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戰爭守橋的電影叫什麼

戰爭守橋的電影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19 07:32:49

㈠ 抗美援朝炸橋什麼電影

就在近日,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影片《金剛川》正式上映,講述的是志願軍在進行金城戰役的時候,部隊要通過金剛川上的一座浮橋開赴前線,所以美軍就拚命要把這座橋炸斷,阻止志願軍向前前行,圍繞著炸橋和修橋展開了一系列戰斗。
我們今天就來分析分析當年在真正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是怎樣炸橋的?
我們知道當時美軍在整個chao xian半島都是掌握著制空權,飛機在空中,觀看的橋只有一點點大,想要炸毀橋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基本上不會用B29來炸大橋,通常用的更多的是P51野馬和F4U海盜這樣的攻擊機,影片中出來的就是F4U海盜。這是美國在二戰時研製的一款艦載戰斗機,曾經在太平洋上是把日本的零式吊打,到了chao xian的時候,他就改為主要作為對地攻擊,所以影片中用F4U是完全符合當時的現狀的。關於電影《金剛川》看了之後,美軍當年是怎麼炸橋的,就分析到這了

㈡ 《拯救大兵瑞恩》:為何被無數影迷奉為「影史最偉大戰爭片」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打響了。

對於登陸諾曼底奧馬哈海灘首輪沖鋒的盟軍士兵來說,生死是一次擲幣游戲似的豪賭。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闖入一寸寸丈量這片海灘的彈雨、血漿和斷肢之中,體驗著這場父輩的戰爭。


他和主演湯姆·漢克斯一樣,對二戰題材的構想在心中深植已久,二人一拍即合,創作出了這部影史最偉大的二戰題材影片——

《拯救大兵瑞恩》

經典,永遠經得起時間考驗,二十多年過去,它依舊是我每年幾乎都要重溫一次的影片。


抱著向父親那“偉大的一代”致敬的理想主義而來,但極端追求寫實的創作方向,讓斯皮爾伯格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接近了暴力和戰爭的真相。


一天在片場,他轉過頭對身旁的湯姆·漢克斯說:“拍這部片我很享受,對此我很慚愧。”


《拯救大兵瑞恩》的偉大正在於它不僅在用全新的方式觀察戰爭,也用前所未有的角度無限接近從前少有被觸及的、戰爭中人性的晦暗地帶;

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看似善惡分明的戰爭立場下,身處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經歷超越身體痛苦之外的不可逆的傷害。


而正是因為這種無所逃避的直面勇氣,讓“集體拯救個人”的光輝主題不失落在空泛與教條之中,也成就了一次真正的對父輩的致敬。


也正因如此,《拯救大兵瑞恩》不僅在視聽上啟發了此後二十多年裡世界范圍內的大量戰爭片,也在延續著《十二怒漢》、《史密斯先生到華盛頓》、《殺死一隻知更鳥》等片的精神,個體價值與理想主義的火焰,竟也能用一種令人戰栗的死亡美學來點燃。

角色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有兩個最重要的設定:

一名職業是老師的美國公民(並且在影片前半部分,他在觀眾的腦海中可以是任何職業);

一名身經數戰的老兵。


前者讓他的犧牲有了普世的分量,後者讓他的恐懼有了紮根的土壤。


湯姆·漢克斯總能最恰當地糅合平民英雄的非凡與不凡,堪稱詹姆斯·斯圖爾特之後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男演員;

而主角米勒則是D日登陸的士兵中僅有的10%的老兵之一,面對慘烈的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不只是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如漢克斯在20年前接受羅傑·伊伯特采訪時所說:“(作為少數的老兵之一)米勒已經在義大利見過慘烈的戰況,他恐懼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這一切。他不會天真地覺得這是簡單的。”

漢克斯對角色有著自己所勾畫的清晰輪廓,米勒在部下產生分歧時講述自己的工作,原來的劇本中台詞較長,但漢克斯覺得米勒並不會說太多自己的事情,他向斯皮爾伯格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於是這段台詞被縮減了。

