分級:USA:Approved
榮譽:第19屆金球獎(1962),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提名)-米克羅斯·羅茲薩
發行公司: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⑸ 誰能告訴我,電影《第七封印》說個什麼
《第七封印》的故事發生在十四世紀的歐洲,騎士布洛克帶著隨從揚剛剛自十字軍東征回來,闊別故土十年,而此時的瑞典正被黑死病籠罩。據說那時整個歐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影片是一個旅程。它始於清晨,布洛克與揚在海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布洛克看見了前來取命的死神。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一盤棋,死神輸了,布洛克得以脫身。布洛克與揚開始踏上回家的路,一路上他們經過了村莊,經過了教堂,看見了遊行自虐的教徒。揚救下一名女子,跟著又救下了jof,又帶上了鐵匠和他的妻子,於是他們帶著他們一起回家。影片結束於夜晚(這是漫長的夏日的一天)。在整個一天中,布洛克與死神下了三場棋,最後輸給死神。不過,不要緊,他為jof一家贏得了逃走的時間。於是,jof和妻子mia,還有嬰兒mikael逃出了死神的手掌。
旅程終於夜晚,當他們回到騎士的城堡,剛剛吃過晚飯,騎士的妻子karin念誦著「第七封印」的故事,死神來到了。旅程結束。此處場景結束於被死神的陰影籠罩無名女子虔誠的臉上。這位從頭至尾沒有說一句話的女子開口說了第一句也是最後一句話「都結束了(it is finished).」 這句話是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時候所說的最後一句話。至此, 騎士的旅程結束。
接著鏡頭從這一張女子的臉部特寫切換到以同樣角度正在仰望黎明天空的mia的臉部特寫,那是一張歡樂純真的臉。 Jof與mia帶著小嬰兒逃過了死神,她看見了海邊的黎明。Jof又通過廳悶自己的」vision」(幻覺?)看見了死神命令騎士,揚,skap,鐵匠,鐵匠妻子,raval,手拉手跳著「死亡之舞」離開黎明,走向黑暗之地。Jof一家繼續自己的生命之旅。
影片中兩個主要的角色,騎士與隨從揚,對於上帝各持一詞。騎士在他的回家旅程中不斷地尋求「上帝」。他需要上帝證明來證明上帝真的存在。他似乎在「科學」與「信仰」的夾縫中,懷疑並尋求答案。而騎士最終也沒有尋找到答案。當死神最終來臨的時候,他雙手緊握,焦慮的禱告。揚,是與騎士的對立面,他認為這些都是虛妄,是人們編出來用以回答無法解答的問題的避難所罷了。
那些難以解答的問題,無非是縈繞著人類世世代代的問題:為什麼生?既然生了,為什麼死?生之意義究竟在何處?而這些問題,在騎士心中,只有上帝才能回答。而上帝呢?上帝在何處? 騎士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相信上帝的存在。他要求上帝給他「知識」,而不是「信仰」,他橡談要求上帝把雙手伸向他,顯示自己的真容,跟他說話。
騎士從一開始就錯了。所謂信仰,無需「驗證」,只需「相信」。若追求「驗證」,則非「信仰」,而是「科學」。信仰,不是知識,而是去相信。(Belief is not knowledge, but to BELIEVE). 騎士的問題在此,他站在信仰與知識的中間,他以對科學的要求來要求上帝,這本就不是上帝的語言(當然如果有上帝的話)。因此,他說上帝是沉默的上帝。
影片以死亡為線,展現眾生在死亡面前的情狀。各自的解釋和回答不同,各自安慰自己的方法也不一。有的訴諸於宗教,有的要把女巫燒死以躲避上帝的懲罰,有的懲罰自己,認為可以被救贖,有的憤世嫉俗,有的處於疑惑與信仰之間。皆是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生命的意義何如?
