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什麼

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03 19:25:29

A. 什麼是電影理論,什麼又是電影文學

一、 電影理論發展概況
80年代總結觀點:經典和現代理論(20年代~75年左右);
經典:傳統美學來表述電影,作品與社會背景分離。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的關系;
現代:符號學、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不是語言?觀眾和影像的關系是什麼;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稱為早期電影理論;
2、 30年代~二戰前;
3、 二戰後~60年代前;
4、 60年以後;
(其實就是60年以前是經典,60年以後是現代)
※ 96年 鮑德威爾和卡羅爾提出把現代理論分為兩種:(見《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體位置理論;主要內容是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女性主義、意識形態批評;
2、 80年~至今 文化主義理論;主要內容是法蘭克福文化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
以上兩種理論共稱為宏大理論(Grand Theory)。他們認為真正的電影理論研究只開始了30年,即從60年到90年。
80年以後,他們又開始了一種「中間層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對宏大理論。即在主體位置理論和文化主義理論崛起時,另一種中間層面理論出現,堅持既要對理論從經驗出發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論性。
※ 結論:
1、 60年前,是小(低)理論,經驗性強;
2、 60年~70年,宏大理論;
3、 80年~至今 中理論;
形成多姿多彩的別具一格的電影研究,如敘事電影研究、文體電影研究、文類電影研究、民族電影研究、後殖民電影等研究等。