普通公民面對責任與死亡的極限時所展現出的真實人性,是米勒作為老師最後的一堂言傳身教。



漢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狀態下所看到的奧馬哈海灘:空氣已經變成血染的粉色,槍炮聲震耳欲聾,斷肢殘體墜落。


最動人心魄的是,在如此混亂的血戰之中,米勒的責任感與勇氣,似乎已經化為一種本能,伴隨“別辜負”(Earn it)的彌留囈語,至死方休。

卡帕佐一角是斯皮爾伯格看過范·迪塞爾自導自演的獨立電影《迷失者》(Strays)後為其量身打造的。當時還籍籍無名的他,獲得了10萬美元片酬。



漢克斯和斯皮爾伯格都是聽著父輩們講著二戰的經歷長大的,尤其是斯皮爾伯格,父親和他的老戰友們每次在家中聚會,都會講述他們二戰期間在印度和緬甸的經歷。


“二戰讓我們這一代(嬰兒潮)得以存續。二戰讓我們的未來成為可能。嬰兒潮的這一代人,虧欠父輩們太多。”斯皮爾伯格感謝父輩的方式,就是盡可能地了解他們的犧牲。


這部殘酷、血腥、讓理想主義的光芒在最黑暗處點亮的影片,卻承載著斯皮爾伯格將床邊故事搬上銀幕的溫柔夙願。


他曾無數次強調這是一部“獻給父親的電影”,經常在作品中表達“父愛缺位”元素的斯皮爾伯格,終於用一部盡力走近父輩傷痛的電影,化解了與父親的誤會與隔閡。


在那之前,父親只是默默地消化這一切;而在那之後,父親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溫暖,斯皮爾伯格也終於釋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親密。”

㈢ 抗美援朝電影有哪些 戰爭片

《激戰無名川》,抗美援朝時期,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我軍發起絞殺戰,美國空軍重點轟炸三角區我軍江橋。我志願軍守橋部隊,與朝鮮民眾一起,鑽冰窟冒嚴寒,英勇機智抗擊美國空軍,守衛江橋。

《神龍車隊》,1951年,美軍對我軍發起絞殺戰,我汽車連奉命向前線緊急運送彈葯,但他們不僅遭遇了美國空軍的持續轟炸,還遭受了敵特的破壞。與其他電影不同,這部電影著重刻畫我汽車兵所面臨的危機,與他們頑強英勇的鬥志。

《烽火列車》,這部電影主要展現了我列車司機,面對美機的轟炸,如何一路處置險情的故事。面對美機的轟炸,他們需要躲進隧道,可隧道並不是都足夠長,當隧道沒有火車長的時候,美軍轟炸車頭,司機就倒車露出車尾。美軍轟炸車尾,司機就前進露出車頭,一直把美軍燃料耗盡。

㈣ 《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攝用了多少時間

拍攝日期
1997年6月27日

㈤ 問外國戰爭片一個人負責運送彈葯,因為膽小導致士兵因為沒子彈而被殺是什麼電影

《拯救大兵瑞恩》小鎮守橋阻擊德軍,翻譯因為膽怯導致戰友被先前放掉的德軍俘虜用刺刀插入了心臟,結尾翻譯把那個殺死戰友的德軍殺死了還俘虜了德軍一個班。

㈥ 戰爭不屬於少年:德國電影《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拍攝了一些反思戰爭以及揭露戰爭殘=暴的電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巨片《人間的條件》。

     在1959年的10月,聯邦德國(西德)上映了一部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國老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一部小說。

     我看過的由德國人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我們的父輩》。而《橋》則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剖析戰爭殘酷的電影了。該片的導演是伯哈特·維奇(Bernhard Wicki),幾年後,他又成為了著名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日》的四位導演之一。

     我看《橋》的原作者多夫邁斯特的回憶,其真實的經歷遠比電影的敘述要殘=酷上許多:

     多夫邁斯特參與守衛的橋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叫做巴特托爾茲的小城。在德國戰敗前夕,多夫邁斯特和當地一群16歲的中學生被征入「人民沖鋒隊」,在僅僅接受了幾天簡單的軍事訓練後,他們被送往小城周邊的各個防禦陣地。多夫邁斯特和幾個孩子連同一大堆武器裝備一起被一輛大卡車卸在了伊薩橋頭的戰壕旁,這是一個臨時湊成的戰斗小組,他之前只認識其中的一個孩子。原來駐守在橋頭的大人們都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任務是接替這些「可恥」的成年人的任務,阻擋美軍過橋。當時在他們心中交織著不同的感覺,他們為終於能夠像大人一樣拿到武器參戰而驕傲,為即將到來的冒險和刺激感到興奮,他們嘲笑著大人們的怯懦,同時又難免有幾分激戰前的惶恐。

      與真實經歷不一樣的是,影片《橋》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橋,原本是出於一個善意。可惜的是,經過納粹洗腦多年的少年們,頭腦中卻充滿了狂熱的戰爭思維。

      影片開始於一個平靜的上午,城外的小橋旁邊落下了一顆來自盟軍的炸彈,凄厲的警報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大人們開始擔憂:「我們現在會遭到炸彈的攻擊嗎?」有的人開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覺到戰爭就要結束了。

      然而,最興奮的卻是一幫16歲的中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傳說中的戰爭就要在身邊發生了。當七位少年收到軍方的派遣通知後,都是異常的興奮。可是,他們沒有看到老師斯坦恩流露出的憂傷情緒。老師嘴角顫抖的看著他的學生們,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幾位學生穿上了軍服,與一幫年長的成年人開始了短暫的軍訓。從一些人戴著的舊式鋼盔看,有人還參加過一戰。

      善良的斯坦恩來到兵營去找新兵們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這位五天前也是老師的同行能照顧他的學生,讓他們能脫離戰爭。弗洛里希當即拒絕了他,並告訴他,自己和這幫孩子交談過,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理想而戰,他們想拯救祖國。

      美軍即將到來,這些拼湊起來的人被編入了戰斗隊伍。軍官戰前訓導他們說:「你們保衛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國心臟的一部分。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年輕士兵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營隊只知道前進,沒有後退,只知道戰斗、勝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聽到這番話後,起了惻隱之心,他安排士官海爾曼帶著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該守的橋,因為這座橋離他們的家很近。他特別交代海爾曼:不要和敵軍接觸,不要射擊,橋不重要,它將被炸毀,不要發生沒有意義的傷亡。

      孩子們帶著裝備來到橋邊,驚呼道:「這是我們的橋!我們到這兒干什麼?」他們甚至於非常的沮喪:「這不好玩。」

      海爾曼讓孩子們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給他的任務就是像保姆一樣地帶好這七位少年。

      不料,當弗洛里希獨自進入小城裡時,竟然被執勤的憲=兵當做是逃兵而射殺了。這一幕卻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曉,他們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牢記著自己守橋的「使命」。

      後半夜,大批後撤的德國軍車駛過小橋。七位少年十分震驚地發現,曾經被他們視為英雄的一位軍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於爾根的堅決反對。於爾根的父親是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軍官。

      天亮了,美軍的飛機在橋邊投下了一顆炸彈,彈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軍坦克駛近了橋邊,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開始了戰斗……看著戰友不斷地倒下,活著的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

      他們瘋狂了。

      當幾位德國士兵按計劃帶著炸葯前來准備炸橋時,最後的倖存者阿爾伯特向他們舉起了槍……

      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後,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殺。

 

      與戰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幾天前,這七位少年還坐在教室里,還在與心愛的姑娘散步,還在為了瑣事相互爭斗,母親或父親做好了飯菜等候著他們回家……戰爭本不該屬於這幫少年,他們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

      本片獲得1960年第1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8年,德國再次翻拍了這部電影。

 

2014-03-11 23:05:12

閱讀(498)| 評論(5) 

評論:

㈦ 《拯救大兵瑞恩》的影評

《拯救大兵瑞恩》之結構•人物•藝術特色淺談《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講述了盟軍一隻八人小分隊潛入德軍後方,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找到並帶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還給他那已失去四個兒子中三個的母親的故事。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鍾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而氣氛烘托濃烈之餘,導演也精明地埋了鋪墊,即為日後把人小分隊深入德軍的巨大危險性作了全面預告,先讓觀眾在自己心裡有了對比,當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艱巨的任務如何完成。情境這座平台的成功設置,開拓了日後情節沖突發展的空間。四十分鍾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鍾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全片也進入帶入過程。帶入單元的第一個小高潮發生在第56分鍾,列兵卡帕佐被狙擊手擊中,不幸犧牲;第二個高潮僅在兩分鍾後的58分,雙方無意間產生對峙,最後以敵方被擊斃告終。兩個高潮連接得如此緊密,彷彿預示著本該得到休息的精神並不可放鬆,置身戰爭,理當如此,但一味強調警惕、危險不但不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也難免把自己的門檻墊高,於是新因素介入——第一個瑞恩帶著搞笑的蠢氣上場,一點失望過後,留給觀眾更多的是希望。第三個高潮來臨,以數銘牌為過渡,小分隊的又一名成員——軍醫迪克•魏德死在攻擊傘兵的堡壘前;緊接著厄本放走德國人引發了第四個動作性不強,卻更為重要的高潮:列兵魯賓揚言離開,軍士豪沃茲舉槍阻攔。這個高潮的人物關系開始發生變化,不單單是小分隊里的上下級,還有隊員之間的分歧,以及最終極的矛盾——此次行動到底值不值得的點題,導演代米勒作了最機智的回答。這個高潮也可以看作發展部的內容。真正的瑞恩出現,是在影片過半,可見導演的目的很明確——救誰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救人這項行動。個人認為接下來守橋戰斗的開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發展部只有十幾分鍾,完成一個任務的轉移——救瑞恩到守橋。有趣的是,守橋階段的戰斗與開頭諾曼底登陸的長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鍾左右,可見本片敘述的輕重緩急,導演拿捏的大膽而准確。作為高潮,這部分本該是情感最強烈、最緊張的時刻,主人公命運的高潮,主題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於戰爭題材的緣故而變為視聽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說這部影片的視覺高潮和主題高潮在時間上是相一致的,便於觀眾體悟電影的主題。高潮與結局連接緊密,而實際高潮的結束也就意味著表達的完結,最後老瑞恩在陵園的一場戲更多是為結構的完整性服務,而非情節上的必然連貫。繼結構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隊,人皆迥異。軍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實下屬;下士厄本是連短兵相接時都會用敵國語言喊「放下槍」 的小翻譯;軍醫迪克•魏德事業心強烈,常為自己無法擔負與身份相符的職責而自責;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魯賓對米勒上尉來說不是省油的燈,這個機智刻薄的紐約客毫不掩飾對此項行動的憤慨和質疑;卡帕佐是個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亞人;利施很有正義感,他為納粹對猶太人的所作所為義憤填膺;狙擊手傑克遜長著一幅桀驁不馴的面孔,卻是個虔誠的教徒,把每一個狙擊對象當作上帝賜予他的禮物。 而我想詳談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個英雄,卻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當面跟他這么說,他一定會笑著讓言者滾蛋。畢竟,「英雄」這個詞只對活著的人有意義,只對在乎他的人有意義。顫抖的右手、倒下的戰友、失聰、指揮戰斗、搶灘成功,與其說這是性格的鋪開,毋寧說是對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說到軍醫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戰爭片中的長官所代替。服從命令,寬容下級,所有的抱怨照單全收,所有的任務漂亮完成。可以說導演塑造了一個真正立體的分隊長,他不是靠等級威信、軍人責任感支在下屬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會把袒露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當作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羞於與人分享卻又自豪而甜美的經歷。當然,他決不會忘記身為軍人的職責,和那個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這部影片的美國色彩濃郁,家庭對美國人來說,幾乎等同於信仰,我想米勒在執行任務的同時,一定也無數次在心裡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許每次說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離家近了一步」之外,還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軍醫下葬時,那個男人獨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動人。 瑞恩。大兵瑞恩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處於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這次行動本身的意義所掩蓋。但是,略去拯救對象的額外身份,他,又是觀眾了解美國最普通士兵的途徑。瑞恩就像一扇窗,透過他,不難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國年輕人在沒有被社會賦予特殊關照時應有的戰爭經歷,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橋的戰士們,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隊。被拯救,這是外界不為他所掌控的因素賦予他的義務,與他無關,因而影片的視角擴大了,在守橋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講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場戲,導演並非在試圖說服觀眾,力證這次行動是在拯救一個多麼值得憐憫的家庭,而是通過瑞恩的嘴,說出每一個美國士兵的故事——戰前,誰都有美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有他們被子彈擊中時要為之感傷和不舍的東西,那究竟是什麼?可能在美國,那是家庭的回憶,在別的地方又是別的什麼,總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懷戀的,卻又遠離的東西。戰爭的作用在這里僅僅是毀滅所能毀滅一切,戰斗者們便是要奪回他們能奪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體現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更為類型化,同樣更具有現實意義。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鍾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里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里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里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斗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贊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贊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 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夏樹 2005-10-05 20:52

