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邵氏電影什麼時候來到大陸的

邵氏電影什麼時候來到大陸的

發布時間:2023-02-22 05:38:26

⑴ 邵氏電影

「邵氏兄弟」遵循的則是一條更為純粹的商業製片路線。邵逸夫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經營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觀眾至上」論是其中心內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觀眾的心理,以及觀賞習慣和興趣,他審閱編導提供的故事劇本,以是否具有票房為取捨,因此「邵氏兄弟」在選材時都切准了市民觀眾的喜愛和情趣,選擇通俗性和娛樂性較強的題材。「邵氏兄弟」的導演與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紀錄為依據。1957年,中國大陸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香港觀眾對黃梅調音樂如痴如醉。這一現象更是引起了對市場高度敏感的香港影人的重視,邵逸夫於是重用導演李翰祥拍攝了多部古裝題材的黃梅調電影,如江山美人 (1959)和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影片以古裝武俠片、功夫片、宮闈片居多,有些影片影響較大。它的《江山美人》、《後門》、《萬古流芳》、《藍與黑》和《珊珊》曾先後獲得第6屆、第7屆、第12屆、第13屆和第14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獲得第7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優秀獎和第2屆台灣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功夫片《少林三十六房》和《中華丈夫》分別在第24屆、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獎;古裝武俠片《大醉俠》、《獨臂刀》、《萬人斬》和宮闈片《傾國傾城》、《武則天》、《楊貴妃》等都受到觀眾的歡迎。80年代中期起,影片產量減少,但創作上重視現代題材,代表作有《男與女》、《傾城之戀》、《表錯七日情》和《女人心》等。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而邵氏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⑵ 誰知道香港電影公司邵氏電影的資料

邵氏電影的光輝歷史

對許多人而言,邵氏電影已是一個經典,在中文影史上,更是一個重要的光影標記。

提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最輝煌的年代,人們總會想起它當年的口號: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邵氏在最風光的時期,幾乎是香港的電影王國,它的成功與聲勢,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這一切需要從頭說起。

就從50年代中期說起,當年東南亞的電影事業還在萌芽時代,而香港電影已開始蓬勃,可說是手執東南亞電影業的牛耳。在50年代中,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它們的特色就是以拍攝華語片為主流,拍片數量多且穩定,而且製作都比其他獨立電影公司認真嚴謹。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邵氏的實力與聲望,起初都不及新馬影業大亨陸運濤手創的電懋。當時電懋財雄勢大,明星與導演陣容強大。單論明星,電懋就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丁皓、王萊、蘇鳳。小生則有張揚、雷震、陳厚、喬宏、田青等。電懋的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更有高級職員宋淇、秦亦孚,更有張愛玲編劇助陣。在鍾啟文的領導下,成就蒸蒸日上。

迎頭趕上 與電懋一爭長短

在50年代初期,尚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的邵氏,可說是處於電懋下風,明星陣容不及電懋強大,除了同樣有當時兩邊走的林黛與林翠外,只有後來由長城轉投入的樂蒂,而斯時尤敏則已跳槽電懋,生角只有趙雷較知名。在此時期,連李麗華、嚴俊、張仲文等,起初都是為電懋效力。

50年代中,邵氏改組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由新馬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主政。邵逸夫更由新加坡到香港主持電影拍片工作,與電懋一爭長短。可以說,香港的電影事業,其實是由南洋幫新馬大亨創立的。邵逸夫是商業奇才,在他的領導下,邵氏一洗頹風,迎頭趕上,甚至後來居上,把電懋拋在身後。

早期的電懋電影和邵氏電影的主要分別,簡單的說,電懋的電影時代氣息較濃,它電影中的女主角,都是穿西式洋裙的。而邵氏的則多數都還穿著唐裝衫褲。舉個例子,電懋出名的《四千金》、《曼波女郎》、《玉女私情》、《青春兒女》、《空中小姐》,這些女主角們都是典型的香港50年代的新城市女性,她們都穿著搖曳生姿的西洋大傘裙。而邵氏同期的電影如《春光無限好》、《丹鳳街》、《夜來香》、《窈窕淑女》、《黃花閨女》、《月落烏啼霜滿天》等,女主角都還穿著當年大部份婦女所穿的唐裝衫褲,有些更是民初裝。

單從服裝,就可以看出50年代早期,邵氏和電懋電影的不同風格。電懋較城市化,邵氏則著重鄉土化與唐人街風味。

在邵逸夫入主邵氏主持大政後,就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他拉攏了當年最紅的林黛與李麗華,成為邵氏基本演員。小生陣容也加強,除了原本當家的皇帝小生趙雷外,也拉攏了陳厚跳槽加入,之後關山也由左派陣營投入邵氏,鍾情與張仲文較後也加入邵氏。