二、 經典電影理論
在一戰前後,對電影的藝術地位、特徵、規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作為藝術,是在時空之間填補鴻溝的藝術;《第七藝術美學》「光與影的交響樂」。
2、 1915年,美國的林賽《活動畫面的藝術》,他把「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3、 1916年,美國的雨果·明斯特貝格《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概念:
1、「上鏡頭性」——
是20年代法國流行的時髦詞眼兒,卡努杜創造,先鋒派重要用語。1920年,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探討電影的藝術特徵,闡述其涵義:指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視覺表現:布景、照明、節奏、化妝;通過照相來表現神采——上鏡頭性,通過上面四個手段。是早期電影特徵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愛森斯坦指出:電影與舞台不同,電影導演更主觀,能選擇不同時空的重點現實片段。
電影選擇和組合這些片段,集中表現劇情。
把現實壓縮具有特徵的東西,展現經過壓縮、重整、剪裁的電影的時空。
3、 愛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愛森斯坦講究沖突,如「雜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強調連接作用。
愛森斯坦認為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強調連貫性,他認為蒙太奇意味著多個鏡頭組成一個場面,多個場面組成一個段落,多個段落組成一個部分,一個個片段間具有顯而易見的聯系。人們不覺得中斷和跳躍,得到一種無意的刺激。
愛森斯坦在晚期對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認為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研究涉及到了聲畫蒙太奇和色彩的問題。
4、 庫里肖夫效應——
為控制蒙太奇表現力所做的試驗。
5、 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在1923年,從戲劇創作中總結的一個原則,「雜耍」構成一場演出獨立的原始因素,是戲劇效果和任何戲劇的分子單位。雜耍和噱頭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雜耍更注重表現主題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匯到一起傳達和表現思想的一種感染手段。不合乎劇情發展,甚至脫離劇情發展,實際是有內在聯系的。
自由剪輯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題效果。產生奇跡性、超越敘事,展現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6、 理性電影——
愛森斯坦在20年代後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但在具體的創作中,這種想法與創作過於超前,結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論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評家巴拉茲指出這種「電影藝術征服純觀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愛森斯坦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總路線》(《新與舊》)。
愛森斯坦試圖用蒙太奇表達從視覺形象達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學講課時提出要把《資本論》拍成電影的想法,來實現他想像的又一步驟。
他認為理性電影是克服邏輯語言與形象活動不協調的唯一手段。在電影辨證法基礎上,理性電影不是故事的、軼聞的電影,而是概念的電影,是思想體系、概念體系的直覺體現。
7、 電影眼睛派——
由蘇聯記錄片導演維爾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寧發表了《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最重要》《反映蘇聯現實,必須從新聞電影開始》的文章,維爾托夫響應創辦了《電影真理報》雜志片。
他的主要觀點: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讓被拍者知道,運用蒙太奇技巧,將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識形態上從新組接。
他於1924年的《電影——眼睛》中應用這一理論。
他認為攝影機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電影眼睛,反對劇本、演員、照明、布景、化妝等一切手段。
「電影眼睛」是電影中一種運動,畫下來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實,用偷拍記錄各個生活事件,在現實中發掘戲劇性。
維爾托夫注重剪輯,他認為電影是解釋客觀世界的工具。
8、《電影作為藝術》愛因漢姆——
此書分別在1932、1957年分兩部分完成。書中觀點是技術主義傾向,或畫面至上主義。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這與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學背景有關。(《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9、《電影美學》巴拉茲——
1945年出德語版,也稱《電影理論:新藝術特性與成長》,是《可見的人:電影文化》(24年出版)和《電影精神》(30年出版)兩本書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書中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分析電影藝術特徵。
他認為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他認為上面電影的表現原則是電影藝術的革命性創新。
10、攝影機自來水筆——
由法國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中提出。
他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為50年代法國《電影手冊》電影作者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11、電影作者論——
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
作者政策要求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
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
⑵ 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
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
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12、巴贊、克拉考爾的寫實主義和物象至上主義——
(與愛因漢姆的技術主義、畫面至上相反)
※ 巴贊理論:
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是美國理論界對巴贊觀點的非嚴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贊對景深鏡頭的贊賞)。
# 長鏡頭:
單個鏡頭達到一定長度,也叫單長鏡頭。包括變焦、景深長鏡頭。
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是相對的理論。長鏡頭理論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
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則,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 長鏡頭的本體論立場(客觀的)、美學立場(傾向性)提出此理論的社會背景是因為:
⑴ 電影在技術上的一系列發展,膠片、鏡頭的改變,提高了單個鏡頭的內容質量和容量;
⑵ 移動攝影更加靈巧多變,大大豐富了單個鏡頭的鏡頭內變化。
長鏡頭理論貢獻:開掘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手段,提高了人們對電影鏡頭內部空間的復雜構成的自覺性。
# 影像本體論:
由巴贊在1945年《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徵:
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理論根據:
⑴ 攝影有不讓人介入的特權;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擬物代替外部世界的願望,即排除人在外,單靠機械再現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節:
巴贊提出,藉助精神分析,分析電影起源的嘗試,雕刻、繪畫藝術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軀體的沖動。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繪畫成了後來的替代品。同樣起源於上面的沖動和願望。用形式的永恆克服歲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繪畫不能滿足人的願望。
攝影真正滿足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 完整電影:
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爾理論:
#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1960年出版
美學是一種實體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爾闡述了「電影化的」這一概念。
電影,就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的時候,才是名副其實的影片。
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 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這是克拉考爾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觀點的引申,指出悲劇是「非電影化的」。
他認為悲劇主題與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親性: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
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悲劇可以出現在電影中,但電影的悲劇就不完全是電影化的了。
※ 克拉考爾與巴贊理論觀點異同
相同點:都強調電影對現實的記錄功能;
不同點: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爾是理論家身份,巴贊是批評家身份。
⑵ 體系不同。克拉考爾是演繹體系(理論化的),巴贊是批評體系、史學體系。
⑶ 影響不同。克拉考爾對電影實踐無多大影響,巴贊對電影實踐產生重大世界性影響。
⑷ 出發點不同。克拉考爾出發點單一(理論),巴贊出發點較復雜(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爾缺乏歷史意識,巴贊有強烈的歷史意識。
13、《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米特里——
分兩卷,分別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經典理論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學派和長鏡頭學派——中取中間立場。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米特里被稱作電影中的黑格爾,他的理論被稱為經典電影理論的終結。
克拉考爾、巴贊對電影表現現實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虛構。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不排斥復制現實,構造復制現實假象的能力。
14、《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美】漢德遜——
經典理論研究材料豐富、系統完整,但電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電影理論有兩大類:
愛森斯坦和愛因漢姆一類,研究電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爾和巴贊一類:研究電影與真實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巴贊和克拉考爾。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響的是愛森斯坦和巴贊。
書中評價這兩種理論共同的局限:只是對電影形式的研究,極限是段落,缺乏整體,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麥茨是以電影整體為研究對象,從句法到話語的進步。

