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到底是什麼,拍電影到底為了什麼
電影是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是現代技術和藝術的綜合,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和其他藝術。還可以利用膠卷和錄像帶或者數位媒體將影像與聲音進行捕捉,電影的膠片是活動攝影與幻燈片投影相結合而形成的連續圖像。
為什麼要拍電影呢?有些人說,一開始拍電影是為了錢,所以那些電影都是充滿著賺快錢的味道。而只有當人們有足夠的金錢的時候,他們才會去追求更好的東西。只有他們有了錢後,才會拍一些傳遞思想的深度電影。因此,更常見的說法是人們為了錢會去拍電影。當他們富有時,他們就不關心他們的收入了,所以就會拍一些傳遞思想的深度電影。
B. 人生為什麼可以如一場電影
人生如一場電影,這是和電影的特點決定的,電影有開始,細節,故事發展,到高潮,而後落幕,而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你,出生,成長,工作,結婚生子 到達人生高潮,而後慢慢變老,走向夕陽。人生如電影,電影如人生,互相印證,互相發展進步,不是巧合而是呼應。
C.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電影是一種精滑悉旦神食糧,他可以撫慰,充實,修正我們的靈魂。我是70年代的人,那個時候娛樂產品極度匱乏,戲劇和電影是我們唯一能見到娛樂方式。那個時候的電影都是露天播放,天還沒有黑,我們那幫小孩子就早早的搬了板凳,晚飯也顧不上吃,就忙著去佔位置了。等啊等啊,天終於黑了,電影放映員終陸塌於來了。電影放完了還賴著不想走,圍在放映員周圍,看人家把電影拷貝裝起來,詢問著人家下次什麼時候再來。有時候電影放著放著下雨了,趕緊跑回家,拿著雨傘過來,替放映員撐著,生怕放映信擾員因為害怕淋濕機器而半途撤離。那個時候看一場電影跟吃一頓肉的感覺差不多。
D. 為什麼說人生就是一部電影
每個人都有
自己的人生
體驗和人生故事,在他
人生中
出現的人都是客串的
過客
,
主角
是自己,因此你就是整個故事的中心.不管
故事的結局
如何只是這個
小故事
暫時的結局,並不表示這部電影的終結,而這個故事只是這部電影的一部分.因此,不管是勝利失敗,成功還是失意,都是暫時的,不要灰心,我們還是可以重新再來,在
新的故事
中再創造
你的傳奇
!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
E. 為什麼會有電影
研究電影,我們就要追根溯源。
一、「保存生活」的原理心理
巴贊在其《電影是什麼?》一書中,談到人類發明電影的原始心理時,用了一個「木乃伊情結」——保存屍體,以獲得永生(其實,就是能打破時間的控制,能無限得在時間的長河中「存在」)。其實,就是保存生活。
人類的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存生活,亦即為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斷地用自身的智慧發明、創造各種各樣的輔助手段——比如:交通工具的發明、使用與改進;通訊工具的發明、使用與不斷改進。在這些手段與技術中,各種藝術形式同樣在發揮著滿足人類保存生活的原始願望。比如:文字的發明,人們可以用它來記錄、追溯生活,而文學藝術,則是更為復雜、豐富、多樣的保存生活的形式;繪畫、戲劇、音樂、舞蹈、雕塑、影視等,同樣在起著「保存生活」的作用——不只過,不同的藝術形式採用的「保存」的手氏液段和方式不同:
文學,是用文字元號對現實生活進行抽象和概括,文學形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它與現實生活關系越來越疏遠——看不到聽不見了,你得通過解讀那些抽象的符號才能在腦子里「看見聽見」生活。其實,就是你再一次對生活進行了創造。所以,我們說,文學是「再現」的藝術,道理就在此。
繪畫,是用色彩在大小一定的畫板上組織、構成創作者的「世界」。雖然它能夠對生活進行細致的描摹,但做不到和生活的完全一致——畫家畫一棵樹,他無論如何做不到用色彩和畫布將他選擇的那棵樹的某一個方面「畫」得和真樹一樣。比如,葉子的數量、不同葉子的顏色。畫家總是要通過「省略」來表現他眼中的世界;同時,繪畫完成的,總是生活里晌辯一個瞬間的凝固殲謹物——無論他畫的那形象如何有動勢。繪畫,是時間成點,空間成面的藝術形式。
戲劇,則是一種實時的演出藝術,它在一個三面牆的假定的空間和一面看不見的牆的共同作用下展開的。人們進劇院看戲,是在事先完全接受了其「假定性」的前提下才看懂戲劇的。比如:京劇中的從A地到B地,只要一個人拿了道具馬鞭,隨著鑼鼓點走上幾步,就算是到了目的地了。它和生活仍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同樣對生活進了抽象和概括……
而電影卻大不相同,它是通過一個半自化的機器,將光和聲(即生活)紀錄下來,然後再由一個半自化的放映設備還放出來。也就是說,它通過一個機械運作的機器,直接客觀地對生活進行暴光。它直接紀錄生活,來於生活卻不「高」於生活;同時,它實現了讓生活「保存」下來並「動」起來的願望。這是以前傳統的藝術形式所不能的……
二、電影發明的目的
