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特點的電影有什麼
中國電影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
1、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百奇》、度《喜盈門》、《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環》、《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
2、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知《道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
3、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回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答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❷ 中國現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中國現存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是拍攝於1922年的《勞工之愛情》。
《勞工之愛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於1922年01月18日發行的一部愛情、喜劇類型影片;該片主要講述了鄭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兒歷經時代背景的愛情故事;《勞工之愛情》是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1922年創立之初攝制的四部系列影片之一,其他三部影片分別為《滑稽大王游滬記》、《大鬧怪劇場》和《張欣生》。
(2)關於雙百的電影有什麼擴展閱讀:
《勞工之愛情》攝制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五四運動的影響,在影片中出現了鄭木匠向祝小姐求婚的場面,並且有「你可以和我結婚嗎?」的字幕台詞出現,這些場景在當時的中國頗為前衛,與父母之名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傳統婚戀觀念格格不入,是開中國愛情電影先河之作。
編劇鄭正秋在勞工之愛情一劇中展現了他的藝術功底,他以誇張而不失協調的肢體語言生動地刻畫了鄭木匠、祝郎中和祝小姐三個主要人物。影片人物動作設計簡練達意又不失滑稽,拍攝畫面流暢場景清晰是早期默片的優秀之作。
❸ 最後一課電影觀看
哦,這個我也不太會。。不過我上網找了一下你看看可以不可以?
2008年5月12日,我們記住了汶川!每當回憶起汶川大地震那撼天動地的情景,我不禁感慨萬分。《最後一課》,這是用生命書寫的庄嚴一課,更是讓我們靈魂得到洗禮的最美一課。他就是金國「雙百」英模譚干秋。
當地震發生時,譚老師地動心不動,冷靜地指揮同學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就在大家爭相逃難的危亡時刻,譚老師心念學生,奮不顧身地沖進快要倒塌的教室中去搶救他班裡沒來得及逃出的四名學生。伴著轟鳴的響聲,磚瓦、石塊、灰塵紛紛砸到他的頭上、手上、背上,熱血頓時噴涌而出……但譚老師紋絲不動,他弓著身子,張開雙臂,咬著牙,拚命撐住課桌,如同一隻護衛小雞的母雞,因為他的身下蜷縮著四個倖存學生。而他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在那一瞬間定格為永恆。
譚老師不僅是一位好老師,還是一位好父親,他在臨終前還交代學生黃婷婷,將她那一幅沒有完成的漫畫,畫完後交給自己才幾歲的女兒,並要告訴她「爸爸永遠都會是愛她的」。同時囑咐松林,叫他以後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要照顧好自己和他爸爸的生活還要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在黑暗中譚老師一直鼓勵著他的四名學生,叫他們保存體力,給予他們求生的希望和勇氣,安慰著他們。
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為人之師,用自己在大難來臨時義無反顧的瞬間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們心中永不倒塌的豐碑!而他張開愛的羽翼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已定格為一種言簡意賅但成為一種無私符號——無私無畏!他將會一直保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如今譚老師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用生命捍衛了為人師表的崇高道德,這種感人壯舉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捨生取義偉大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愛學生勝過愛自己生命的真實寫照。「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贊譽譚老師可以說當之無愧。
在為譚老師的無私師愛深深感動之餘,我想起了我們身邊親愛的老師。在生活方面,是老師給予我們最關心的問候,教我們如何看待人生,引導著同學們一步一步走向為理想而奮斗的多彩生活。而在學習方面,老師們更是盡心盡力,他們批改作業一直到深夜,又早起來備課,為的就是讓同學們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老師的用心良苦我們決不能辜負。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銘記並感謝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遇到困難要冷靜,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一個敢於直面現實、勇於挑戰的人。這樣不僅會使自己從挫折中走出,還會幫助更多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祖國的未來還是需要我們年輕人。如果我們都像譚老師一樣做一個負責、勇敢、大愛無私的人,相信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美滿!