電影文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概念。其藝術學的概念內涵,指在電影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與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並列的一種新興文學類型。在電影藝術的發展道路上,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電影文學作為電影的文學基礎構成,是以電影的獨特視聽思維方式來構思和寫作的文學形式,兼有電影和文學的雙重屬性。電影文學,集中表現為電影的劇作基礎,即電影劇本。電影劇本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個部分。電影文學又指電影作品的文學性含義,包括電影劇作的文學價值、電影創作借鑒與融合的文學形式因素、電影劇作的文學個性等等。電影文學,還直接和經常反映在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方面。

B. (電影)可以分為那幾大類

一、按發行及上映方式分:

1.院線電影: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

2.網路電影:僅在網路視頻平台上上映的電影

3.電視電影:僅在電視熒屏上上映的電影

4.錄像電影:僅以錄像帶、DVD、VCD等方式發行的電影

二、按題材、劇情類型分:

1.動作電影:

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

2.奇幻電影:

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電影:

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在總體上有完整的喜劇性構思,創造出喜劇性的人物和背景。

4.恐怖電影:

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電影:

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2)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C. 電影發行各類名詞

ANIMATIONSCHOOLOFVIOLENCE 暴力派動畫
以鬧劇或極端暴力的動作為主要喜劇要素的卡通片流派。這種卡通片以德克斯.艾佛瑞的作品為典型。

ANIMATIONSTAND 動畫攝影台
泛指動畫攝影師所使用的基本工作器材,包含一架動畫攝影機,攝影機支架,以及一個精細構造的平台,以供拍攝動畫作品。

ANIMATOR 動畫設計
動畫影片中負責繪制原畫的工作人員。

ANSWERPRINT 校正拷貝
從剪輯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聲拷貝,用於解答製片對影片的最後面貌所持的疑惑。

ANTAGONIST 反派角色;
反面力量電影或戲劇中與主角對立,使劇情產生戲劇性沖突的角色或力量。如《星球大戰》(1977)中的黑武士,《北方的南努克》(1922)中的原始環境。

ANTI-ABRASION COATION 保護膠片
製片時用於保護影片的薄膠片,以防止影片被劃傷或其它損壞。

ANTICLIMAX 反高潮
在電影最後解決沖突時,沒有出現觀眾所期待的情節,使觀眾感到失望的情節設計效果。如偵探經典作品《大沉睡》(1946)中,自始至終無人了解兇手是誰,就是反高潮的一種手法。

ANTIHERO 反英雄
電影、戲劇或小說中的一種角色類型。他們富有同情心,但以非英雄的形象出現,通常對社會、政治和道德採取冷漠、憤怒和不在乎的態度。《畢業生》(1967)中的達斯汀.霍夫曼和《安妮霍爾》(1975)中的伍迪.艾倫,是現代喜劇中反英雄典型。

APERTURE 片門 攝影機或放映機
鏡頭後的一個與底片規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攝或放映時,每一個畫格經過這個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稱 PICTUREGATE。

A-PICTURE A級片
源自美國1930年代的術語,用來指兩部同時上映的影片中,品質較佳的那部電影,或是預期有大量觀眾群的電影。A級片中多半由大明星主演,而且相當講究豪華的美術布景。

APPLEBOXES 墊腳箱
因在早期電影製作中,常用裝蘋果的木箱來解決演員或物體高度的問題,故將墊腳箱叫作蘋果箱。

ARCLAMP 弧光燈
一種強光燈,由於色溫與日光的色溫相當接近,常被用來當作室外彩色攝影的照明。

ARCSHOT 弧形運動鏡頭
攝影機以圓形或半圓形的運動所攝得的鏡面。此類鏡頭可以為一個場面提供多變化的視覺層次。克勞德.李洛許在《男歡女愛》(1966)的結尾,便使用了此類鏡頭來捕捉重逢戀人的熱烈擁抱。