也就是說:不論愛迪生、盧米埃爾、格林,都只不過是想設計出一種能夠紀錄客觀世界的連續運動現象的機器。電影這個科技的產物僅僅是作為一種視覺運動的紀錄玩具而問世的。許多發明家並非想發明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甚至沒有預料到它會成為一種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工具。也難怪發明家盧米埃爾會認為電影是沒有前途的發明。
然而,在電影誕生之後,人們在擺弄這個玩具的時候,發現它不僅能紀錄一個簡單的動作,而且還可以紀錄有含義的事實、重大歷史事件,還可以通過紀錄手段來敘事。由此,它就被納入到了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系統范疇中去了。
F. 為什麼《奇跡》是一個好電影
電影導演是枝裕和根據「日本西巢鴨棄嬰案件」真實案件編寫的電影劇本並導演,導演本身也曾有父親不在身邊的經歷,我想少年對親人的期待和沒有親人的那種種艱難他都應該深有感觸的吧,雖然現實很殘忍,但電影絲毫沒有對母親的惡意刻畫,只簡單的借用長姐和長子的口質問:「你是不是太自私了」。
看來,導演的童年看到媽媽隻身養育孩子的不易,更何況是5個孩子,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大人的艱難雖然在孩子不能完全知曉,但也是可以體諒,全片充滿了理解、溫暖和善意。
現實中,長子被判被控告棄屍罪入獄。我也很好奇他們的現狀,但也許不審視、不評價、不批評而去默默祝福他們才是我們觀眾們的最大的善意。
(6)蔚什麼是一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
這是一個擁有一家5口的家庭,母親惠子、大兒子明(柳樂優彌飾)、長女京子(北浦愛飾)、次子茂(木村飛影飾)以及小女兒小雪(清水萌萌子飾)野消。
母親帶著孩子搬家的時候謊稱父親長期在海外工作,和長子兩人生活,其實還有三個「黑戶」孩子,四個孩子都是同母姿李異父。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幾個孩子的存在,母親只允許大兒子外出。母親平時上班,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就落到大兒子明的身上。
慢慢地母親回來得越來越晚,突然有一天,母親告訴明自己已經另外有喜歡的人了,並承諾就算和對方結婚,也會和孩子們住在一起,還會供他們讀書。某天晚上,母親突然大醉而歸,拉住孩子們喋喋不休的講述以前自己和孩子們的父親的往事。
看著母親快樂的樣子,幾個孩子也很開心,安心地入睡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頌冊知當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母親已經不知所蹤,她留下20萬日元現金和一封簡短留言給明,告訴他以後這個家就靠他照顧了。 於是,從這天起,四個「無人知曉」的孩子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G.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電影的作用是:電影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電影的意義在於電影本身。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
我們需要電影是因為:一部好的電影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
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最早的動圖
最早的電影只是一個靜態鏡頭,展示了一個事件或動作,沒有剪輯或其他電影技術。大約在 20 世紀之交,電影開始將幾個場景串在一起來講述一個故事。這些場景後來被分解成從不同距離和角度拍攝的多張照片。攝影機移動等其他技術被開發為用膠片講故事的有效方式。
在1920 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商業上實用之前,電影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但這些創新的無聲電影已經掌握了公眾的想像力。
劇院老闆並沒有讓觀眾只聽到放映機的噪音作為伴奏,而是聘請了一位鋼琴家或管風琴師,或者在大型城市劇院中聘請了一支完整的管弦樂隊,在任何特定時刻演奏適合電影情緒的音樂。到 1920 年代初,大多數電影都附帶了用於此目的的准備好的樂譜清單,並且為主要作品創作了完整的電影配樂。
歐洲電影的興起是由爆發打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電影業在美國與崛起蓬勃發展的好萊塢,通過創新工作為代表的最顯著的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年)和不容忍(1916 年)。
然而,在 1920 年代,愛森斯坦、FW Murnau和弗里茨·朗等歐洲電影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格里菲斯電影在戰時的飛速進步以及查爾斯·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的貢獻 和其他人,迅速趕上美國電影製作,並繼續進一步推動媒體發展。
H. 電影為什麼叫「電影」
