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豆瓣電影的評分是否能夠讓人們認可
哈嘍大家好。俗話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雷波特。對於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關於豆瓣電影的評分許多網友看法不同。有人認可,也有人反對。
關於豆瓣評分,我們還是應該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今天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豆瓣評分個人總結有這么一個規律:評價高的未必有多好,但評價低的是真心低!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㈡ 網路評論影視作品可以嗎
網路評論影視作品可以。
評論別人的視頻並不犯法,因為有了自由,是每個公民的行使的權利,所以說你想評論誰就評論誰,當時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評論那種。帶有辱罵性質的,或者是誹謗造謠性質的,這種的話都是違法的。
㈢ 知乎和豆瓣都能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分,你覺得哪一個平台更公正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平台都可以對一些影視作品中出評分。但是在眾多影視作品中,大家似乎都比較相信師乎和豆瓣這兩個平台對影視作品做出來的評分。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豆瓣平台對影視作品所做出來的評分更具有公正性。因為豆瓣平台對影視作品上面的評分,無論導演盡管使勁任何手段也依然沒有辦法,改變它的評分。正因為如此豆瓣平台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十分信賴的一個評分平台。
雖然知乎和豆瓣都能對影視作品進行評分,但我認為豆瓣更公正。
㈣ 兩部影視劇接連出現了超前點評的荒誕現象,如何看待影視劇「超前點評」
這是造假行為,必須要嚴厲禁止。
我認為影視劇的超前點評必須要被禁止,這已經影響到觀眾們正常收看體驗。這是一種水軍控評的現象,兩級分化十分嚴重。除了一星差評之外就是五星好評,很明顯就是刷出來的評論。水軍們接單之後,立馬就能湧入打分平台評論。他們的評論質量很低,有些都沒有看過影視劇就胡亂評論,影響其他觀眾。
基本上都是統一的點評語言,話術大致相同。我覺得相關部門必須要嚴格管控點評區的內容質量,不要讓水軍湧入,保證觀眾們的知情權,這一產業鏈必須要被取締,整治網路風氣。
1、點評區的評論內容不能相信。
刷好評已經非常普遍了,不只是電影,就連還未播出的電視劇都會被水軍攻佔。這是一條專業的產業鏈,有人花錢自然就有人接單。水軍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把影視劇評分刷到顧客的要求之上,這種行為已經擾亂了市場,干擾了觀眾。
大家覺得超前點評怎麼樣?說說你的看法吧。
㈤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評分
豆瓣成立於2005年,素雅色調、極簡線條、大片留白、疏朗模塊……在這個網站也講究顏值的年代,素麵朝天的小清新之風豆瓣很容易讓人一眼愛上。
阿北是豆瓣的創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號用戶。
他最初始的動機很簡單,想為自己喜歡的讀書、旅遊、看展覽、聽音樂會等愛好,搭建一個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冊用戶便突破了萬人,日點擊量超過20萬。
開辦後僅僅9個月的時間,豆瓣擁有五千多萬注冊用戶。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正式員工。
如今已經過去了近12年的時間,你可在以書影音起家的豆瓣,通過搜索電影名、書名進來看到喜歡的電影,評個分,寫個短評,和問答區的人探討一下劇情,因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聯網上流行風尚的發起者和推動者,豆瓣已漸漸成為都市青年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也讓豆瓣的優勢在內容方面,其在文藝、影音、學術、心理、亞文化上有著巨大優勢
2013年之後豆瓣的電影、圖書和音樂三大塊業務都迎來巨頭級玩家,豆瓣只做評價,而貓眼、閱文集團、騰訊們則讓用戶可以直接消費文化內容,再進行評價討論,無論怎樣,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始終沒有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
豆瓣網
㈥ 豆瓣電影的評分是否能夠讓人們認可
我覺得有很多電影是被蓄意炒作的,但是也還算公允。早期的豆瓣是很有公信力的,幾年前的豆瓣網友們人數不是很多,但是他們對於一部電影的看法與評價往往是用了心。所以評分自然是比較的公允,並不會出現所謂的刷分情況出來。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網民湧入了這個豆瓣的評分網站。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導致了豆瓣這幾年的公信力的下降。水軍的刷分以及惡意差評,都是在慢慢地毀了豆瓣的公信力。並不是豆瓣如此,最近的B站也是如此。
也並不只是只有這一部如此,幾乎每部影片都是如此。在影片上映期間,這兩個評分網站很難有影片低於6分的及格分。這樣子看來,豆瓣的評分對於淘票票以及貓眼之流似乎是更加客觀公允的。
㈦ 網路電影在行業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我認為網路電影一般是在電影院播放完以後再繼續播放的,它能夠給人們圓夢,在電影行業中起到一個補充作用,能夠讓更多的人沒有在電影院看到,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也能分享看電影的快樂
㈧ 電影評分對電影票房影響有多大啊
對於我來說,電影評分真的很重要。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准,這證明人們在電影院的想法,對它的感覺和真實感受!
