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人最高級別的孤獨
人活著到底為什麼?感覺活著沒啥意思。」朋友因為目前感情空窗發感慨。
她渴望有個知冷暖的伴侶相守,「前任粘著我時想要自由。」現在有了自由又覺得孤獨。
孤獨,真得是最近幾年我聽到的頻率最高的詞。
網上甚至總結了孤獨的10個級別,一個人搬家和一個人去做手術被放在了第9、10的級別,但我並不同意這個級別的分法。
因為這兩個我都做過,不止一次,但並沒有覺得孤獨,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把它當作一個任務去完成,是一點感覺沒有的。
相對而言,我理解的孤獨,是被很看重的人不理解時,那一瞬間的沮喪、委屈,糾結很容易打亂我的生活節奏,甚至影響我當晚的睡眠,這種等級在我這的劃分是最高級別。
為什麼我做什麼,你,就是不懂?
總有人了解你的孤獨,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今天推薦的電影《寂靜人生》講的就是關於孤獨。
約翰梅在倫敦肯尼頓區客戶服務工作,負責尋找在這區過世者的親戚,對於找不到親戚的,他還需要給過世者做選擇。
比如根據了解死者生前是什麼樣的人,認識哪些人,對死者有個認知來寫悼詞,根據死者生前信仰選擇土葬還是火化,甚至沒有人來參加葬禮時,做為親朋好友陪過世者走完最後一程,讓死者有個有尊嚴的結束。
而這個孤獨的活,約翰一干就是22年。
在外人眼裡,約翰的工作特別但沒什麼意義,上司質疑他的工作價值,認為「葬禮是為了活人辦的,沒有人來代表沒人在乎。」
幹嘛非要花大價錢給這種孤獨死者舉行火化,隨便土葬了事。
同時上司認為約翰給每個死者做很詳細的了解並做檔案,時間太長,效率低下,以」你應該和活人打交道為由「把約翰開了。
但約翰喜歡自己的工作,他用心對待每一位死者。
這個電影被網友評價說很壓抑,其實不然。
整個故事就是約翰工作了22年,然後被公司裁員,面臨換工作,在離職之前約翰站好最後一班崗,影片大篇幅就是通過最後一位死者還原約翰工作的全貌。
壓抑的點,是在約翰完成最後的工作,和死者女兒互生情愫,在買情侶杯准備開始新生活時,被車撞死了,這個是非常難受的,不禁大罵導演這是鬧哪樣?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影片結尾,了解到了導演的用意。
約翰被安葬在墓地里,44歲未婚無兒無女的約翰,沒有人參加他的葬禮,但他生前妥善安排的死者做為他的親朋好友都來到墓前為他送行。
約翰給予死者死去的尊嚴,死者回饋約翰應有的榮譽。
活人不懂約翰的工作,認為他生平很孤單,做的事情很孤單,但死者懂。
Ⅱ 為何大家都稱贊這部2013年上映的影片《寂靜人生》
這是一部需要靜下來心,完全沉浸式觀賞的電影,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豐富多彩的人物塑造,更幾乎沒有高潮。快餐式的電影文化中,這可能是一部冷門不受歡迎的電影,但我仍然推薦大家看一看,因為它足夠直抵靈魂、深入人心!電影的整部基調是圍繞「孤獨」展開的,一個孤獨的人幫助一群孤獨死去的人料理人生的最後一程。因此,電影的構圖、色調,都始終呈現出一種淡淡的、清冷的孤獨感:干凈整潔的傢具,四下無人的街,疏離的人際關系。
1)故事前大半部分,約翰梅一直是自己一個人做著無人回應、無人理解的工作,影片鏡頭以灰白色調為主,蒙上一層霧的即時感,彷彿是在悼念找不到親人的逝者,就連在火車上的座位朝向也是與駛進方向相反的,渲染了悲傷、孤寂的氛圍。快結尾部分,在獲得威廉史托克女兒的回電,同意在父親的葬禮上為父親送行,鏡頭才開始有了些許的色彩,火車座位朝向也與駛進方向一-致了,當他以為生活開始好起來時,持續時間卻如曇花一現,遭遇車禍,命喪於此(此時,還未親眼見到其努力的結果多人為威廉史托克的送行),一個人安詳並不孤獨的閉上雙眼,一切就此戛然而止。
