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認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你怎麼認為呢
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個關於崔健的紀錄片,作為好友和曾經的合作者(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配樂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訪者之列。我記得他當時是這么說的:
同樣的評價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僅僅把簡單意義上的「好看」當作判斷電影好壞的重要標准,他能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姜文曾經說過: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 可見他心中的高下。
《讓子彈飛》,無論姜文在裡面加了多少「私貨」,也無論大家從中解讀出了多少意義與思想, 僅從敘事架構上看,它就是一個孤膽英雄(相對而言)深入敵後,智斗實力幾倍於己的惡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話說: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業電影敘事規律的電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與才華,「符合」規律恐怕並非他之所願,「打破」規律才是。 或許《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就是他在證明自己可以拍商業電影之後的「打破」規律之作,而非題主所謂的「江郎才盡」之作。
所以,也可以說,那些把《讓子彈飛》奉為無上經典的觀眾,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姜文。
很難說。
估計玄乎。
本來,
姜文是一個很令人期待的導演和演員。
但是,
看了《邪不壓正》之後,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畫面,表演,等等,要什麼沒什麼?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個曾經貢獻過《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的姜文,
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即便是《太陽照常升起》,看的有點不明不白的,
但還總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壓正》不能說沒有想法,
但總覺得離電影很遠,找不著感覺。
為什麼呢?
這些年,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和年輕人的崛起,
一個可悲的現象是,
中國的幾個大一點的導演,一個個都衰落了。
他們本來應該有所成就,應該有更大的成就,
同時,在世界電影面前托舉起我們國家的電影。
但是,他們一個一個都衰落了。
張藝謀變成了只會排大型開幕式的形式藝術家,
即便是拍電影,也都拍得和開幕式差不多。
馮小剛就別說了,從沒文化到有點電影文化,
結果,剛剛找著感覺不久,又栽倒在大師的陰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裡。
賈樟柯一直堅持電影的藝術性,可最近一是有點動搖,再就是老師那個樣子,
一點變化和進步,都不明顯,人們難免會不大買賬。
陳凱歌本來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貓傳》,也大失所望。
所謂的 歷史 ,所謂的文化,完全成了空殼。
似乎在告訴我們,陳凱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殼。
剩下的這個姜文呢,也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師情結嚴重。
二是自我感覺過好。
三是過度相信自己。《邪不壓正》姜文又是導演,又是編劇。
四學習不夠。好萊塢,韓國,印度,審甚至伊朗,都沒好好學習。對那些大師沒好好學,對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沒有在意。
五閉門造車的多。拍一部電影,完全憑自己一拍腦袋,缺乏外界藝術因素介入。
六藝術追求上有點走火入魔。本來拍得就怪,後來專門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變,而他已經固化。
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說不定哪天忽然開竅,那個另類的,有內涵的,獨特的
——姜文,會忽然再現呢?!
也說不定。
我並不這樣認為。
《讓子彈飛》是一部姜文「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影片。」
眾所周知,姜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前兩部被封為神作,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上映,還曾一度遭禁。
而當姜文正打算憑借《太陽照常升起》揚眉吐氣時,卻因電影太過文藝,雖然叫好,但票房卻異常的摻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讓觀眾老爺看了就覺著爽的電影。
才有了《讓子彈飛》。
從《讓子彈飛》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爭回一口氣,不然開篇也不會把久石讓老師給《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題曲,再用一次。
《讓子彈飛》後,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這是部屬於他自己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子彈》讓他掙夠了錢,肆意揮霍下,把自己心裡的各種私貨放出來,看看這個市場有沒有同類人。
最後打著《讓子彈飛》續作的名號,雖然票房尚可,但口碑兩極化,屬於一部不太討喜的個人電影。
2018年姜文用小說《俠影》拍了部《邪不壓正》,這回姜文徹底玩嗨了,滿屏的荷爾蒙。
他自己采訪時說,這是他拍給自己孩子的電影。
咋說呢,《邪不壓正》姜文還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我們應該多給他點時間,畢竟這老小子跟我們一樣,徹底玩嗨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找回家的路。
畢竟縱觀姜文導演的系列作品,正經上映的也不過三部。
我們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們所期待姜文的電影。
這個不好說,完事皆有可能吧!
據說人間有四悲: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江郎才盡,酒瓶見底……姜文佔了幾悲?
