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區別為:
一、對事物的表現不同
1、形式主義: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實際。
2、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更忠實於表現事物本
二、意義不同
1、形式主義:表達的只是一中表面的虛物。
2、現實主義:現實主義表達的是真實存在的本質。
三、在電影中的處理方法不同
1、形式主義:形式主義的電影風格就花哨許多。導演所關切的是如何表達他對事物主觀和個人的看法。形式主義者通常是表現主義者,形式主義的自我表現至少和本身一樣重要,其內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現實,都可經由扭曲外在現實世界的表面達成。
2、現實主義:(不管是寫實還是表現)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導演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素材,但他們如何處理這些素材—如何設計及經營—才是決定他們風格的重點。
㈡ 電影小知識1: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
即便電影早已成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本質上仍屬於一種藝術形式,既然是藝術,其自然有流派之分。
早在19世紀末,電影已朝兩個方向發展,即 現實主義 和 形式主義。
長久以來,坊間都把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愛分別稱贊為電影寫實傳統和形式傳統的始祖。
19世紀90年代中葉,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就用短片記錄每日發生的事,藉以娛樂觀眾。諸如《火車進站》等影片會使觀眾著迷,主要是因為這些影片捕捉了事件流動、自然的影像,宛如隨處可見的真實生活。
約莫同一個時期,著名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也拍了一連串強調純屬想像的奇幻影片,諸如《月球旅行記》等電影,都典型地混合著幻想式的敘事和奇巧的攝影。
要注意的是,「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只是概括而非絕對的名詞。當規劃某些極度傾向這兩種風格的電影時,才會主要提及這兩個名詞,但風格如此清楚的電影並不常見,換句話說,很少有電影是絕對的形式主義或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
早在1910年,俄國偉大的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就說過:「這種轉動著手輪的機器,會造成我們生活的革命,它直接攻擊老式文學藝術,其變換迅速的場景、交融的情感和經驗,比起我們熟悉的、沉重的、早已枯澀的文學強得多,它更接近人生。」彼時他早已深知這種新藝術形式將超越19世紀現實文學的光輝成就。
評論家和理論家都稱揚電影是所有藝術中最寫實的,因為它能捕捉經驗中真正擬真的聲音和影像。
比如2003年的美國電影《怒海爭鋒:極地征伐》,對於電影中所製造的拿破崙海戰的驚濤駭浪,劇場導演只能用象徵的方法打風格化的燈光和做音效來形容風暴,小說家使用文字,畫家則在平板的畫布上用畫筆和顏料發揮。但電影導演卻能將攝影機投入駭人的經歷中,使人如親臨其境。觀眾可以不用真正陷入危險卻體驗到其刺激。
「現實主義」和「現實」並不屬於同樣的含義。現實主義是一種特別的電影「風格」,而「現實」則是所有電影(不管是寫實還是表現)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導演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素材,但他們如何處理這些素材——如何設計及經營——才是決定他們風格的重點。
大致來說,寫實的電影企圖盡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復制現實的表象,在拍攝事物時,電影工作者想要表達與生活本身相似的豐富細節。但無論現實主義或形式主義的電影導演,都必須選擇(強調)混亂現實中的細節,而現實主義電影中,這個「選擇」的因素較不明顯。
簡言之,現實主義者較想保持一種幻覺,即他電影中的世界是未經操縱而較客觀的反映了真實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義者卻絲毫不做這種處理,他會故意使素材影響扭曲或風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響並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會故意扭曲其他細節的時空脈絡,使其「世界」與真正可見的物質世界大不相同。