而在死神的追逐下,幾乎無一人倖免,除了jof, mia還有他們的嬰兒mikael。 在影片結束時刻,jof看見了死神帶領著騎士,揚,鐵匠,鐵匠妻子,ravel(一名邪惡的教士),還有skap(演員)跳著死神之舞。有很多評論說,為什麼騎士的妻子不在裡面,為什麼那個被揚救下的姑娘不在梁伏碰這一行人中?
有可能 只是拍電影的疏忽,最後的死神之舞也許只是一個意向。而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解釋,雖然在我讀來,解釋得挺費力。Kalin (2003)在自己的書中解釋道:騎士的妻子,被救下的姑娘,以及被送上火堆的女巫,都是無辜的,相對於其他人而言他們是受害者。並且,騎士的妻子和那位姑娘有著和平安寧的氣質。也許她們早就擁了騎士想要尋找的答案?
那麼jof一家呢?他們究竟依著什麼逃離了死神的控制?僅僅是jof的信仰?和超能力?或者是因為騎士的協助?有些評論將jof一家稱為「holy family」 (神聖的家庭),mia代表聖母瑪麗亞,jof即約瑟夫,而小嬰兒mikael即那名神聖的嬰兒。由此似乎我們可以推斷,是信仰救下了jof一家。
先將用姓名符號解讀jof一家的意義放在一旁不談,jof的信仰究竟有沒有在電影中被強調?因為他能看見了聖母瑪麗亞而推斷?那麼他還能看見死神之舞呢,而基督教中是沒有死神的。從個人的觀影感受,更願意將jof一家的脫險理解為jof和mia還有小嬰兒mikael的強大的活潑潑的生命力,這樣的生命力打動了上帝(如果上帝存在的話。)
Jof和mia都有一張溫柔並歡樂的臉龐。Jof清晨起床,即快樂的翻了幾個跟斗,還跟馬兒開了幾句玩笑。他時常編歌兒唱給老婆聽。他們二人在鄉村表演的時候,雖然唱著死神之舞的歌兒,卻以游戲和幽默的方式。jof在酒館被村民們欺負戲弄,差點沒命,他逃回家(家,不過是一部馬車),還不忘把銀鐲子送給老婆;同時又如同孩童一般一邊吹噓自己如何勇敢,一邊把頭埋在mia懷里撒嬌。當他看見兒子mikael,他便立時忘了剛才的所有的不快與危險,抱著兒子咯咯笑。他們二人接著邀請騎士們一起享用mia采來野草莓還有新鮮的牛奶,在黃昏的海岸上,jof又開始彈著琴,唱著歌兒,他們那麼美。
他們是那麼地敞開自己的心靈,享受生命賦予他們的一切:愛情,親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陽光,草地,水,草莓,新鮮牛奶。對生命的充分享用,和感激,才是回答死亡的最好辦法吧。
都寫到這兒了,還沒有說到影片的名字《第七封印》到底是什麼意思。而「第七封印」也在影片的開頭結尾以呼應的形式出現。可見,並非需要聖經背景,也可以完全看懂該片。我還是做了一下功課的。」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人類面臨神的最後審判,也是全面的毀滅。
那麼第七封印即死亡的暗示,而第七封印的揭開,則象徵著最後「審判日」的來臨;所以在影片中,村民們面對黑死病的肆虐,都以「審判日」來臨作解釋: 即上帝發怒了,第七封印被揭開了。黑死病乃其中一個懲罰。而在影片最後,騎士帶領眾人回到城堡後,與大家共進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畫面如同「最後的晚餐」。
而第七封印也可以理解為上帝的秘密,第七封印揭開的時候,上帝的秘密會被揭開。這個秘密也是騎士反復追問的「秘密」,而死神的回答是:我沒有秘密。
而上帝何在?是否存在?這似乎是伯格曼自己的提問。他的回答呢?似乎從《野草莓》中可以找到答案:
在《野草莓》中,當伯格教授被幾個年輕人詢問上帝的存在,伯格教授背誦了一首詩作為回答: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試著翻譯一下:我四處尋找的朋友在哪裡?黎明充滿了孤獨和愛。當黃昏來臨,我卻仍舊睡意濃濃,盡管我的心在燃燒,燃燒。我看見了他的痕跡,那些痕跡是她的榮光和力量。一顆穀粒,一朵花的芬芳,每一寸呼吸與空氣,都是他的愛。夏日的微風是他的耳語)
這應該是伯格曼在當時對於上帝是否存在的回答。上帝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中,一切皆是他的愛,榮光與力量。
因此在《呼喊與細語》的結尾,飽受病痛折磨死亡威脅的姐姐在日記中記下她與兩個妹妹還有anna度過的完美一個夏日,她們在初夏的日子來到了外面的花園庭院。草坪綠綠的,微風輕拂。姐妹三個皆著白色輕柔曳地長裙,撐白色陽傘。她們在草地上散步,聊著天(我們聽不到她們說什麼);然後如同過去一樣,她們坐到鞦韆上,anna也著白色的裙子,站在她們身後輕輕地推著鞦韆。在那短短的幾分鍾,姐姐經歷了完美,對生命感到由衷的感激,感激生命賜予她這么多。