文藝創作永遠是才華和激情共同交融才能出精品,如今又多了市場,競爭,觀眾,票房……在如此繁雜的大環境下,又想迎合市場和觀眾,又要堅持凸顯個人風格,在搖擺中偶有失手,實屬正常。
不管是姜文還是陳凱歌,張藝謀,人人都有代表作,都有經典,但要做到部部經典,篇篇傳唱,放眼全國也沒幾個人能做到。
至少他還在堅持,還在努力……所以對姜文,還是很多期待。
我記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與其從電影「評分」上了解姜文,不如從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電影為什麼會是這樣。他的性格與作品間又為何產生了這些張力和矛盾。
別去看姜文說了哪些漂亮話或又做出什麼出格舉動,從魔羯座角度出發去理解,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說通。
魔羯座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孩子。
年紀越大,孩子的身影顯露得越明顯,而如果你見到的摩羯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會放下高冷的姿態。
摩羯的高冷可以說是被迫養成的。面對紛紜的人情 社會 ,不懂變通、不會說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他們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很是成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換種褒義的表達就是年輕人的害羞。
等到他們年紀慢慢變大,閱歷逐漸加深,摩羯的好學本性和堅韌會幫助他們學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可能有個零界點,他開始顯露出與過往不同的玩鬧個性,好像戴著一副面具。而在內心深處,他仍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過於周傑倫。
他二十歲出頭時創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聽出淚來,讓人誤以為這小夥子恐怕過於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說話的樣子,深沉、嚴肅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輕的時候就創作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這樣的經典,以及《芙蓉鎮》、《紅高粱》等主演的電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來雖。這其實就是他在年輕的時候選擇用「深沉」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創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時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紀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開始「暴露」。對周傑倫來說,這個轉折點是專輯《我很忙》,《我很忙》與之前周傑倫發行的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創作心態變得年輕了,甚至開始「玩」音樂,歌詞也不再是一貫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元素。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周傑倫徹底轉變了曲風。許多人因此指責周傑倫「江郎才盡」,認為他的黃金時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這張專輯(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轉折就是那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之後不是就有好些人說他「江郎才盡」了么?
為什麼他後來在采訪中說《太陽》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因為那裡面想表達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羈的孩子心態,只是放到電影中的「大人」身上後,很多人就開始過度解讀,從而忘卻本質了。
當然,很多人說他的轉折是《一步之遙》,因為觀眾那部電影的罵聲似乎更多。但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是放得更開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電影應該具備的東西。當然,我主要的依據還是姜文自己更喜歡《太陽》來定的。
所以,別看姜文講起話來一本正經,漂亮的話一抓一大把,滿屏幕北京爺們的陽剛氣都快溢出來了。我覺得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個孩子。後者是本性,前者不過一副偽裝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決定做自己,怎麼眾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歡的電影,那麼他要麼回到那個「深沉」的年輕時代,要麼用好萊塢的製作方式(套路)繼續來一部《讓子彈飛》,他倒是「站著」掙了你們的錢,你們也爽了,但是你們很可能將一個人的真實潛力給框在「規則」底下,讓中國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有人認為?除非姜文自己站出來說我再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了。
我們如何能給別人下定義了。作為觀眾,本就是眾口難調,導演傳達的不是百家好,是態度,是自己的三觀,我們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可以提建議,但不要強加。
《一步之遙》我看完之後確實沒有《讓子彈飛》看的時候帶勁兒,片子中的幽默太高級了,不能夠一下子心領神會。而且特別容易讓人覺得荒誕,比周星馳的無厘頭還無厘頭。
其實電影是個很綜合性的領域,什麼都可以有,但最害怕被人定性。一次成功就得次次成功,這是哪門子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為什麼強加給別人?
