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冀中的地道戰這個故事最後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地道戰》
其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1)冀中地道戰拍成的電影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道戰詳細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
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
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⑵ 以冀中抗日斗爭為背景的老電影都發生在什麼地方
40年代的經典抗日影片
1.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忠良在南京險遭敵人槍殺,後又被敵人俘虜,備嘗艱辛。家鄉淪陷後,忠良的弟弟忠民及其在鄉村小學的同事婉華加入了游擊隊;老父被敵人弔死;素芬帶著孩子和婆婆逃回上海。素芬進難民收容所服務,悉心照管孤兒。 2.八千里路雲和月(1947年) 電影內容:女學生江玲玉在上海某大學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玲玉不顧姨母和表兄周家榮的阻止,毅然參加救亡演劇隊,沿京滬線宣傳抗日。不久,她與同隊青年音樂家高禮彬相愛。抗戰勝利後,玲玉與禮彬成婚。 3、地道戰(1965年) 電影內容: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倖免於難。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庄內刺探情報。編輯本段50年代的經典抗日影片
4.鐵道游擊隊(1956年) 電影內容:抗日戰爭時期,一支由劉洪為大隊長、李正為政委的鐵道游擊隊,活躍於山東臨城、棗庄一帶鐵路線上。日本侵略軍小林部隊及其特務隊長岡村視他們為心腹之患,千方百計進行圍剿。不久,抗戰勝利,李正傷愈歸隊,率隊赴臨城阻遏國民黨軍隊北上,救出了芳林嫂,並迫使小林殘部投降。 5.平原游擊隊(1955年) 電影內容:1943年秋,為粉碎日本侵略軍「掃盪」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陰謀,游擊隊隊長李向陽奉命牽制日軍駐守縣城的松井部隊,阻敵進山增援,同時保住李庄的糧食。松井恐老窩有失,被迫撤出李庄急返。最終李向陽終於全殲松井部隊。編輯本段60年代的經典抗日影片
6.地雷戰(1962年) 電影內容: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等,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盪」,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和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編輯本段80年代的經典抗日影片
7.血戰台兒庄(1986年) 電影內容: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慘案」後,改編了華中方面軍戰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一舉打通津浦線。與此同時,國民政府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也飛抵徐州,部署這一重大戰役。中國守軍堅守二十餘日,傷亡慘重。最終幾百名日軍傷殘士兵絕望地剖腹自殺,引火自焚。 8.紅高粱(1987年) 電影內容:抗戰初期,「我」奶奶——山東高密縣某村一個美麗的姑娘九兒,被貪財的父親嫁給有麻風病的燒酒坊主李大頭。當花轎經過一片高粱地時,遇上了劫路的土匪,危急時刻,「我」爺爺轎夫余占鰲率眾殺了土匪,救了九兒,經過一番波折,兩人終於成為夫妻。不久,日本侵略軍進了村,激起了村民們強烈的仇恨和反抗情緒。在九兒和余占鰲的帶領下,燒酒坊的伙計們用自製的土槍土炮在高粱地里伏擊日軍的軍車。編輯本段90年代的經典抗日影片
9..國歌(1999年)
⑶ 冀中地道戰的資料
冀中地道戰 (3)冀中地道戰拍成的電影是什麼擴展閱讀
(3)冀中地道戰拍成的電影是什麼擴展閱讀
我愛家鄉的地道戰
那波瀾壯闊的大海曾令我心馳神往,那水平如鏡的西湖曾使我流連忘返。但我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北京市順義縣。它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也沒有桂林的奇山異水,但仍舊值得我驕傲和自豪,因為它有光輝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遺址位於燕山山脈歪砣子山下。你可別小看這不足400戶人家的小鄉村,《地道戰》那部電影就是根據這里的人民利用地道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歷史史實拍攝而成的。