Ⅲ 高分且小眾的電影,真的的反精神內耗電影,大家看過什麼呢
第一部,寂靜人生,豆瓣評分9.0,電影寂靜人生的主人公約翰是一個倫敦的社會服務員,他的工作是收集死者的遺物,為死者撰寫動人的悼詞,幫助死者尋找家人,並且安排葬禮,為他們保留最後的體面。那這份聽起來枯燥的工作呢?約翰堅持了22年,他一生都在和孤獨打交道。這部電影的結尾既凄涼又溫暖,約翰因為意外而死,他下葬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出席他的葬禮,他的葬禮空無一人,但是又十分的熱鬧。那些經他安撫的逝者都來了,停下來,低下頭,安靜的默哀。也許生與死的疑問我們依舊難以解答,但是至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們可能會離終極近一點,再近一點。
Ⅳ 電影《寂靜人生》觀後感
2013 年上映的電影《寂靜人生》,講的是一個普通的社會服務人員,工作的內容是為孤單死去的人尋找親人,然而他失業了,在失業前他幫助最後一個人找到了他的親人。
這個服務人員叫做約翰梅(John May),最後和他服務的人一樣,孤獨的死去,44 歲,從年齡來看,他在這個機構工作 22 年,說明他 22 歲就在這里工作了,基本是大學畢業後就來到這里了,一直工作到死去,他喜歡他的工作,工作非常認真,盡力去尋找死去的人的親屬,將那些孤獨死去的人的照片搜集起來,尊重死者的信仰,用了很多土葬而不是火葬。這也導致他的上級對他不滿,因為會增加支出。
每天他的生活都井井有條,一成不變,吃的飯是魚罐頭+梨+麵包,穿著西裝、拎著舊的公文包上班,桌面擺的整整齊齊,就算被辭退了離開也是一樣,每次過馬路都兩邊看兩邊確認沒有車之後再過去。
直到他服務的最後一個人斯托克,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他渴望突破自己,過不一樣的生活,像斯托克一樣。斯托克為了爭取工作人員多休息5分鍾而和工會談判,辭職後在一桶加工食物里撒尿,有些還通過了衛生檢查;在街上流浪,不騷擾女性,還給一起流浪的女性偷巧克力,結果進監獄 3 個月;在食品店裡和店主有過一段時間感情,因為客人對店主不安分,他把那個人的手放進了油鍋里炸,之後被抓緊監獄,他在監獄里他用牙齒叼著皮帶三分半鍾,為了慈善捐款。
May 認為斯托克的人生很精彩,於是他也學著斯托克,用牙齒咬著皮帶,給上司的車撒尿,最後他的行為被斯托克的女兒 Kelly 青睞,准備和她約會,這是他最大的變化吧,好像人生終於迎來陽光和轉機。在去給 Kelly 買了帶著狗圖案的杯子後,出來的路上,他沒有看車,結果被撞死了。和他服務的人一樣,沒有人來參加他的葬禮。但是他並不孤單,因為影片結尾有個畫面,就是他相片冊里孤單死去的人都來參加了他的葬禮,很多人。
我挺喜歡這種好的故事,沒有很誇張和不合邏輯的劇情,雖然感受到現實的無奈和平凡的生活,但是從這種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力量,一個平凡的人,愛著自己所作的事,做事一絲不苟,這種精神是每個社會都缺少的。
Ⅳ 吳孟達逝世:3任妻子5個子女,用一生闡釋繁華落盡是孤獨
吳孟達因病不治離世,年齡永遠被定格在69歲,從藝48年,作品無數,他的去世令人無限惋惜。
他一生的經歷猶如過山車, 情感棚姿 經歷過三段婚姻,育有5個子女。
在他出道成名之前,他結識了第一任妻子麥莉莉,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
18年後,誰也沒想到出名後的他,終日沉迷在各種名利場,酗酒,爛賭,婚外情,導致他婚姻破裂。
第二任妻子 是無線訓練班期間的師妹盧少慈,在他成名高峰之時,滿著第1任妻子與其生下一名女兒,當他結束第1段婚姻後便引盧少慈結成連理。
現任妻子侯珊燕,兩人是奉女成婚,2003年又添一子。