單是有大明星還不夠,邵氏此時更下大資本拍大片,影片改成綜藝體闊銀幕外,更投下重資拍彩色片,觀眾趨之若鶩。《江山美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成了那一年香港最賣座的中文電影。有一個「笑話」說,就因為《江山美人》這部片,香港觀眾此時才知道除了任劍輝和芳艷芬外,還有一個明星叫林黛。有這個笑話產生也不出奇,當年香港的主流市場是粵語片,而華語片則是以新馬南洋一帶有主要市場,電影都是在「南洋」上映。

迎合口味 帶起黃梅調熱潮

邵氏電影票房後來勝過電懋電影,是因為邵氏更會做生意,邵逸夫知道南洋觀眾的口味。以前的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的除了先苦後甜的「家庭倫理文藝大悲劇」外,更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

在早期的《桃花江》、《曼波女郎》時期,邵氏在歌唱片輸了腳步,但它更自傲的是,它帶起了另一個更風靡觀眾,轟動期更長久的港式黃梅調電影熱潮。在《江山美人》之後,《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王昭君》、《楊貴妃》等彩色闊銀幕大製作,更令邵氏真正擦亮了金字招牌,熠熠生光,相形之下,它的主要對手電筒懋已黯然失色。

在邵逸夫領導時,邵氏也拉攏了當年的大導演岳楓和陶秦加盟,如虎添翼,和原本的李翰祥等人,為邵氏開拍各類型大片。

岳楓除了可以拍《畸人艷婦》和《嬉春圖》這類時裝片,他也可以拍古裝片《花木蘭》、《寶蓮燈》、《妲己》,甚至武俠片《盜劍》、《奪魂鈴》,堪稱多才多藝。陶秦雖不擅拍古裝電影,但邵氏名作《不了情》、《曉風殘月》就是他的作品。陶秦更屬當年少數會拍歌舞片的導演,《千嬌百媚》、《萬花迎春》、《花團錦簇》、《歡樂青春》,都是他的作品。

邵氏公司的發展此時節節搶先在電懋之前,不僅因為走對了古裝歌唱片的路線,也因為邵逸夫是人在香港直接主持業務,而電懋方面大事則都要向新加坡方面報告等候批准,步伐節奏就已經慢人一步。

邵氏還有一個成功要點,就是擴大業務,建立邵氏影城,擁有多個攝影棚,並搭立古裝實景,方便拍片,省時省力也省錢。

它還有一個成功點,就是大量栽培新人,它設立了「南國演員訓練班」,招考新人,然後簽下有潛質的新人予以力捧,成為紅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付出驚人的片酬拉攏天皇巨星加盟。胡燕妮、鄭佩佩、何莉莉、李菁,就是邵氏一手捧紅的大明星。甚至連早期拍福建片的小娟,也是由邵氏捧成紅極一時的凌波。

寫到這里想到,邵氏的演員訓練班叫「南國」,它的官方宣傳刊物則叫《南國電影》,它是暗示它的根源在南洋新馬嗎?

邵氏最高峰時期

邵氏在60年代中,成了香港雄霸一方的電影王國,也有兩個外在原因,其一就是國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灣參加亞洲影展時墜機身亡。陸運濤當時本已有心要大施拳腳與邵氏一決雌雄,誰知出師未捷身先死,易名為國泰的電懋群龍無首,出品每況愈下,大明星更紛紛息影,影片成績差強人意,終於結束拍片。

還有一個外在原因就是香港1967年暴亂,造成左派電影公司沒落。

這時就只剩下邵氏公司獨占天下了。

邵氏公司腦筋快,眼光准,在黃梅調、山歌片漸漸被觀眾厭倦時,它在張徹導演的領導下,及時開拓了「武俠電影世紀」,由《邊城三俠》和《江湖奇俠》打頭陣,掀起了歷久不衰的陽剛電影熱潮,更改變了香港電影素來以女主角為主的風氣,此後的電影都是由打仔小生如王羽、羅烈、岳華、張翼、姜大衛、狄龍、陳觀泰、傅聲等掛頭牌,他們才是牡丹,女主角則只是綠葉。

邵氏的最高峰時期就是此時。

隨後,每個人都知道了,邵氏開始減產,甚至停頓了生產。但這么多年來,提起香港電影,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邵氏電影,邵氏足以驕人矣。在邵氏之後,沒有電影公司可稱「電影王國」。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二)古裝片與黃梅調年代

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是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主要原因;而李翰祥為邵氏拍攝的彩色古裝巨片與黃梅調電影,除了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也使當時的中文電影界展示了另一番新氣象,如此回首,我們稱之為:經典。