❹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都有哪些改編成了電影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有:1966年的《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1999年的《四百年人》(又名《機器管家》)和2004年的《我,機器人》。還有正在籌劃開拍的《基地》
詳細介紹如下:
《基地》吧,這部猶如《羅馬帝國興亡史》的太空歌劇一直被稱由拍攝《後天》、《2012》聞名的羅蘭·艾默里奇導演,據說投資不小。但能否拍出阿西莫夫原作的風格特色,卻是誰也不敢打包票。這是有原因的:早年間阿西莫夫和美國影視界關系很好,他多次執筆為一些科幻劇集做過編劇。但因為阿西莫夫有個怪癖:從來不坐飛機。這樣就沒法到好萊塢去參與合作,結果到今天真正與阿西莫夫有關的電影只有三部:1966年的《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1999年的《四百年人》(又名《機器管家》)和2004年的《我,機器人》。
《神奇旅程》這部電影最初參照的是Otto Klement和Jerome Bixby兩人的小故事,由Harry Kleiner寫成劇本。當時 Bantam Books公司獲得了改編權,請來阿西莫夫想把劇本改編成小說,並對電影劇本做些指導。劇本講的是一名蘇聯科學家從鐵幕後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五名美國醫生乃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潛艇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但時間有限,如果沒能及時出來,那艘潛艇就將變回原大,而這些人就都會死於非命。
在長達一年的過程中,阿西莫夫和電影製片方以及編劇之間爭執不斷,最終電影上映時演職員表中根本沒有阿西莫夫的名字。好在小說已經在電影上映前六個月就出版了,於是很多人誤以為《神奇旅程》是根據阿西莫夫的小說改編的(到今天都是),其實這是一個別人的故事,被阿西莫夫拿過來的。後來阿西莫夫還寫了一部續篇《神奇旅程2:目的地大腦》(Fantastic Voyage II: Destination Brain),講的是美國人與蘇聯人通過微縮技術進入人體後進行新探險,並且爆發了一場微觀版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也許是想法太新奇,也許是和好萊塢搞壞了關系,這個本來可以拍續集的作品沒有被好萊塢採用。《神奇旅程》贏得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藝術指導兩個獎項,在特效史上足以留下一筆。後來有一批科幻片都是從此得到的靈感:包括1987年的《驚異大奇航》(Innerspace)和1989年的《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等。詹姆斯·卡梅隆一直想翻拍本片,但鑒於他手頭項目太多,可能還要等上幾年才會在大銀幕上看到。
《機器管家》一片改編自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The Bicentennial Man》以及他和Robert Silverberg合著的長篇《The Positronic Man》。原作可以看作是是科幻版《海的女兒》,從一個機器人的角度,極為深刻地展示出了「人」之為人的本質和真諦。其中對人權、自由的解讀,甚至使我們聯想到美國《獨立宣言》的精神源頭上去——小說正是應編輯之約,為紀念美國建國200年而作。這部電影將阿西莫夫的小說完全庸俗化了,結尾女機器人加勒蒂婭幫助女主角終結生命的細節更是完全違背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令原作那種嚴謹的思辨味道盪然無存。小說中安德魯之死,關鍵在於它作了「150年機器人」,最後以「200年人」身份死去。影片改為為愛情追求人的身份,最終和愛人一起死去。兩者雖無好壞之分,卻有高下之別。說到底,小說是嚴肅探討人生,電影則成了童話故事。
《我,機器人》導演曾拍出過《黑暗都市》這樣的科幻佳作,但本片其實只是借用了阿西莫夫的小說集標題以及靈感,故事則屬於重新創作,與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已經頗有出入了:阿西莫夫創立機器人三定律其實是為了搭出一個科幻推理故事的框架,並非真正在探討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從科學事實來說,機器人與人的關系這個話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偽命題。在看得到的將來中,機器人威脅論都是一種鬼扯,是電影需要的噱頭。那些機器殺手代替的,實際是從前殺人狂、吸血鬼和怪獸的角色。而描寫機器人與人的友情,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另一種表達罷了。波蘭的科幻大師,塔爾科夫斯基的經典電影《索拉利斯》的原作者,著名科學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就曾表示過:將來,不大可能會有酷似人類具有個性的機器人出現。我們需要的,是機械手那樣分工各異的機械工具,不是一個有兩條腿,下班後會和其它機器人聊天,然後去找自己電子老婆的「人形機器」。
❺ 你認為哪部國產電影最經典
如果論「經典」,從藝術價值、觀眾口碑、 社會 效益三方面綜合評價,應該是《血戰台兒庄》、《高山下的花環》、《我不是葯神》、《讓子彈飛》、《牧馬人》。
《血戰台兒庄》客觀評價了抗戰 歷史 ,直接促進兩岸三通,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應。
《我不是葯神》促進了醫保制度的完善,為千百萬絕症患者帶來了曙光,可以說是最經典的。
而從藝術的角度,《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是實事求是年代反思與「雙百」思想的最佳體現,是中國電影直指人性的最佳作品。
其他的為觀眾帶來過感動、反思、歡笑的還有《紫日》、《失孤》、《天浴》、《歸來》、《鬼子來了》、《鐵道游擊隊》、《英雄兒女》、《冰山上的來客》、《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李老李和小李》…太多了。中國電影曾經出現過的這些佳作都是中國文化發展 歷史 中的瑰寶,值得保存、弘揚。
我認為87版的《紅樓夢》最精典。
英雄兒女
我不是葯神
經典國產電影有很多,說兩個戰爭題材的吧:血戰台兒庄 鬼子來了
馬路天使,趙丹,周璇主演!
❻ 有哪些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類型電影
覺著這個電影吸引我的地方 是青春 和 那個特定 的歷史時期吧 每個人的青春都類似 我們在主人公身上都能看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吧 至於那個特定時期的電影 在咱們中國是挺少的 沒人敢拍呀 拍了不讓播不都賠錢嗎 小導演都拉不來贊助 大導演都死磕大片 一垃圾電影往死里砸錢
我覺著你能喜歡的吧 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青紅》都很好 特別推薦「單車」非常好,《藍風箏》講的也是一個時期的事,有的東西需要問一下長輩才能明白,里邊的「雙百」是我問我老爸才明白的,《頤和園》湊合吧,講的還是一特別的事,年紀稍長的也都經歷過,還有看點是床戲很多 ,呵呵 ,電影其實就一般,《小武》,挺好的。還有《童年往事》,侯孝賢的,可以看看台灣那個時期好玩的事兒,《大象》,這個沒准你看過了 ,反正推薦一下唄,呵呵。反正就這幾個吧,冷不丁的還真想不起別的了 ,希望能幫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