電影於1896年傳入中國,並在上海首映。《申報》在有關廣告中譯成的是「西洋影戲」這一名稱。當時,電影又被稱為「電光影戲」或「活動電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在刊登英商快利洋行題為《活動電光影戲出售》的一則廣告中首次譯成「電影」這一名詞。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並影片六十餘套,其景緻異常可觀,兼有游戲影片甚多,見者莫不捧腹,而價廉物美,堪稱獨步……」在這篇廣告里,標題用「活動電光影戲」,而內容則將其壓縮為「電影」,詞簡意明,讀者自然不難理解「電影」所
指何物。
自此以後,「電影」這一名稱便在天津約定俗成,逐漸被市民所認可。《大公報》在廣告中使用「電影」的頻率也不斷加大。以至於直接將「電影」一詞用於報紙標題,如《試演電影》(1906年2月5日)、《特演電影》(1906年3月17日)、《奇巧電影》(1906年11月16日)、《同仁善會戲法、電影開演廣告》(1907年8月31日)、《新開平安電影公司》(1910年1月1日)等。
《大公報》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報紙之一,由於它的影響,「電影」一詞很快在京津地區流行。如1907年8月29日北京《正宗愛國報》就以《稟設電影》為題,報道有人「在東安市場開演電影」的消息。官方的奏章、布告也是如此。1907年4月5日,有奏摺稱:「近日各戲園夜間添演電影,男女均准入座,而電影又非將燈光全行收暗,不能開演,流弊尤不可問。」1909年天津巡警局發布的一則關於春節活動的公告中稱「凡市場擺攤話匣及茶園所演電影,一律准演」。
「電影」一詞的出現和使用,是電影放映活動日益頻繁、報刊不願使用冗長名詞的一種必然需要,反映電影在中國已經有一定的普及。除了京、津、滬,許多城市都出現了電影,並且成為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要放映電影,首先要有放映場所。在電影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大多在茶園(戲園)或較大的空房中放映。如北京的西單文明茶園、天津的玉順茶園、上海的天華茶園等。放映商攜影片到各地演出,常為尋找場地而費周折。天津早期一則尋租場地的廣告很能說明這一情況:「今有歐人新到最新最奇之活動影戲,輔有音樂,與眾不同,並有一切游戲可觀之物。擬在天津臨街最熱鬧之處,租地一區,以便演練。須用房六七間,院子務須寬大,租用一月。」
1906年12月8日,美國平安電影商人來到天津,租用法租界的權仙茶園(濱江道吉林路交叉口),准備連續放映,每三天更換一批新影片。1907年1月8日將茶園改為「權仙電戲園」(偶稱「權仙電影園」)。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人經營的第一家電影院,比人們習知的上海虹口大戲院早約兩年(劉志琴編《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二卷501頁)。權仙電戲園「園中上下,修飾華美,爐烘溫暖,電光燦爛,非別園可比」。為方便夜場觀眾回家,該園「特向電車公司定下電車數輛,每夜散戲,候於園左,以送抵城之客,所費六銅子而已」。幾個月後,權仙電戲園已名氣大振。報界稱「法界權仙戲園自改演電影以來,座位雅潔,電燈、電扇極為爽便,與眾戲園不同」。
權仙電戲園上映的片子應該說在國內是最新潮的,如美國偵探片《紅眼盜》、《巴林女》和戰爭片《美墨大血戰》、科幻片《木頭人》等。一些影片國外剛剛開始籌拍或剛剛上映,就出現在權仙電戲園的新片預告中。1907年5月的電影廣告中稱,「本園開演電影,津地中外紳商同聲叫好,本園自問亦可稱無以蓋超者。今又……演新片,內有帶彩之片」,「本園現下每夜准演各色清片與彩片八大卷」。所謂「彩片」相對於「清片」,就是「彩色電影」(但不同於正式的彩色電影)和「黑白電影」。因此可以斷言,1907年當彩色電影在外國剛剛發明不久,即已傳入中國的天津。
I. 為什麼說《十二公民》是一個好電影
J. 電影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給你更開闊的眼界,讓你更多的用腦思考,而不是單純的追求視覺刺激。電影的意義就如同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於生活本身,電影的意義在於電影本身。電影里的哲學,比書本更有趣,比生活更明了。電影讓人類延長了近三倍的壽命,它讓人明白了許多窮盡一生都無法明白的道理。用不同角度看待人生,接受你終究平凡的現實,卻永不放棄追求理想,心地善良,熱愛生命,享受當下。也許,明白了這些,你就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可以激發人最大的想像力和自己達不到的生活體驗。安平覺得小時候在電影上第一次看到大海,那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電影幫助我們了解山外山,天外天。通過導演的引領,觀眾能夠有多方面的生活體驗,這是電影能夠給予觀眾的最大禮物。相比之下,我們也能說也只有電影這門藝術能夠給出如此真實以及接近生活的體驗。她有一種鎖定鏡頭的天賦與靈氣,與角色相融一體,氣場大、能量足,盈盈於四周,靜靜地站在那裡,只抬一眼望著你,便能叫你心神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