在50年代末,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聲勢,已迎頭趕上宿敵電懋,與之並駕齊驅,到了60年代初,更有漸漸凌駕電懋之勢。這當然是邵氏兄弟領導英明有方,但座下重臣,也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在拍攝電影方面,有兩位大導演對邵氏功勞殊大,他們是已故的李翰祥與張徹。他們為邵氏執導的某些電影,不僅令邵氏聲名遠播,更流芳至今。在商業上,更協助邵氏發掘了電影票房的黃金礦場。

先說李翰祥,他率先為邵氏拍攝的古裝巨片與港式黃梅調電影,令財源滾滾流入邵氏。

如果要推舉最流行的黃梅調長青歌曲,相信不少人都會選出《扮皇帝》和《戲鳳》這二首歌曲。至今在卡拉OK,樂齡歌唱比賽中,仍時時聽到這兩首歌。而這兩首歌曲就是邵氏招牌產品,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的插曲。

膽識過人 為邵氏賺大錢

《江山美人》是邵氏,也是香港影壇第一部出巨資拍攝的華語片,當年的製作費令人咋舌,由此可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氣魄與膽識過人。在他們的領導下,邵氏成為香港電影王國絕對不是僥幸的。

但物有所值,《江山美人》不僅為邵氏賺大錢,更錦上添花地得到1959年在吉隆坡舉行的亞洲影展的最佳電影金鑼獎。因《江山美人》的成功,邵氏決定拍攝古裝宮闈傳奇故事黃梅調電影,這一著可說走對了路線,而這一著也是電懋最弱的一環。

因為電懋是擅長拍時裝片,甚至連旗下的演員,除了尤敏和雷震外,其他的都因外型過於時代化,而不太適合拍古裝電影。

在這一點,邵氏就勝過電懋,它手中有林黛、李麗華和樂蒂,宜古宜今,且都是拍攝古裝片的能手。

在《江山美人》之前,邵氏兄弟已拍了彩色片《貂蟬》,票房鼎盛,之後邵氏就走巨片路線,彩色拍攝古裝電影,而電懋仍停留在黑白片時代,自《紅娃》、《空中小姐》與《龍翔鳳舞》之後,要隔了好久才重新拍攝彩色片,步伐已經又慢於邵氏。

此時邵氏的古裝彩色巨片就有《王昭君》、《楊貴妃》、《武則天》、《倩女幽魂》、《紅樓夢》,除了《紅樓夢》是袁秋楓執導外,前4部都是李翰祥的作品,尤以《倩女幽魂》和《武則天》成就最高。李翰祥重考究,楊貴妃所穿的古裝,也令觀眾大開眼界。

這時邵氏還未全面走黃梅調路線,但凡古裝片中的歌曲,都已以黃梅調唱出。樂蒂和任潔主演的《紅樓夢》,也是一部黃梅調電影。

反串魅力 凌波一片成名

拍閩南片出身的小娟,此時已入邵氏,初名沈雁,後由何冠昌為她改名為「凌波」,提到邵氏的黃梅調電影,不能不提凌波,因為她也是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功臣之一,她擁有反串魅力。

凌波因在《紅樓夢》中幕後代唱賈寶玉,受李翰祥賞識,提拔和樂蒂合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平地一聲雷,令凌波一片成名,炙手可熱,當年整個台北更掀起了令人吃驚的凌波熱潮。

邵氏也在此時正式邁入黃梅調電影時代,但同時也面臨人事變遷。首先是樂蒂拒絕再和凌波合演《七仙女》 ,跳槽電懋,繼後李翰祥又帶了《七仙女》的女主角江青到台北,自組國聯影片公司,搶拍《七仙女》。

邵氏這時開始重用新人,由方盈出任《七仙女》的女主角,影片一樣受歡迎,令邵氏知道影片質素最重要,此後更大膽起用新人如李菁、秦萍等主演古裝片,由大紅大紫的凌波帶起她們,這是60年代中的事。
所以雖然此時林黛已自殺身故,樂蒂跳槽,李麗華已離開,但邵氏新人女星如百花齊放,不愁沒有女主角。

但此時的黃梅調熱潮也帶來了一起不良的後遺症--陰盛陽衰。在這些古裝黃梅調電影中,所有的「男主角」幾乎都由女生反串,特別是凌波,更是「反串王」,她可以說是華語片中的「任劍輝」。

男演員此時都英雄無用武之地,陳厚和趙雷也在邵氏黃梅調熱潮中,先後跳槽電懋。

話說當年的古典美人樂蒂和皇帝小生趙雷,在效力已改名為「國泰」的電懋後,兩人也合演了多部黃梅調電影,如《嫦娥奔月》、《紅梅閣》、《鎖麟囊》、《金玉奴》、《扇中人》等,但不知為何,這些古裝片就比不上他們當年在邵氏拍攝的古裝電影,也足證邵氏拍古裝片確有一手,可稱謂之為「邵氏風格」。

