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肖邦的作品有哪些呢
肖邦的作品有:
圓舞曲: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圓舞曲:降D大調局渣飢圓舞曲
圓舞曲:升C小調圓舞曲
圓舞曲:降A大調圓舞曲
圓舞曲:降G大調圓舞曲
鋼琴奏鳴曲C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
鋼琴奏鳴曲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鋼琴奏鳴曲:第三鋼琴奏鳴曲
鋼琴協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
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
波蘭舞曲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
波蘭舞桐返曲降A:大調英雄波蘭舞曲
夜曲:降E大調夜曲
夜曲:升F大調夜曲
夜曲:降B小調夜曲
夜曲:降A大調夜曲
瑪祖卡舞曲: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瑪祖卡舞曲: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
練習曲梁汪C小調:革命練習曲
練習曲:E大調離別練習曲
敘事曲:第一號敘事曲
詼諧曲:第一號詼諧曲
前奏曲:第七號前奏曲
⑵ 誰知道電影《鋼琴家》開始的那個曲子是肖邦的那首曲子
《鋼琴家》剛開始的音樂是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g小調敘事曲是片尾主人公彈給那德國軍官的。
⑶ 電影《鋼琴師》片尾曲是什麼
肖邦的(自然的行板與輝煌波蘭舞曲)OP.22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1836年出版,肖邦將它與降E大調波蘭舞曲連在一起。片尾中演繹的是完整的自然的行板與輝煌波蘭舞曲.
⑷ 肖邦的作品代表作是什麼
弗里德里克·肖邦代表作品《鋼琴協奏曲》、《敘事曲》、《夜曲》、《革命練習曲》。
1、《敘事曲》
敘事曲一般指富於敘事性、戲劇性的獨唱或獨奏曲。敘事曲一詞源出拉丁文ballade,意為跳舞,最初是一種舞蹈歌曲。到19世紀中期,波蘭作曲家肖邦是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形式。他的四部敘事曲,旋律優美、感情真摯、內容深刻、氣象萬千,是鋼琴藝術史上的不朽傑作。
2、《夜曲》
夜曲是肖邦自己創新的一種鋼琴獨奏體裁,它具有沖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偶爾透著那麼一點點沉思。《升C小調夜曲》,為三段體,第一段以柔聲奏出暗淡的旋律,經種種轉調後,情緒越來越不安;中段速度轉快,出現悲痛的第二主題,它化解為明朗後再復歸第一主題。
3、《鋼琴協奏曲》
協奏曲成為器樂作品中最具戲劇效果的一種體裁。鋼琴協奏曲是鋼琴和樂隊之間的協作貫穿整個作品,鋼琴與樂隊的關系在旋律的發展過程中互相作用所產生的豐富效果,就顯得耐人尋味。如何去理解鋼琴與樂隊的關系,因此成了理解鋼琴協奏曲的重要內容之一。
4、《革命練習曲》
肖邦的這首練習曲,表現了肖邦在華沙革命失敗後內心的悲憤欲絕。因此,被後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後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5、《馬祖卡舞曲》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變化性地應用了民間節奏,並按照高度專業化的藝術標准進行再創作,在和聲、調式等方面更有獨出心裁的創造,他的樂曲中有著更精練的旋律,增加了跳躍感,在變化中賦予詩意。
⑸ 肖邦《降E大調夜曲》創作背景
肖邦故園
(作者簡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凱維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和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游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游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義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於肖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朴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致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張振輝)
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當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時,肖邦嚴辭拒絕,表現出一個愛國藝術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
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教學理論選自《教育應是文化的傳承》)整合的意識 現代教育中的課程是以分科設置為主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計,適應了社會分工的需要,有利於各科知識的專門化學習,但也導致了知識學習的孤立化。
肖邦故園
【學習目標】:了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系,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學習建議】:文本研習。以學生討論為主,並加強朗讀,通過朗讀准確地表現作品的思想感情。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雅一伊瓦什凱維奇是波蘭當代傑出的詩人和小說家,也是非常優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暢,真切中見精神,樸素中有華彩。本文筆調親切平和,抒情優美,感情深邃沉穩,真摯感人。作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對肖邦懷有深深的敬意,他選取肖邦故園為切人點,介紹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歷史和現狀,追敘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著重表現了肖邦對祖國的眷戀,那種無法割捨的深沉的愛。
2、資料鏈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國首都巴黎,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柏遼茲、李斯特等來往密切。這期間,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方面,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這時寫成的。肖邦在巴黎的歲月,也是他的祖國波蘭遭受沙皇俄國蹂躪的年代,所以,肖邦這時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對被侵佔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渴望和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裡流露出來。1849年,肖邦病逝於巴黎。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肖邦的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還涉獵各種舞曲、幻想曲、敘事曲、諧謔曲、前奏曲、練習曲、奏鳴曲等。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激昂雄壯、氣勢磅礴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音樂家,波蘭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華沙舉行一次「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這是國際上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鋼琴比賽之一。
3. 【預習思考】
(1) 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徵的詞句有哪些?