地道內陰冷潮濕,寬約1米,高約2米。牆壁都是用黃泥砌成的,每隔幾米,牆壁就會出現一盞燈,燈光昏暗,顯得很陰森,使我毛骨驚然。地道蜿蜒盤旋,岔道很多。
「爺爺,這是什麼呀?」我指著洞壁上一塊一人多高,一米來寬,凹進去的地方問道。「這叫單人掩體。」爺爺說,「它的用處可大了!當年小日本到咱們村掃盪,發現這個地道入口,就先派一個探路的鬼子進來。當時一個民兵躲在這兒,手裡舉著一根手腕粗的木棍,鬼子過來時,他就忽然跳了出來,趁故人還沒有轉過神來,一下子就把他報銷了。」
繼續往前走,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洞,要通過這洞,可要像狗一樣爬著才能過去。洞的上面還安有閘門。爺爺問我:「怎麼樣,知道這是什麼嗎?」我搖搖頭。「這叫隘口,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只要一個人在隘口等著,敵人爬過來的時候,就可以把他們收拾了。如果敵人全都進來了,只要把閘門一放,他們就是插翅也難逃。家鄉人民管這叫『關起門來打狗,堵住籠子捉雞』。」爺爺說。
爺爺告訴我,如果敵人發現地道入口,就會用抽水機把井裡的水抽到地道里,但地道里有泄水井,讓地道里的水順著泄水井流回井裡。「敵人要是往洞里放煙可怎麼辦?」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爺爺告訴我:只要把翻板蓋在洞口上,再壓上土,這樣就可以把煙霧拒之門外了。
家鄉的地道真是神奇莫測,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家鄉人民利用這種方法同敵人血戰到底,創造了豐功偉績。
望著眼前各家各戶的紅牆藍瓦,望著遠方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我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激動:祖國真的騰飛了!
——本文摘自西苑出版社《素質教育新教案》
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唯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
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在一次戰
斗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支手槍,竟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里,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奉命進城偵察時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勇猛反抗,
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裡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里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斗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里的手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布把手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小手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王二小
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有一天,敵人來掃盪,走到山口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
游擊戰爭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敵人,在黨的領導下,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有武裝的組織,稱作游擊隊、獨立大隊、武工隊等等。他們由於人數較少,裝備也輕便,因而行動靈活,神出鬼沒,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打完就走等靈活多樣的戰術,需要時聚整為零,必要時又化整為零,小組作戰或單兵作戰,最大限度地打擊敵人,又保存自己的實力,配合正規部隊作戰,保護地方黨政組織和人民群眾,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冀中地道戰
冀是河北省的別稱,冀中即指河北省的中部平原地區。冀中地道戰是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的創舉。現在河北省清苑縣城南十五公里的冉庄村,保留了地道戰遺址,供人們參觀。