還有《邪不壓正》,其實已經吸取了《一步之遙》當時的教訓,主線很明確,語言依然保持幽默感。風格和《讓子彈飛》很相似。
有時候想想,就好像打球一樣,一桿進球後,大家歡呼雀躍,但是後來表現有些不穩,為了再次回到高水準,就需要保守打球,知道最後達成目標。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保持平常心看待電影作品。
不是姜文拍不出《讓子彈飛》了,而是他不願意迎合觀眾,繼續在商業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對於很多人而言,故事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所在,頂級的故事加上頂級的剪輯,那就是頂級的好電影(即便鏡頭、畫面差一些)。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在故事性上,讓子彈飛有復雜感,但細看下來沒那麼復雜。因此,這部在商業與藝術之間拿捏恰到好處的電影(8/2開),絕對成功。
而後面的《一步之遙》,說實話商業藝術之間五五開,由於姜文的剪輯,故事性遠做不到頂級商業片的水準,甚至有些意識流,但我反而最喜歡這一部。 因為,偏於意識流的才是姜文心裡最真實的想法。
至於《邪不壓正》,姜文妥協了。前一個小時的劇情很有《讓子彈飛》的意味,商業氣息十足、流暢度極佳,而後一半劇情偏於意識流。 因此,我並不覺得姜文不拍《讓子彈飛》這樣的故事就是他江郎才盡,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不會拘泥於頂級的故事性,自我表達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是有可能的,什麼是頂峰,什麼是最得意之作,讓子彈飛估計這可能就是姜文的最輝煌經典之作了,創造的激情靈感爆發力都是有階段性的。
又不是007那樣的電影,007也有續拍好與不好。【讓子彈飛】假如算姜文的經典作品?不會同樣的影片仍會是經典,這種概率太低太低。
就像歌手一樣一首歌曲成了歌星,只因歌手的那首歌曲是經典,有哪一位歌星的歌曲、曲曲都是一樣的好聽或者是經典?
㈡ 姜文為什麼被封殺
姜文被封殺的原因是他拍了一部鬼子來了的劇。
根據姜文的官方資料顯示,姜文因為這部《鬼子來了》的電影,被封殺了五年。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中國大陸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
㈢ 姜文拍電影這么少靠什麼生活
幾年沒拍電影,不代表姜文導演沒有在賺錢,恰恰相反的是,姜文靠實力賺錢。
姜文,一個低產的導演,甚至於從1994年到現在,只拍了幾部電影,作為一個導演,他的才氣很高。
不如說是他把靈魂注入到了這幾部電影中,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骨子裡就是想做好電影,當然《鬼子來了》、《太陽照樣升起》、《讓子彈飛》、《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步之遙》均獲得了不錯的響應,甚至獲得了獎項。
他還說:「說句良心話,站在電影人的角度說,一部電影掙一塊錢就應該燒高香」。
姜文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將電影中的思想傳達給觀眾,從而引發思考。
不迎合觀眾,真真正正去做電影,必然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創作的。
除去導演的身份,他還是個優秀的演員,兩者都不落下。
多年來也姜文從未放棄過演員這個職業,不拍電影的時候,也有在演戲,並不是不在賺錢。
《紅高粱》、《芙蓉鎮》、《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讓他獲得了眾多獎項。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等等。
作為演員,姜文融入到自己飾演的角色中,把自己演戲的風格,完美的加入到自己導演的作品中。
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到極致,這就是姜文的魅力。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姜文導演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還有看待問題的角度,用極致而高調的手法來表達。
在這世上,有深度、有內涵的電影作品可不多。
而姜文能用他的演技說服你、用他導演的作品,來折射出社會現實。
所以我說姜文靠的是實力賺錢。
而花費的是時間、精力還有蓄勢勃發。
㈣ 姜文拍完《讓子彈飛》,為何之後的電影全都不行了
2018年,姜文最新作品《邪不壓正》上映,單日票房每況愈下,最終票房甚至不到6億。在日益增長的電影市場,作為一部萬眾矚目的著名導演大製作電影,如此票房成績屬於嚴重不合格。《邪不壓正》的票房失利,繼2014年的《一步之遙》之後,再次證明了2010年那部票房口碑雙爆的《讓子彈飛》, 對姜文而言,真的只是個華麗的意外。
《讓子彈飛》又怎麼可能在取得了空前的話題熱度,6.6億票房創造了當時的華語市場記錄,讓姜文取得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雙雙大豐收,使他成為每個投資商眼中炙手可熱的合作夥伴,近乎一片封神?