現實主義的風格大致來說並不醒目。其藝術家在面對素材時,寧願抹殺自己,較關心電影顯現了什麼,而非如何操縱這些素材。體現在攝影機上的運用是相當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當成記錄的工具,盡可能不做「評論」地復製表面可見的事物。某些現實主義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視覺風格,在形式上並不求完美。其最高准則是簡單、自然、直接。
不過並不是說現實主義電影缺乏藝術性,因為最好的現實主義藝術擅長的便是隱藏其藝術手段。
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的電影風格就花哨許多。導演所關切的是如何表達他對事物主觀和個人的看法。形式主義者通常是表現主義者,形式主義的自我表現至少和本身一樣重要,其內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現實,都可經由扭曲外在現實世界的表面達成。攝影機被用來評論事物,是強調本質意義而非外在現實的方法。形式主義的電影有相當程度的操縱和對「現實」風格化的處理。
形式主義電影中,導演的個人標志通常非常明顯,操縱敘事元素與風格化視覺元素都流露刻意的痕跡。故事基本上是導演個人情感的抒發,對客觀現實的忠誠一般而言不是導演的考慮。藝術上高度風格化的影片類型如歌舞片、科幻片等,都是形式主義的電影。影片充滿高度象徵性的元素,情感均借形式傳達,大部分電影風格大師都是形式主義的信徒。
比如1934年美國電影《美女》,影片中導演雷·恩賴特用奇特的鳥瞰鏡頭,把美麗的女孩以整齊劃一的排列,成為半抽象的視覺單位,宛如萬花筒般使觀眾著迷。電影中的編舞創造了人工化的、脫離現實世界的形式,當時遭受過經濟大恐慌的觀眾無不潛入電影院想逃避現實生活,他們寧可要幻夢和沉醉也不願面對真實生活的困境。
古典主義--
大部分現實主義者認為「內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題材本身永遠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對內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懷疑。因此現實主義電影的極端便是紀錄片,強調人與物的真實攝像,而形式主義電影則強調技巧與形式,其極端是先鋒派影片,比如1961年的美國先鋒短片《誘惑》,主題常以抽象形式出現,並強調形式之美,其純粹的形式(非具象的色彩、線條和形狀等)構成了唯一內容。
但我們日常所接觸的大部分劇情片都居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稱之為 古典主義 電影。
在古典電影中,「形式」和「內容」這兩個詞不是那麼壁壘分明。許多時候,這些名詞意思差不多,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一個鏡頭的形式——即一個題材如何被拍攝下來——即是其真正的內容,不一定與現實中該題材給人的印象相同。
古典敘事電影通常避免極端的寫實或形式主義風格,而比較傾向於帶有一些表現風格,但影像的表面仍採取十分具可信度的處理手法。這類影片通常拍得不難看,但很少吸引觀眾注意到影像的風格。畫面的取捨是由它們與故事或人物之間的關系來定,很少是因為寫實的慾望或形式上美感的需要而來。
古典敘事電影向來以故事本身為重,敘事線很少逃離主題,強調故事的娛樂價值,因此經常屈從於類型的慣例,人物通常由明星扮演,角色性格也會被調整成個人魅力的展覽場。
一般而言人物是古典敘事電影至高無上的元素,劇中人物常會被塑造為獨具魅力,觀眾在觀賞這樣的影片時,會不自覺地去認同或反對這些角色的價值觀與目標。
--總結來說,形式和內容最好是相輔相成地使用。在觀看一部電影時,將藝術的某些部分孤立來看是有用的,我們如果能了解電影媒體組成的基本要素——其不同的系統——我們最終能了解電影的內容、形式和其他的藝術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㈢ 電影是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
懂得藝術的人很少,獲得財富的很多(這只是量大量小的問題),一部電影,可能有口碑,沒有票房!也有可能有票房,沒有口碑!這樣的電影很多,缺的是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電影!導演在追求藝術的方面,是要有資本買單的!所以不得不考慮藝術向資本低頭的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往往要拖著資本走!