而《野草莓》中,害怕死亡的伯格教授最後回歸親情,睡夢中回到了少年時代,夏日的別墅,姊妹們叫著他的名字,他看見了年輕的自己。仍是感激生命,感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而這樣的上帝觀,在我看來,無異於一種妥協,是一位受過科學教育,有強大質疑能力的,喜愛思索的人的一種綏靖。上帝,此時在他的綏靖政策中,成為了「造物」,造化,---- 即自然 (NATURE).對於生命與死亡的拷問,也最終被「感激生命」的決定而解決。這樣,便更容易理解影片中jof一家的經歷了。
那麼值得一提的是,伯格曼後期逐漸放棄了宗教。他自己這么說到:「當宗教從我的存在中終於被抹去之後,生活對我來說容易多了(As the religious aspect of my existence was wiped out, life became much easier to live. )」 「當我的宗教結構崩潰之後,我作為一名藝術家和作家所面臨的那些限制便不再存在了。 (When my top-heavy religious superstructure collapsed, I also lost my inhibitions as a writer.) (Lauder 1989)
《第七封印》中騎士布洛克的旅程(journey)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野草莓》中伯格教授的旅程又何嘗不是伯格曼的旅程?
那麼關於死亡呢?伯格曼自己對於死亡的回答呢,他說「我的確曾經害怕那巨大的空洞感,我的看法是,當我們死了,我們就死了,我們從一個存在的世界去了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而我從不曾相信還有任何東西超越死亡之外。這樣,我覺得非常的心安了……」(I was afraid of the enormous emptiness. My personal view is when we die, we die. We go from a state of something to a state of absolutely nothingness. And I don』t believe for a second that there is anything above, or beyond or anything like that. And this makes me enormously secure.)
不論第七封印被揭開之後,是否真有上帝之秘密,或者那之後是否真存在一個空空如也的世界。若真地嘗過野草莓的芬芳,即可心安了。
2.一些閑話
寫完上面那些,已經在電腦跟前坐了差不多三個小時。還是把一些閑話寫完算了。其中肯定大有不妥之處,歡迎拍磚。
最近看伯格曼的影片,常見到了黑澤明電影的痕跡。(從前也提到過)
比方說,《野草莓》(1957)片子第一個夢,伯格教授夢見空曠的街道,馬車上的棺材翻倒,棺材裡躺著他自己。而在黑澤明的《泥醉天使》(1948)即早已出現過此夢境。三船敏郎扮演的黑幫青年,夢見自己在海邊奔跑,海水不斷沖著一隻白色棺材。他將棺材劈開,裡面躺著他自己。
在《呼喊與細語》(1973)中,伯格曼影片強迫著觀眾目睹agnes在死前經歷的巨大痛苦:agnes在極度痛苦中發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呼吸,在臨死前,她從床上爬起來,聲嘶力竭的呼喊「somebody help me.」 這讓人想起黑澤明在《紅鬍子》(1965)中也逼著觀眾和主人公一起觀看/察,一名老人的死亡,也是令人心悸的呼吸聲。
在《第七封印》(1957)中,揚走進教堂,觀看壁畫。壁畫上畫著死神之舞。揚顯出不害怕的樣子,於是畫工向他詳細描述黑死病的種種症狀,揚於是非常不快的害怕的背過身去。而在《生之欲》(1953)中,渡邊在醫院時,也有一位同來醫院看病的老人向他詳細描述胃癌從初期到晚期的種種症狀,渡邊的反應也是抱著衣服恐懼的躲到一邊。
