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解電影《致命ID》(即《Identity》,John Cusack主演)結尾的意思,沒看懂
《致命ID》是一部探討分裂人格者心理的電影。影片從一開始就表現了不同人格之間的關系和廝殺,最後真正邪惡的人格是那個孩子的設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細回味,不難發現motel劇情部分寫照著一個分裂人格內心的世界。 在劇情的開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頌詩、剪報上那被丟棄在汽車旅館的孩童、詩的內容暗示母親是為妓女,種種跡象表明了一種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陰影。一場暴風雨,穿插式的敘事方式,暗示著某種分裂、緊張、無邏輯的想像,是導演賦予分裂人格的間接詮釋。分裂人格者正進行的實驗劇場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沒有邏輯似的時間與空間,氣氛是雷電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診斷出擁有十種人格卻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個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於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樣,那是因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實的人。這不經意相聚的十個角色實際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開始一大段對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對罪犯童年母親是妓女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視的。心理分析學家認為人格分裂者會有三種病態的傾向:其一是戀母情結,其二是戀屍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戀。因母親身為妓女,將他關在汽車旅館的記憶,於是幻想出一個汽車旅館的場景,一個巴黎的妓女,十分厭惡妓女的假旅館老闆。戀屍性格的隱喻出現在那看似詭異的鑰匙不停伴隨屍體,其它分裂出來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強、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則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他有時回想起母親,偶爾愛戀著他,用警探的人格說著「我沒去過巴黎」試圖勾引著母親,卻被拒絕;有時她決定置母親死地,便故意讓她遭到橫禍;片中警察說自己有時會失去意識,大概就是轉換成光頭胖子的另一個人格去了;而他在彌留之際說的「我一直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戀母情節的體現吧; 「婊子沒有第二次機會」,隨著罪犯那陰冷的笑容凸現,那種不寒而慄恰如其分讓觀眾再度回味那個殺人場地,與其說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進行自我摧毀,不如說他真正想處理掉的正是妓女母親這一角色!許多的劇情都是一個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層面形象化,一但我們一一審視,便能體驗許多的暗示與隱喻。 現實中,他蘊藏十個分裂的人格,每當換了眼神、換了面容,也就無法認識另一個自己。他的心理醫師試圖治療他,引導他自我知覺並自行整合人格。於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場景中掙扎、凈化過多的人格,以討伐罪惡般一一殺之。劇中每死了一個人就少了一種人格。最後一個活著的人,就是光頭胖子的最終人格。所有的兇殺案都在光頭胖子腦中進行,而兇殺案的目的是為了消滅多餘的人格。