AROMARAMA 香味電影
在電影放映時,為配合影片中的情節,可散發出香味的一種電影放映系統。最早的香味電影是《百老匯之歌》(1929)。

D. 美國留學電影專業的方向有哪些

1、電影史學
電影史學(Film History):美國本科階段的通用教材為前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授大衛鮑德威爾和其妻子學者湯姆森克里斯蒂森的書籍為主,目前有中文翻譯版本,廣受歡迎。實際上這個專業的最早期和比較傳統的學習建設來在法國,法國新浪潮時期出了很多「槍手」(理論,評論和寫作的電影研究人士),他們是電影史學的研究者。所以單純開設此專業美國院校很少,事實上這個方向在美國多包含在電影學(Film Studies)之下。紐約的文理學院沙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提供本科的電影史專業。
2、電影學
電影學(Film Studies):學術界的一種看法是電影的系統理論研究最早出自法國人巴贊,那麼事實上現在的全世界電影學早已經以美國為重心了。這可能多少與美國電影工業強大有很大的關系。美國大概有300多所大學提供本科階段的電影學(Film Studies)專業和輔修,開設的課程多為電影理論,電影史,電影/視頻製作,電影美學,寫作,類型學為主。提供電影製作的學校會允許電影學專業學生學習燈光,攝影,剪輯,數字製作,特效,製片等課程。
3、編劇/劇本寫作
編劇/劇本寫作(Screenplay/Writing)專業主要培訓學生從事寫作,劇本寫作以及編劇方面的能力。這個專業目前單獨開設專業的學校不多,同時創意寫作卻在很多大學開設,很多創意寫作的學生也可以從事編劇工作,比如享譽世界的嚴歌苓就畢業於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寫作專業。無論編劇專業還是創意寫作專業都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為娛樂以及藝術方面的作品提供寫作支持。
4、電影製作
電影製作(Film Proction):事實上美國開設的電影製作專業並不完全是為電影培養人才的,這就和美國的傳媒學院也不單單是為電視製作培養人才如出一轍。很多學校都是同一套系統培養交叉。即使在高度分工化的美國,很多情況下電影和電視製作也是交叉的,例如年輕的電影導演需要去電視劇行業歷練下,因為電視劇的導演需求量較大,且鼓勵年齡人擔當。不過專業的電影學校提供的更多的機會是整套的電影製作的培訓方案和解決方法,這點比一些傳統的傳媒學院或者藝術學院下的電影製作更專業或更商業行業體系化。電影製作的學生可以選擇性的專攻和從事某一個製作方向,分別為導演,製片,攝影,剪輯,聲音以及藝術指導。
5、電影攝影
電影攝影(Cinematographer)目前開設電影攝影專業的學校極少,大多攝影專業被當做電影製作下屬的一個方向。專門開設電影攝影的學校有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加州布魯克斯攝影學院(Brooks)。美國開設電影製作的學校都提供電影攝影的課程,並且很多學校都有很專業的攝影師出任教職。筆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即為美國電影攝影協會(ASC)有著大部分的移民攝影師會員,而事實上縱觀美國的電影攝影史,很多成功的電影攝影師全是外國移民。目前這個專業在本科和研究生均開設,本科為主。考慮到這是一個實踐性和經驗性的專業,所以學生積累大量的經驗高於學術學習和學位資質。
6、電影表演
電影表演(Acting)美國很少有類似中國北京電影學院的學校提供專業的表演(電影電視為主),美國卻有著強大的演員培訓和發展體系。而大家熟知的很多美國優秀演員多來自各行各業,這點就不在此舉例了。這樣看來,難道美國沒有職業的培訓演員的學校嗎?有,但是不多。而比較多的是一些職業培訓學校,它們只提供短期的培訓。那麼為什麼美國還能培養這么多優秀的演員?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有著與全世界各個國家相比最多的大學,並且相當多的大學都提供戲劇專業,而這個專業正是一個訓練電影演員的最堅實基礎。部分紐約的學校也有完善的電影表演教育和專業。還有很多一部分演員本科階段所讀專業非表演類的專業,而是選擇MFA研究生階段再攻讀表演專業。
7、特效
特效(Visuall Effects) 電影特效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專業,目前最大的運用領域是電影,其次為游戲,動畫和娛樂節目。特效專業一般不設立在電影學院下面,很多藝術設計院校多開設此類專業。學習該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考慮畢業後從事商業工作,極個別的學生會選擇成為數字藝術家。美國本科階段開設特效專業頗多,研究生階段驟減。
8、藝術指導/製作
藝術指導/製作(Proction Design) 一般藝術指導也叫美術指導,指的是一部電影,電視或娛樂節目中涉及到的背景,道具,打景,舞台,服裝,化妝和造型等領域。藝術指導是電影製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越是優秀的影片,藝術指導的工作越重要。藝術指導多開在電影製作專業下面,獨立成專業的學校較少。大多數從事藝術指導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並不是在電影學校攻讀,而是畢業於藝術,設計,服裝設計,戲劇舞台等專業。藝術指導大多需要具備繪畫技能。
9、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設備的應用。現在很多藝術大學和綜合型大學都開始新媒體方面的製作專業,這些製作主要通過互聯網,通訊設備和娛樂終端實現發布和商業化。而另一個學生畢業就業方向主要是為數字拍攝的節目提供特效處理。例如廣告,MTV和互聯網短片。