事業經歷,大起大落,出道不久便出名,與好友周潤發同班,卻比周潤發更早成名。
岀名讓他撈金無數,卻也讓他迷失了自己,出入各種尋歡作樂的場合,甚至欠下巨額賭債,絕望到想自殺。
後來又結識周星馳並成為好友,在周星馳的眾多暢銷作品中,他完美的成為我們所有人心目中的「達叔」,是周星馳的最佳拍檔,最佳 配角。
最近數年,由於身體不佳,拍戲很少,他漸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他突然逝世的消息卻炸開了所有人心中曾經的美好記憶,半個影視圈都在為他發文悼念。
人民日報發文評價他:「愛國者達叔永遠都是主角」。
人生的大起大落,走過無數的風風雨雨,早年成名,讓他享盡了天堂般繁華奢靡的生活,然後命運又讓他跌入谷底,一個人在絕望中掙扎。
老天從來不會辜負努力上進的人,重段顫新振作後,與周星馳再創人生輝煌,走向巔峰。
再耀眼的星星,也終有一天會在黯淡中慢慢消失,再繁華熱鬧的人生,終究也只剩下孤獨的落寞。
孤獨是身故者最後的歸屬,而對於活著的人,孤獨則是最深的煎熬和折磨。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曾言:
無人傾訴,無人理解,無人愛是孤獨,而無處表達孤獨則是最絕望的孤獨。
閨蜜阿May,年前與交往二年的男友分手了。
她說:
人深層的渴望是在關系中被另一個生命所領悟,所理解,所接納,而非低質量的日常社交,僅止於客套與禮節。
阿May是孤獨的,她內心的苦楚再也無處傾訴,生活的酸甜苦辣再有無人分享。
電影《超脫》有一句話:
這是對孤獨者最深刻的描述。
孤獨的人,心是空的, 食之無味,寢之無眠,行之無力, 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無法全然融入外界的熱鬧,只有「不在場」的疏遠和抽離。
他們與周圍格格不入,在擁擠的人群中躊躇,越 是像春節這樣熱鬧的場景,他們的內在的孤獨越突兀。
他們成了這場生活盛宴的局外者。
喧鬧的世界,寂靜的人生,有一種孤獨,是被世界遺忘。
電影《寂靜人生》,講述了 社會 公益服務員約翰,他的職業是為那些孤單逝世者找到親屬來參加葬禮,送逝者最後一程,讓他們得以尊嚴而體面的離去。
現實生活中,約翰是個形單影只的人,他獨自生活,沒有親人朋友,工作是獨自處理逝者的案件。
他平凡而渺小,卻工作認真負責,敬畏逝者。
沒人記得他們,他會為他們裝釘成相冊,留下活時的痕跡。
沒人寫悼詞,他會參照遺物來寫,給他們一個尊嚴的告別。
沒人參加葬禮,他會抽時間參加,送他們體面的離去。
約翰生活中形單影只的孤獨,正是那些逝者的前傳,而那些逝者的結局則成了他的後記。
一場突如而來的車禍奪去了約翰的生命,在他的葬禮上,再也沒有另一握和敗個「他」出現來為他裝訂相冊,為他撰寫悼詞,送別他的葬禮,他這就這樣悄無聲息的,孤冷冷的一個人離開了。
活著,無人在意,逝去,寂靜無聲。
這是生命中最極致的孤獨。
我們自出生以來,還是嬰幼兒時,就一直渴望著媽媽那雙熱切關注的眼神。
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說:
媽媽的臉是鏡子,嬰兒在媽媽喜悅的表情中看見了自己的可愛,在媽媽生氣的表情中看見了自己的糟糕。
在我的咨詢工作中,遇到不少孩子通過叛逆,故意搗亂范錯來獲得父母的強烈關注,因為被父母批評打罵也總比忽略要好。
忽略一個人是對其生命存在的最大否認,對一個人最狠毒的懲罰就是忽略他的存在。
記得,曾有一個女大學生向我救助:
單身,失業,失戀,社恐,或者夫妻感情不和,人生充滿迷茫,無盡的壓力和焦慮讓我們陷入深深的孤獨。
在孤獨中瘋狂胡亂抓取,以為這樣就可以填補內在的空虛,慰藉心靈的孤寂。
藉助聚會,社交,酒精,香煙,葯物,性等成癮性行為麻痹自己,在恍惚中換來片刻安寧,一旦抽身而出,孤獨立即會無縫銜接。
越是逃避孤獨,孤獨越是來的洶涌。
