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以電影角度評價電影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
❷ 電影敘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從宏觀的方面談起。首先我們來聊一下電影敘事。提到電影敘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電影敘事的角度。寫作分為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角度,電影敘事也是如此,總共分為4個方面。
(1)第三人稱視角
這種視角使敘述者處於一個純粹旁觀的狀態去審視一切,講述一切,彷彿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這種傳統的第三人稱視角也被人成為「全知全能」視角。此類影片數不勝數,例如金·凱瑞主演的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這一視角的典型,況且真人秀締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個世界的架勢,用來舉例這種「全知全能」視角再合適不過了。
(2)第一人稱視角
這種敘事視角以主人公為講述者,有別於第三視角的全知全能,使觀眾更具有代入感。隨著故事發展,觀眾跟隨主人公的經歷去經歷,好像在聽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一段故事一樣。這類影片如《城南舊事》,這部電影開場就是自傳式的童年回憶,以老年的我回憶童年的我,敘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稱童年的我來進行的。
(3)第二人稱視角
第二人稱視角有別於第一人稱那麼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也不同於第三人稱那樣的純粹旁觀、知曉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稱的敘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對的客觀性,又能增強故事劇情的親近感,使得具有更強的真實性與代入感。如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採用這種第二人稱敘事的手法,我們了解主人公是通過瑞德的視角從而進行了解的,劇中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監獄中的反思等都是通過瑞德這個視點去進行剖析解讀的。這種表現形式就是第二人稱敘事的代表。
(4)多視角敘事
電影敘事的視角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導演們大膽的創新使得電影這門有別於文學和戲劇的光影藝術多了無限可能。有些電影的視角是不固定的,視角的切換,從多種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過不同的人進行不一樣的陳述,往往達到單視角難以表現的藝術效果。《公民凱恩》就是這一類型的影片,通過記者的視角,不同采訪對象的視角,不同第一視角的切換看待同一件事,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視角不固定、來回切換的表現形式就歸為多視角敘事的范疇。
❸ 電影鏡頭有哪兒種拍攝角度,給觀眾分別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觀影效果
電影鏡頭分為仰拍、平視、俯拍三種拍攝角度。平視給觀眾的感覺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正常視覺效果;仰拍會使被拍攝的對象在觀眾面前營造一種高大偉岸的視覺效果;俯拍讓觀眾產生降落感並且會覺得被拍攝的對象渺小或者矮小、地位低下。
❹ 電影的視角和角度分別是什麼,還有視點,之間有什麼區別
1、無所不知的觀點:
它是小說創作中常見的一種敘事形式。一般用第三人稱。敘述者沒有固定的視角,像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上帝,看到了一切。簡而言之,敘述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知道的要多。
2、有限的角度來看:
有限視角分為內部視角和外部視角。內在視角意味著敘述者和角色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運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識,從視覺、聽覺和感覺的角度來傳達一切。
外部視角意味著敘述者不僅沒有完全意識到他所講述的一切,甚至還不如所有的人物。他像是一個對內部消息一無所知的人。
他只是從人物的背後敘述人物的行為和語言,而不能解釋和解釋人物身上所有隱藏的和不隱藏的東西。
(4)電影的角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至於無所不知的觀點,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原理》中說:「他可以用第三人稱寫作,是一個『無所不知』的作家。這無疑是傳統的、「自然的」敘事模式。
作者出現在他的作品旁邊,就像演講者帶著幻燈片或紀錄片一樣。」這種「解釋」可以超越一切,他知道任何地方發生的一切,甚至是同時發生的幾件事。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故事並講述它。
❺ 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急需答案
電影影像的角度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第三節、電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題:
①、電影鏡頭的角度主要有哪些變化?