甚至在處理主人公面對死亡的態度的時候,也能看見相似之處。在《第七封印》中,騎士決定拖延時間拯救jof一家,即有評論指出這類似薩特的存在主義,而存在主義即「你就是你所作的事情」。非常湊巧的是,唐納.里奇在評論《生之欲》中渡邊面對死亡的處理方法,也是歸於存在主義;渡邊決定造一座小公園,來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不過,唐納.里奇自嘲道,黑澤明必定不同意他這樣的解讀。另一方面,《第七封印》中騎士拯救jof一家,並未替騎士解答生之疑惑,死亡之恐懼。
當然,僅從幾部片子下判斷未免太快了點。可是,至少在表現死亡之恐懼的手法上,兩位大師確有相似之處。
說心裡話,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傑作(master piece)不錯,是深刻不錯,揭示人性是不錯;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人生的重大問題,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義,其實並非一定需要訴諸於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才能用電影表達出來,反而總是訴諸於一些形而上的語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聖經,反而會影響電影是否最終能夠為觀眾理解。若能無需直白的「拷問」「追尋」,充滿哲學思索的語言,不是更見沖淡平和的功力?當然,這是我,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化熏陶下長大的人而產生的非常個人的審美訴求。
當然,這些都是此時此刻的想法。也許多年後,再次重溫各位大師的影片,感覺又會大不相同。到那個時候,再來寫。
⑹ 帝國黃昏: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覆滅
作者/henry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神秘而古老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人類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多民族大帝國,在全盛時期更是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然而這樣一個擁有著諸多「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頭銜的古老帝國卻因為和當時相對而言極為弱小的希臘諸多城邦的戰爭而由盛轉衰,更為不幸的是,兩千五百年前那個弱小的古希臘文明的繼承者主導了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於是古老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榮幸的成為了諸多西方電影中的大反派。 在諸多西方電影中,波斯帝國被描繪成邪惡、富有而強大的形象。然而歷史中真實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又是什麼模樣,這個古老帝國在他的末日降臨的時候,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在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曾經輝煌一時的古老帝國只為我們留下了一片規模宏大的王城遺址和眾多美輪美奐的精美文物,讓如今的人們只能從殘垣斷壁里那高達二十米的屹立千年不倒的石柱中想像它曾經的輝煌與雄偉。 一、往日輝煌 阿契美尼德人的祖先最早臣服於更為古老的米底王朝,當時阿契美尼德家族所統治的波斯地區也只是米底王朝的附庸地區,相比於疆域遼闊的米底王朝,當時的波斯地區只是一個地處偏遠邊疆的小小封國罷了。直到公元前585年,米底王朝末代國王阿斯提阿格斯將他的女兒嫁給了當時阿契美尼德家族,生下了後來的一代雄主居魯士大帝。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起兵反叛米底王朝,僅僅用了六年就徹底將古老的米底王朝送入了墳墓,繼而建立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最後的二十年中,居魯士大帝繼續南征北戰,使波斯帝國的疆域擴張到了伊朗高原東部和部分中亞地區,並在公元前539年攻陷了曾經強盛一時的巴比倫城。 