而諸如「鵝城代表什麼?」「張麻子原型是誰?」「黃四郎原型是誰?」「浦東就是上海」等等隱喻梗,雖然確實提升了影片的話題深度和討論熱度,但終究只是在影片成功基礎上的錦上添花。這些隱喻本身並不能成為一部商業成功影片的骨架。
㈤ 有人認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了,你怎麼認為呢
我並不這樣認為。
《讓子彈飛》是一部姜文「要站著把錢掙了的影片。」
眾所周知,姜文是個慢工出細活的導演,《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前兩部被封為神作,卻因種種原因未能上映,還曾一度遭禁。
而當姜文正打算憑借《太陽照常升起》揚眉吐氣時,卻因電影太過文藝,雖然叫好,但票房卻異常的摻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讓觀眾老爺看了就覺著爽的電影。
才有了《讓子彈飛》。
從《讓子彈飛》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爭回一口氣,不然開篇也不會把久石讓老師給《太陽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題曲,再用一次。
《讓子彈飛》後,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這是部屬於他自己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子彈》讓他掙夠了錢,肆意揮霍下,把自己心裡的各種私貨放出來,看看這個市場有沒有同類人。
最後打著《讓子彈飛》續作的名號,雖然票房尚可,但口碑兩極化,屬於一部不太討喜的個人電影。
2018年姜文用小說《俠影》拍了部《邪不壓正》,這回姜文徹底玩嗨了,滿屏的荷爾蒙。
他自己采訪時說,這是他拍給自己孩子的電影。
咋說呢,《邪不壓正》姜文還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華毋庸置疑,但我們應該多給他點時間,畢竟這老小子跟我們一樣,徹底玩嗨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找回家的路。
畢竟縱觀姜文導演的系列作品,正經上映的也不過三部。
我們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們所期待姜文的電影。
我記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與其從電影「評分」上了解姜文,不如從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電影為什麼會是這樣。他的性格與作品間又為何產生了這些張力和矛盾。
別去看姜文說了哪些漂亮話或又做出什麼出格舉動,從魔羯座角度出發去理解,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說通。
魔羯座的內心永遠藏著一個孩子。
年紀越大,孩子的身影顯露得越明顯,而如果你見到的摩羯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那說明你們還不夠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會放下高冷的姿態。
摩羯的高冷可以說是被迫養成的。面對紛紜的人情 社會 ,不懂變通、不會說話讓他們在這個世界處處碰壁,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他們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很是成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換種褒義的表達就是年輕人的害羞。
等到他們年紀慢慢變大,閱歷逐漸加深,摩羯的好學本性和堅韌會幫助他們學會怎麼面對這個世界,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可能有個零界點,他開始顯露出與過往不同的玩鬧個性,好像戴著一副面具。而在內心深處,他仍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過於周傑倫。
他二十歲出頭時創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聽出淚來,讓人誤以為這小夥子恐怕過於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說話的樣子,深沉、嚴肅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輕的時候就創作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這樣的經典,以及《芙蓉鎮》、《紅高粱》等主演的電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來雖。這其實就是他在年輕的時候選擇用「深沉」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創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時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紀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開始「暴露」。對周傑倫來說,這個轉折點是專輯《我很忙》,《我很忙》與之前周傑倫發行的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創作心態變得年輕了,甚至開始「玩」音樂,歌詞也不再是一貫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元素。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周傑倫徹底轉變了曲風。許多人因此指責周傑倫「江郎才盡」,認為他的黃金時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這張專輯(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轉折就是那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之後不是就有好些人說他「江郎才盡」了么?