醫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壞的去除掉,沒想到最後剩下的人格卻是真正邪惡的人格,把試圖治療他的心理醫生給殺了。 在充滿人格分裂的幻想場域,如驚悚片般的劇情正上演,不間斷離奇的謀殺,直讓人錯以為是場駭人的殺戮。一旦我們領悟劇情不過象徵著心理狀態,便可了解許多劇情的轉折,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其實是最深刻描繪內心交戰的過程。真正讓這部電影跳出條條框框,帶來一場騙局的正是屍體消失的一段情節,巧妙的暗示了這場騙局不過是多重人格並發症的病人所幻想出來的一切。人的思考總是無邏輯地跳躍,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許他不停的想要逃離鎖鏈,但他走了一圈卻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戰勝了某個自己。如此我們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討分裂人格者心理層面的電影。 結局頗值得一提,孩童最後以不可思議的魔鬼形象出現,讓整部片更充滿了多元閱讀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殺害象徵母親的妓女是基於童年的記憶,一種永遠揮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種解讀,孩童的人格無法鏟除,代表著犯人最終還是無法徹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壞的劣根性。當然,你也可以解讀成自始至終犯人便如導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隱瞞他的意圖,讓我們看不見那個兇手是誰,誤以為一切迷團都已經解開,導演的功力實在不凡。
Ⅱ 《致命ID》的結局是什麼
故事的結局是:隱藏的邪惡人格(提姆亂御豎西)將帕瑞斯殺害了,原來前面害死六個人格實際上都是提姆西所為。在麥肯·瑞夫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是個妓女,虐待了他,所以提姆西就是麥肯·瑞夫自小培養出的邪惡靈魂的人格。因為麥肯·瑞夫體內存活的人格是邪惡的,所以在影片的最後,這個邪惡的人格殺死了馬力克醫生和一名獄車司機。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嘩大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阿曼達·皮特主演。影片於2003年4月25日在美國首映。
電影開頭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荒原,肆虐的暴風雨將拆枯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完全隔離,在道路不通,通訊中斷的情況下,11個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這個搖搖欲墜的破汽車旅館中。
隨後開始發生命案的命案引起了大家的恐慌,人們一邊開始調查兇手,一邊開始保護自己不被傷害,而故事最後的反轉堪稱神來之筆,其實這11個人(包括小孩)都是主人公的11個分裂人格。這11個人格互相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而這一切,都是11個人格之間發生的故事。
做為一部懸疑片,開頭用雨夜、沙漠中孤零零的旅館這樣的情境大肆渲染了典型的連環兇殺環境,然後通過角色的接連神秘死亡把故事慢慢引向高潮。全片彌漫著驚恐的氣氛,懸念環環緊扣,一直到最後才揭示出殺人兇手。
扮演男主角的約翰·庫薩克(片中扮演司機)認為:「其實我都自認自己非常聰明,每次在讀一個劇本時,我看到一半,可能就猜出個所以然,可是在讀《致命ID》的劇本時,它是一波又一波的曲折離奇,結局更是讓你完全想像不到。」
所獲鼓勵:
2003年第5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恐怖/懸疑電影——提名
2004年第30屆土星獎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提名
2004年第30屆土星獎最佳特別版DVD——提名
Ⅲ 致命24小時最後是什麼意思