居魯士大帝去世後,阿契美櫻滑尼德王朝的歷代皇帝不斷開疆拓土,終於在大流士一世皇帝時期使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達到了最大。當時的波斯帝國,向東徹底征服了東方的游牧部落,將領土深入到中亞腹地;向西進入了歐洲,征服了色雷斯,並且開始威脅到當代歐洲文明的精神起源——古希臘諸城邦;向南則征服了埃及和利比亞。 在兩度鎮壓國內叛亂之後,大流士一世皇帝的聲望到達了頂峰。他命人在貝希斯敦山崖上用三種語言刻下了記載他赫赫戰功的銘文,在這篇著名的《貝希斯敦銘文》中,大流士一世驕傲的宣稱:「 」我是大流士大帝,萬王之王,波斯之王,各國之王!」 I am Darius the Great King, King of Kings, King in Persia, King of countries 這一時期的波斯,已經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多民族大帝國,不同於過去殘暴血腥的征服者,波斯帝國將境內的領土劃分為二十個行省,實施以相對溫和的統治,同時在中央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長生軍作為帝國的常備軍。 而於此同時的世界其他文明,古希臘還是鬆散的諸多城邦,羅馬還只有一個羅馬城,中國則陷入了春秋戰國的動盪時期。這使得當時的波斯成為了全世界疆域最為遼闊的國家。 二、黃昏還是黎明? 然而,隨著強大的波斯帝國連續三次被弱小的希臘諸城邦奇跡般孫頌嘩的擊敗,帝國的海軍和陸軍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終於使這個盛極一時的龐大帝國走向了衰敗。在經歷了多次內戰和宮廷政變之後,公元前337年,當時出任亞美尼亞總督王室後裔阿塔沙塔被擁立為新的波斯皇帝,史稱大流士三世。 西方古典史料中將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的本名記載為科多曼(Codomannus),而在古巴比倫的文獻中則被記載為阿塔沙塔(Artashata),本文採用古巴比倫的記載音譯。 雖然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最終結在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的手中,但阿塔沙塔卻並不符合我們想像中末代皇帝昏庸無能、殘暴不仁的形象。 事實上,在阿塔沙塔繼位之前,曾是波斯王室中赫赫有名的勇士。根據文獻記載,阿塔沙塔身材高大魁梧,樣貌英俊,勇武過人,身高能夠達到190-200cm。 1831年在龐貝古城遺址中出土的伊蘇斯壁畫證實了這一點。 他曾在戰斗中親自上陣,制服敵人出陣挑釁的武士,為波斯貴族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從而被前任波斯皇帝封為亞美尼亞總督。 阿塔沙塔剛繼位時形勢十分險惡,權侵朝野的大宦官巴古阿把持大權,他曾經毒死了薛西斯三世和王儲阿西斯,立了王室旁支的阿塔沙塔為則行帝,本想將阿塔沙塔作為傀儡,好讓自己繼續把持朝政。但他很快發現阿塔沙塔並不容易擺布,於是巴古阿打算故技重施,在阿塔沙塔的酒杯中下了劇毒。然而阿塔沙塔在這之前就已經洞悉了巴古阿的陰謀,在餐桌上,阿塔沙塔將自己的杯子和巴古阿的杯子對調之後,命令巴古阿喝下杯中的酒。最終惡貫滿盈的大宦官巴古阿倒在自己炮製的陰謀之中。 在平息了宮廷斗爭之後,阿塔沙塔又組建軍隊,遠征埃及,在他繼位之前,埃及就已經發生了叛亂,從波斯帝國中獨立了出去。阿塔沙塔親自領軍,很快就平息了埃及的叛亂,使內亂、頹廢多年的波斯帝國氣象一新。 按理說阿塔沙塔應該成為波斯帝國的中興之主,或許在他收復埃及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僅僅六年後,龐大的波斯帝國就會在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的來自遙遠的馬其頓的年輕國王的進攻下走向滅亡。 