為什麼他後來在采訪中說《太陽》是上帝送給他的禮物,因為那裡面想表達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種「瘋狂」,一種不羈的孩子心態,只是放到電影中的「大人」身上後,很多人就開始過度解讀,從而忘卻本質了。
當然,很多人說他的轉折是《一步之遙》,因為觀眾那部電影的罵聲似乎更多。但在我看來《一步之遙》是放得更開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電影應該具備的東西。當然,我主要的依據還是姜文自己更喜歡《太陽》來定的。
所以,別看姜文講起話來一本正經,漂亮的話一抓一大把,滿屏幕北京爺們的陽剛氣都快溢出來了。我覺得他的內心其實還是個孩子。後者是本性,前者不過一副偽裝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決定做自己,怎麼眾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歡的電影,那麼他要麼回到那個「深沉」的年輕時代,要麼用好萊塢的製作方式(套路)繼續來一部《讓子彈飛》,他倒是「站著」掙了你們的錢,你們也爽了,但是你們很可能將一個人的真實潛力給框在「規則」底下,讓中國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對藝術的堅持,比張藝謀更烈。不管什麼投資人,都不能讓他妥協到,嚴重影響自己片子的藝術質量。他現場改劇本的惡習,跟王家衛一般。(讓子彈飛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墳前說的話,精彩不精彩,經典不經典?那是臨場寫的。當時拍了一整天,這個場租的時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覺得味道還不夠對。就在景點關門前的幾十分鍾,他寫出了這些對白。)他的片子還被禁掉,乾脆上不了映,在《讓子彈飛》之前,更是拍一部賠一部。(據說有個投資人第一次來片場視察的時候,賓士車隊,保安環繞。最後一次來片場,自己一個人打了個車過來的。)在拍《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投資人對片子要求頗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導演全都滿足了,然後片子出來,大家都說看不懂。所以,到《讓子彈飛》的時候,投資人表示你愛咋拍咋拍,觀眾能看懂就行。有這樣的創作自由度和創作前提,才有我們看到的《讓子彈飛》。而現在,你說還會不會有另外一部《讓子彈飛》?《邪不壓正》里的彭於晏的肉體看到了沒?許晴的熟女風情看到了沒?當投資人對姜文導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賠本就行,而是把他當成票房保證的時候,創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與此同時,有了一部《讓子彈飛》,姜文就像另外一個陳凱歌,不管這部賺不賺錢,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馮小剛那樣簽了對賭協議(我覺得那相當於精神上的賣身契),沒有對票房的極度渴望。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指望他不顧自己的藝術追求,老老實實拍爽片給你看?從《邪不壓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個想要站著把錢給掙了的姜文。掙錢重要,但站著更重要。由此而來的擰巴,相信會在他餘生里不斷重復。
很難說。
估計玄乎。
本來,
姜文是一個很令人期待的導演和演員。
但是,
看了《邪不壓正》之後,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畫面,表演,等等,要什麼沒什麼?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個曾經貢獻過《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讓子彈飛》的姜文,
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即便是《太陽照常升起》,看的有點不明不白的,
但還總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壓正》不能說沒有想法,
但總覺得離電影很遠,找不著感覺。
為什麼呢?
這些年,
隨著中國電影的不斷進步和年輕人的崛起,
一個可悲的現象是,
中國的幾個大一點的導演,一個個都衰落了。
他們本來應該有所成就,應該有更大的成就,
同時,在世界電影面前托舉起我們國家的電影。
但是,他們一個一個都衰落了。
張藝謀變成了只會排大型開幕式的形式藝術家,
即便是拍電影,也都拍得和開幕式差不多。
馮小剛就別說了,從沒文化到有點電影文化,
結果,剛剛找著感覺不久,又栽倒在大師的陰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裡。
賈樟柯一直堅持電影的藝術性,可最近一是有點動搖,再就是老師那個樣子,
一點變化和進步,都不明顯,人們難免會不大買賬。
陳凱歌本來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貓傳》,也大失所望。
所謂的 歷史 ,所謂的文化,完全成了空殼。
似乎在告訴我們,陳凱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殼。
剩下的這個姜文呢,也讓人很難打起精神來。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師情結嚴重。
二是自我感覺過好。
三是過度相信自己。《邪不壓正》姜文又是導演,又是編劇。
四學習不夠。好萊塢,韓國,印度,審甚至伊朗,都沒好好學習。對那些大師沒好好學,對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沒有在意。
五閉門造車的多。拍一部電影,完全憑自己一拍腦袋,缺乏外界藝術因素介入。
六藝術追求上有點走火入魔。本來拍得就怪,後來專門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變,而他已經固化。
當然,話說回來,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說不定哪天忽然開竅,那個另類的,有內涵的,獨特的
——姜文,會忽然再現呢?!