作為即將踏入電影院的人來說,內心是充滿著對未知迷茫和期望!
我們期待的,是在電影院與你喜歡的故事,來一次浪漫的邂逅,而不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看一個你極度討厭的故事,甚至想去睡覺!
㈨ 如何正確看待影評網站的影響力
1994年國際互聯網登陸內地,隨即日益普及,網民數量迅猛增加,這種變革性的傳播方式也為影評平台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作為國內最老牌的電影論壇之一—— 「後窗看電影」論壇由衛西諦創建於1998年12月,是網路社區「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個電影論壇。這一時期,各種影評論壇如新浪影行天下、電影夜航船論壇、雅虎電影論壇等一批影評論壇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問世。自2002年始,隨著個人博客在中國的火爆,影評博客亦由此興起,影評平台開始漸呈精英發聲的趨勢。隨著各大社交網站興起,以興趣導向為特色的豆瓣網於2005年誕生,用戶所熟知的是其網站讀書、電影和音樂的三大系統功能。基於傳統社交網站的豆瓣網注冊用戶過億,實力不容小覷。同時期,同質性而且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網站還有貓眼網、時光網、人人網、電影頻道等網站。
相對於被專業人士掌控話語權的傳統影評年代,基於互聯網無需審查、不受成規要求的特點,人人都是影評人,人人都是自媒體,藉助網路平台,網眾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網路影評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是其他影評平台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是網路影評強大影響力的源泉所在,口碑與評分日益成為普通觀眾選擇觀賞影片的默認標准。
早在傳統影評時代,就有研究者認為,電影票房不僅受到故事類型、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製作成本、發行等方面的影響,還受到電影評分的影響。在2016年年末,圍繞著豆瓣、貓眼網「惡意差評」這一事件,曾產生一場強烈的輿論風波,影評網站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可見,影評網站不單可以影響電影票房,亦可波及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透過對《長城》 《擺渡人》《鐵道飛虎》三部電影的電影評論和評分,質疑網路專業影評人「一句頂一萬句」的話語權,電影的觀影價值、專家與大眾審美的分野成為這場風波的論題中心。
如今,諸如豆瓣、貓眼這些影評網站的評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審片員的功能,許多網站亦會引用豆瓣的評分作為推薦的標准。在這個默認「公賞力」的大前提下,影評網站是否可以承擔起這個職責,這是大眾和專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顯然,評分體系的初始錨定設置和演算法同樣重要,監測演算法的公正對最終評分的正義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對豆瓣網的評分機製作出如下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鍾,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這種完全無監控的機制,就為黑客通過收集互聯網已泄漏的用戶和密碼信息,生成對應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錄的用戶,為最終「製造評分」創造了可乘之機。
在關注影評網站影響力的同時,我們更應聚焦能夠影響影評網站的要素,即這些影評網站的運營與盈利模式。作為社交網站,影評網站的核心框架雷同於諸如微博、臉書等社交網站,都需要通過用戶發布信息引發普遍關注,形成意見領袖成就評價權威。獲取流量的目的在於實現流量變現,只是變現的方式各有差異。其實在評分用於電影評價之初,就已經難逃市場的操控。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以數字作為商品的評價源於股票和期貨。這種量化的比較方法逐漸運用於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費領域,隨後進入藝術商品的評價范疇,從電視收視率及電影的市場份額等詞彙的用法可見其淵源。
總體而言,無論是票房還是評分都不應也不能成為「評價之王」 ,無論是普通觀眾抑或專業人士都應該正視影評網站的商業屬性,並試圖更多地立於「電影之內」及「產業之外」 。只有這樣,才能將影評網站更多地導向公正與客觀。
㈩ 電影評分對電影票房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你想想劉德華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當年的評分何其低,但是票房卻極好!
對於我來說,電影評分真的很重要。這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標准,這證明人們在電影院的想法,對它的感覺和真實感受!
作為即將踏入電影院的人來說,內心是充滿著對未知迷茫和期望!
我們期待的,是在電影院與你喜歡的故事,來一次浪漫的邂逅,而不是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看一個你極度討厭的故事,甚至想去睡覺!