㈣ 型事主義是什麼意思
形式主義,指的是一種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它違背了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科學原理。
形式主義的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其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落實,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是欺上瞞下,做表面文章,虛多實少,陽奉陰違喊口號多,不折不扣抓落實少。[1]
形式主義(formalism)典型特徵是脫離現實生活,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藝術形式的絕對化,認為是形式決定內容,而不是內容決定形式。
中文名
形式主義
外文名
formalism
思想根源
唯心主義
哲學基礎
形而上學
快速
導航
社會根源表現形式政治危害解決辦法學術流派社會評價
各方定義
宗教
宗教上的形式主義代表對儀式、典禮、與遵守規則的重視,更甚於其意義。
法律
形式主義是法學中的一個流派,著重審訊過程中的公平更甚於最後的實質結果。過程的效率高低決定著一個形式的好壞。
人類學
在經濟人類學,「形式主義」指新古典經濟理論在理論層面上在人類社會的應用。
批判
大致上,「形式主義」在文學藝術的范疇中,代表了著重於作品藝術技巧、美觀程度、遣詞用字的技巧;但並不著眼於作品的社會和歷史背景。
文學批評
在當代關於文學理論的討論中,I.A.理察斯的批判派與他的追隨者——傳統上稱為新批評主義,有時被標簽為「形式主義者」。在這個情況下,形式主義的意思是古典修辭學的延續。俄羅斯形式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學派,以東歐為基地,亦植根於語言學和童話理論化(內容被認為是二手的,因為「故事」是形式,而「公主」就是童話故事公主)。
詩歌
在現代詩歌中,「形式主義詩人」可以說是「自由詩人」的相反。這些只是標簽,不能完全概括他們之間的區別。詩歌中的形式主義代表著重詩歌中的押韻、聲調、字數句數等,多於詩歌本身的主題、內容或意義。為了清楚分別這種詩和所謂的「古體詩」,有些時候會用「新形式主義」這個字眼。
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形式主義的電影包括: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阿倫·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希治閣的《敲詐》等。
社會根源
形式主義的產生,有其思想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根源,思想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社會歷史根源是習慣勢力和傳統文化負面影響。具體到一個單位形式主義產生的根源有二。
形式主義漫畫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義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義溫床。個別領導為了個人和單位出名,顯示所謂「成績」,熱衷於搞一些聲勢大、規模大、影響大的「明星工程」;不考慮單位實際和能力,到處出國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費國家大量財力、物力;有的眼睛長到頭頂上,「只要領導滿足,不怕群眾罵娘」;有的抓工作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以犧牲單位長遠利益為代價換取個人名利。
二是懶惰作風。惰性引發飄浮思想,只管形式,紅火,喜歡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樣。有的滿足於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只滿足上級指示原本傳達,該抓的問題沒有及時抓,該解決的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
「形式主義害死人」,基層和群眾深惡痛絕。根治形式主義頑症,一定要在思想根源上正本固元,在重點難點上猛葯除痾,在責任落實上動真碰硬,在源頭治理上防患未然。[1]
表現形式
形式主義在一些黨員、幹部中表現得相當嚴重。比如,檢查工作前先給下面打招呼,領導來基層調研時安排個「經典線路」,往政績材料里注水……種種表現不一而足。這些表現的共性是「虛」字當頭、「空」字掛帥,凈搞一些花團錦簇、虛頭巴腦的花架子,場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空空洞洞,中看不中用。
形式主義與黨的思想路線背道而馳。它不從實際出發,單從表面上、形式上去估量情況,只講一般原則、提空洞要求,卻不拿出正確、管用的辦法。這嚴重背離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