E.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影評寫作電影基礎知識

電影是什麼:是一種由活動照相術與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現代藝術。起源於19世紀末,1895年12月28日為世界電影誕生日。

電影的本性

1、作為大眾文藝樣式的藝術觀賞性;

2、作為實現利潤、擴大再生產手段的商品性;

3、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工具性。

電影事業的要求

1、體現個性力量的藝術創造性;

2、適應時代與社會需要的思想性;

3、實現經濟價值的功利性。

電影的兩大風格類型

紀實風格:源於路易·盧米埃爾兄弟放映的《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影片對生活的紀實。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

戲劇風格:源於美國用電影對舞台演出的紀錄,注重場面繁華、情節曲折、明星效應,形成好萊塢式電影風格,對故事片創作產生重大影響,成為電影市場中主要的影片樣式。

電影主要表現手段

蒙太奇:將片斷鏡頭加以組合,並與聲音配合,創造出特殊電影時空的結構方式。

美國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成功的運用。蘇聯電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將蒙太奇上升為理論。“庫里肖夫實驗”,一個毫無表情的臉與喝湯、棺村、小孩的畫面連接,產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強調剪輯的作用。有多種表現手法,如鏡頭~、音響~、對比~、平行~、聲畫分立、聲畫對位等。蒙太奇極大地增強了電影的表現力。

長鏡頭:指對一個運動志面較長時間的連續不間斷地表現,保持運動著畫面的整體性。這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反對蒙太奇造成的虛假而提出的一種電影閏美學理論。強調電影的照相本體屬性,強調生活的真實性。

電影名詞解釋

1.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2.電影藝術: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幕上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出來,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門藝術。

3.電影史:電影自身發展的歷史。

4.電影思維: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為創作影片所進行的與未來熒幕形象有直接關聯的思維活動。

5.商業電影: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統稱。

6.藝術電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藝術技巧,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電影。

7.場景:展開電影劇情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

8.電影空間:由熒幕體現的空間世界。

9.景別:被攝主題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范圍。

10.多景別:同一鏡頭中,不間斷變化的畫面景別。

11.特寫:表現成年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部分的電影畫面。

12.全景:表現成年人體的.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13.中景:表現成年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電影畫面。

14.近景:表現成年人體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電影畫面。

15.電影畫面:即電影鏡頭。

16.電影學:即一般電影研究,包括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等等。

17.電影時空的特殊性:即電影既是一種時間藝術,又是一種空間藝術。

18.段落: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

19.場面:構成一部電影劇作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

20.客觀鏡頭:鏡頭特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而是採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觀點。

21.主觀鏡頭:所表現的內容明顯的帶有導演的主觀評論觀點的鏡頭。

22.電影構思:電影劇作者考慮和醞釀電影劇本寫作的藝術思維活動。

23.電影文本: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式。

24.電影劇作:按照對生活的理解,體驗,評價,運用電影思維所進行的電影創作工作。

25.電影導演:是影片藝術創作的領導人物和總指導。

26.電影製片人:指在電影生產,製作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資金,人員,物質材料等所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人。

27.電影攝影藝術:以劇作為基礎,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鏡頭,攝影機等主要技術手段,通過光學,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的處理,在熒

幕上創作出可出現的,運動著的造型藝術形象。

28.肖像構圖:指人物特寫或近景畫面形式所構成的。

29.電影美術:指為電影造型而進行的設計和製作的藝術創作。

30.造型語言:藝術家用來構成視覺形象,體現創作構思的手段和技巧。

31.電影音樂:專門為特定影片而創作而編配的音樂。

32.聲畫對位:聲音和畫面形象分別表達不同的內容,從不同方面說明同一涵義。

33.聲音蒙太奇:在時空動態中,聲畫匹配的聲音構成方法。

34.類型電影:按照外部形式和內在觀念構成的模式進行攝制和觀賞的影片。

35.意識流電影:以意識流理解世界為宗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模式,並以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創作的電影。