時光可以流逝,歲月可以飄過,但是經典永存。如果真的有一種情感可以使人回腸盪氣。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動可以讓人感慨萬千;那麼這種情感一定是超越普通情感的偉大情義,這次行動也一定是一次偉大的行動——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這樣一次大無畏的行動。
《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力作,重溫經典,感覺依舊如此強烈,既慷慨又激昂。湯姆·漢克斯的實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
影片以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諾曼底登陸為背景,通過一系列的自然主義拍攝手法再現了上世紀那場為自由而戰的戰爭的慘烈。以米勒上尉奉命率領士兵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名叫瑞恩的士兵為線索,提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用幾個人的性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值得?刻畫了米勒為代表的一系列為自由而戰的士兵的形象,影片的主題是鮮明和積極向上的。
搶灘行動中指揮出色的米勒上尉受命去敵戰區尋找一位在101空降師服役的叫做詹姆斯·瑞恩的士兵,他的三個哥哥都相繼在戰場中陣亡,為了不使他的母親失去這個最後的孩子,盟軍總部決定將他尋找回來。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每向前一步,就離敵戰區近了一步,危險也就增加了一分,他們面對的會是越來越多的德軍和大量的坦克!出發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近似荒唐的行動和與此引來的一系列傷亡是否值得去冒險?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戰士的陣亡,在准備襲擊德軍雷達站的時候,生存和為此次行動付出巨大犧牲的問題再次擺在面前。米勒上尉最終說服了大家——在他看來這次意外襲擊德軍雷達站的行動和尋找瑞恩的行動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的。終於,米勒上尉率領的弟兄歷經艱險找到了瑞恩。而為了盟軍的順利挺進,他們又決定留了下來一起參加橋頭保衛的戰役。力量的對比是懸殊的。盡管他們進行了精心的部署,把有限的人力進行了最合理的布局,也曾一度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是面對不斷涌來的德軍和炮火威力很大的「虎式」坦克的進攻,他們只能且戰且走,在橋頭最後的防線,身負重傷的米勒上尉在沖鋒槍槍彈打光的時候,無助地卻很決然地向坦克連連發射手槍子彈,奇跡出現了——隨著一聲爆炸的聲音,坦克被摧毀了——盟軍的「野馬式」轟炸機及時趕到!橋頭保住了,援軍陸續地趕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彌留之際對著俯身過來瑞恩只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
米勒上尉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上尉軍官。這次任務也應該說只是一次特殊的任務,但是他的這句話使我動容。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是一位長官對士兵的殷切囑托,也是為了尋找瑞恩而犧牲的士兵的共同心聲和話語,米勒和他的戰友都已經犧牲,但是瑞恩活下來了。他們的任務完成了,為了一個人的生命犧牲八個人的性命,這種犧牲的代價是否值得?從感性或者理性的角度而言,這是個錯誤甚至有些荒唐的任務,但是從道義和正義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拯救行動,一次大無畏的行動。一個人的命值得用八個人性命去冒險的,一句普通的囑托便是最好的答案。一句很平實的語言,一種崇高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情操卻躍然在心中。
碟片已經播放完。但是我的心情許久不能平靜。米勒上尉最後說的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他的身影也越發令我肅然起敬。
拯救大兵是一次特殊光榮的任務,就是因為這一句普通的「好好活著,不要辜負大家」話語,我一直記得這部影片,記得了湯姆·漢克斯,記得了這次大無畏的行動!