電影致命24小時結局解析男主楊醫生死了,最後女主一個人活了下來。而且還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小說。就在她興高采烈地給編劇講自己的小說時,旁邊還有一個人在看她喝咖啡。這個鏡頭挺有意思的。因為葯廠派來的殺手出事了,但是任務沒有結束。按照這個情節,最後一個監視女主的很可能是葯廠派來的殺手!可以說這部電影《致命24小時》,確實在邏輯上經得起推敲,懸疑感很強。尤其是電影里的角色都是反派,真的讓人佩服。
Ⅳ 電影致命24小時結尾什麼意思
真正的電影情節是這樣的,電影有一個主線,一個暗線,主線大家都知道。暗線是作者留給觀眾的腦補。暗線是這樣的。先從女主與男主在家說起。當時狗在狂叫,有門鈴聲。女主叫男主去看一下。門外是一個殺手入室。這時,林肯林警官酒後駕車到他家。作為殺手,對警察是非常敏感的,所以,急速退出他們豪宅。殺手退出房間後,是貓著身子逃跑,但他並不知,這個警察是酒後駕車。所以,林警官並沒有看到他,而撞飛了他。才以為是撞的野豬。並且撞到了樹上,因為樹葉劇烈晃動的鏡頭導演給了很長一段,並有第二天男主說天氣預報的細節。狗叫是因為這狗是導盲犬。導盲犬特點是沒有攻擊性,包括陌生人鄭先生入室它都沒叫過。他之所以狂叫是看到有人受傷,發出的是求救信號。女主並沒有理想狗的意思。樹上的殺手掙扎了一會兒就死了,這時,狗才停止了狂叫。所以車子上的血跡是這個原因。也是林警官下車也看不到屍體的原因。至於屍體怎麼處理了?誰處理了?是誰顧凶?是葯廠老闆與男主合謀顧兇殺人。因為,女主眼睛失明後,控制了男主。因為女主太愛男主了,控制欲極強,也極具正義感,發現男主犯法並制止。她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和男主長相廝守。但男主卻覺得這是壓抑。金錢的限制與女主對自己事業的威脅,再加上他本身就沒人性。所以,不難推斷,男主與廠葯老闆合謀殺死女主。這樣他們的合作才會再次正常。再回到男主在門外與林警官相遇。由於林警官的出現,加上車子上的血痕,男主已經意視到殺手失敗並被撞死。自然就會與應付林警官並趕緊打發警官回去。警官走後,自然要把屍體趕緊處理掉。之後不是還有第二個殺手么,處理屍體並不是難事。男主出差去外地,叫女主不要找人修門。實際是留給第二個殺手作案機會使用。但節外生枝,鄭先生尋仇。中間外賣員到來,此人是葯廠老闆顧的殺手,假扮外賣員,真外賣員已經殺死在外賣車里放到了後備箱。殺手進屋後發現對方看不見,所以,原本的直接殺人改成了先奸後殺。結果,發現屋內已經有另外一個男人,只好改變計劃退出房間。然後,他將衣物扔到外賣車上離開。此時大家就知道他為什麼沒開車外賣車而獨自離開了吧。他打電話的細節可以知道,為什麼男主與葯廠老闆合謀了吧。葯廠老闆已經告知殺手男主不在家。然而,他被卡車撞死純屬意外。因為他在打電話,加上夜晚,並從一個危險的車輛盲區走出。導演這樣安排他的結局也是正能量的安排,告訴大家惡有惡報。肇事司機為了逃避責任,把屍體拉走處理了,但警察畢竟明察秋毫,最終還是把司機抓住了。要不然,怎麼會有女主寫到劇情里呢?林警官發現自己車上的血跡是人血,知道自己撞的不是野豬。便又來到了男主家裡查看。遭遇了鄭先生的偷襲而犧牲。也只能說,警官酒後駕車造成交通傷害,用此方法離開人世也算上天安排吧。男主回家看到門上有撬痕並不意外(此處撬痕觀眾知道是林警官救女主時撬的),反而是內心竊喜。他認為是殺手得手了。所以進門並沒有驚慌與謹慎,甚至也沒想過報警。所以被鄭先生輕易偷襲。當他與鄭先生搏鬥而殺死對方時,他決定要自行殺死女主。然而,林警官的槍最終救了女主。最終的神秘男?在我推斷,應該就是葯廠老闆了。這是唯一能說的通的人物了。但至於女主將來的命運如何呢?依我來看,男主已死,葯廠老闆也沒必要再花錢顧兇殺一個對自己沒有再生價值的人了。他的心情也正像那杯咖啡一樣,又苦又郁悶。同時也是電影里該死也沒死的一個罪人。最後女主告訴了觀眾,護士,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及馬醫生都不是什麼神秘人物。這也是導演留下的以上推論的伏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正應了片頭南無阿米陀佛。。。。
Ⅳ 致命ID的結局講的是什麼意思