黃梅調盛極而衰

在邵氏影城建竣之前,邵氏除了拍攝彩色古裝片外,也同時繼續生產黑白片,如《不了情》、《一毛錢》、《畸人艷婦》、《姊妹情仇》、《後門》、《手槍》等。其中《不了情》、《一毛錢》與《後門》,更可說邵氏名作。在彩色時裝片則有《千嬌百媚》、《花團錦簇》、《萬花迎春》等。

到了邵氏影城正式啟用時,邵氏從此摒棄黑白影片製作,正式全面投入彩色片時代。

這時候邵氏的「片頭」口號是「邵氏出品、必屬佳作」。在影城方面則是「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甚至連外國《生活》雜志都來采訪,作為封面故事。

黃梅調電影在大銀幕上連唱好多年,觀眾也開始膩了,邵氏此時又因中國大陸的《劉三姐》賣座,拍攝山歌片如《山歌戀》、《山歌姻緣》等,但不能掀起熱潮。

這時因為黃梅調盛極而衰,邵氏製作已沒有一個明顯的主幹,除了繼續拍一些古裝片如《蝴蝶杯》、《盤絲洞》、《鐵扇公主》外,也拍了好一些時裝片,題材多樣化,如《人頭馬》、《寒煙翠》、《香江花月夜》、《垂死天鵝》,此時的最佳時裝電影,應以陶秦執導的《船》為邵氏名作。

重溫邵氏電影光輝(三)武打片 高潮疊起年代

在60年代中,古裝黃梅調電影式微,邵氏幸運的開拓一條新的戲路———武俠打鬥片。

邵氏的武俠打鬥片不僅令公司賺到更多錢,也使邵氏公司的名字在海外地區更響亮,因為武俠打鬥片不僅在東南亞華人社區大受歡迎,世界其他非華族地區的觀眾也趨之若鶩,掀起了功夫片熱潮。

論起邵氏武俠打鬥片的輝煌成就,就絕不能忽略張徹導演,他是邵氏找到新黃金礦場的大功臣。

張徹導演可說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文章寫得好,早年以「何觀」為筆名,是著名的影評人,更寫過不少劇本。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曾被人誤以為是台灣高山族民謠的《高山青》,其實是張徹譜曲。

張徹其實還譜了另一首歌,是《碧蘭村的姑娘》。

張徹在邵氏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古裝黃梅調電影《蝴蝶杯》,可能這非張徹所長,結果要勞煩高立協助補拍。當時誰都不看好張徹,誰都沒有料到,張徹後來憑武俠打鬥片的成就,成為香港殿堂紅導演。

張徹有後來的成就,旁人也要佩服邵逸夫的眼光,邵是伯樂、張是千里馬。沒有邵逸夫的信任與重用,張徹縱有天大才華也耍不出來。

很多人以為張徹是在進入邵氏才成為導演,其實張徹的第一部執導的電影叫《野火》,是李湄自組的北斗公司出品,由李湄和高原主演。

張徹帶動的武俠打鬥片,還有另一個更直接的稱呼「陽剛電影」。

在這之前,香港影壇一直是重女輕男,陰盛陽衰,排名都是女明星領先,女明星的片酬更遠遠超過男明星。

但在陽剛電影風氣席掛香港影壇後,正合了「風水輪流轉」這句俗語,在60年代中王羽帶頭,香港電影轉為「重男輕女」,男主角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壯丹,女主角已變成綠葉,「林黛時代」一去不返。

武俠世紀 從摸索到成功

邵氏的「武俠世紀」一開始是摸索時代,這個時期的產品有《邊城三俠》、《江湖奇俠》、《鴛鴦劍俠》與《文素臣》等。到了《大醉俠》與《獨臂刀》面世,邵氏的武俠電影又走上了成功之道。

說起武俠片,一定會先想起邵氏,因為確是邵氏帶頭拍武俠片,但很諷刺的是,在60年代中,第一部最出色的電影卻是左派長城公司拍攝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由梁羽生原著改編。

在《雲》片中,王葆真凌空一劍,姿勢美妙、劍招凌厲,令觀眾嘆為觀止,而這部電影的武術指導正是劉家良與唐佳。

邵氏不久獲得劉家良與唐佳加盟效力,在武打招式特技上更如虎添翼,獨步香港影壇。

邵氏拍攝的武俠片多不勝數,但人們如果要選一部邵氏最好的武俠片,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推選《大醉俠》,這是胡金銓為邵氏執導的唯一一部武俠片,邵氏當年沒有留下「小胡」繼續效力實在可惜。