作者理查德.耶茨在著作《十一種孤獨》中寫道:
繁華落盡,如夢無痕,無論你如何抓取外界的熱鬧喧嘩,如何逃避抗拒內心的無奈,在夜深人靜,午夜夢回之時,你依然得一個人來面對你的孤獨。
自體心理學認為,兩個人不管多麼親密,他們之間永遠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主觀體驗不同,註定了世上沒有兩個相同的靈魂。
哲學家周國平說:
靈魂伴侶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孤獨才是絕對的,即使最深切的愛也無法消除人類的終極孤獨。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寫道:
孤獨是自由的必經階段,真正的自由是學會與孤獨共處。
如果沒有孤獨,人生會顯得淺薄和浮誇,人越是活得明白,活的深刻,就越孤獨。
有人說,孤獨是生命最好的禮物,因為靈魂只能獨處。
獨處的能力是成熟的標志,它不但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還能整合他們的人格,升華他們的思想。
大多數成功的藝術家都呆在獨孤的象牙塔中,淋漓盡致地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
日本動畫片大師宮崎駿,七次隱退,七次復出,每一次的隱退,經歷長時間的獨處後,又創造出一部部經典的動畫片,感動世人無數。
畢加索在生命的後期,為了能夠潛心創造,謝絕了一切人際交往。
最深刻的人生體驗大都發生在個人獨處時,習慣了孤獨,便能在孤獨中追求自我的發展和超越。
季羨林說:
吳孟達用一生來詮釋這句話。
達叔是無知的,年輕時用繁華奢靡的生活逃離內心的孤獨,事業 情感 都敗得一塌糊塗。
達叔是智慧的,光環退卻後,他靜下心來,直面內心的失落與孤獨,用心研究演藝和生活,終就活出了最好的自己。
每當我們孤獨的靈魂出來時,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幾個方式來幫助自己安於當下:
耶茨說:「熬過孤獨與痛苦,必定是沃土」,願每個人都能到達自己的沃土。
作者:林燕玉
二級心理咨詢師,江湖綽號星星,熱愛看書,看電影,瑜伽和戶外徒步,成長是種暴力,一直走在對自己動粗的路上,深信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深層碰撞是人世間最美的相遇。公眾號:星星講歪理
Ⅵ 《寂靜人生》:恰好寂靜而已
Sorry,我並不覺得這是寫孤獨的電影。
有人喜歡用紀念品標記自己去過的地方,漫漫歲月慢慢回味。
有人喝酸奶的時候先舔奶蓋,藉此完整地擁有整盒子酸奶,無關貧富。
有人習慣襪子將襪子一雙一雙地收好以免某些襪子「落單」;有人卻喜歡一股腦地收在一起,享受穿時拆盲盒般的驚與喜。
夜晚23:30:有人瘋狂地扭動身體和城市的燈光融為一體;有人在20平米的小房間和朋友聊小說結尾。
一部電影只有兩個小時,拍什麼能抓住觀眾眼球。不言而喻,要拍最「絢爛」的時刻。
快餐時代, 多少人買一張票只為兩小時的「精神高潮」 ,為失而復得的愛情哭,為無厘頭的對話笑,看點屌絲逆襲精神抖擻。主角逆襲還得兩小時,你倒好就三分鍾已經成為時代最強王者。
親情,愛情,友情,被各大導演玩了個遍。可我們出了影院,冷風一吹,孫子還是孫子。
這些片子以及某些網文使我總在思考一些問題。我和親愛的姐姐曾有過如下對話。
「姐姐,同樣的網文我看了3年。你咋能看10年?你不覺得假得有點離譜嗎?」
「妹兒,你不懂!纖褲現實太殘酷了,沒有小甜文我怎麼活啊?」
「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
「你是英雄,我不是呀」
這里並非爭論誰層次高低,只是,我姐姐絕對不會花倆小時看這部電影。網文是她的止痛劑,什麼是快餐時代生物的止痛劑呢?