形式主義背離黨的群眾路線。只有撲下身子深入群眾,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才能確保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鞏固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敲鑼打鼓、虛張聲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沽名釣譽的政績工程,嚴重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不為群眾辦實事、謀實利,不只會讓各方面工作垮下來,而且會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為群眾所痛恨,損害群眾的積極性和黨的威信,削弱群眾對黨的信任。
在實際工作中,形式主義者嘩眾取寵、弄虛作假,上騙組織、下欺群眾,拿工作當演戲,是黨性不強、思想不純、政治動搖的表現。[2]
「廁所革命」讓民眾用上了衛生的廁所,成為最貼心的精準扶貧。但記者調查發現,中央高度重視並陸續出台相關方案及措施的農村改廁,在一些地方卻「變了味兒」,出現了半吊子的「尬廁」——沒牆、沒頂,只有個蹲便器。在被新華社點名的山西省婁煩縣,房前屋後、鄉間路邊、山坡溝里,沒有圍牆、沒有頂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隨處可見,成為極其突兀的「風景」。而且浪費不只體現在廁所爛尾,像婁煩縣下轄的鳳凰村,全村常年住在村裡的也就20來戶人家,卻修建
㈤ 你覺得電影是藝術嗎,為什麼
可以肯定地說,電影就是一種藝術。
只是電影不同於以往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屬於動態的有聲的藝術。
我們知道電影有著百年的發展歷史。
可以說,電影是在工業革命的催動下誕生的。
之所以說電影是藝術,因為他就是二維傳統藝術的升級版。裡面的內容、文字、包括說話的方式處處都蘊含著藝術。
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蒙太奇長鏡頭表現形式。這就是電影是藝術的最佳佐證。
㈥ 解釋一下什麼是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
1.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實際的作風,或只看重事物的現象而不屑於分析其本質的思想方法。
2.文藝創作中的一種傾向。它強調審美活動的獨立性和藝術形式的絕對化,認為不是內容決定形式,而是形式決定內容,從而否定內容的意義,割裂形式與內容、藝術與現實的聯系。
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和哲學基礎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它的理論和創作實踐都置內容於不顧,而把形式強調到一種絕對化的程度。赫爾巴特的形式主義美學認為,美只能從形式來檢驗,即從構成美的個別因素和藝術作品形式之間的關系來檢驗。
3.形式主義的主要特徵是脫離現實生活,作品的內容空虛,表現形式怪誕、離奇。在表現形式上則因側重點的不同,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如立體主義、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都屬於形式主義流派。這些流派與現代的抽象藝術有區別。前者基本上仍
以現實事物作為臨摹對象,而後者卻是所謂「沒有表現的對象」或非寫實圖形的自由組合。
4.參考英譯:
formalistic
academism / academicism●externalism●formalism●formulism●red-tapism
tokenism
形式主義 Formalism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㈦ 電影人必知的電影風格基礎分類
人們將他們的歷史、信仰、態度、慾望和夢想銘記在他們創造的影像里。
——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這是一篇關於電影的文章。(本文所指電影泛指一切影視作品)
電影的消費,已成為現代人們的日常開支。演電影的人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電影所表達的意境、精神、風格則淪為吸引大眾眼球的標簽。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資本導向和流量導入時代。願意靜心坐下了解電影風格的人,我們一起聊一聊吧。
在電影中,導演將智慧轉化為影像,身為觀眾的我們看著電影屏幕就可以驚嘆於導演超凡的想像力和十足的天賦。
電影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從經典的《肖生克的救贖》到近來熱播的《七月與安生》,無一不是在展示我們共有的卑鄙和溫暖。那麼,在眾多電影當中,電影人又是怎麼定義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呢?
電影風格最基本分為三類:現實主義、形式主義、古典主義。相應的對應三種電影:紀錄片、先鋒派影片、劇情片。
早在19世紀末,電影風格的兩端就被標記為: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而處於兩端之中的便是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用這兩個名詞來表述某一部極度傾向這兩種風格之一的電影,可是我們現如今大多所見的電影基本都是二者的混合體,即古典主義。也就是說,很少有電影是絕對的現實主義或者形式主義。
在古典主義里,「現實」和「形式」並不是那麼明晰,很多時候他們的內容都差不多的,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所強調的程度也有所差異。