也說不定。
在《讓子彈飛》之前,姜文的是影視圈幾大最坑投資人的華語導演之一。
我記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個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影視投資的邏輯,跟創作邏輯是不一樣的。不是說,好作品就一定有錢賺。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縮短投資周期的能力。
(這個大家都懂的,投資理財產品的時候,肯定要看收益率,還要看投資年限,以及看管理費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謂投資之一就是理財險,年紀輕輕的時候買進去,七老八十的時候付給你,通貨膨脹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讓子彈飛》說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較之下,看懂電影的。
簡單來說,只是電影里的劇情你看懂了。看的熱血沸騰,看得一個開懷。
但如果說《讓子彈飛》只是姜文想來彌補《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個大嗨片,讓觀眾看的過癮,票房起來了,之前的虧損也補上了。
之後的《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其實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電影了。也不難看啊。
《一步之遙》講的也就是馬走日因為吸了鴉片出了車禍把完顏英給害死了,但自己因為心虛不敢說出真相,又因為項飛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醜事抖摟出去,而想方設法將馬走日置於死地的故事。
《邪不壓正》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大仇得報,過後卻盡是迷惘。很簡單。
只不過是影片中的一些橋段,讓觀眾難以理解所以才覺得無聊透頂,沒有意思。但這是電影,而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它本身就是藝術。而對於藝術來說,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我只能說姜文是一個藝術工作者,而不是電影商人。
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個關於崔健的紀錄片,作為好友和曾經的合作者(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的配樂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訪者之列。我記得他當時是這么說的:
同樣的評價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僅僅把簡單意義上的「好看」當作判斷電影好壞的重要標准,他能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這對他來說不是個難事。
姜文曾經說過: 《太陽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讓子彈飛》是我送給觀眾的禮物。 可見他心中的高下。
《讓子彈飛》,無論姜文在裡面加了多少「私貨」,也無論大家從中解讀出了多少意義與思想, 僅從敘事架構上看,它就是一個孤膽英雄(相對而言)深入敵後,智斗實力幾倍於己的惡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話說: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業電影敘事規律的電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與才華,「符合」規律恐怕並非他之所願,「打破」規律才是。 或許《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就是他在證明自己可以拍商業電影之後的「打破」規律之作,而非題主所謂的「江郎才盡」之作。
所以,也可以說,那些把《讓子彈飛》奉為無上經典的觀眾,其實並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認為一切皆有可能。
《陽光燦爛的日子》鋒芒畢露。
《鬼子來了》才華橫溢。
都是在影像表達的語境內對姜文的評價。
《太陽照常升起》時的姜文像個詩人,像個站在夕陽下,滄海前的詩人。
《讓子彈飛》時的得姜文像個米其林三星的廚子,弄一部無尿點、荷爾蒙狂飆的商業電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食客拍手叫好,稱贊聲絡繹不絕,至於政治表達這次卻變得語焉不詳,學會了藏;或者說觀眾學會了牽強。
《一步之遙》的姜文像個瘋了的詩人,沒那麼可愛了。
《邪不壓正》的姜文像個在精神病院里還沒有恢復的詩人。
你問他還會不會拍出《讓子彈飛》一樣的作品,誰都說不好,誰也沒有料到《太陽》之後會有《子彈》,誰也料不到《邪不壓正》之後,會有什麼。
傳聞馮小剛曾表示姜文拍商業片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不知道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馮小剛的說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個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為他似乎並不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或者說,他營造的人設是不在乎外界評價,至於他是否會親手打破這種人設,或者直到隱退都維持這種人設,我也不得而知。
作為一名姜文的粉絲,有必要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其實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長環境和藝術品位決定了他不屑於拍那種直來直去的商業片, 《讓子彈飛》的成功其實是姜文對市場的一種妥協,為了給那些說他不能拍商業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這么做的。
而就算是這樣一部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電影,姜文也並不是和其他商業片導演一樣給觀眾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夾雜了許多隱喻作為個人觀點的表達,他骨子裡的文藝屬性是不允許他直白簡單的講一個所有人都看得懂並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讓子彈飛》能夠取得優秀的票房我認為是姜文在商業和藝術中找到了那個完美的平衡點,就像劇中的台詞所說的「站著把錢掙了」,姜文其實一直想追求的都是這個境界,他是不甘於向資本低頭的,電影對於他來說其藝術性遠遠超過其商業價值。
而後來的《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顯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對普通觀眾對電影藝術的鑒賞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觀眾其實只是希望看到一個好故事,一個看得懂聽得明白,直白簡單的故事,所以這兩部片子的票房撲街也就沒什麼意外了。
姜文作為一名有思想有藝術表達能力的導演,他一定會在藝術和市場這個天秤中繼續 探索 下去,相信憑借他的聰明才智應該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找到那個可以讓他「站著把錢掙了」的平衡點!