選擇三分鍾精神高潮就得放棄直面生活本質的機會。
隨便翻幾個平台,高贊的影評都寫到,這是一篇拍孤獨的電影。
「他連水果擺放的位置都要計較難道不孤獨嗎?」
「數十年如一日,不變的黑色大衣…這難道不孤獨嗎?」
「哭了,哭了,好慘一主角,為什麼不給他一個好結局。」
sorry,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局。電影只是拍了一個普通人普通的人毀旦簡生,真實遲亂認真的一生。
為什麼反復強調不孤獨呢?因為我的生活和他一樣呀,如果有一天死亡突然降臨,我會面帶微笑地離開。
世界因為參差不齊而美麗。 我只選我要的,恰好寂靜而已。
Ⅶ 寂靜人生 表達的意思
寂靜人生,意思就是說這輩子過得很清靜,沒有人打擾你,一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Ⅷ 2013年上映的影片《寂靜人生》為何會被稱作是難得的佳片
《寂靜人生》整部影片都如同片名一樣無比寂靜,黯淡的色調,空曠的街巷,孤單的身影,寂靜是貫穿整部影片的最直觀體驗,即使是約翰遭遇車禍那一幕也都是寂靜敘述孤獨。
1)這部電影採用了大量的固定機位拍攝,以此來強調他的單調生活。約翰走過的永遠是同樣的道路,轉過的永遠是同樣的街角。二樓永遠有個女人在百無聊賴地看著窗外,我們本以為他會是案子之一,結果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旁觀者,見證著約翰單調冷清的每一天。開始我以為,約翰每天都沒有新意,游離在死人和活人的邊緣,對生活麻木,混日子。但是後來才發現,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熱愛。只是他不懂怎麼表達,又或許是對於他從事工作的感悟:無法改變必死的命運,無法為孤獨的人找到安慰。
Ⅸ 《寂靜人生》|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牧師,禱告詞,逝者,墓碑,日復一日,送走一個個孤獨的靈魂,這就是約翰·梅的工作,為孤單死去的逝者尋找親人,而大多時候葬禮上只有他一人。
他為逝者安排最原始的土葬,上好的棺材,精心挑選的墓地,並四處奔波尋找他們的親人,朋友,人們勸他不必如此計較,葬禮是為活人舉辦的,死去的人不會在乎,他只是沉默,然後繼續踏上旅途。
經濟肢悔衰落,公司裁員,約翰·梅正是其中之一,領導承認他工作仔細耐心,卻責備他工作進度緩慢,資金使用過多,他沒有反駁,只說:「我想完成最後一個逝者的工作。」
於是,他去尋找最後一個逝者——比利·史托克的親人,從他的前女友,他軍隊的老朋友,到他的女兒,他傳達不幸的消息,安撫他們的震驚與悲傷,希望他們參加葬禮,然而,無一例外,依舊無人應答。
他失望,卻無奈,他熱愛這份陪伴了他22年的職業,但在離別時,卻別無他法,最後一位逝者的葬禮,不出所料,依然只有他一人。
人們勸他換一個活人的工作,把這當成一個新的開始,他的穿著,他的房間,他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甚至毫無變化,他考慮過改變,不再是紅茶而是熱可可,跟流浪漢在路邊喝威士忌,吃別人車廂里掉落出的酸奶,用牙齒咬著皮帶,或許真的該向前看了。
然而這時,比利橋飢纖的女兒打來電話,她改變主意決定去參加父親的葬禮,他們約定見面談談葬禮的具體事項,約翰·梅熱情主動,侃侃而談,這是影片中我第一次看到他發自內心的笑容,他的眼睛很亮,像閃著光,無比真誠可愛。
分別後,他去便利店購物,無意中看到一對可愛的杯子,他想送給比利的女兒,兩個年輕人在一次次相遇中暗生情愫。
生活總是充滿意外,讓人猝不及防,他以往過馬路總會環顧四周,唯獨這次沒有,一輛卡車疾馳而來,他倒在了一片血泊中,那雙眼睛失去了光芒,我不知道他最後一刻在想什麼,會覺得遺憾嗎?
比利的葬禮很快到來,他的親人和朋友來了很多,唯獨約翰·梅沒有到場。
這次,教堂只有牧師一人,沒有禱告詞,墓地里兩個人將他埋葬,甚至沒有墓碑,孤獨的可怕。
影片的最後一幕,無數靈魂從墓碑中走敏仿出來,圍站在約翰·梅墓前,像在默哀,像在致敬,他曾陪伴這些逝者離開人世,這次,主角是他。
世界上每天有很多人死去,或有人相伴,或孓然一身,但只要你曾在世間留下痕跡,就會有人記得,正如「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約翰·梅從不孤獨,他值得被人感謝和銘記。
注:一部可以說是冷門的影片,安靜平淡,卻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