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華表現在哪些方面
1. 出現大量風格的影片,其中許多影片有新的嘗試
2. 出現了許多導演和演員
3. 電影院市場火爆和音像市場相映生輝.
......
⑵ 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
日前,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歷史性地突破400億大關。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紅利,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不僅有市場的繁榮,也有對未來「黃金時代」的進一步期待。
中國電影今天的繁榮,跟中國持續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緊密相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負責人在總結產業化改革經驗時,特別強調了樹立國有和民營一視同仁思想的作用。誠如所言,從好萊塢用《真實的謊言》敲開中國市場大門,到華誼兄弟等民營公司全面介入電影產業鏈,電影從過去的相對封閉和保守,變成了一個向全社會開放的行業。
自2003年全面推進電影產業化以來,不僅票房實現了從10億元到400億元的數十倍增長,更有銀幕從不足2000塊到接近3.1萬塊,影院數量從千餘家到超過6200家,觀影人次從7000萬到11.4億的巨大成績。中國電影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機遇。
市場的繁榮帶動了投資的增長,也給中國電影作品拓寬了提高水平的空間。對於電影人來說,過去這些年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國產電影與進口片「共舞」,品種和品質都突飛猛進地發展;同時這也是一個野蠻生長的時代,不少低水平的「爛片」,因強勢資本進入中國影院。正因為票房總量的打底,最近幾年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欣賞水平與創作水平水漲船高,國產電影開始扎堆出現「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有調查顯示,國產電影觀賞性、思想性、傳播度三大指數均位於「比較滿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伴隨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國產電影引發的持續熱議,伴隨著《山河故人》等人文藝術片的意外火爆,自願為國產影片宣傳的「自來水」群體出現,成為肯定中國電影的最好評語。
展望未來,大數據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或許會產生更多促動效果。2015年之所以被稱為中國電影的「大數據」元年,標志性事件就是10月份廣電總局實時票房數據平台上線。官方權威數據統計開始做到每日更新,藝恩網、貓眼電影等一批專業網站提供的數據也日漸專業,再加上電子票務、網路大電影等一大批新興行業不斷涌現,整個影視行業的生態鏈都發生著重大變化。
有人說過,如果新型智能文明是土地,數據就是滋潤土地的河流。趨於透明完善的體系,體現出更多公平性和科學性,有助於更好實現製作決策的理性以及資本利用的高效。如今每一個觀眾的喜好,都可以通過電影評分系統傳遞給市場和創作方,未來的中國電影,唯有更貼近群眾、更承接地氣、更呼應市場,才能在更緊密的創作與傳播互動中,找到質、量齊飛的路徑。
可以說,中國電影升級換代的歷程本身,也是一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歷史的特寫。《一代宗師》里有一句經典台詞:「一念既出,萬山無阻」。今天的中國電影人就站在巨大風口,笑看風起雲涌,投入經濟轉型的時代潮流,再去贏得中國電影未來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商業電影浪潮中武俠片興盛的原因
不同於現如今高投入、高成本、名導演的影片,中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商業片多是小投入、快產出、粗製濫造,這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所促成的。透過這一時期的電影,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和人民的思想狀況。
20世紀20年代,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整體上處於上升的趨勢。電影作為一種娛樂產業,也直接或間接的受到這一態勢的影響。
電影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到1925年,各地共開設了175家公司,其中的145家公司集中在上海。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公司有明星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等,他們各有風格,呈現出不同的創作面貌。
明星公司首屈一指,製片方針改以鄭正秋的「營業主義加一點點良心」的「正劇」;長城、神州、民新的製片主張也都顯示出一定的社會關懷和藝術追求;大中華百合公司「歐化」,天一公司「尚古」,呈現出相對立的兩種風格;上海影戲追求藝術化,而南國劇社則更具現代性,表現出強烈的知識分子電影特點。很明顯,此時的電影創作是在商業性的基礎上追求藝術化的。田漢1926年創立南國電影劇社,希望「以純真之態度,借膠片以宣洩吾民深切之苦悶」,自籌資金拍攝《到民間去》,由於資金短缺,影片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年,在拍攝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最終未能完成。這種帶有強烈知識分子電影特點的影片並不適合當時的國情,這也是這部電影未能獲得大量資金支持的重要原因。在那個時代,無資金支持,只追求單純的藝術化是無法成功的。可見商業性是電影藝術發展的必要動力。
⑷ 香港電影行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麼繁華,現在反而衰退了,為什麼
是因為現在有很多香港演員都沒有之前的演員那麼敬業,而且現在有很多影視作品的內容也不是很吸引人,所以才會出現衰退的現象。
⑸ 2021年即將過去,回顧這一年的電影市場,可以怎麼來形容
2021年的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屬於我們的春天,也讓不少優秀的電影人物隨即出現。
電影是一項非常知名的藝術,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通過演員的表演,將一些社會現實以及優秀的劇本展現在觀眾面前。其實對於任何的藝術來說都有所受眾的人群,但是電影例外,不管是男女老少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電影節目,而且每個國家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電影風格。在2021年度當中,中國電影界也迸發出來了很多優秀的影片,這些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正在慢慢的進步。甚至一些出色的電影節目還走出了國門,在外國上映獲得了國外朋友們的喜愛和支持。
所以2021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絕對是能夠寫進歷史的年度。相信從本年度過後,中國電影行業能夠逐步的攀上高峰,並且會出現一部又一部出色的電影,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加入,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期待中國電影能夠戰勝世界之巔。