這題也沒必要針對姜文一個人,放眼望去,張藝謀、陳凱歌也一個毛病,包括這兩天推出新作的賈樟柯,也憑借著一部《江湖兒女》躋身到了過氣且不會拍電影的油膩男導演之列。
我們先說姜文,姜文其實最沒什麼好說的,他就是一個沒什麼大文化的自戀直男,這話聽起來很武斷,倒也不是黑他,其實還真就是這么回事兒,有時候影評人都不敢自詡影評人,姜文可是敢自詡大師導演的,但他的自詡,在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讓人所接受。他執拗、對新事物不夠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為人處世。事實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姿態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導演身上,都會被罵得拫慘。
摩羯座的內心深處其實永遠藏著一個孩子,他們高冷的姿態可以說是被培養成的,面對這個紛繁的 社會 ,他們也許並不那麼懂得和解與變通,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只好選擇面無表情地沉默著,讓人誤以為是成熟,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至於《讓子彈飛》的好,其實也不至於到達驚世駭俗的地步,但還是讓絕大部分觀眾高潮了,這部電影里滿是姜文的個性,一個人怎麼能這么霸道的自戀,這么自戀的霸道,這么自戀而霸道而讓人喜愛呢?也正因為他的個性深處是敞亮和單純。
我始終認為姜文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於他身上那種外化的粗條雄渾的男人味兒。就作品來看,《一步之遙》給我的感覺就是荒謬、荒誕,它並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卻表達了姜文導演絕對的誠意與自我堅持。這也是姜文這個人難能可貴的地方。怪誕、看不懂並不能作為片子好壞的評判標准,導演也的的確確不是在講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通過大篇幅的鋪墊和符號去解構一個簡單的故事。
至於這種看似小題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勞,四年前我對這種說法是持否定態度的,當時看到大家一水兒批《一步之遙》,我很難過,很心疼這位飽受非議的大老爺們兒。我認定這部《一步之遙》是屬於姜文導演的深奧枯燥的干貨,只是觀眾沒看懂而已,甚至還給出了「普通玩家選用標准配置,高級玩家自定義」的高度評價。
後來又看了很多類似的拼貼式「雜碎片」後,我才清醒的認識到,這種所謂的荒謬、荒誕感其實說白了就是不扎實的體現(Cult片里另說),可能是劇作上的不扎實、人物上的不扎實,甚至可能是製作團隊試聽語言創作上的不扎實,簡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壓正》的豆瓣評價里,看到某友鄰說,「不能因為導演還是個任性的孩子,觀眾就陪他一起裝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遙》能打60分的話,《邪不壓正》在我這里最多隻值40。
電影說到底是敘事藝術,要講究起碼的邏輯。賈樟柯的電影也好,姜文的電影也罷,除了扎扎實實寫小人物故事的電影和帶有自傳成分性質的電影之外,其它口碑幾乎都不盡人意,說白了,就是敘事邏輯太差。一旦把電影拍成蘿卜白菜一鍋亂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觀賞性極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這樣,賈樟柯也一樣,只是沒姜文那麼明顯。
就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來看,講了一個簡單的現實主義故事,主人公是三線城市的邊緣小人物,這樣的故事想要講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但賈導還是選擇了一味地販賣民俗、用江湖義氣來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實與角色並不相關的時代符號來做生硬填充擴句,不斷地重復自己,學人家大導把老婆變女主,可你老婆的賣相一言難盡啊!
楊德昌之所以是華語電影大師,就是因為他在敘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對錯綜復雜的故事,也一樣能從各個層面上組織精妙又精細的敘事,編織成渾然的作品。再看姜文電影里對於女人的描寫,看似風情又性感,也的確是風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給」,並不像希區柯克那種調情高手,也只是讓女人撅屁股、弓身子,這其實是A片風格。
姜文這幾年的「爛片」共同特點是想像力超豐富,我也承認那些天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壓正》中的飛檐走壁,整部電影的形兒彷彿都是做了提拉的,氣兒在上面,這很高級,可惜敘事跟不上,也就把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盡,使影片顯得不倫不類。
我大致還是會認為,姜文是好導演,但好導演,同樣會拍出差的電影。尤其是全憑沖動、激情和自信創作的導演。姜文的以後,我持一個悲觀的態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輸。
㈥ 中外影史上的「鬼才」導演,姜文的「夭折」令人惋惜
通常而言,一部影視劇作品質量的優劣與否,往往取決於導演的藝術水準。
縱觀中外影史,有太多不循規蹈矩的導演人才。他們擅長以別具一格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藝術表達,創作過程中又很少被傳統的框架所束縛。
而這類導演,人們習慣將其稱作「怪才」導演。
好萊塢盛產「鬼才」導演,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是昆汀·塔倫蒂諾。
昆汀執導過的所有作品,都深深的烙上他特有的印記。非線性敘事、暴力美學、長篇大論的台詞、精妙絕倫的配樂等等。
這些元素被昆汀駕馭的游刃有餘,他總能將自己的一些「惡趣味」巧妙的傳遞給觀眾。
人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肆意的狂歡,享受電影帶來的純粹的樂趣。
自「處女作」《落水狗》開始,昆汀就在向世人證明,他壓根沒打算「正經八本」的拍電影!