②、舉例說明,不同的角度會產生什麼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鏡頭角度的劃分
兩大類:垂直變化和水平變化。
1、垂直變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圖):
平角:
電影中絕大部分鏡頭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電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視力水平線的平角。有些影片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便採取壓低平角,即變成兒童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甚至是動物的視力水平線的平角:
兒童:《城南舊事》、《錫鼓》;
動物:《庫車》、《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電影鏡頭的特殊角度。
2、水平變化:
正面(0度 ),側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顯得莊重、正規,如拍領袖作報告。另外,正面角度易於較准確、較客觀、較全面地表現人或物的本來面貌。
側面角度:顯得活潑、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顯得含蓄、豐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謂的正面角度、側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絕對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們應該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電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電影中異常重要。
巴拉茲講:
「每一個物體本身(不管它是人還是動物,自然現象還是人為現象),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狀,這決定於我們從什麼角度去觀看它和描繪下它的輪廓……每一個形狀都代表一種不同的視角,一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不同的心情。一個視角代表著一種內心狀態。因此,再也沒有比鏡頭再主觀的東西了。」
巴拉茲講:
「影片里每一個物體的外形都是由兩種外形構成的:一種是物體本身的外形,它是脫離觀眾而獨立存在的;另一種是以觀眾的視角和畫面的透視法為轉移的外形……」
巴拉茲講:
「電影藝術中的基本信條之一就是:任何一個畫面都不允許有絲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須富有表現力,必須有姿勢、有形狀。」
每個鏡頭都有它的角度,而鏡頭的角度將會引導觀眾的視角,並導致觀眾對鏡頭中被攝對象的評價。
我認為:角度在電影中的具體作用如下:
1、表現劇中人物的主觀視線,表現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觀鏡頭。
(「單視線」:劇中人)
《後窗》
2、表現製作者的視線,表達製作者的主觀評價:
(「單視線」:製作者)
《鳥人》:「鳥人出場」。
3、劇中人物視線與觀眾的視點合一。取得觀眾的心理認同。
(「雙視線」:劇中人、觀眾。其實也是「三視線」包括製作者)
《法國中尉的女人》:「安娜離去」
《陽光燦爛的日子》:「窺視跳舞」
《美國往事》「與莫胖子重逢」
《風櫃來的人》「海邊起舞」。
4、刻劃人物:
《黃土地》拍翠巧幾次挑水,開始是俯角,後來是仰角。
5、劇作作用:
《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心在手上」。
《法國中尉的女人》「海邊相遇」。
《一個與八個》老煙鬼。
《花邊女工》結尾。
6、表現獨到的生命體驗:
侯孝賢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扔書包」
《陽光燦爛的日子》:「遭遇畫中人」
「遭遇『畫中人』」:
在本段落中,馬小軍一個人在米蘭的房間中看米蘭的照片時,米蘭突然回來換衣服。馬小軍見到了米蘭,「畫中人」突然變成了真人。連馬小軍都沒有想到:真實的米蘭與「畫中人」米蘭,現實與想像之間存在著如此大的落差。
核心:現實與想像之間的巨大落差。
製作風格:渲染、強調。
如何表現這種落差?
1、米蘭的行為:
米蘭回來之後,米蘭所作的事情不是吟詩、作畫、彈琴、唱歌等浪漫之事。米蘭現實地脫衣服、脫鞋、踢鞋。
2、真實的音響:
前兩次馬小軍到米蘭家,出現的是浪漫的音樂。這次則是真實的音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真實的音響,並不是為了營造本段落的客觀真實的效果。真實音響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對比,表現現實和想像之間的巨大差距。特別是米蘭出門後的「砰」的一聲關門聲,馬小軍渾身不由一震。
3、攝影機角度:
米蘭突然回家,馬小軍急忙躲到床下。攝影機在床下採用低角度從馬小軍的主觀視線來拍攝外面的米蘭。作用如下:
①、動作誇張:
攝影機的低角度使米蘭的動作更加誇張。
②、形體變形:
同時,攝影機的異常角度使米蘭的形體發生變形。米蘭的臀部異常豐滿,米蘭的大腿粗碩有力。從行為動作到體型特徵,這些都與一個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③、少年視角:
二十一、米蘭家
鏡頭354、全景(低角度) 從床下看到一雙腿進來,腿來到床邊。
鏡頭355、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56、特寫-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腳上戴著腳環。又站起來,裙子落到腿下,腳踢起裙子。
鏡頭357、近景 馬小軍在床下,一隻手伸進來拿鞋。馬小軍後退。
鏡頭358、全景 腳穿上了鞋。
鏡頭359、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
鏡頭360、全景 女孩走向門口。
鏡頭361、近景 馬小軍緊張的表情。畫外傳來巨大的關門聲。馬小軍出了口氣,馬小軍癱在地上。
鏡頭354到鏡頭361,8個鏡頭均採用低角度拍攝,機位在床下,畫格構圖的邊框為床腿和床的橫框。馬小軍趴在床下,因為畫格的邊框(床)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窗的外面米蘭走來走去的腿,米蘭的其它動作和米蘭身體的其它部分則靠馬小軍和觀眾來聯想。
應該指出:這個角度,這個視點異常重要。
A、 少年看異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從視覺角度講,馬小軍因為攝影機低角度和床的橫框的限制,馬小軍只能看到米蘭身體的局部。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一個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對一個曾給每一個少年人帶來無限憧憬、無限幻想的異性的隱秘世界。此時此刻,馬小軍「意外」又有些「緊張」,「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動」又有些「恐懼」,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總之,此時此刻,馬小軍似乎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倏然間,自己便看到了一個女孩子身體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這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異性的目光,同樣,這也是少年馬小軍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為少年人的社會生活、社會閱歷的限制,還有因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導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如:
首先,少年看世界,帶有強烈的選擇性。與閱歷豐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麼,不看什麼,少年人選擇性很強,不會什麼都看。
其次,少年看世界,因為自己的性格、愛好的不同,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第三,與久經生活磨難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義的。
而這一切,影片製作者通過攝影機的低角度,和床的邊框,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和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