㈧ 盧溝橋烽火

[編輯本段]盧溝橋烽火介紹
《盧溝橋烽火》
蘇教版六下第5課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接著又逐步蠶食華北,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東、北、西三面都被日軍和偽軍控制,位於北平西南郊的盧溝橋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駐守在盧溝橋的中國官兵發現了敵情,便大聲喝問:「誰?口令!」一個日本軍官氣勢洶洶地說,他們有一個士兵失蹤了,要到宛平城內去「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面對敵人的無理要求,守橋的中國士兵當即嚴詞拒絕。
日軍惱羞成怒,首先向中國軍隊開起火來。「嗒嗒嗒……」密集的機關槍子彈傾瀉在盧溝橋橋面上。中國守軍立即開槍還擊。但由於眾寡懸殊,守橋部隊傷亡較大,只得暫時退守大橋東頭的宛平縣城。
第二天凌晨,日軍向宛平城發動進攻。早有防備的中國守軍同仇敵愾,奮起還擊,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馬翻。日寇吃了虧,便拉來大炮。隨著震耳欲聾的炮聲,宛平縣城的東門和西門被炸開了。日本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哇哇」吼叫著,瘋狂地向縣城撲來。英勇的中國守軍舉起明晃晃的大刀,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殺聲中沖出了縣城。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頃刻間刀光閃閃,鮮血四濺。在硝煙和火光中,日寇被殺得哭爹喊娘,狼狽而逃。
當天晚上,大刀隊員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到了橋頭,大刀隊員們齊聲吶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個個人頭滾落,屍橫橋頭。這時,我們的援軍又從敵人背後殺來,兩面夾擊,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頭鼠竄。激戰一直持續到9日凌晨,侵佔橋頭的日軍全部被殲,盧溝橋重又回到了中國軍隊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繼續向平津一帶調集兵力,不斷對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通電全國,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軍民團結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全國人民迅速行動起來。北平市民成群結隊地前往部隊慰勞,長辛店的鐵路工人夜以繼日地幫助軍隊修築工事。各地民眾、海外華僑也紛紛來電聲援,並送來了大批慰問品。
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編輯本段]教案
1、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綠線中的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
「逐步」、「萬籟俱寂」造句。
2、按時間和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按時間先後講述
「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3、通過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激發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對我國
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1、聽歌曲《松花江上》。
請學生說說聽後的感受。
2、介紹「九一八」事變的經過:
3、揭題: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及華北部分地區,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國,又蓄意製造了盧溝橋事變。(板9課題)
4、解題:指名讀「烽」(fēng),注意讀准後鼻音。
「烽火」指什麼?比喻什麼?「盧溝橋烽火」又是什麼意思?
5、設疑。
「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是怎樣的?,它有什麼歷史意義;對我有哪些啟示?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自學生字詞,劃分段落。
2、檢查自學情況。
(1)小黑板出示下列詞浯:
kòu xiāo diē
日寇 硝煙 哭爹喊娘
①「開火車」讀。
②指名讀。
③齊讀。
④去掉拼音讀。
(2)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3)指導分段:
①默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內容,再想想哪幾個自然段講的
是同一個內容,可以合並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並說說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九一八」事變後的局勢和盧溝橋所處的戰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寫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團結抗戰,
全國人民對盧溝橋守軍的慰問與聲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寫「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國人民全
面抗戰的序幕。