參考資料:http://www.bgy.gd.cn/wenbo/101.htm
⑷ 地道戰|地道戰老電影
軍事導演執導戰爭教學片 時隔40年,原八一電影製片廠軍事片副主任、電影《地道戰》的導演及編劇之一的任旭東同志談起關於電影《地道戰》的拍攝往事。
雖然無情的時光已逝,但說起當年拍攝這部影片的情形,任旭東依然歷久彌新,一切彷彿是在昨天。任旭東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還有一塊彈片,屬二級殘廢軍人,這都是戰爭留給他的紀念。不說不知道,任旭東原是一名極富傳奇色彩的革命軍人,曾真刀真槍地打過仗,還負過三次傷,曾獲得過慶納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三級解放勛章。作為1939年參軍的老八路,他參加過解放戰爭中的挺進大別山和淮海戰役等重要戰役,九死一生,他調到八一電影製片廠前,已官居營長等要職。由於任旭東的傳奇經歷,因此他拍軍事題材的影片,拍起來得心應手。任旭東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過《奇襲武陵橋》、《越海捕俘》、《走訪地下城》、《冬季野營訓練》等軍事教育片,其中《邊防警衛》還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等獎(華表獎前身)。當年他們廠里的老導演在看了《地道戰》後說:「這個人有戰斗生活。」果然,這部影片上映後很受歡迎,拷貝增訂數在新中國同類故事片中發行量第一。
地道戰是華北平原上的中國人民抗日斗爭史上的偉大創舉,蘊含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在地道戰的崢嶸歲月里,形成了「三通」(高房通、地道通、院落通)、「三堵」(堵街口、堵門口、堵窗口)、「三交叉」(明槍眼和暗槍眼交叉、高房和地堡交叉、地堡和牆壁火力交叉)和「五防」(防水、防火、防煙、防鑽、防破)等戰術精髓,造就了一批時代英雄,也孕育了無數感人的英雄故事,對教育全國人民牢記歷史起著重要作用。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1963年下令八一廠拍攝的民兵傳統軍事教育片,《地雷戰》也是同類影片,要求既有故事情節,又兼有演示戰術技術的軍事教學內容。地道戰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的一種經典戰術,在建國初期特定的斗爭形式下,是很有向人民推廣介紹的必要的。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工程兵司令部雙方組成電影創作組進行拍攝。《地道戰》就是這樣一部「軍事教學片」,任務是面向廣大民兵,但八一廠領導要求:要按故事片來編,要有觀賞性。
影片《地道戰》的主題思想、人物、情節、豐富的軍事教學內容,來自於冀中平原地道戰斗爭的高度概括、集中體現。創作組在研究編寫劇本大綱時,選定了高平村地道戰戰例作為劇本基礎,當時決定要寫一個村莊、一個戰例、一個民兵。影片中有關地道的產生發展過程,地道口的設施以及戰術技術的巧妙應用,則取材於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成武的《關於冀中平原地道戰總結》一文,副總參謀長楊成武把這份材料送給攝制組,無疑是雪中送炭,極大地豐富了影片的教學內容,編導任旭東率攝制組主創成譽亮沒員深入生活,先後赴冀中平原地道戰發源地采訪了10多個縣區幾十個村莊。1963年9月,正定縣高平村黨支部書記孫文喜同志熱情接待了創作組,老民兵講述了高平地道戰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依託地道屏障抗擊日寇、五次取得輝煌的勝利,粉碎數次圍剿高平的戰斗經歷,老民兵還給大家唱了在戰斗中自編自唱村民歌:「太陽呀出來照呀么照四方,毛澤東思想閃呀么閃金光……」影片《地道戰》中的插曲《毛主席話兒記心上》,就是任旭東根據高平村老民兵演唱的民歌、民謠加工修改,在1965年執筆編劇和執導該影片時創作而成的。當時,任旭東還建議作曲傅庚辰,歌曲一定要有地方特色,讓人一聽就是河北冀中平原的事兒,所以,主題歌前奏採用了河北梆子的曲調。
影片《地道戰》中的村莊起名高家莊,這一村名構思就源於高平村,民兵隊長取名高傳寶,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隊長劉傻子的英雄形象為原型的。影片中高家莊的一場村落地道戰戰斗場面就是取材於1945年5月4日的一場實際戰例:高平民兵隊長劉傻子利用地道殲滅敵人,地道戰進行了一天,劉傻子也在戰斗中光榮犧牲了。
任旭東他們寫劇本時,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道鍵歲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取材於真實生活的細節構思,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拍攝沒用大明星
