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城南舊事電影為什麼這么清楚

城南舊事電影為什麼這么清楚

發布時間:2023-05-21 16:29:59

『壹』 《城南舊事》在電影史的地位是什麼

《城南舊事)較典型的體現了影片沒有貫穿全劇的戲劇沖突,沒有復雜的故事,也無意去揭示重大的社會主題,只是通過一系列朴實無華的生活畫面,通過內在的情緒來作為全片的結構線索。影片中的畫面也好,音樂也好,色調也好,都力圖給人一種懷舊的感受,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韻味,影片不是靠戲劇化的矛盾沖突來吸引觀眾,而是依靠其濃郁的詩意來吸引觀眾,這無疑為中國的電影觀眾提供了一種新的審美感受。

『貳』 城南舊事主要表達了什麼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影,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長篇小說,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動著我。 讀《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 夢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里。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胡同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胡同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里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 誰知,那人竟是一個小偷,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說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這個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林家當傭人,辛辛苦苦地賺錢養活在鄉下的男人和孩子,她的男人有時也來看看她。英子的弟弟就是吮著宋媽的奶水長大的,宋媽勤快、誠實,她很喜歡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學歸來,看見宋媽獃獃地坐在廊檐下。原來她的兒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兒也不知被丈夫賣到了什麼地方…… 英子有一個非常慈祥可親的父親,他喜歡書和花、鳥,更喜愛英子和弟弟。在他身邊經常聚攏著一些進步的學生,他們共同商討著革命道理。 可是好景不長,父親患肺病離開了人世,英子和母親、弟弟一起,把父親埋在北京郊區山間的台灣義地里,他們要回台灣老家去了。宋媽被她鄉下的丈夫用小毛驢馱走了。英子悵惘地望著宋媽,似乎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都永遠地離她而去了…… 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佚 名)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這是電影《童年往事》的開場白。《童年往事》是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的一部自傳電影,影片以侯孝賢從小生長的鳳山眷區為背景,紀錄了他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點點滴滴。在這里,侯孝賢以他特有的紀實手法,透過固定鏡頭與畫框的空間感,以及畫面與旁白的交織,不但記錄了他的成長,也同時記錄了台灣當時某些角落裡的世代交替。不管在政治上或是歷史真實上有多少不同的討論,這部影片確實記錄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的一些人的消逝與另一些人的成長,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一樣《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電影《紅衣少女》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影片,它根據女作家鐵凝的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改編而成,通過一個16歲女生安然的目光體味和展現著變革時代的社會和人生,意味深遠。影片抨擊了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大量帶有封建色彩的陳腐的世俗觀念,揭示了發人深思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重大問題:在變革時期,老一輩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年輕人要求自己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叄』 城南舊事影評

《城南舊事》是一部流露著親情與分離的電影,影片並沒有讓人心魂馳盪的夢幻色彩,但是以一種趣味橫生的獵奇性,一種平實而又能抓住人心的鏡頭,向人們講述著一段城南舊事。

一個神志不清的女人,一個弄得滿城風雨的小偷,一個跟隨多年的傭人。導演巧妙地用三個不同的人物把影片分成了三個部分。

《城南舊穗卜事》用一個小女孩為線索,用它的眼光去看待當時的社會。她是在無法分辨人世間善於惡的情況下對人性的審視。用敏感的心,真誠的眼神為人與人之間搭建了一座心靈的橋梁。影片每一部分既能獨立成篇又相互影響和關照,社會背景下人們的遭遇貫穿了整個影片,深深牽動著人們的內心,故事背後不僅流露著親情,而更加流露出對觀眾對社會的思考

影片內容介紹

影片以小女孩英子在北京城中的所見所感為敘事線索,圍繞英子的成長講述了四個有關別離故事。一是英子幫助瘋女秀貞找到女兒小桂子;二是在荒草地中遇到偷東西的年輕人;三是家裡宋媽家兒子淹死、女兒送人,在英子父親去世後同樣離開了家裡;四是最後在英子六年級的時候,父親因為肺病而離世,最後英子家在隨馬車離開了北京城。

全影以離別和成長作為線索,故事在淡淡的禪態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之中發展,「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的《送別》始終貫穿在每一個故事之中,為影片平添一絲猜襲穗別離的哀愁慘淡。

『肆』 電影<<城南舊事>>觀後感600字

在這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無論是小偷、瘋子還是保姆,其中總是可以看到陽光和光明,有時,一點也感覺不到舊社會的黑暗,然而難過的地方總是有的。那個瘋子本來是個好人,因為丈夫是進步大學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兒也下落不明,於是就瘋了,其他人都怕她,雖然她最後找到了女兒,又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團聚時,卻和女兒一起被火車撞死了。

那個小偷偷東西,也是為供弟弟讀書,最終弟弟拿到了小學文憑,兄弟倆非常高興,弟弟不知道哥哥為他偷東西,結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

這兩個人,一個瘋子,一個小偷,都可憐的是,在幸福離他們這么近時,他們卻都永遠得不到了。

宋媽也是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在林家賺得的工錢全寄回鄉下的家裡,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時,卻得知兒子掉河裡淹死了,女兒也被賣了,家裡的孩子全沒了,一家團聚的幸福也沒了。

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後父親也積勞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將遷往台灣,在父親的墓上和宋媽告別了。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來時,破滅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這一切後,也就長大了。

『伍』 如何看待電影《城南舊事》的電影結構

這部影片改編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一個九歲的小女孩的視角來講述這個世界。在那些純真的孩子的眼中,對壞人的界定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理性,所謂的法律和規則,都不是他們對於區分好人與壞人的標准,他們更信賴自己的感覺,那種對良善的感知和親近。

『陸』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閱讀全文

與城南舊事電影為什麼這么清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好看的懸疑電影大全 瀏覽:663
念書的孩子3電影免費播放 瀏覽:703
跟老公看了個電影怎麼 瀏覽:26
抖音上面電影剪輯比例多少 瀏覽:667
萬達新電影一般多久開始預售 瀏覽:6
十部公認最好看的電影愛情雛菊 瀏覽:61
無雙電影預告片怎麼剪 瀏覽:105
適合學英語的電影有哪些特點 瀏覽:755
好看的綜藝或者電影 瀏覽:843
好看的古代戰爭愛情電影 瀏覽:436
癌症那個是什麼電影 瀏覽:389
哥斯拉電影免費全部 瀏覽:528
拍攝的電影如何確立版權 瀏覽:34
香港黑幫卧底電影有哪些 瀏覽:280
布雷克萊弗利好看的電影 瀏覽:520
杜鵑演過什麼電影科幻 瀏覽:917
好看又虐的電影推薦 瀏覽:203
八公犬電影免費 瀏覽:229
愛奇藝免費電影推薦排行榜 瀏覽:794
怎麼看在圖像里的電影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