三、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1、出示詞語,指名讀。
魔爪 咽喉 挑釁
日寇 控制 號召
2、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一段。
同仇敵愾 猝不及防
萬籟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讀第一段,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學生質疑。
蠶食:像蠶吃桑叫·一樣;比喻逐步侵佔。
魔爪:比喻日本帝國主義凶惡的勢力。
咽喉:形容險要的交通要道:
(3)這一段寫了什麼?
①「九一八」事變後的局勢,
出示地圖,幫助學生理解「東北三省」及「華北」的位置
東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
東部。
華北:我國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帶。
通過看地圖、朗讀,體會日寇急於吞並我國的狼子野心。
指導朗讀。
②盧溝橋的戰略地位:
學生指出人體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麼比作「咽喉」?為什麼這樣比?
看地圖幫助學生理解盧溝橋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齊讀第一段,小結:
這就是「盧溝橋事變」的起因。
2、學習第二段:
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讀出日寇的蠻橫無理,不可一世。指名讀評議,齊讀。
小結:可見,事變的發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預謀、精心策劃。
第二天凌晨
軍 我軍
仰馬翻 同仇敵愾
狽 舉、冒
理解「震耳欲聾」、「吼叫」、「瘋狂」及聯系電視、電影、書報上面來
體會日寇的殘暴。
通過理解「同仇敵愾」、「冒著炮火」來體會我國守軍不畏強敵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
「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3、 學習第三段:
(1)自由讀第三段,說說讀懂了什麼
(2)交流。
①當時的形勢十分危急。
聯系前文談談自己的理解· 指名讀,體會形勢之危急。
②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指導朗讀:「天津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否調換位置?為什麼連用三個「!」?
③全國人民對盧溝橋守軍的慰問與聲援:
自由讀,齊讀。
重讀「迅速」、「成群結隊」、「夜以繼日」、「紛紛」、「大批」
體會我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
4、學習第四段。
(1)自由讀,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學生質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劇第一幕前的一場戲,用以介紹劇中的主要故事。
(3)我們可以說逐步怎樣?
(逐步提高,逐步開展工作)
(4)用「逐步」說一句完整的話。
(1)指名說說「萬籟俱寂」的意思。
(2)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萬籟俱寂」?
(3)用「萬籟俱寂」說一句話。
5、小結
盧溝橋事變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預謀、精心策劃的。歷史和劇情發生的原因。
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我軍將士同仇敵愾,奮起還擊,侵略者遭到可恥的慘敗。

㈨ 拯救大兵瑞恩為什麼加入了守橋內容

瑞恩要跟隊友同甘共苦。拯救大兵瑞恩加入了守橋內容,主要就是瑞恩要跟隊友同甘共苦。《拯救大兵瑞恩》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一部戰爭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的一部影片。

㈩ 戰爭片,過鐵鏈橋是什麼片

《我的長征》裡面有關於飛奪瀘定橋戰役的片段。這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

閱讀全文

與戰爭守橋的電影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火雞電視劇叫什麼電影 瀏覽:243
淘寶上買電影如何不被投訴 瀏覽:225
兒童新出的電影有哪些內容 瀏覽:252
最近什麼好看的電影推薦 瀏覽:516
我要點火鍋什麼電影 瀏覽:512
中國打日本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42
傲慢與偏見電影免費完整版2005 瀏覽:336
如何卸載win10電影電視 瀏覽:127
免費觀看電影萬有引力 瀏覽:388
什麼電影有隻大狗 瀏覽:939
好萊塢2019電影上映都有哪些 瀏覽:514
如何在b站買電影 瀏覽:226
像山楂樹之戀一樣好看的電影 瀏覽:138
好看不要會員的懸疑電影 瀏覽:845
哈利波特中哪個電影好看 瀏覽:109
校霸和雙胞胎姐姐是什麼電影 瀏覽:979
好看的電影八爪魚 瀏覽:892
邵氏集團拍的神話電影有哪些 瀏覽:912
收費電影資源網站如何免費 瀏覽:572
老電影好看的個性簽名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