《舌尖上的中國》算是我們熟知的紀錄片之一,它的表現形式打眼一看是記錄中國這個龐大國家不同地方的美食,藉由美食來表達不同的鄉土人情。基礎是食物,精神是文化。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他極大程度的還原了食材的採摘、烹調,以及運用大量的生活細節和不同視角來表達生活本身的豐富。簡而言之,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都傳達了一種:世界的真實客觀。
在了解「現實主義」之時,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現實」。現實是所有電影的原始素材,導演在現實世界尋找所有與電影相關的材料,進而將這些材料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出來,導演不同方式的表達才是決定電影風格的關鍵點。
對於現實素材盡可能真實還原,是現實主義的特點。而對於現實素材的扭曲或者某種有意的風格化,使大家明白眼前的現實脫離原本的客觀,進而表達出一種獨特的意義。
《刺客聶隱娘》便是採用了現實主義的記錄,不做任何評價。其最高標准便是簡單、自然、直接,最好的現實主義藝術擅長一切竟在不言中。導演帶你看故事,你怎麼看全憑個人的見識,這恐怕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不論獲獎還是評價都是雙贏,可是在商業市場上票房慘淡的原因。
形式主義的電影表現形式就千奇百怪了,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個導演就有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形式,就好像一個人一種性格,看到這部電影就能看出是哪位導演所出。
《柯賽特的肖像》是個人認為十分形式主義風格的電影。劇情其實很簡單,一個問句就可以概括:你愛上的是蘿莉還是蘿莉的畫像?但是其大量採用意識流的表現形式,時常場景切換,把人物關系弄得看起來錯中復雜。B站上有片源,建議一周目關彈幕,不然會被嚴重劇透和拉低智商。
形式主義者,通常也稱為表現形式者。形式主義者認為題材和自我表現形式一樣重要,其題材內在的精神、心理變化都可以經過扭曲外在的客觀物體來實現表達。簡單舉例來說,主人公遭遇人生變故,多多少少電影會來一場突降大暴雨或者天氣不好,來表達人物內心的奔潰;恐怖電影的場所選擇也常常是月黑風高之時的安靜祥和。這些都是標准版電影套路。
絕大多數現實主義者認為:客觀的表現,題材本身是做主要的。這也是絕大多數寫實電影偏向於紀錄片,就好像《小鞋子》一樣,觀眾可以融入主人公的生活,觸摸到他們的內心。
而形式主義電影強調技巧和表現形式,其極端就是先鋒派影片。這些電影通常抽象,且往往十分意識流,用大量抽象的物體來表現導演所賦予的的含義,比如說西方電影中宗教的出現,大量的暗指宗教的變形圖案。
很多電影都包含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就好像陰陽魚一樣,做到某一種極致就會反過來。這樣的電影最常見,也最豐富立體,我們稱它為「古典主義」。
《攻殼機動隊》便是在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個極端上遊走的經典佳作,即古典主義。沒有看過的自己去補番。電影題材源自於AI(人工智慧)的大力發展,人類和機器結合的狂想。其取材是基於現實,但是故事的發展運用了很多形式主義的風格。
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這邊是古典主義成為電影主流風格的最大原因。題材既有深度,表現形式又可以讓大部分人接受,甚至可以啟發觀影人不同的認知。
我們如果能了解電影的基本風格,就可以用不同的語言編碼來解讀一部電影的內容、形式,最後你會察覺,電影其實和其他藝術是一樣的。
㈧ 到底什麼樣的電影才算是文藝片
一 「文藝片」的含義
「文藝片」:
1. 華語電影特有類型(參見magasa回答)。為了方便區分,暫時把這種類型改稱為「文藝戲片」或者「文藝戲」。
2. 被錯誤地用來描述「藝術電影」。
3. 被用來輕蔑地描述敘事糟糕的電影。
4. 用來描述那些不能用「華語類型電影詞彙」歸類的電影。
二 為什麼「藝術電影」常被錯誤地描述成「文藝片」?
先說說「藝術電影」吧。電影的「藝術性」這種東西很難量化,因此是見仁見智的。非要定義也可以,大抵分兩種。
第一,形式主義的藝術。也就是常說的「實驗電影」,探索「電影工具」(cinematic apparatus:鏡頭,包括構圖,景別,鏡頭運動,鏡頭長度;鏡頭關系,即剪輯。)的藝術可能性。比如艾森斯坦的[十月]探索蒙太奇對觀眾認知的影響, 阿侖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探索剪輯在電影時空構建上的多重可能性。
第二,現實主義的藝術。探索電影「重現現實」的能力。比如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流派(代表人物如,讓雷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流派,好萊塢的如奧森韋爾奇。
這兩類的「藝術電影」相對商業電影來說,故事性被弱化了。形式主義藝術電影尤其如此,故事基本不講究因果邏輯,往往也是支離破碎的。現實主義藝術電影有故事,通常也是完整的,只是「戲劇性」沒那麼強,有很多類似「跑題」的段落及看似「啰嗦」的鏡頭運動(顯得更加真實)。
為什麼用「文藝片」描述「藝術電影」?原因是「藝術電影」的概念不普及,而「文藝片」又被廣泛地用來描述那些不那麼「商業」(即故事性不那麼強)的電影,因此更近一步被用來描述更加不商業的「藝術電影」也在情理之中。
三 當他們說「文藝片」的時候,說的到底是什麼?