其後的《低俗小說》更是將這一特質發揮到極致,這原本是個零碎又無趣的故事,但經過昆汀的重新組合,便呈現出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神秘魅力。
憑借這部光芒四射的作品,昆汀一舉奪得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很快名揚世界!
今年昆汀又攜手小李子、皮特等好萊塢一線巨星,再次入圍金棕櫚獎。
盡管最終惜敗於韓國電影《寄生蟲》,但誰會懷疑他的藝術才華呢?
出道至今從未失手,昆汀儼然成為一部電影品質的保證。
在非線性敘事這個領域,有一位英國導演足以和昆汀相媲美,他就是麥當娜的前夫蓋·里奇。
昆汀喜歡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徹底打亂且忽略時間順序,最後再把場景和人物排列成一個圓形。而蓋·里奇喜歡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述各個陣營人物的處境,最後再通過看似合理實則荒誕的方式讓所有人物碰撞在一起,締造出強大的戲劇張力。
昆汀以《落水狗》一鳴驚人,蓋·里奇則憑借《兩桿大煙槍》享譽國際!
其後的《偷拐搶騙》還一度刷新英國本土票房記錄,蓋·里奇的敘事風格備受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這兩位好萊塢巨星的推崇,迅速躍居最具號召力的英國導演之一。
蓋·里奇為實現自身突破,同樣遭遇過事業低谷。萬幸的是,他的作品總能保持在一個極高的水準,偶爾的票房失利反倒促使他快速成長和升華。
最新的作品《阿拉丁》一經上映便廣受好評,蓋·里奇不再單純的依靠精巧的敘事風格來取勝,而是更多元化的去實現電影整體質量的提升。
國內的導演寧浩,最初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借鑒蓋·里奇的手法。
經過「瘋狂」系列的賣座,他逐漸成為華語影壇知名度頗高的導演之一。
寧浩之所以不能被稱作「鬼才」,是因為他一直在「延用」而非「創造」。
即使之後的《無人區》和《心花怒放》等作品風格上開始突破,但前者明顯是《老無所依》的另一種版本,後者又和《杯酒人生》大同小異。
既然寧浩不是華語影壇的「鬼才」導演,那麼誰能有資格擔當起這一美譽呢?
姜文。
姜文是華語影壇罕見的「天賦型」導演,其「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便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藝術想像力,不僅斬獲多個國際大獎,連票房成績都位列當年的冠軍!
其後的《鬼子來了》更讓姜文的國際聲譽不斷擴大,他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和理想追求,很多人將他視為華語影壇最優秀的導演!
不幸的是,在《讓子彈飛》之後的姜文變得過於自信。他不再在乎觀眾的想法,而是忘乎所以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縱橫馳騁。
大多數人難以理解他想表達的東西,甚至觀賞他的作品都會產生「坐立不安」的痛苦感。
接二連三的票房失利讓姜文的個人品牌遭受重創,曾經的「鬼才」導演如今面臨「夭折」的窘境。
姜文的「夭折」自然令人惋惜,但他只要學會如何收斂自己的才華,嘗試去讓觀眾能夠追趕上他的步伐,他依然是華語影壇最值得期待的導演。
㈦ 姜文電影《鬼子來了》禁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華億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戰爭劇情片。影片由姜文執導,姜文、姜鴻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於2000年5月上映。
㈧ 姜文為什麼中間7年沒拍電影
是的,姜文因為執導《鬼(河蟹)子(河蟹)來(河蟹)了》,並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違規攜該片參加國際影展,因而被廣(河蟹)電(河蟹)總(河蟹)局禁止導演資格五年。加上准備新片什麼的,就七年了。
詳細資料請見:
http://tieba..com/f?kz=735383512
㈨ 姜文禁導事件是怎麼回事
是因為在2002年, 姜文掌鏡並出演了<鬼子來了>, 這部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 抨擊中國人的劣根性及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愚善和奴性. 這樣一部反思之作, 最為諷刺的是,是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拔得頭籌. 但被廣電給禁了 並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里被禁導,直到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
㈩ 姜文演戲非常好,但是他的作品為什麼那麼少呢
姜文出道拍戲的產量並不是特別的多,但是影響力卻特別的大。每一部片子都帶給了我們獨特的感受。他因為小的時候非常豐富的生活環境,帶給了他很多別人都無法體驗到的生活狀態,也豐富了他這么多年來的社會閱歷。也是在參加話劇演出的時候,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這就是姜文,一個產量不高,卻精益求精的導演,一個外表粗獷,卻內心細膩的演員,一個霸氣外露,卻用情至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