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介紹電影《慕尼黑》的詳細情節
1972年8月26日,第20屆奧運會在西德慕尼黑舉行。這是當時奧運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盛會,參加的運動員及其代表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屆。以色列也派了一個到當年為止最大的代表團——盡管有些人身上還有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留下的肉體和精神的傷痕,但他們對參加這屆奧運會顯得興致勃勃。
運動會開始一周里,運動員的成績驕人,人們都沉浸在奧運盛會的祥和與歡樂之中。然而,1972年9月5號凌晨,幾聲槍響打破了這份表面的寧靜——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組織成員,闖入慕尼黑奧運村的以色列代表團駐地,兩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打死,其餘9人被劫為人質。最終,營救人質行動失敗,11名以色列運動員死亡。
由以色列情報機關摩薩德的特工阿維納(艾里克·巴納)領導的暗殺小組,開始了「一命抵一命」的復仇式追殺。目標是與運動員被害事件有關的11名巴勒斯坦人,他們不用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用明白名單上的人從何來的,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殺掉目標。隨著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
❷ 聽說摩薩德的「天遣行動」被拍成電影,這部影片叫什麼
史匹爾博格(Spielberg)執導了影片《慕尼黑》。影片講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後,以色列政府為了報復恐怖分子,組織了一個機密的暗殺小組,獵殺涉嫌策劃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腦。
❸ 《慕尼黑》在線免費觀看百度雲資源,求下載
《慕尼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OTNVqAD3dMnF8kCvGVSqQ
❹ 如何評價電影《慕尼黑》
視覺上的刺激要夠分量,我稱之為「影像奇觀」,這種奇觀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慘烈的,悲愴的。比如暴力場面中人物被殺時的死相,聰明的導演都會在這上面動腦筋,因為觀眾總是會因為一場戲而記住一部電影,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戲對刻畫人物來講再關鍵不過。《慕尼黑》中職業女殺手被殺時身上依次有三個彈孔,她抱了抱小貓最後跌到躺椅上,睡袍打開,濃血從頸部的小彈孔湧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這對善於色誘殺人的她在合適不過。
祝您生活愉快~請採納~
❺ 《慕尼黑慘案》沒看明白誰能幫我講講
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之所以被載入史冊,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所處的也是萬眾嚮往的和平年代裡,只有這樣稱得上屬於全人類的體育盛事才能真正代表共同生活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各個人種、各個膚色的人們在一起共同地幸福生活的現狀。然而,當「黃道」停留在19 72年第20屆夏季奧運會時,在位於中歐重鎮慕尼黑舉行的這屆體育賽事卻發生令全世界人發指的一幕慘案。
影片的故事以這屆奧運會上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屠殺的慘案事件為背景,展開情節。而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以色列的復仇行動上。影片中,身為「摩薩德」人的艾瑞克·巴納負責追蹤那伙來自巴勒斯坦地區的名為「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同時,以色 列方面為了對巴勒斯坦人還以顏色,也隨即派出了殺手對付巴勒斯坦人。本該是萬眾歡騰的慕尼黑卻被重重的陰森恐怖所籠罩。這過程中,以色列的殺手們也開始不理解他們暗殺目標的選定方式,也不明白手中黑名單上的人從何而來,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乾掉名 單上的所有人。隨著整個事情的發展,情況越來越負責起來,殺手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此時,人性的力量在每一位殺手心中起了作用。一面是上級的命令,國家的需要,自己的使命,金錢的趨勢;令一面是面帶笑容的親人,同樣流淌著鮮血的「敵人」…… 抉擇、痛苦、恐懼、疑慮……重重復雜的內心與外患糾纏著幾個「摩薩德人」。然而,血腥的殺戮才剛剛開始……
關於導演
目的昭彰的斯氏在經歷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之後,新年的鍾聲尚未敲響之時,又急匆匆地將33年前這起令人痛徹心扉的慘劇推上大銀幕。明顯是在暑期時的大片未賺夠金銀,此時又想藉此敏感題材,趁新年之際撈他個「金球」或是「金人」什麼的,好讓家裡的擺設 更充實些。的確,這位名聲像徹世界影壇的大導斯皮爾伯格今年的每個動作都在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那部描述火星人慘殺人類的《世界大戰》在短短的200餘天里消耗了2億美金,卻未能完成斯皮爾伯格10億美元收入的熊熊野心。而之後更是迅速地將本欲計劃在06年 公映的《慕尼黑》提到了今年的聖誕節前與觀眾見面。可見斯導的決心和進取心有多麼可怕。不過,這位同樣出身猶太族的人士敢將此種題材放到自己的聚光燈下「把玩」。足見其莫大的勇氣和信心。這也讓人想起了當年那轟動全球的《辛德勒名單》,曾讓無數人為之震撼 、涕泠。對人性的解讀向來是斯導的特長和最愛。相信在本片中,紛繁復雜的謎團背後,人們還會受到斯皮爾伯格所親手織造的人性大網的糾纏。
關於影片
想必連現在的小學生都知道,在亞洲的西部,有這么兩個領土面積不大的小國卻有著過淵的深仇大恨。相互間的殺戮復仇更是此起彼伏,自以色列建國那一天起便從沒有間歇過。1972年的那次慘案則第一次將二者間除了正面交火之外的暗殺與報復之火燃到了最高點 。而這部《慕尼黑》則是在講述殘酷殺戮故事和冷酷的殺手生涯的故事下,包裹著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有關歷史的反省和人性的解讀。就像早年間的《辛德勒名單》一樣。電影的主旨其實還是人性的自我救贖。在「救人即救世界,救人即救自己。」的信條下,斯皮爾伯格想 要化解的,已經不單是特工們心中的痛苦,更多的是兩個民族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恩怨。或許在某些極端分子眼中。斯皮爾伯格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大銀幕自戀狂想症或是一次蓄謀以久的嘩眾取寵的文藝游戲罷了。但想想當前巴以雙方矛盾的逐漸緩和,猶太人定居點的不斷 拆除,巴勒斯坦恐怖事件的日漸稀少……我們是不是該埋怨那些所謂的有識之士,這樣的電影似乎來的太晚。
《慕尼黑》首映在即,有《9·11》的前車之鑒,有《新瑞納》這個「同門兄弟」,有無數熱愛和平人世的美好期望以及無數喜愛斯皮爾伯格影片的熱心影迷。相信《慕尼黑》的路會很長很寬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