除了《大醉俠》,邵氏的武俠片代表作尚有《大刺客》、《金燕子》、《盜劍》、《奪魂鈴》、《十二金牌》。

《盜劍》與《奪魂鈴》是老牌名導岳楓的作品,其中《奪魂鈴》的劇情是改編自義大利牛仔片《裘尼祖馬》,但整部電影卻青出於藍,氣氛極佳。

《奪魂鈴》可能是當年邵逸夫最欣賞的公司成品,因為它時常代表公司去參加各類電影展。

邵氏的武俠片也把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捧成了大明星,最紅的自然是王羽和鄭佩佩,也是當年的票房之寶。

張徹開創時裝打鬥片

在1969年左右,張徹又開創了另一條電影新路線,就是摒棄刀劍的時裝打鬥片,打頭陣的是《死角》,由李菁和狄龍主演,其後還有《小煞星》、《拳擊》、《叛逆》等。

憑著這些電影,張徹又為邵氏捧紅了兩名皇牌新星:姜大衛與狄龍。

姜大衛更因主演了張徹的《報仇》,成為香港第一個「亞洲影帝」。《報仇》是以民初為背景,亦是邵氏此時的代表作之一。

邵氏的武俠打鬥電影基本上就是以張徹執導的電影為主線,這時張徹的作品除了時裝打鬥片外,也同拍清末或民初的打鬥片,有《馬永貞》、《仇連環》、《刺馬》。前兩部影片捧紅了陳觀泰。

《刺馬》是張徹代表作之一,亦是邵氏這個時期的名作,在這部片中,狄龍真正脫胎換骨。

整個邵氏影城,是陽氣勃勃,除了鄭佩佩外,無人可與男星一比長短,張徹不僅捧紅了狄龍、姜大衛等,也提拔了不少「配角演員」,如來自新加坡的陳星、日本的倉田保昭,以及王鍾,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葉演員。

邵氏當然不僅張徹一個導演,文藝片導演極多,但是一提起武俠片打鬥片年代提邵氏就必然和張徹脫不了關系,張徹作品就是邵氏最受歡迎的作品。

邵氏此時的作品又有《洪拳小子》、《洪拳與詠春》,捧紅了英年早逝的傅聲,他的頑皮與叛逆大受觀眾寵愛。
傅聲的其他電影還有《射鵰英雄傳》、《絕代雙驕》、《冷血十三鷹》、《五郎八卦棍》等。

劉家良指而優則導

在70年代中,邵氏又來了一位出色的武打片高手導演,他是「指而優則導」的著名武術指導劉家良。

劉家良的風格與張徹不同,他走的武打片招式美觀,拳拳到肉且招招可睹,有異於其他影片中的花拳綉腿,打得真實是劉家良影片的特色,所以大受歡迎。

劉家良與張徹一樣,拍片快捷生產,作品有《少林卅六房》、《神打》、《洪熙官》、《陸阿采與黃飛鴻》、《武館》,以及使惠英紅贏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長輩》等。

邵氏此時更有一部《天下第一拳》打入歐美市場,此片是由韓國導演鄭昌和執導,羅烈主演。

在觀眾看膩了時裝、民初打鬥片後,邵氏亦沒有放棄「刀劍拳腳」路線,這時由楚原執導的《流星蝴蝶劍》,掀起了古龍電影熱,楚原也再度翻身,從粵語片大導演成功轉變為華語片大導演。

邵氏拍的古龍電影,還有《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在70年代末期大行其道。

邵氏的古龍電影,令狄龍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的大紅星,《三少爺的劍》也令新人爾冬升走紅。

電影王國 美麗的記憶

來到80年代,古龍式電影可以說是邵氏電影最後一個高潮的燦爛煙花。

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

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

當邵氏後來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⑶ 邵氏電影是誰創立的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

⑷ 香港電影是哪年進入中國市場的

這個很難回答,在二戰前中國就有電影了,也不分什麼內地香港的,那時候內地電影反倒對香港影響很大,再之後的戰爭,以及文革,當然不是主旋律的是不會放的,改革開放以後,那是香港的邵氏和嘉禾還有很多公司拍了很多電影,在那時候還是錄像帶呢~流傳到內地,之後慢慢形成了香港電影的概念~那時各地電影院也不是全國聯網的,拿到什麼膠帶可能就會放什麼,各地都不同,所以很難說具體哪一年。如果你說進入中國市場,那就是改革開放以後咯。。。
香港電影:
1897年電影開始傳入香港。
1898年開始有商業性電影放映。
1901年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喜來園。
1909年,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在香港拍攝了影片《偷燒鴨》。
1913年,黎民偉和美國人合辦了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華美影片公司,攝制了故事短片《莊子試妻》。
1923年,黎民偉又和他的兄弟等創辦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資的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攝的香港第一部長故事片《胭脂》。
1950年代:倫理
1960年代:粵語片:胡楓、謝賢、呂奇;《黃飛鴻》系列
1970年代:邵氏武俠片;功夫電影─李小龍;許氏兄弟喜劇系列
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英雄電影─《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喜劇電影─《最佳拍檔》、《精裝追女仔》;三級電影
1990年代:周星馳無厘頭電影
2000年代: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代表作有周星馳系列;王家衛的文藝電影;《無間道》系列;杜琪峰的電影等
2010年代:香港電影業以「北上合拍」和「本土創新」兩條腿走路,新生代電影人蜂擁而出,新舊電影人互相輝映。《桃姐》、《歲月神偷》、《寒戰》叱吒國際影壇。