上面提到「文藝片」被廣泛地用來描述那些不那麼「商業」(即故事性不那麼強)的電影,這里廣泛地把「文藝片」當作一種類型片標簽使用的是電影愛好者和影評人,這里的「文藝片」應該像其他電影類型標簽一樣作為電影產業生產實踐的語匯,對電影內容(即類型化的角色設定和情節軌跡)給出明確的指示信息,進而指導觀眾的觀影選擇。但多數的情況是,如果你告訴另外一個小夥伴,這是一部「文藝片」,對方對電影內容仍舊是一頭霧水。
當前語境下我們耳熟能詳的「類型片」,其含義並不是單一的。
「類型片」 的產生大抵分成兩種。
第一種是片商用來推廣產品,降低風險,普通觀眾用來指導觀影選擇的商業行為。它一開始的流通范圍是製作發行電影和看電影的人,後來電影學者對其進行系統化的歸納總結,並把它和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商業行為在前,理論研究在後。我們最熟悉的電影類型片,大多屬於這一種:西部片,黑幫片/警匪片,喜劇片,恐怖片,驚悚片,科幻片,戰爭片,動作片/武俠片,體育片,自傳片,歷史片(如清宮戲)。這類類型片的名稱都是簡單粗暴,沒有歧義,童叟無欺的。
第二種是學者通過研究和觀察「發現」並定義,而後因為種種原因在電影評論界及影迷中被廣泛使用的。這類「類型片」包括了「文藝戲片」,「黑色電影」[Film Noir] 和「通俗情節劇」[Melodrama]。這類「類型」概念的產生是明顯滯後於市場行為的。比如「黑色電影」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46年夏天,研究的對象卻是40年代初的好萊塢電影(參見什麼是「黑色電影」?好萊塢有哪些優秀的「黑色電影」?)。其次,這類「類型片」的名稱基本上是使用引申含義而非字面含義,因此有較大的歧義。比如,「文藝戲片」並不是字面意思「文學」和「藝術」的簡單加成;「黑色電影」並不是說指顏色是黑色的電影;melodrama字面意思是指起源於18世紀的戲劇形式,melo-詞根意思表示音樂,字面理解是「配樂戲劇」。發散式的命名原則使得這三種「類型」始終沒有明確的,公認的類型定義,而更多地被認為是某一歷史時期的「創作趨勢」或「創作模式」。
「文藝片」標簽的泛濫化是有實效意義的,因為它恰好補全了「華語類型電影詞彙」的空缺。「華語類型電影詞彙」中有本土的,如武俠片,香港警匪片,而大部分是外來的。有一個好萊塢經典類型片概念沒有進入「華語類型電影詞彙」,恰好是melodrama(這里說的是商業版melodrama,而非學術版melodrama),翻譯成中文叫做「通俗情節劇」。幾乎沒有人會把一部華語電影叫做「通俗情節劇」,相反,很多應該屬於melodrama的電影都被描述成「文藝片」。(註:正宗的melodrama和「文藝戲片」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不是一回兒事兒;不過兩個學術概念推廣泛化之後指的恰好是一類電影。)
簡單地說,商業版本的melodrama,或者更廣泛地被簡稱為「drama」,是一種角色推動型的電影類型(character-driven genre),相比情節推動型電影類型(plot-driven genre)對角色的臉譜化處理,melodrama 強調角色的「變化」,或者「成長」,而這種「成長」是主人公通過與和其他角色的關系(愛情,友情,親情)獲得的。
「華語類型電影詞彙」中沒有對應的詞彙去描述這種故事場景設定很「真實」,角色掙扎和情節軌跡很「現實」,更關注「人」而非「戲劇化的情節」的電影。「文藝片」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把「藝術電影」,「文藝戲片」,和「文藝片」的概念區分開來,更准確地使用「文藝片」去描述一種可以明確定義的電影故事類型。
「類型片」說白了都是商業片,只不過melodrama和「文藝片」的商業性不那麼重而已。反敘事的實驗片=藝術探索,反敘事的故事片=坑爹。
註:簡體商業版melodrama/「文藝片」特點。
-主人公是女性的的時候比較多。當然也可以是男的。
-主人公的危機是內部的,通常是首要的生活危機,比如愛,失去(至親,健康,事業)。
-一個無能為力(powerless)的主人公 v.s. 一個強大的權利機構。比如黑人在白人的世界,移民在本地人的世界,女性在父權主導的世界,等。
- 情感深度上從惡俗(肥皂劇)到深刻(悲劇)不等。
- 截然對立的價值觀碰撞。道德困境。
- 一段改變主人公的關系至關重要。
- 角色與角色之間互動提供了故事的張力。
例子,[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主人公危機:aids 晚期。主角目標:自救
- 強大的權力機構,葯監局,醫院:控制葯物的流通,主人公和其他患者沒有辦法通過正常合法的途徑獲取葯品自救。
- 道德困境:採取非法的手段救人是否合乎道德?
- 一段改變主人公的關系:with Jared Leto
來自知友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敬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