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象派電影的美學觀點
德呂克大力強調電影的」上鏡頭性「,贊賞並提倡通過」上鏡頭性「來表現自然的詩意的頃刻,這一概念甚至成為當時法國電影的基本美學標准之一。
「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德呂克也強調電影向繪畫學習,他指出:」繪畫也是吸引人的。當時的風格和綜合方式是和當時所流行的那種朴質、單純的線條相適應的,而這種線條也正是我們經常想在電影中看到的。「
印象派電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十分重視電影畫面的造型風格,例如阿貝爾·岡斯的影片《車輪》中著名的」翻車「段落,運用了高速(升格)和慢速(降格)攝影,並運用印象派花架對於光線的處理方法表現了火車向懸崖疾駛最後翻車的悲慘場面。
② 歐洲先鋒派電影美學特徵
法國印象派主張電影根據人們最初印象去反映真實的生活,反對形式主義,注重從民族文學吸取養料,對三十年代法國電影派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印象派忽視思想概括和典型化的重要作用,把理性分析與感性印象對立起來。德呂克是電影理論家,又是有成就的劇作家和導演,他的電影理論成為印象派的美學基礎。他提出「上鏡論」強調生活中有一類事物較適於用電影來表現,並非形式主義。他很重視演員表演,提出「面具論」,要求演員刻畫出人物的獨特性格和內心活動。德呂克的影片還具有 『平民主義」風格,反映的正是「平民社會」。他的這種風格還表現在非常注意電影的普及工作。
印象派重要人物除了德呂克,還有杜拉克和甘斯。前者在德呂剋死後轉向先鋒派。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特點是以主觀唯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把藝術看作「自我表現」的工具,用藝術抒發個人情感或表現自己的觀點。非常重視探求「表現」形式和手法,挖掘電影特性,在攝影、照明、布景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在藝術表現方面,重視寫意,強調藝術假定性,這一派受繪畫影響很深,其中一些電影藝術家如朗格等,都在繪畫方面有較深造詣。表現主義藝術家多有濃重的悲觀主義色彩和宿命論觀點,表現人生的不行與殘酷。
先鋒派基本屬於詩電影,愛普斯坦說:"電影是最有力,詩的手段」。從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礎出發,把電影詩作為抒發主觀的隨意幻想的手,與現實主義詩學一切原則對立起來。反對塑造統一的人物,熱衷表現物,表現內心的變態活動,表現那些作為內心活動「物化」的奇異怪誕的景色和人物。
杜拉克的《貝殼與僧侶》,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都是先鋒派的超現實主義的影片。
③ 法國印象派電影的介紹
法國印象派電影即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這類電影主要有作品有阿貝爾·岡斯的《車輪》(1922),萊皮埃的《黃金國》(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節日》(1919)。德呂克的《狂熱》(1921)和愛浦斯坦的《忠實的心》(192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