⑸ 邵氏電影

1958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後30年間,邵氏電影漸漸長成華語影壇的一支奇葩,無論什麼時候,提起華語電影,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邵氏電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它在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無人能出其右。要緊的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邵氏電影的影迷群遍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

[b]昔日輝煌{/b]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不過,上面說的還只是狹義中的邵氏電影,要說邵氏最早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製片廠拍片的時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製作,邵氏的光環開始層層隱去,當然,誰也不會否認,邵氏電影是影迷心底一塊永遠割捨不掉的珍藏,我們期待著它再回來,或者僅僅是老片的修復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風格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總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編者按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黃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深受東南亞那些身在異鄉的華人喜愛。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

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邵氏文武女頭牌】
文:林黛
這個四屆亞洲影後,在30歲的年紀上自行結束了生命,留住了輝煌也帶給了影迷無限的唏噓感慨。她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禪》《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現在,她正在籌拍《大醉俠》的續集。她現在有3個女兒1個兒子,大女兒原麗淇目前正在娛樂圈發展,她希望在《大醉俠》的續集中,原麗淇和她的三女兒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們來自邵氏】
吳思遠
吳思遠當年是從邵氏南國編導組培訓出來的,在他的身上難免帶上邵氏的影子。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他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場記、副導演這些崗位上都工作過。在離開邵氏之後,他並沒有忘記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後來創辦自己的思遠影片公司,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現在,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像吳思遠一樣,吳宇森也是從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的,他是張徹的得意門生,張徹在臨死前非常希望能見吳宇森一面,只可惜吳宇森最終都沒能趕得上。
1946年,吳宇森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不過,他在邵氏的時間並不長,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吳宇森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重放異彩

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馬來西亞的Usaha Tegas Sdn 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3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明年,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的將軍澳影城將會竣工,到了那個時候,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根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天映娛樂分為四大部分:邵氏片庫、天映頻道、天映製作和天映娛樂音像。在這四大板塊中,有三大板塊和邵氏電影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庫這個部分。這個片庫的資源就來自1999年被馬來西亞財團收購的760套邵氏電影的版權。這些影片被收購之後,天映娛樂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恢復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庫為天映娛樂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天映娛樂的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公映過的,有些雖然公映過,但卻沒有電視台取得它們在電視網路上的播放權,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以饗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頻道和天映娛樂音像也和邵氏電影有著很深的淵源。天映頻道是一個收費電影頻道,現在,在這個頻道中播放的影片絕大部分都直接來源於邵氏片庫。天映娛樂音像現在主攻的方向同樣也是邵氏電影,汪之雄先生說:「我們將通過VCD、DVD和錄像帶的形式在市場上發行邵氏電影,我們現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計劃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預計到2007年,我們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發完了。」

經修復 影片煥然一新

經過歲月的洗禮,邵氏電影在底片上已經漸漸模糊,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據說,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

那麼,經過修復的邵氏電影的效果怎麼樣呢,鄭佩佩對修復之後的影片效果的評價非常高,她說過去想看自己的電影,只能買到那些槍碟版的錄像帶,畫面極其模糊,有很多畫面還不完整,但現在好了,她在看到經過修復的《大醉俠》之後興奮地說:「修復過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樣,連衣服上的顏色都看得很真切,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修復過的版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穿得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了。」原來,邵氏那時拍的已經是彩色電影了,而不像我們想像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東南亞觀眾先有眼福

這樣一來,電影迷們就有兩個渠道可以欣賞到邵氏的經典影片,一個是收看天映頻道,一個是看音像製品。

天映頻道從今年3月開始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啟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觀眾都能收看到這個頻道。據說,邵氏老牌演員鄭佩佩還會在這個頻道主持一個《邵氏大牌檔》的訪談節目,她的工作就是訪問一些曾經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她已經訪問過的人有凌波、金漢、蔡瀾等,因為鄭佩佩本人曾經是邵氏的紅人,所以她做起這樣的采訪會相對就比較容易,盡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點做這檔節目的難處,「因為過去了太長時間,有一些人已經不大願意再出來了露面了。」不過,鄭佩佩說她不會太勉強老同事,她也只是盡量去多訪問一些人物,節目本身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訪問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緣分了」,鄭佩佩說。