這部電影講的是由一個罪犯分裂出的十一的人格。有善良的人格有邪惡的人格,犯案的是其中的邪惡人格。他的主治醫生在其被判刑前發現了他人格分裂的情況,於是要求緊急提審他,希望能揪出邪惡人格。醫生與其對話找到了其中的善良人格(很久之前看的,記不清楚名字了,就是後來犧牲自己那虛蔽個,ps:此人還是2012的主演哦),暗示其找出邪惡人格予以毀滅。後面劇情你知道了,善良人仔譽腔格犧牲自己救下了女主。但是他以為是邪惡的那位,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邪惡人格。真正的邪惡人格就是那個小孩子,這與罪犯小時候念衫被虐待有關。聯系故事情節理解此詩,就是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當我上樓時(大概是邪惡人格主控身體的時候?)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見一個原本不在那裡的人(發現身體里存在的其他人格)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裡了(情況時好時壞,在爭奪主控權中?)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經離開了 ...... (邪惡人格重新獲得主控權,其他人格毀滅) 在胖子小的時候,她的母親是個妓女,偷東西,虐待他,所以胖子小時的時候做了這首詩[當我上樓時,碰見一個原本不在那裡的男人,今天他還是不在那裡,我希望他離開了]當我上樓時(暗喻當我要控制胖子時)碰見一個原本不在那裡的男人(暗喻我碰到一個不在現實中的人格)今天他還是不在那裡(暗喻這個人格他不在現實中,他在胖子的身體里)我希望他離開了(暗喻我要控制胖子,我才是他唯一的人格,我希望他滾蛋),這就是胖子自小培養出的邪惡靈魂人格的心聲。
Ⅵ 美國電影致命禮物結局是什麼意思
圍繞戈多和男主的關系,影片最後才揭示了復仇內容,1男主的謊言讓他丟了工作(自作)2戈多的復仇是讓男主懷疑戈多是否迷奸自己的老婆。從一開始,戈多好像是要給男主機會,一切從男主一家去過那個假別墅跟戈多談崩後開始展開。可以看出戈多隻想毀了他的家庭,原因是,女主的調查讓他開始厭惡自己的丈夫(男主小時候的謊言毀了戈多一生),之後女主讓男主去道歉,結果男主打了戈多一頓,這個劇情女主分娩後,戈多去找女主的伏筆。在男主看錄像的時候,戈多跟女主到底說了什麼才導致男主去看孩子時,女主厭惡的眼神,加上拉窗簾。這是一個關鍵,跟他裝手殘有一定關系。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戈多到底上沒上女主,這是影片讓觀眾思索的,是導演的小雞賊。他可以上了,也可以沒上,因為根據最後戈多和男主的電話內容:「我沒上,也可能上了。」到底上沒上都是謊言。而對男主來說,這就是報復。
Ⅶ 致命24小時電影最後什麼意思
最終季大結局是, jack聽從了克羅伊的建議,放棄了直接狙殺俄國總統薩瓦洛夫替女友報仇的機會,將錄音證據交給了克羅伊,拜託她將乎神其公布給媒體,揭露政府和俄國人的黑幕。但是由於美國前總統羅根的介入,計劃失敗了。後來,當美國女總統看完錄音證據後,最終放棄了簽署和平條約的機會。前總統羅根看到大勢已去,無法再次入閣,因此絕望地自殺了。接著歲蠢虧,jack被俄國特工綁架,正准備處決,此時美國女總統及時出手相救,jack逃過一劫。但是,之後美國女總統也無能為力,jack無法再在美國呆下去,為了躲避政府部分勢檔旦力和俄國人的追殺,jack開始了新的逃亡生活......
Ⅷ 《致命ID》的結局是什麼
《致命ID》的結局如下:
故事的結局是隱藏的邪惡人格(提姆西)將帕瑞斯殺害了,原來前面害死六個人格實際上都是提姆西所為。在麥肯·瑞夫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是個妓女,虐待了他,所以提姆西就是麥肯·瑞夫自小培養出的邪惡靈魂的人格。因為麥肯·瑞夫體內存活的人格是邪惡的,所以在影片的最後,這個邪惡的人格殺死了馬力克醫生和一名獄車司機。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阿曼達·皮特主演。
(8)致命電影大結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致命ID》任務介紹:
1號,主人公艾德(約翰·庫薩克飾)。過去是個警察,現在為女演員開私家車。
2號,卡羅琳,是個名氣與影響力都走下坡路的女明星。
3號,拉里。汽車旅館經理,被許多顧客呢稱為「貝斯」,他似乎潛藏著很多秘密。
4號,巴黎斯,拉斯維加斯來的妓女。
5號,6號,一對麻煩夫妻基妮(克里·杜瓦爾飾)和路易斯。
7號,8號,警探羅德斯(雷·里奧塔飾)和他押送的犯人羅伯特(傑克·布希飾)。
9號,10號,10號半,約克一家,夫妻和他們的孩子,因為一起車輛小事故而被陷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