提到軍事教學片,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軍事教學片不屬於藝術片的范疇,演員不需要什麼表演。當時任旭東導演和主創人員都是這樣想的,所以根本沒敢請大牌明星。除了王孝忠、張勇手、劉江、謝萬和四個人是八一廠的演員,其餘的角色全部借用工程兵文工團的演員,包括主要演員朱龍廣、劉秀傑等。當時,影片中主人公民兵隊長高傳寶的演員未定,但導演也沒敢找大明星,因為片子太小,象王心剛就沒找,後來找了朱龍廣,朱龍廣因《地道戰》一舉成名,後來又演過電影《青松嶺》等,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扮演了如來佛。
片中高老忠的扮演者王炳或是劇組副攝影的同班同學,當時只有 20多歲,化裝後任旭東覺得還不錯,就用了,沒想到他把高老鍾演得相當精彩。另外,兩個反派王孝忠扮演的山田和劉江扮演的湯丙會都活靈活現。
拍戲當然少不了要體驗生活,當年他們接到任務後,就帶著演員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組人員分散住在老鄉家裡。讓人想不到的是,老鄉聽說是拍地道戰,讓演員住在他們最好的房子里,當地領導為配合拍攝還具體作了動員部署。白天,他們要幫老鄉拔麥子;晚上,每人提著一盞小油燈去采訪當年的老民兵。不出幾天的功夫,演員身上穿的新衣就變成了舊的,老鄉們都認不出誰是誰了大家就都進入角色了。
《地道戰》總投資40萬,拍攝期為半年,地道內景全部是八一廠攝影棚拍攝的。冉庄是一個打過地道戰的典型村莊,有自己的英雄戰績,但不是電影原型,創作組當時沒有到冉庄采訪過,因為當時不知道冉庄打過地道戰,他們是在選擇外景拍攝地時,才發現冉庄仍保留一段地道,地道口沒有了,已用磚砌上,不適合採用,所以拍攝了十字大街的戲。
影片里唯一一個長鏡頭,把地道一直推向敵人的據點炮樓底下,那個長鏡頭,還有太陽出來的鏡頭,包括片頭襯底的地道內長鏡頭都是在河北焦庄戶拍的,冉庄只是外景地之一,臨近的還有唐庄、李庄,共三四個村莊。
五大壞蛋之首劉江
「高,實在是高!」這句經典台詞,讓人們記住了劉江的名字。這位八一廠的老藝術家後來還在《閃閃的紅星》中扮演反派胡漢三,一句「我胡漢三又回來了!」與「高,實在是高!」流傳甚廣。不久前,記者采訪了劉江。已經80歲高齡的劉江現在還很健康。老人見到了家鄉人,格外親切。他說:「我就是哈爾濱人,整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的14年,我都在哈爾濱生活,當時在郵局做郵遞員。」
當年,劉江接到《地道戰》劇本時,欣然接受了「湯司令」。我很願意演這個角色,看了劇本我就喜歡上了,其實如果不想演,根本不可能塑造好角色。劉江等人拿到劇本後,反復討論,再到現場排戲,大概排了4天,大家都覺得差不多了,才開機器實拍,「當時膠片很貴,一尺一塊錢,不把戲琢磨好了,覺得對不起大家,對不起劇組。」
影片《地道戰》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像湯司令的牙非常突出、山田隊長眼鏡的鏡片很厚,象瓶子底,這些人物形象都是大家集思廣益設計出來的。據劉江講,湯司令的假牙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開始還怕導演不同意,自己先偷偷去試妝。劉江告訴記者,每天都戴著假牙去演戲,很不舒服,為了這兒,他適應了好幾天。 說來,影片中的反派人物只能是配角,不可能濃墨重彩地加以刻畫,但任旭東偏偏反其道行之。他把影片開拍的第一場戲就安排給了劉江。那場戲表現的是,劉江飾演的湯司令和山田隊長在高家莊前集合隊伍,准備進村掃盪。任旭東表示,劉江表現得尤為出色,把湯司令領會山田意圖的過程――由明白到不明白,演得合情合理,絲絲入扣,那叫一個絕。任旭東說,兩位飾演反面角色的演員演的認真投入對全組起到了帶頭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體演職人員,看過樣片後,大家紛紛表示要演好這部戲。
以前拍戲從不給反派大特寫,可任旭東接連給劉江等人好幾個特寫鏡頭,尤其是湯司令與山田隊長趴在馬肚子下那場戲。任旭東說,拍這場戲時麻煩可是大了,原因都出在那匹馬上。原來實拍的,馬一看見鏡頭過來了,就害怕地走開了,片子只能作廢重來。等撫摸、安慰好了這匹馬,再拍時,馬又走開了,這樣一來二去,這段戲拍了好幾回。劉江想起這事,至今心有餘悸。當時,他和扮演山田的王孝忠趴在馬的屁股底下,腦袋挨著馬的生殖器,好幾次馬差點把他倆踢壞,因為導演的用意是日本鬼子和漢奸就象驢馬濫子一樣,結果,拍戲遭老罪了。
山田隊長眼鏡的鏡片是兩副眼鏡片合成的,戴得演員王孝忠直迷糊,拍戲時啥也看不清楚,出盡了洋相。文革時王孝忠挨整被流放到哈爾濱車輛廠當工人,70年代後期調往珠影,在《一個美國飛行員》中又再次演了日本鬼子。
劉江印象最深的是,拍湯司令被擊斃的那場戲,因為他「死」了不止一回。當時導演的要求是死得要有特點:腰要挺起來,直直地倒下去,而不是靠著後面的牆倒。劉江回憶說,拍攝現場是在煤窯上面,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只有半米寬,劉江本來想往後倒,可一看地方太窄,弄不好會有危險,就改向前。這下,導演來了靈感,讓劉江在倒下去時,把手槍扔掉,還要正好落在下面剛剛走出煤窯的山田的頭盔上,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重新按導演的意圖拍,結果山田出來早了;再來一遍,矯枉過正,山田又出來晚了,反反復復,劉江演的「湯司令」一共死了四回才通過。