36.主流電影: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觀念,具有穩定的票房保證,因而投資者肯投資的一類影片。

37.寬銀幕電影:是指比普通標准銀幕更寬的電影統稱。

38.數字電影:是指電影攝影,放映和剪輯過程全部用數字格式統一起來的電影。

39.電影院線:由電影發行者建立的電影院組織。

40.藝術:被廣泛認同,專業化水平發展很高的媒介表現手段。

41.藝術風格: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

42.藝術形式:指作品得以表現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

43.文藝批評: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作家,文藝作品等所做的探討,分析和評價。

44.藝術典型:指以鮮明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個別性,深刻的顯示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並達到較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象。

45.藝術欣賞:是讀者或觀眾主動接受藝術作品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活動。

46.藝術流派: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

的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47.藝術沖動:指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動機,是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由於某種事物的啟發和激勵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願望。

48.藝術技巧:是藝術家提煉素材,揭示題材意義,安排作品結構,運用語言,線條,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進行藝術傳達的手段和能力。

49.藝術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思想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50.藝術思潮:指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藝術領域中所出現新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傾向的一種潮流。

;

F. 把一般的電影研究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批評三個部分是哪部

把電影研究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批評三個部分是電影理論部分。電影理論以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為分節依據,從素材、方法和技巧、形式和外觀、目的和價值四個維度出發,找到各派理論的邏輯體系及其所用方法的獨特性,將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相對照,並結合了現代法國電影理論,對明斯特伯格、愛因漢姆、愛森斯坦等重要電影理論家的觀點及其背後涉及的心理學、哲學等思想根基作了詳實的溯源與說明,揭示出其中的嚴密、堅實或矛盾、偏狹之處。

G. 電影學專業是指什麼

把電影作為社會文化現象、藝術現象以及大眾傳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學。在中國,電影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對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圍眾說不一。一般認為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范疇包括電影發展過程、電影審美特性、電影創作規律、電影作品分類及其社會作用與美學效應等。電影學在國際上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隨著電影藝術日益成熟而逐漸興起。在其發展過程中既與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產生聯系,又與美學以及藝術學其他分支相互影響。50~60年代以來,隨著跨學科研究的日漸開拓,電影研究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相互結合更趨密切,出現了一些新的分科,如電影美學、電影哲學、電影詩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社會學和電影符號學等 電影學 (法國)研究感知影片的一般規律而不考慮具體作品或作者的法國電影理論。1946年,法國美學家艾迪安·蘇里奧在巴黎大學建立「電影學研究所」,出版《電影學國際評論》雜志,吸收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和生物學家參加研究工作。法國電影學的主旨是與影片分析和批評迥然對立的。法國電影學的三項研究重點是:1

H. 關於電影專業的方向有哪些

電影製作
FilmProction_
事實上,很多國外院校開設的電影製作專業並不完全是為電影培養人才的,這就和傳媒學院並不是為電視製作培養人才是一個道理。很多學校都是同一套系統培養交叉。不過專業的電影學校提供的更多的機會是整套的電影製作的方案和解決方法,這點比一些傳統的傳媒學院或者藝術學院下的電影製作更專業,更商業。電影製作的學習人員可以選擇性的專攻和從事一個方向,分為導演,製片,攝影,剪輯以及藝術指導。

電影攝影
Cinematographer_
以美國為例,大部分開設電影製作的學校都提供電影攝影的課程,並且很多學校都有很專業的攝影教師。事實上,縱觀美國的電影攝影史,很多成功的電影攝影師全是外國移民。目前這個專業暫時沒有本科以上的專業教育,考慮到這是一個實踐性和經驗性專業,所以積累大量的經驗高於學術學習和學位資質。推薦就業方向為攝影師和剪輯師。_

編劇/創意寫作
Screenplay/Writing_
主要培訓學生從事創意寫作,劇本寫作以及寫作方面的能力。這個專業目前開設的不多,但是創意寫作卻有很多大學開設,並且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為娛樂以及藝術提供寫作支持。推薦就業方向為編劇和製片人。

