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級紅色電影 紅色電影有哪些
有《林海雪原》、《烈火金鋼》、《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註:紅色電影是指紅色題材的電影。「紅色電影」中的「紅色」是指流貫在作品血脈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風貌。
1、《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劉沛然導演,王潤身、張勇手、張良主演,於1960年上映。
該片根據曲波同名小說中「智取威虎山」一節改編,講述了解放軍剿滅盤踞在東北的由國民黨殘部組成的土匪武裝的故事。
5、《野火春風斗古城》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題材劇情片,由嚴寄洲執導,王曉棠、王心剛主演,於1963年11月上映。
該片改編自李英儒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楊曉冬、金環、銀環等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不畏艱險在敵人內部進行斗爭的故事。
『貳』 求教:戰爭片《南征北戰》的歷史背景和主要情節
《南征北戰》為197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彩色故事片,該片翻拍自1952年的同名電影,講述了解放戰爭中,在華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某部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常識藝術篇。
『叄』 紅色影視片有哪些電影
1、《南征北戰》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2年,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的新中國第一部軍事影片。該片取材於解放戰爭中華東戰場的一個戰例,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旨在表現「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戰略思想。
『肆』 如何評價《南征北戰》值得一看嗎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是值得一看的。
該劇敘事清晰,充滿藝術張力。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很有生活氣息。
(4)南征北戰屬於什麼類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
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伍』 十部軍事題材影片中的《南征北戰》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南征北戰》拍攝於1952年,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於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該片與《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
『陸』 南征北戰的影片評價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影片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曾得到當年指揮過這些戰役的高級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
影片《南征北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豐富的戰斗生活內容,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
與同時期其他戰爭題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其中,搶占摩天嶺、鳳凰山總攻兩場大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體現在畫面上的戰爭氣勢十分壯觀,是新中國電影表現戰爭大場面的經典段落。
『柒』 南征北戰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起初,有些戰士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部轉移到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老鄉們對後撤也有意見。為安定戰士與老鄉的情緒,高營長與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作戰意圖作了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敵方以為我軍敗退,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意欲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六個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被我軍圍困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狙擊前來增援的敵張軍長部隊。鳳凰山一戰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先鋒。敵軍退守大沙河以南負隅頑抗,高營長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敵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水來阻止我軍。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索,保全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敵人,敵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被生擒。
『捌』 抗日電影有哪些
《南征北戰》,是國產戰爭片里程碑。
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幾乎都對孟良崮戰役有所耳聞,小說與影視作品的影響是主要原因。幾部與孟良崮相關的作品相隔的時間剛好也是5年。孟良崮戰役結束5年後,著名戰爭片《南征北戰》(1952版)殺青上映; 5年後的1957年,吳強完成了他的長篇小說《紅日》;又過了5年,《紅日》改編為劇本,在導演過多部革命題材電影的湯曉丹執導下開拍並於次年被搬上熒幕。
從時間上來看,1952年由湯曉丹執導的《南征北戰》算是第一部涉及孟良崮戰役的電影。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中國戰爭電影的「老三戰」,即《地道戰》《地雷戰》和《南征北戰》,其中以《南征北戰》的場面最為宏大,堪稱中國戰爭電影的里程碑。不過《南征北戰》並非一部歷史紀實類電影,裡面也並未直接提及「孟良崮」地名,而是將1947年山東戰場上發生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融合後再創作而成。
《南征北戰》的片頭註明時間是1947年,也提及蘇中七戰七捷等歷史背景。影片前一段幾乎都是軍隊在撤退,戰士們心有不甘滿腹牢騷的畫面,對應歷史,這顯然是在萊蕪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在冰天雪地中向北機動,由於那次北撤的命令來得突然,很多華野戰士的確是糊里糊塗的行軍,自嘲「我們成了壓路機」,充滿埋怨。而畫面切換到國民黨一方時,國民黨將領張軍長和李軍長登場,張軍長樣貌俊朗,年輕氣盛,鋒芒畢露,大有要與「共軍」一決高下的氣勢,與人們印象中的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的形象相吻合。而李軍長呢,年紀稍長,行事也較為穩重,會上還被張軍長批評「保存實力」。有人說這李軍長的原型是李天霞,但考慮到影片融合了萊蕪與孟良崮兩場大戰,筆者認為李軍長應該暗指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李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