:msn.mtime./my/john87421/blog/1462644/
奧斯卡金像獎既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也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很多電影人都把能獲得奧斯卡獎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並為之不懈奮斗。的確,能獲得奧斯卡獎不僅是一種榮耀,更代表著一種實力、一種成就。
但事實是,在《末代皇帝》、《卧虎藏龍》、《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之後,華語電影再難突破奧斯卡的門檻。即便中國電影票房已經占據世界第二,但奧斯卡依然沒有一部華語電影的影子。
很多人認為,「不是中國電影無緣奧斯卡,而是中國電影壓根就放棄了奧斯卡」。去年,重新整理了中國電影票房的《戰狼2》在此前被定為申奧片,選送其去參加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提名的角逐,然而在最佳外語片初選階段,《戰狼2》就已經落選。其實這種片子被刷掉,是毫無懸念、理所當然的。這種宣揚著高度個人英雄主義情懷和愛國之感,留給中國人自己看才是這種電影最好的歸宿。
奧斯卡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沒有太大的直接影響力,更多時候,奧斯卡存在的意義只是建立了一種世界級的電影評價體系。同樣的,雖然奧斯卡金像獎類的電影有很強的示範作用,能拿下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對於中國電影來講,與其失之交臂也沒什麼值得遺憾。奧斯卡獎並不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唯一通行證。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創新發展的首要目標還是要牢記傳遞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當然深度、意涵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致青春》資料圖 近期,國產電影最熱的話題莫過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這部電影的成功不主要體現在票房上。票房之外,圍繞「青春」展開的一系列話題,在電影檔期之外也引起業內外廣泛的討論。近日,網路上一篇詳細分析《致青春》網路營銷的文章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文章介紹了《致青春》早在一年前就通過該片的官方微博進行前期宣傳,幾乎記錄了電影籌拍、開機、製作、上線的全過程。據統計,參與轉發《致青春》相關話題的微博名人,24個賬號,粉絲總數已經接近3.7億。 聯絡之前幾部同樣在票房上表現不俗的國產影片《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它們的共同之處就在於成功的網路營銷,如今電影票房走高,關鍵靠網路營銷? 營銷正在成為票房幕後推手 根據藝恩咨詢最新資料統計,2012年中國影視公司電影營銷費用總投入達到24億元,同比增長20%,預計2013年電影營銷市場規模將達到28億元。為此,藝恩咨詢分析師認為,電影營銷正在成為除製作、發行和放映3個傳統環節之外,電影產業第四個細分服務流程,它也成為推動電影票房增長的新動力。 而這其中,相對於傳統營銷的「三駕馬車」:海報、預告片、電視廣告來說,網路營銷更有效。 2011年,曾創下3.5億元票房佳績的電影《失戀33天》是國內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網路營銷成功例項,回顧該片的網路營銷策略,離不開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的新思維。《失戀33天》打造了官方微博粉絲量近10萬,同時還打造了很多「失戀33天」的微博賬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微博矩陣,由這個矩陣加上話題再加上各大排名靠前的草根微博的轉播和推薦,所形成的力量在微博上無疑是巨大的。 《失戀33天》網路營銷的負責人,新麗傳媒副總裁張文伯表示:「這種傳播途徑的重要性獲得了投資方或主流機構的認可。」雖然這並不意味著該片的成功經驗適用於所有電影,但是對於國產小成本電影來講,《失戀33天》的數字媒體營銷的確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而《致青春》之所以收獲這么好的宣傳效果,同樣離不開對微博營銷的運用。實際上,《致青春》原小說的粉絲以及電影主創的粉絲在網路上自發為影片進行了宣傳,據影片主要投資方介紹,該片在宣傳發行上總投入不過1000萬元,而免費的微博營銷為影片節省了很大一部分投入。 「當下的電影主流觀眾都比較年輕,他們經常上網,通過微博等來獲取各種資訊。因此,微博營銷這種方式很容易獲得較好的宣傳效果。」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表示。 專業營銷公司正在快速成長 在電影行業流行這樣一句話:「四分電影、六分宣發」,電影的營銷策略越來越成為影響電影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根據藝恩研究發現,電影新媒體營銷市場在2011年達到1億元,相比2010年同比暴漲150%,2013年該市場有望達到3.5億元,占總體營銷市場的8%。 