(2) 祖國與肖邦的音樂有哪些聯系?
一、自學評價
基礎字詞 馬廄 夙願 通衢大道 煢煢孑立 瘠薄 繾綣 命運多舛 天籟 簌簌
詞語 荒誕不經 煢煢孑立 玲瓏剔透 浪跡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無幾 繾綣 霧繚煙繞 促膝談心 蘊藏
二、文本研習
1、.作者花如此多的筆墨去描寫肖邦故園,文中描寫肖邦故園特徵的詞句有哪些?
明確:肖邦出生在一個「簡朴」「清寒」「簡陋」的小屋裡,這個說明肖邦出生低微,來自於勞苦大眾,為後文中肖邦能創作一系列的愛國主題的鋼琴曲埋下了伏筆。
2、.經過歲月的洗滌,肖邦故園在波蘭人民甚至整個世界人民的心目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肖邦故園 如今有什麼樣的故事?
明確:文本第二節說肖邦故園是「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參觀游覽的古跡,噴射創作音樂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園從某種層次上已經不再是具體的,實在的,有形的一個故居,而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象徵,一個連接波蘭民族的凝聚力的符號,一個音樂拓荒者的橋頭堡,肖邦的音樂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這里起航的。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肖邦故園雖然「簡朴,清寒,簡陋」,但是由於肖邦音樂對後世的影響,肖邦故園的意義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園因為肖邦和他的音樂而聞名,那麼肖邦故園和肖邦的音樂有什麼內在聯系?
明確:通過描寫肖邦故園的「簡朴」「清寒」「簡陋」來突出對比肖邦音樂的偉大,同時暗示肖邦故園孕育了肖邦的音樂風格,即:熱切,激情的愛國主義。用文中的話說是「最早的孩提時代曾撥動過他的心弦的每一個旋律,而且,在他以後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半自覺地,有時則完全是不自覺地展示出兒時之國同創作成熟時期的淵源關系」。
4、.肖邦、肖邦音樂和肖邦故園對世界的影響?
肖邦被後世稱為神童,「音樂詩人」,是第二個莫扎特,是始終心懷祖國的愛國者。他的音樂是後世音樂家創作的清流源泉,能給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它已經滲透進了波蘭民族的最深層,可以這樣說,肖邦的音樂已經成為民族的最堅韌的紐帶,成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作為一種斗爭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園在這里已經不在是波蘭的文化遺產,它已經超越了歐洲,甚至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為一種那些客居他鄉,漂泊異地者的精神家園和歸宿,已經是一個象徵,一個符號,一個圖騰,被後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問題探討
1.祖國與肖邦的音樂有哪些聯系?
明確:肖邦對這片故土的熱愛。從出生地,到少年時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時代的故園告別,再到在異國他鄉的夢中思念,直至用音樂來寄託自己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故土的無限眷戀。「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後一組瑪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於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於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瑪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村的質朴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作者是怎樣將肖邦故園的四季與肖邦的音樂結合起來的?
明確:春天的嬌嫩色調,酷似一首最溫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鍵上的輕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憶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黃昏時分的景色,宛如F小調敘事的開頭幾節;秋天的落葉,就像憂傷的奏鳴曲中那結尾的、令人難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聲在抗禦風、雪和寂靜,只有音樂長存。
3.人們為什麼會懷著景仰的心情,來朝拜肖邦故居這座聖地?