「老三戰」的由來
1966年,影片上映後,江青指示,拿掉演職員表,片頭加上「軍教片」字樣。所有演職員包括編導沒有拿一分錢稿費,還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拍攝經費。但是,影片刪掉了拍好的兩場戲,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殺,畫面太殘酷了。另一場是真假武工隊,真武工隊化裝成日本鬼子識破了假武工隊,這是為了增加戲劇性的懸念,但被廠長否定了,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地道戰》上映後,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陳毅審查影片後說「美帝國主義總說要來,總說要打仗,什麼時候才打?到時候也讓他們嘗嘗地道戰!」很多報刊發表的影評文章說:「只要帝國主義膽敢把戰爭強加到中國人民頭上,必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一部電影如此鼓舞中國人民的戰爭信心,惟有《地道戰》。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 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作為文革時少數允許放映的故事片之一,由於《地道戰》和《南征北戰》、《地雷戰》一起上映,70年代的中國觀眾對這三部電影有親切的感情,以至於後來把這三部電影統稱為「老三戰」,與「八出戲」一起成為一個特定時代的專用名詞。
當年,《地道站》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區焦庄戶等多處拍攝,如今冉庄、焦庄戶都建立了地道戰紀念館,冉庄還修了和電影中一樣的小橋和石磨碾子,當時電影中的高老忠敲響警鍾的老槐樹死了,據說這是當年挖地道時傷了樹根,後人就用水泥砌了個桿子,掛上後鑄的大鍾。導演任旭東還講了一段趣聞,幾年前回訪時發現,來這里參觀主要有三項內容:一是看地道戰電影,二是看展覽和地道戰遺址,二是聽當年老民兵講述戰斗經歷。有趣的是,解說員指著一個碾子介紹,這就是電影中小姑娘用鞋底打偽軍說「讓你當漢奸」的地方。任旭東說,當時冉庄並沒有碾子工事,拍電影的「高家莊」的碾子是美工師用紙漿糊的模型,碾盤是用磚砌的,假的,下邊沒有地道,只挖了一個坑,供拍攝用。
然而,任旭東導演記憶中的「地道戰」,還是電影《地道戰》里的「高家莊」:古老的街巷裡,老槐樹、大鍾、扎白頭巾的英勇村民,以及處處可見的槍眼工事……
記憶深處
《地道戰》經典台詞:
山田想通過偷襲高家莊來解西平據點之圍,在炮樓里向偽軍司令湯炳惠介紹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偽軍湯司令豎起了大拇指,誇道:「高,高!」隨即湯司令又沉思了一下,有所醒悟但明顯是拍馬屁的樣子,走到山田身後補上了一句:「實在是高!」
⑸ 地道戰電影主要內容100字
抗日戰爭中,我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我根據地人局畢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凱臘沖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
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盯殲的勝利。
⑹ 冀中地道戰簡介
那波瀾壯闊的大海曾令我心馳神往,那水平如鏡的西湖曾使我流連忘返。但我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北京市順義縣。它雖沒有都市的繁華喧鬧,也沒有桂林的奇山異水,但仍舊值得我驕傲和自豪,因為它有光輝的地道戰遺址。
⑺ 解放戰爭挖地道攻城的有什麼影片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1]。
上世紀六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並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⑻ 地道戰電影簡介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地道戰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原標題:電影《地道戰》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莊稼漢打退日軍5次圍剿(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埋好地雷,端好槍。你鑽地道,我上房。制高點,堵街牆。構成一片火力網,別看我們是莊稼漢,打得鬼子不敢再進我村莊。”70餘年前,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自編自唱了這首地道戰歌,歌詞正是他們英勇抗擊日偽軍的真實寫照。50餘年前,同樣是這個村莊給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任旭東靈感,創作出了影響幾代人的經典電影《地道戰》。