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覆滅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以「 」幫助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城邦獲得自由」為名,帶領三至四萬步兵和四至五千騎兵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遠征波斯。 由於馬其頓的國庫空虛,亞歷山大的軍隊只帶了五天的口糧就踏上了征途。駐守波斯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僱傭軍首領蒙農建議當地的波斯總督焚燒田野,堅壁清野以使亞歷山大的軍隊難以得到補寄。但由於當地貴族害怕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害,拒絕了蒙農的提議。 亞歷山大大軍進犯以後,波斯邊疆省份的三位總督集結了兩萬波斯騎兵和兩萬希臘僱傭軍,形成總計四萬的波斯聯軍,在格拉尼庫斯河與亞歷山大大軍正面交鋒,史稱格拉尼庫斯戰役。在戰役中,亞歷山大親自率領親衛騎兵,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 」夥伴騎兵」向波斯大軍發起沖鋒,在戰場上亞歷山大神勇無比,連續陣斬兩名波斯總督,另一名波斯總督也當場戰死,波斯大軍潰敗。 雖然取得了格拉尼庫斯戰役的勝利,但波斯強大的海軍依舊封鎖了亞歷山大在海上的補給線,缺乏優良海軍的亞歷山大隻得沿著海岸線南下,逐一佔領波斯的港口。而在這一途中,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終於集結了十餘萬波斯大軍,通過阿曼山口切斷了亞歷山大大軍的後路。亞歷山大得知後路被斷十分震驚,但依舊回師迎戰波斯大軍。公元前133年11月5日,兩軍在伊蘇斯展開會戰,史稱伊蘇斯戰役。 關於伊蘇斯戰役中波斯軍隊的具體數量,當時的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其中阿里安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載波斯有六十萬大軍。這無疑是誇張的數據。真實數據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現代學者估計應在十二至十三萬左右。 在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大軍總計四萬餘人,其中精銳的馬其頓步兵方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戰役開始後位於亞歷山大大軍中央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率先粉碎了波斯軍隊的左翼,相對於精銳的馬其頓步兵,波斯步兵的戰斗素質顯然完全無法與之抗衡,之後馬其頓步兵方陣配合左翼的希臘騎兵圍殲了位於波斯軍隊中央的希臘僱傭軍,隨後波斯大軍潰退。 可能是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在戰役開始之前完全沒有料到此戰會敗,因此在行軍途中帶上了王室成員,波斯大軍潰敗之後雖然大流士三世本人逃出生天,但包括他的母親、皇後和兩個公主以及王子在內的所有王室成員都成為了亞歷山大的俘虜。 伊蘇斯戰役結束後,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亞歷山大大軍一路南下,埃及聞風而降,亞歷山大大軍兵不血刃佔領了埃及,同時也意味著波斯失去了所有的海港,馬其頓軍隊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保證了亞歷山大大軍的海上補給線 但戰敗逃生的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並沒有沉浸在失敗的痛苦中,也沒有因為亞歷山大的善戰而放棄希望。他立即著手重建軍隊,手握重兵的波斯貴族也依舊願意繼續追隨他們的皇帝,僅僅兩年時間,大流士三世就在波斯全境各地徵召了一直數量龐大但兵員素質較差的軍隊。由於伊蘇斯戰役的失敗,大流士三世痛定思痛,仔細研究了馬其頓軍隊的弱點,並且研究出了專門克制馬其頓步兵方陣的利器:在車輪上裝備了鐮刀的戰車。 