明確: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礎的偉大藝術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們從小屋及肖邦音樂中獲得了精神力量。
⑹ 肖邦的作品有哪些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
《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鄭陪源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
《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
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喊態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亂跡,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
《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
《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⑺ 肖邦《降E大調輝煌圓舞曲》
中國的兩彈之父是鄧嫁先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
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圓舞曲之父施特勞斯
中國導兆備讓彈之父錢學森
中國激光照排之父:王選滾猛
中國環保之父:曲格平
中國3G之父:李世鶴
中國博客之父:方興東
中國石油之父:孫健初
中國海帶之父:曾呈奎
閃盤之父:鄧國順
中國鑽探之父:劉廣志
中國營銷之父:劉永炬
中國民法之父:佟柔
中國汽車業之父:饒斌
中國並購之父:王族局巍
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
中國流行音樂之父:黎錦暉
中國交響樂之父:李德倫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中國Internet之父:錢天白
中國搖滾之父:崔健
中國兒科之父:諸福棠
中國人造石油之父:趙宗燠
中國紅軍之父:朱德
中國楊樹之父:陳章水
中國酒店業之父:盧鴻炳
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
中國炮兵之父:朱瑞
⑻ 求美劇《漢尼拔》里漢尼拔聽的那些音樂的音樂名
《哥德堡變奏曲》、《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降E大調夜曲》、《肖邦第一敘事曲》、《浮士德》選段、《麥克白》選段、《仲夏夜之夢》、《悲愴》、《Vide Cor Meum》。
1、《哥德堡變奏曲》
《哥德堡變奏曲》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鍵盤作品,這部變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1742年出版,此作為巴赫的學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
2、《勃蘭登堡協奏曲第四號》
《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德國作曲家J.S.巴赫(1685~1750)眾多管弦樂作品中一組樂曲。全曲共6首,每首的樂器組合各不相同。
3、《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是莫扎特完成的最後第二部作品,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扎特去世後十年,甚至更晚才復印的,全部都把單簧管獨奏聲部修改得符合標準的A調單簧管的音域。
4、《降E大調夜曲》
《降E大調夜曲》是肖邦作品,樂曲的構成為迴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裝飾音中始終保持著華彩的詠唱,左手是節奏相同的伴奏型,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
5、《肖邦第一敘事曲》
《肖邦第一敘事曲》是由肖邦譜曲的敘事曲,是四首敘事曲中的第一首,此曲的結構是比較自由的奏鳴曲式。全曲包括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五個部分。
6、《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
7、《麥克白》
《麥克白》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創作於1606年。由朱塞佩·威爾第於1847年在佛羅倫薩完成譜曲,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8、《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門德爾松的作品,門德爾松是一個妥妥的名門之後,創作《仲夏夜之夢》的初衷,是由於他讀了莎士比亞的作品,深受啟發,立刻就寫了一段序曲,結果大獲成功。
9、《悲愴》
《悲愴》貝多芬作品,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歌曲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10、《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巴赫作品,該作品一共分為上下兩卷,其中影片中選自平均律第一卷的C大調前奏曲。
⑼ 《降E大調夜曲,作品55之2》
簡介:
《降E大調夜曲,作品55之2》此曲具有即興曲式船歌的風味。樂曲開始第一個音像山巔上高高孫虛磨掛起的一盞明燈,隨後的顫音像明譽凳燈在閃閃發光,照亮了前進登頂之路,此情此景也可以說是肖邦高貴的氣質及其光輝形象的體現。曲調明朗秀麗,具有船歌的優美安祥;對答式的雙重旋律,非常甜蜜和諧。像是肖邦的不則斗幸得到了親人的同情和安慰,也是肖邦喜悅心情和高貴氣質的體現。
創作背景:
肖邦《降E大調夜曲,作品55之2》,作於1840年,於1844年出版,題獻給曾經鼎力援助過肖邦後期生活的高貴的女友,蘇格蘭的珍妮;史達林克小姐。
⑽ 肖邦作品有哪些呢
1、《降E大調大圓知塌舞曲》
《降E大調大圓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由波蘭著名鋼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獻給殲鏈羅拉·波斯沃德小姐(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圓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圓舞曲之一。
此曲旋律輕快歡樂,頗受大眾喜愛。
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後的心情,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