由於地處冀中到冀西和晉察冀邊區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民兵的頑強作戰,從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偽軍五次大規模圍剿高平。其中,出動200人以上2次,300人以上1次,500人以上1次,千人以上1次。但這個英雄的村莊,始終屹立不倒。50餘民兵利用地道掩護,斃敵400餘人,以致當時日偽軍中流傳著“要送命,上高平”的說法。
盡管戰功赫赫,這個《地道戰》電影原型村卻鮮為人知。近日,記者來到高平村,找尋民兵們英勇戰斗的歷史。
(一)
“地上一個高平村,地下一個高平村”。70餘年前,這個有著一百餘里長地道的村莊,曾讓敵人聞風喪膽。原抗日村長周保全今年91歲,是村中唯一在世的老兵,完整參與了五次反圍剿戰斗。
“抗戰歷史絕對不能被遺忘。”周保全跟記者講述了這段崢嶸歲月。從1937年秋天開始,日偽軍在高平村西二里的韓家樓、六里的同下村等地建據點、設炮樓、修公路。殘暴的日寇瘋狂推行所謂“掃盪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強化治安政策”。
1938年,高平村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男的參軍參戰,女的做軍衣、軍鞋,照料傷員,兒童站崗放哨,傳遞情報。1942年2月,高平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抗日民兵游擊隊,共產黨員劉傻子擔任了民兵中隊長。高平民兵積極配合野戰軍、地方軍和鄰村民兵主動出擊展開破襲戰,日夜到正定、新樂、京漢鐵路、正靈公路和周圍據點割電線、斷橋梁。
同時,受地窖藏身的啟發,高平村人民開始挖地道對付日偽軍。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共挖了深5米,高1.4米,寬1米的地道總長約100多里,挖土約十幾萬立方米。周保全介紹,當時村內地道分為主幹線和支線,每十戶有一個地道口,每個口都有一名骨幹民兵把守,地道內有翻口,能夠“防水、防毒、防煙”,每隔十丈遠留一通氣眼,地道口和通氣眼都很隱蔽,大都設在碾盤下、炕洞里、牲口槽下、井內、鍋灶內、夾壁牆內。為了監視敵人、打擊敵人,在十字街口、村口、老母廟等地方的房上修築了高房工事。房內有夾壁牆、黑屋、地堡,牆壁有展望孔、槍眼。村沿有圍牆,村內大小街口都修上了“之”字形的街壘。
“下面有地道,上面到處是地雷,打得敵人根本進不了村!”周保全說。
(二)
最漂亮的一仗發生在1945年5月4日。日偽軍對高平村發動了第五次大圍剿,1600餘日偽軍,攜帶輕重機槍120多挺,山炮、小鋼炮10多門和大批毒瓦斯,包圍村莊,企圖一舉搗毀地道,制服高平。
高平民兵對敵人偷襲早有察覺,及時部署了戰鬥力量,將全村劃為5個戰區,每個戰區配備民兵十餘人。其中劉傻子負責第二戰區,周保全負責第五戰區。當日拂曉,東北口執勤民兵最先發現敵人並及時發出信號,全村民兵迅速進入戰斗崗位,男女老幼立刻鑽進地道。上級剛發了數目不少的手榴彈,敵人來了,這些手榴彈正好派上用場。
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位於村東北口的劉傻子帶領民兵站在房頂制高點用手榴彈痛擊敵人。守在村西口的周保全帶領民兵利用屋頂工事用土炮轟擊敵人,敵人發現目標後,集中強大火力向他們掃射。和周保全一起的民兵王六合被擊中頭部,當場犧牲。周保全和其他民兵撤出屋頂工事,誘敵深入到雷區,炸死炸傷敵人數十名。
當天下午三四點鍾,戰斗基本結束。敵人匆匆逃竄至村外後,用鋼炮向村中進行炮擊。當時,正在街上救護傷員的劉傻子被彈片炸傷,後因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9歲。這一戰,高平民兵打死日偽軍59人,其中指揮官4人,炸毀大車7輛。
據《地道戰》劇組人員回憶,電影中高家莊這個村名就是源自高平村,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就是劉傻子。高傳寶喊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就是劉傻子的原話。但由於高平地道已於1963年被洪水沖毀,不具備拍攝條件,《地道戰》的外景拍攝是在冉庄、李庄和唐庄完成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戰功赫赫的高平村鮮為人知。
(三)
“現在僅存的這600米地道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用水泥加固的。”現高平村村支書周余柱告訴記者,村委會門前小廣場東北角,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就是地道入口。