據汪之雄先生透露,他們已經向中國廣電總局申請天映頻道在內地落地,但結果還沒有出來,「截至9月份,今年內在內地落戶的頻道申請已經停止,我們已經遞交了申請,但我們現在正在等廣電總局的批復,還不知道結果怎麼樣。」

內地觀眾看碟解饞

雖然內地觀眾暫時還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邵氏電影,但是卻能通過音像製品來彌補這個缺憾。記者從廣州鴻翔音像製作有限公司處獲悉,天映娛樂已經與該公司達成了協議,鴻翔公司負責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國內地獨家發行邵氏影片。

因為邵氏片庫的儲量極為豐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時推出,到底先出什麼,後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選擇標准呢?對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內地地區的第一批音像製品已經在7月份投放市場,第二批的正在申請當中,基本上我們選片的標准就是每次選一些武打片再選一些言情片,邵氏的電影很多,有好有壞,我們會先發行好的影片。」

我們知道,邵氏電影出有很多傑出的導演,他們的影片都自成一個風格,而且在邵氏發展的不同時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幾個風格,比如說黃梅派、新武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娛樂會不會按照這些導演和派別進行歸類而推出音像製品呢,汪之雄回答:「我們暫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過150部之後,我們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

【檔案資料】羅烈邵氏電影大全!!!
電影名稱;首映時間;角色名字:

01:《萬花迎春》(1964,02,12)客串舞廳客人
02:《蝴蝶杯》(1965,03,10)石將軍
03:《江湖奇俠》(1965,10,01)杜庄
04:《鴛鴦劍俠》(1965,12,22)杜庄
05:《邊城三俠》(1966,11,09)燕子青
06:《琴俠恩仇》(1967,04,21)杜英
07:《神劍震江湖》(1967,05,09)鄭坤元
08:《儒俠》(1967,09,14)李宗義
09:《七俠五義》(1967,12,05)花蝴蝶花沖
10:《金燕子》(1968,04,04)韓濤
11:《大盜歌王》(1969,02,14)王國繼
12:《十二金錢鏢》(1969,03,13)喬茂
13:《毒龍潭》(1969,03,27)虞江
14:《飛刀手》(1969,06,18)楊青
15:《鐵手無情》(1969,07,01)鐵無情
16:《五虎屠龍》(1970,03,26)高俠
17:《江湖三女俠》(1970,08,05)朱天翔
18:《餓狼谷》(1970,10,06)游如龍
19:《龍虎鬥》(1970,11,27)北島
20:《鍾馗娘子》(1971,01,22)常春
21:《來如風》(1971,08,25)來如風(雷風)
22:《血灑天牢》(1971,09,24)樂何如
23:《火並》(1971,11,06)獨行無影滕奇影
24:《萬箭穿心》(1971,12,10)金梁
25:《俠士行》(1971,12,31)范義
26:《天下第一拳》(1972,04,28)趙志豪
27:《群英會》之《胭脂虎》(1972,05,11)龐勛
28:《十四女英豪》(1972,07,27)金國五太子
29:《壁虎》(1972,11,01)陳江
30:《亡命徒》(1972,12,06)廖飛龍
31:《牛鬼蛇神》之《秀才遇見兵》(1973,02,01)客串官兵
32:《毒女》(1973,05,11)灑吧老闆(王大哥)
33:《女集中營》(1973,12,21)崔國棟
34:《龍虎會風雲》(1973)范天虎
35:《香港式的偷情》之《吃不消》(1973)余安逸
36:《香港73》(1974,4,24)客串警察
37:《天網》(1974,11,28)龍威
38:《女捕快》(1975,06,07)焦炎
39:《降頭》(1975,10,02)梁家傑
40:《鏢旗飛揚》(1975)凌霄
41:《香港奇案》之《龍虎武師》(1976,01,16)陳中
42:《流星蝴蝶劍》(1976,03,20)韓堂
43:《飛龍斬》(1976,04,24)司馬駿
44:《天涯明月刀》(1976,07,10)燕南飛
45:《五毒天羅》(1976,10,28)蛇壇主柳笙
46:《洪熙官》(1977,02,16)白眉道長
47:《白玉老虎》(1977,05,07)唐缺
48:《三少爺的劍》(1977,07,07)韓堂
49:《明月刀雪夜殲仇》(1977,12,22)陸小佳
50:《清宮大刺殺》(1978,01,19)御前侍衛保英
51:《少林三十六房》(1978,02,02)天將軍天達
52:《血芙蓉》(1978,03,11)金罡風
53:《十字鎖喉手》(1978,06,10)凌豪
54:《倚天屠龍記》(1978,10,19)金毛獅王謝遜
55:《倚天屠龍記大結局》(1978,10,27)金毛獅王謝遜
56:《孔雀王朝》(1979,05,30)歡喜王
57:《少林英雄榜》(1979,07,11)白眉道長
58:《爛頭何》(1979,08,04)梁津成梁將軍
59:《瘋猴》(1979,10,05)段長遠
60:《洪文定三破白蓮教》(1980,01,01)白蓮教主
61:《情俠追風劍》(1980,07,01)冷血五祖之首冷如風
62:《請帖》(1980,10,17)妙手怪丐楊風
63:《魔劍俠情》(1981,01,31)胡瘋子胡不歸
64:《書劍恩仇錄》(1981,07,23)張昭仲
65:《千門八將》(1981,09,03)賭魔胡冠天
66:《目無王法》(1981)孫龍
67:《賊王之王》(1982,02,12)酒里飛刀時必中
68:《幽靈山莊》(1982,05,13)胡斐、軒轅四光
69:《浣花洗劍》(1982,06,17)神火宮主火魔神
70:《人皮燈籠》(1982,07,14)趙春方
71:《如來神掌》(1982,08,20)東島長鱺畢孤
72:《獵魔者》(1982,12,22)雷泰
73:《男與女》(1983,07,21)拳擊教練李強
74:《妖魂》(1983)苦大師
75:《楊過與小龍女》(1983,12,02)歐陽鋒
76:《城市之光》(1984,02,02)炒栗子的平哥
77:《布衣神相》(1984,03,22)鬼醫藍心足
78:《魔殿屠龍》(1984,06,19)金毛獅王謝遜
79:《錦衣衛》(1984,10,19)趙無忌
80:《鬼馬神偷》(1984)王立達
81:《弟子也瘋狂》(1985,01,05)大內侍衛赤煉甲
82:《天官賜福》(1985)納蘭秀吉