同時在這兩年期間,大流士三世殫精竭慮,為數量龐大的波斯大軍配備了精良的鎧甲武器,對於部分兵種的武器裝備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 而亞歷山大一方,則因為佔領了大片的土地而徹底的解決了財政問題,同時一支來自希臘本土的一萬五千人的援軍也加入了亞歷山大的軍隊。 公元前331年9月,亞歷山大率領四萬步兵和七千騎兵向波斯帝國縱深挺進,而大流士三世則率領波斯大軍在他早已選定好的戰場:高加米拉,等候著亞歷山大大軍的到來。 關於高拉米加戰役中波斯軍隊的數量,古典史學家依舊眾說紛紜,普魯塔克在《希臘羅馬名人傳》中記載波斯擁有一百萬大軍,而阿里安則認為波斯擁有一百萬步兵和四萬騎兵,科丘斯認為波斯擁有二十萬步兵和四萬五千騎兵。當代學者普遍認為科丘斯的數據較為可靠。 彷彿是諸神看到了這場人間即將爆發的大戰,從而降下了神跡一般,根據古巴比倫天文日記的記載和當代科學家的推算,公元前331年的9月20日這一天發生了全月食,月亮被完全擋住。 突如其來的異象使馬其頓和波斯的大軍同時軍心大亂,但亞歷山大的祭祀穩定了軍心,而大流士三世對此卻束手無策。期間大流士三世又向亞歷山大多次求和,思念家人心切的大流士三世願意割讓波斯一半的領土給亞歷山大以換回被俘虜的王室成員。 但亞歷山大冷酷的拒絕了大流士三世的求和。 公元前331年9月10日,高加米拉戰役爆發。在高加米拉戰場上出現的波斯軍隊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以來所擁有的數量最龐大、兵種最齊全、裝備最精良的軍隊。他們集結了來自波斯各地的步兵、專門針對馬其頓步兵方陣的鐮刀戰車、來自巴比倫的重裝騎兵、來自中亞游牧部落的輕騎兵以及來自印度的,第一次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神秘兵種:戰象。 然而此刻的輝煌不過是這個古老帝國臨死前的迴光返照。 戰役開始之初,大流士三世試圖依靠巨大的兵力優勢兩翼包抄合圍殲滅亞歷山大的軍隊,而亞歷山大則指揮部隊靈活的在戰場中移動,試圖拖長波斯軍隊的戰線,伺機尋找波斯軍隊的破綻。然而很快亞歷山大的側翼部隊在波斯側翼騎兵的打擊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馬其頓軍隊的陣型出現了缺口。但思念家人心切的大流士三世卻並沒有抓住這個漏洞徹底擊潰亞歷山大大軍,而是派出自己最精銳的禁衛騎兵突襲馬其頓軍隊的大營,試圖救回之前被俘的王室成員。然而更為離奇的事情發生了,雖然波斯騎兵成功的攻陷了馬其頓大營,但大流士三世的母親無論如何都不相信波斯軍隊已經取勝,拒絕和波斯騎兵一起離開。於是波斯騎兵只好無功而返。 同時,正面戰場上,被大流士三世寄予厚望的鐮刀戰車和印度戰象部隊幾乎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訓練有素的馬其頓步兵整齊的為沖來的鐮刀戰車讓開道路,再用散兵逐個摧毀這些戰車。雖然波斯左翼和右翼的騎兵已經取得了明顯的優勢,但同時大流士三世所在中軍也出現了薄弱。亞歷山大抓住戰機,率領精銳的親衛騎兵向大流士三世所在的豪華馬車發起了猛烈的沖鋒,雖然簇擁在大流士三世周圍的波斯禁衛步兵拚死作戰,但依舊難以阻擋亞歷山大帶領的親衛騎兵,在最近的時候,亞歷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間只有三十米的距離。在這個距離上,兩位君主同時向對方擲出了標槍,但都沒有命中。而亞歷山大的標槍則擊中了大流士三世的車夫。 關於這之後的情況,希臘和羅馬歷史學家普遍記載大流士三世皇帝面對亞歷山大大帝的勇武嚇破了膽,拋棄了他的軍隊,搶了一匹快馬落荒而逃。而根據出土的古巴比倫契形文字泥板的記載,則是波斯左翼的騎兵率先拋棄了他們的皇帝,逃離了戰場。 當代學者認為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遠處的波斯士兵看不清楚情況,誤將被亞歷山大的標槍刺死的車夫當做了大流士三世本人。大流士三世皇帝陣亡的謠言最終使波斯軍隊全線崩潰。 最終,高拉米加戰役以波斯軍隊的徹底潰敗為結局,亞歷山大取得了奇跡般的勝利。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公元前五世紀疆域最為遼闊的人類帝國,終於在公元前330年走向了命運的終點。 公元前330年,波斯貴族拜蘇在流亡途中發動了政變,囚禁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隨後將他殺害。 大流士三世死後,亞歷山大將他的遺體運回巴比倫,並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作為兩千五百年後的當代人,無法想像當時大流士三世的葬禮是什麼樣的場景,但毫無疑問的是,和大流士三世的遺體一起被埋葬的還有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二百二十年的歷史。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有償)
