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中用來放到別人的葯品是什麼呀(酒精類的)
乙醚啊!·那東西來的快的很!!
B. 電影中 士兵負傷後,醫生撒的白色葯粉叫什麼
胺磺粉
在磺胺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腦膜炎、肺炎、敗血症等,都因無特效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國化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百浪多息」的紅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於治療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實驗中,它在試管內卻無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同年,德國生物化學家格哈特·杜馬克在試驗過程中發現,「百浪多息」對於感染溶血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療效。後來,他又用兔、狗進行試驗,都獲得成功。這時,他的女兒得了鏈球菌敗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決定使用「百浪多息」,結果女兒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體內才能殺死鏈球菌,而在試管內則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爾和他的同事斷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體內變成了對細菌有效的另一種東西。於是他們著手對「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進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實,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過這種化合物,可惜它的醫療價值當時沒有被人們發現。磺胺的名字很快在醫療界廣泛傳播開來。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 ……這樣,醫生就可以在一個「人丁興旺」的「磺胺家族」中挑選適用於治療各種感染的葯了。
1939年,格哈特·杜馬克被授予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
磺胺類葯物臨床應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它具有較廣的抗菌譜,而且療效確切、性質穩定、使用簡便、價格便宜,又便於長期保存,故目前仍是僅次於抗生素的一大類葯物,特別是高效、長效、廣譜的新型磺胺和抗菌增效劑合成以後,使磺胺類葯物的臨床應用有了新的廣闊前途。
C. 電影《生死狙擊》(shooter)裡面鮑勃李在中彈後往傷口裡撒的是什麼葯
磺胺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