電影學
FilmStudies_
如果說電影的系統理論研究最早出自法國人巴贊之手,那麼事實上現在的全世界電影學早已經以美國為中心和重心了。這可能多少與美國電影工業強大有很大的關系。美國大概有300多所大學提供本科階段的電影學(Filmstudies)的專業和輔業,開設的課程多為電影理論,電影史,電影/視頻製作,電影美學,寫作,類型學為主。
提供電影製作的學校會開設,燈光,攝影,剪輯,數字製作,特效,製片等課程。推薦就業方向為燈光,攝影,剪輯,數字製作,特效,製片。

數字視頻
Media_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數字設備的應用。現在很多藝術大學和綜合型大學都開始逐步提供數字視頻製作,這些製作主要通過互聯網,通訊設備和娛樂終端實現發布和商業化。而另一個方向主要是為數字拍攝的節目提供特效處理。例如廣告,MTV和短片。推薦就業方向為動畫,剪輯,字幕特效,Blu-rayDVD製作,網頁媒體製作。

特效
VisuallEffects
電影特效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藝術專業,目前最大的運用領域是電影,其次為游戲,動畫和娛樂節目。特效專業一般不設立在電影學院下面,很多藝術設計院校多開設此類專業。學習該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考慮畢業後從事商業工作,個別的學生會選擇成為數字藝術家。_

藝術指導/製作
ProctionDesign_
一般藝術指導也叫美術指導,指的是一部電影,電視或娛樂節目中涉及到的背景,道具,打景,舞台,服裝,化妝和造型等領域。藝術指導是電影製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越是優秀的影片,藝術指導的工作越重要。
藝術指導多開在電影製作專業下面,獨立成專業的學校較少。大多數從事藝術指導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並不是在電影學校攻讀,而是畢業於藝術,設計,服裝設計,戲劇舞台等專業。藝術指導大多需要具備繪畫技能。_

電影表演
Acting_
以美國為例,很少有類似中國北京電影學院的學校提供專業的表演,但卻有著強大的演員培訓和發展體系。而大家熟知的很多美國優秀演員多來自各行各業。比較多的是一些職業培訓學校,它們只提供短期的培訓。

美國有著與全世界各個國家相比最多的大學,並且相當多的大學都提供戲劇專業,而這個專業正是一個訓練電影演員的最堅實基礎。部分紐約的學校也有完善的電影表演教育和專業。還有很多一部分演員本科階段所讀專業非表演類的專業,而是選擇MFA研究生階段再攻讀表演專業。http://mepzx.com/zd/xx

I. 電影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電影學專業課程有電影概論、電影理論與批評方法、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經典影視作品分析、影視編劇、影視剪輯、影視導演、影視攝影(攝像)、影視聲音、影視傳媒應用寫作、影視製片管理、影視市場營銷等。

電影學專業是戲劇與影視學下設的一個二級學科,我國電影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對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圍眾說不一。一般認為電影學是藝術學的一個分支,其范疇包括電影發展過程、電影審美特性、電影創作規律、電影作品分類及其社會作用與美學效應等。

電影學專業培養具備電影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初步對電影創作的基本技能、運作模式及電影史論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館站、中小學、電影及相關學科領域從事創意策劃、創作、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並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開設電影學專業的院校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傳媒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大學、西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山西傳媒學院。

J. 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適合什麼

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三個分支。

A . 電影評論
B . 電影批評
C . 電影劇作
D . 電影創作
參考答案: B

閱讀全文

與電影學分為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豆瓣怎麼編輯看過電影的時間 瀏覽:711
哈爾濱新聞電影院二人轉怎麼樣 瀏覽:960
有什麼電影好看回憶 瀏覽:111
李國豪電影烏鴉在線免費看 瀏覽:616
在電影院的旁邊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1
用電救活超人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196
免費電影天咒 瀏覽:87
電影怎麼把粵語語音翻譯成普通話 瀏覽:409
b站怎麼下載電影到本地 瀏覽:327
美國大兵踩地雷是什麼電影 瀏覽:835
第一次看電影如何裝老手 瀏覽:120
2018比較好看的電視劇和電影 瀏覽:967
小學生看的有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1
快捷指令電影為什麼搜不到 瀏覽:453
美團購買電影票座位怎麼看 瀏覽:140
超能陸戰隊3大電影免費完整版下載地址 瀏覽:640
只要跟你一起什麼電影都好看 瀏覽:192
免費觀看465電影 瀏覽:360
2017年上線的新電影有哪些 瀏覽:679
好看刺激的打鬥電影 瀏覽: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