在新媒體的誕生和迅猛發展的同時,多家影視營銷公司借勢而生,對影片營銷宣傳發揮著重要作用。像和頌世紀、劇角映畫、影行天下等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果說曾經影視營銷公司在電影行業巨頭眼中不值一提,或者說這個行業缺少職業的、正規的營銷公司,那麼今天在業內人士看來,一些專業的影視營銷公司正在快速成長。而且網路營銷作為一種產業,目前發展勢頭良好。據了解,目前僅北京地區就有2000家網路營銷團隊,規模較大的團隊,一年能為20多部電影做網路推廣和營銷。 而專業成熟的網路營銷也受到電影發行方的重視,中影集團副總裁張強近日在微博上釋出將公開招標電影《狼圖騰》及《鬼吹燈》的網路營銷團隊,招募公告發出,隨即引來微博上不少營銷機構或文化傳播公司關注。對此張強表示,這屬於中影的一個新嘗試,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印證。但多位業內人士將此視為「一件特別好的事」。但專家同時建議,電影營銷需要和影片氣質相貼合,時刻關注受眾觀影習慣的變化趨勢,准確分析市場與受眾特徵,在學習好萊塢營銷模式的基礎上強化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營銷模式的創新。 要「錦上添花」而非過度依賴 關於電影營銷的作用,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是:有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它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決定一部電影成功的關鍵不是宣傳,而是電影本身,在於電影給人們提供的價值,以及觀眾對這種價值的認可度。也就是說,電影的品質和口碑才是最好的營銷。 實際上,優質的內容與社交媒體的有效融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營銷團隊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控制營銷時間點,才能持續地激發使用者的喜好。《致青春》的宣傳方、麥特文化傳媒總裁陳礪志認為:「在一部電影成為案例性作品的時候,營銷是不應該邀功的,營銷始終應該隱身於幕後。」不能輕視營銷,也不應過度誇大營銷的作用。 當下的確存在電影過度營銷的亂象,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電影的市場化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並且,有專家指出,「一切向票房看的營銷」,可謂是中國電影產業的瓶頸。「一切向觀眾看的營銷」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 不可否認,成功的電影離不開成功的營銷手段,但正如著名娛樂營銷專家文碩所說,正在成長中的中國電影營銷模式需要經歷單一票房營銷模式——以票房營銷為主、以非票房營銷為輔的營銷模式——票房營銷和非票房營銷並重的營銷模式——以非票房營銷為主、以票房營銷為輔的營銷模式4個階段。
當然!
1、很多人看電影的時候,如果對電影不了解,總是先關注一下豆瓣評分,如果豆瓣評分5分以下,肯定是垃圾片!
如果7分以上,肯定是好片!
2、這就是豆瓣評分影響票房的方法,除非影片本身是系列片。例如生化危機系列。速度與 *** 系列等。否則很多人都是先看評分再買票的!
coffee#_| 本質的不同,無法相比!股票流動性很好,因此可全民抄股!古玩幾乎沒有流動性,價高買進就套死,因此參與人群很特殊! 檢視原帖>>
具調查----北京---上海----杭州--西安----重慶五地抽查,股票下跌--古玩銷售情況回升-----股票上跳-------古玩市場冷落------. 檢視原帖>>
地鐵對近郊物業和遠郊物業的價值提升分別達到25%和15%。
地鐵通車後,北京、上海、廣州地鐵周邊物業價值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具體為:離地鐵站0-500米的近郊區物業價值提升20%—25%,而遠郊區物業價值則提升10%—15%。
尤其是非核心區住宅對地鐵的依賴度大,地鐵通車前後住宅普遍呈現集中入市現象。同時,地鐵促使非核心區住宅價值快速提升。研究發現:距離地鐵站越近,住宅價格較高;3公里范圍內,向外每輻射1公里住宅價格下降6%—9%。以換乘站市民核心站為例,其周邊租金上漲比單線經過的站點租金上漲快近一倍。
關於什麼是「地鐵房」,業內都有一套評判標准,一般來說,距離地鐵站點步行5分鍾可到達房子稱之為「正地鐵房」;10分鍾內到達稱為「准地鐵房」;15分鍾內到達稱之為「近地鐵房」。
越靠近地鐵的房子越貴,背後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地鐵的交通便利性。但是地鐵不是少有的出行方式,私家車和地鐵是相互替代的交通工具。如果一個城市開私家車上班、出行和坐地鐵一樣方便,成本也差不多,那麼房子靠近地鐵就沒什麼優勢,地鐵影響房價的前提就會大打折扣。而越是私人交通不方便的城市(購車成本高,道路擁擠,油價高),私人交通對地鐵的替代性越低,地鐵對房價的影響也就越大。
:mtime./movie__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