⑹ 為什麼1994年電影這么繁榮
其實整個90年代其實都是強片如林,從90年代初期的《與狼共舞》《沉默的羔羊》《末路狂花》《落水狗》到《本能》《聞香識女人》,再到《不可饒恕》《土撥鼠之日》《完美的世界》等等,都是能青史留名的好電影。不過,紅花還靠綠葉扶,94年因為「強強碰撞」而變得精彩紛呈,在這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名單中,包括《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樣一些在以後會留名青史的影片而顯的格外令人矚目。其實,如果說現在的電影靠視覺奇觀吸引眼球的比較多的話。當年還是更側重講故事的手藝。你說的這些電影在對電影的藝術層面的拓展與創新方面說實話貢獻並不是很大,主要還是因為講述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尤其是《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這兩部電影主要還是因為勵志而為廣大影迷所喜愛。在知名度方面確實要高過其他電影一籌。其實94年的好萊塢,還有像《低俗小說》《真實的謊言》《生死時速》《變相怪傑》等等優秀的藝術片和商業片。其中《低俗小說》在戛納擊敗了張藝謀的《活著》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在內的眾多優秀藝術電影而獲獎無疑更具有歷史意義。一是好萊塢電影在終於也揚眉吐氣了一回,二是獨立電影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大量獨立電影人開始崛起並在今後的很長時間里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的獨立電影。我覺得這才是94年對影迷貢獻最大之處。
一家之言,樓主姑且聽之笑之,因本人是昆汀鐵粉,偏頗之處還請諒解。
⑺ 香港電影事業的黃金十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
香港電影業黃金十年是從劉偉強的《無間道1》開始的,這部電影就想一針強心劑,徹底激活了內地市場,包括續集《無間道2》《終極無間》,具體年代忘記了,樓主可以去查《無間道》的上映期
純手打,謝謝採納
⑻ 電影產業迅速崛起,現在到底是不是電影的黃金時代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經濟水平都是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現在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來越好,所以說人們在生活當中也是多了很多娛樂方式,比如說看電影可以說是一件十分多年輕人都喜歡的事情之一,而且現在我們國家不管是綜合實力還是文化實力,都是有了一定的增長,所以說對於電影來講可以說是一個電影的黃金時代,但是現在國產電影並沒有出現很多優秀經典的電影也就導致很多人們對於國產電影不抱希望,但是現在我我相信電影影產業迅速的崛起肯定是電影的黃金時代,具體介紹如下。
一、很多人希望國產電影變得優秀在我看來電影產業現在迅速崛起,可以說是一個電影的黃金時代,而且也是有很多人都是希望我們國家的國產電影變得更加的優秀,變得更加的出色,變得更加的經典。
各位看官,以上就是關於我對“電影產業迅速崛起,現在到底是不是電影的黃金時代?”的看法,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哦。
⑼ 中國電影電視業的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⑽ 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及發展歷史
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但我們應當看到,中國電影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狀態,影片的海外競爭力仍然偏弱,與中國貿易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為此我們簡要歸納了近年來中式大片的成功經驗:從創作上看,中式大片已經摸索出一條主旋律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型互滲的電影美學道路,特別是在主旋律應當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取得了共識。從在觀眾中的社會效果看,中式大片已初步形成在通俗故事中蘊藉民族主流或核心價值理念的美學傳統。
發展史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從而使電影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中流砥柱。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在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國電影的誕生。
第一個階段是中國電影的大產業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中國電影經歷的是井噴現象,中國電影的行業當時都是被三大巨頭所把握的,他們一個開創了長篇正劇的歷史,一個成為了文藝片的源頭,最後一個是中國志怪電影鼻祖,這些東西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的電影製作,當外國資本看到中國的電影市場,就幾乎全部的涌了進來。中國電影當時都與外國的電影各都占據了半壁江山。
第二個電影階段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涌現出大批的電影製作人,也都製作出一大批優秀電影,在1950年的時期,新中國從蘇聯引入了一部電影《列寧在十月》可是中國人不懂俄語啊,於是,電影配音員就這樣出現了,於是一部帶著一股子東北味的普通話的電影出現了,從此,配音員在中國電影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中國電影就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電影事業獲得全面的發展,建立了10多個國有電影製片廠,建起了大型電影機械廠、電影洗印廠、電影膠片廠,成立了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為龍頭的電影發行網。到90年代,全國放映單位(影院、放映隊等)已超過10萬個。故事片年產量最高達140部,每年觀眾在200億左右人次,60年代以來,為了繁榮電影事業,先後舉辦百花獎和金雞獎的評選活動,還在長春、上海等地舉報了國際電影節,有不少優秀影片在權威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而中國電影的潛力也以及展示出來,2017年,全國的總票房已經高達557億,平均每天新增加5家電影院。從2012年至2017年全年上映場次從1311萬場增加到7510萬場;2012年至2017年全國銀幕數量從9286個增加到41179個;2012年至2017年全國觀影人次從3.5億增加到13.7億。而至今到2018年10月08日,全國總票房已經達到509.09億,才半年多過去,已經快抵得上2017年全年的總票房。幾乎每年都在100億的穩定增長。從數據上來看,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潛力還是無限的,比如《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唐人街探案2》這些電影都具有很好的口碑,而且也讓世界看到了現在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隨著國家的提倡和大眾的參與讓中國電影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同時也讓出品公司和大眾參與者賺的盆滿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