⑹ 邵氏電影是怎麼回事,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邵氏電影已經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

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6)邵氏電影什麼時候來到大陸的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收回並將之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但是進入50年代後期,由於電懋的成立,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製片業務。

⑺ 《邵氏》電影為什麼沒有了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到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台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

《邵氏》電影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開始接管製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同時在九龍的清水彎購買土地,准備興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後期,是邵氏公司最為風光的時期,邵氏的經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哪個階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從此退出了觀眾的視野邵氏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向輝煌,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兩家公司甚至同一時間拍出同樣題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惡性競爭在 1964年3月5日,電懋和邵氏兩家電影公司簽訂了不在搶拍的協議,使今後的電影工業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

⑻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⑼ 香港電影在大陸上映最早是什麼時候我聽爺爺說他們七十年代就在電影院看過邵氏電影

Wg後最早是1977年,1965年鳳凰影業拍攝的《畫皮》算香港電影里頭一個被引進到內陸的。爾後的幾年裡,被引入內陸的香港電影都以鳳凰與長城兩家左派電影公司出品作品為主,如《三笑》(1964)、《屈原》(1977)等。被引進的邵氏電影應該不多,銀都出品的《少林寺》風靡後,邵氏的動作片也才被內陸重視到。

⑽ 邵氏為什麼停產了

因為邵氏公司當時的最大合作方鬧獨立,拉了一幫人出去,成立了嘉禾公司,專搶他的生意,邵氏只好改向電視進軍了。

邵氏電影公司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相關如下

家族企業

邵氏兄弟是寧波人,一門四傑,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於是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經商的精明頭腦,比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陳玉梅的逸事,由於當時「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發現陳玉梅樸素隨和,便以巨資捧她成為中國電影皇後,陳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電影公司也永遠不能將她挖走了。

所謂長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總經理、導演於一身,其長袖善舞的精明為兄弟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閱讀全文

與邵氏電影什麼時候來到大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哈利波特中哪個電影好看 瀏覽:109
校霸和雙胞胎姐姐是什麼電影 瀏覽:979
好看的電影八爪魚 瀏覽:892
邵氏集團拍的神話電影有哪些 瀏覽:912
收費電影資源網站如何免費 瀏覽:572
老電影好看的個性簽名 瀏覽:986
有什麼動畫英文電影免費 瀏覽:583
6歲好看的動畫電影 瀏覽:239
電影美麗的意外好看嗎 瀏覽:344
單位發的電影購物券怎麼使用 瀏覽:92
那些網站有好看電影 瀏覽:361
哪個金剛電影好看 瀏覽:157
哪些電影里有感恩節 瀏覽:94
好看的叢林雪地電影 瀏覽:531
倫理美國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107
沙雕劇場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14
關於大鵬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4
什麼英語電影推薦一下 瀏覽:574
最好看的黑幫電影有哪些 瀏覽:487
2019好看的中國歷史電影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