正定農民作家劉福海,出於對地道戰的興趣以及對高平民兵的敬佩,十年來走遍檔案館、黨史辦、圖書館、舊書攤,讓他震撼的是,除了作戰頑強,高平村還有自己的村級兵工廠。一心抗日的幾個鐵匠,靠著爐子、鉗子和銼子,反復試驗,不僅造成了決槍,還利用舊井錐筒製成了能打五六里遠的小土炮。在抗戰期間,共製造小土炮6門,槍榴彈3支,決槍60支,步槍2支,擼子槍5支,子彈4000餘發和大量的地雷、手榴彈。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高平地道戰的歷史,周余柱和鄉親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座新的紀念館,並打算將兵工廠遺址、劉傻子故居以及地道遺址重新修繕。“不能讓高平地道戰的光輝歷史在我們這一代斷檔,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做好保護工作!”周余柱說。(本報記者 魏 薇 楊 柳)
⑼ 冀中誠的地道戰被拍成了什麼電影
地道戰戰術被拍成了電影《地道戰》。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9)冀中地道戰拍成的電影是什麼擴展閱讀: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
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⑽ 冀中的地道戰後來被拍成什麼 抗戰英雄故事片還有什麼
冀中的地道戰後來被拍成著名電影《地道戰》,抗戰英雄故事片還有
1、《平原游擊隊》
1943年秋,我華北抗日根據地遭到日寇的「掃盪」,游擊隊長李向陽奉命率隊深入敵人後方的縣城,以牽制敵人松井部隊力量,使他不能進山增援;同時,還要保住存在李庄的公糧。
地主楊老宗向日寇中隊長松井告密,松井立即帶兵前往李庄搜索。李向陽及時將游擊隊和群眾帶入地道,在地道里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松井把老百姓趕出地道,威逼群眾們交出公糧,並殺害了老勤爺和小寶子。
為了救鄉親們,李向陽組織隊伍攻打縣城,迫使松井從李庄撤回縣城守衛。後來李向陽第三次進城,打死漢奸楊老宗,燒了敵人的糧食。
2、《地雷戰》
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朴而靈活。
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凶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並在反復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徵。該片還較好地烘託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改編自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了河北省保定市小嘎子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戰士的過程。
《小兵張嘎》是一部嚴肅的抗戰史詩,它場面並不宏大、哲理也不那麼深邃,但它依然以它獨有的方式刻畫了中國抗日戰爭大背景下幾個少年兒童艱難的成長史,並用它獨有的筆墨准確地勾勒了民族不屈的脊樑和各色人等在特定歷史境遇中的心路歷程。
4、《雞毛信》
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影片以生動細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
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兒童情趣。片頭字幕像一本連環畫.一頁一頁揭過,使少年兒童觀眾像翻看連環畫一樣親切。每一片斷的開頭,也模仿連環畫的說明寫上字幕,對背景、環境、人物心情做出說明,用生動詼諧的旁白道出,強烈地抓住了少年兒童觀眾的注意力。
5、《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史文熾執導,高保成、李力、李長華、張懷志、霍德集主演的劇情片。於195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是根據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真實事件寫作的。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和日軍作戰到彈盡糧絕後跳下山崖的悲壯故事。
該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五位八路軍戰士勇敢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精神和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