⑺ 有那些名字中帶之王的電影
超級多
山丘之王 King of the Hill (1993)
格鬥之王 Mortal Kombat (1995)5.7
戰爭之王 Lord of War (2005)8.2
阿拉丁和大盜之王 Aladdin and the King of Thieves (1995)7.4
留級之王 Van Wilder (2002)7.4
喜劇之王 The King of Comedy (1999)8.0
破壞之王 Po huai wang (1994)7.0
千王之王2000 The Tricky Master (1999)6.5
賭王之王 Rounders (1998)7.5
殺手之王 King of Assassins (1998)6.5
賊王之王 Winner Takes All (1982)
搏擊之王 Kickboxer (1989)7.2
街頭之王 Street Kings (2008)7.0
娛樂之王 The Lord of Amusement (1999)5.1
廣告之王 How to Get Ahead in Advertising (1989)
萬王之王 King of Kings (1961)
加州之王 King of California (2007)8.1
功夫之王 The Forbidden Kingdom (2008)5.6
戲王之王 Simply Actors (2007)6.4
競速之王 Speed Master (2007)5.1
電競之王 Fly To Sky (2008)6.2
拳王之王 The Champion of the Boxer (1972)
⑻ 如何評價電影異形契約
老樹新花別樣黑
文/夢里詩書
異形之父雷德利·斯科特的執導,再度賦予了《異形:契約》以絕佳的驚悚體驗,在那貫穿始終的暗黑風格中,《 契約》所為觀眾開辟的是一個更為恢弘的格局,於此中異形儼然已經成為了電影的配角,而造物主的哲思才是其所致力的沉澱所在。
《異形:契約》將故事背景定位於了《普羅米修斯》的十年之後,在這部電影中,雷德利·斯科特借一艘新的殖民 宇航飛船突發意外為引,隨著劇情的推進,這艘宇航飛船上的隊員們誤入了看似平靜,實則危機四伏的死亡星球, 拉開異形序幕的同時,即為觀眾徐徐道來著太空騎師,也將異形的起源糅合其中,這讓電影雖然長達近兩個小時 ,但劇情架構上卻非常的飽滿充沛,作為一名已然年過耄耋之年的老人,仍舊能有如此出色的執行力,不得不讓人嘆服於雷德利的老當益壯。
當然作為《普羅米修斯》的續作,《異形:契約》所做的也並不是只是滿足於對驚悚元素出色的節奏掌控,隨著這個故事的發酵,《普羅米修斯》里部分問題的疑團,在這部電影里找到了答案,而由此誘發的關乎造物者沉重的哲學延伸和嶄新宏大的邪惡命題,契合血腥的暗黑風格,更形成了其作為一部經典科幻電影老樹頗為驚艷的新花所在,所以個人建議如果沒有看過《普羅米修斯》的觀眾,理當要惡補下前作,畢竟這是一部在劇情銜接上相當緊密的續作。
那麼兼具了驚悚與內在的《異形:契約》是一部無可挑剔的電影嗎?其實並不是,為了能令電影營造出步步為營 的驚悚感,電影可謂犧牲了不少邏輯,看著一個個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角色不做死就不會死的死去,其實早已讓人洞悉了電影隨後的很多套路,而更為尷尬的是縱看全片除了邁克爾·法斯賓德飾演的生化人大衛外,電影也沒有再能塑造出一個能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近乎所有人都只是成為了推動劇情的犧牲品。
整體來看自覺《異形:契約》其實並不遜色於早年的《異形》,除了電影工業的今非昔比之外,還有著雷德利仍舊志在千里的野心,所以即便這部電影有著一定的問題,但終歸是瑕不掩瑜的,還是會讓人期待著這顆已成經典的「異形」老樹能綻放出一朵更為驚艷的暗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