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電影影像應該是什麼樣的

電影影像應該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3-02-01 01:14:25

㈠ 電影的影像風格如何解釋

.情節的發展結構(敘事方式)是形成一部電影風格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蒙太奇的運用(就是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轉化方式,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連接方式,情節與情節之間的銜接方式等等)再其次才是視角,構圖,運動,色彩,角色的表現方式,還有就是節奏的把握了。

㈡ 電影的影像是一個靜止的畫面嗎

是由連續的,靜止的畫面組成的,一般每秒播放24幅,快拍慢放就是慢鏡頭,反之就是快進,如花慢慢開放

什麼是電影的影像風格

首先要給電影的類型做分類,不同類型電影的表現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其次還應談到電影中所涉及的一些元素。比如:暗殺、復仇、諜戰等元素。
接著還有一些鏡頭的運用和剪輯手法。
應該還會談到電影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
要抓住「風格」這個關鍵詞。分析風格是如何被表現出來的。
照抄的

㈣ 電影中的術語,影像的概念

影象
影像指拍攝對象在膠片上的正象或負像被攝體通過攝影機鏡頭形成光學圖象,聚焦在攝影機的 膠片的感光膜上通過曝光形成潛影,再經過沖洗在膠片上形成由銀粒或染料組成的被攝體負像經過復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象。負像和正象都叫影像。

㈤ 影像構成元素主要有哪些內容

林格倫講:「一個鏡頭的結構要受無數因素的支配,不過這些因素總起來可分為三個主要項目:第一是主要形象本身的運動和形式;第二是攝影機和主要形象的相對運動和位置;第三是照明主要形象的方法。」 波布克講:①、膠片本身──各種不同底片的性能和特徵; ②、構圖──在一個畫面內每一個視覺元素的位置; ③、照明──每一個場面的照明性質和質量。 我們從六個方面講:①、構圖 ②、景別 ③、角度 ④、運動 ⑤、照明 ⑥、色彩 (六個方面其實是互有關連的,如構圖,我們第一節「電影影像的構圖」中主要討論的是在一個畫格中每一個視覺元素的位置。其實它當然還包括照明、色彩等元素。我們之所以把它們分成六個方面,主要是為了講述上的方便。) 第一節、電影影像的構圖 影像結構的基本組織單位是「鏡頭」。而鏡頭實際上還可以再分,即「畫格」。 一個鏡頭是由無數的畫格組成的。(電影每秒24格)。 本節我們討論的構圖其實就是畫格的構圖。 我認為:處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構圖」元素,起碼應考慮以下三點,或稱三原則,即:①美學原則;②主題服務原則;③變化原則。其中,「美學原則」、「主題服務原則」是就單個畫格的構圖而言。而「變化原則」則是就整個一部影片的構圖而言。 一、美學原則 電影是一門藝術,所以它的構圖首先要美,要「藝術」。換句話說,就是要具有視覺上的美感,使人看起來舒服,看起來好看。 怎樣使一個畫格的構圖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我覺得它不應該僅僅理解為:畫格中所拍攝的內容都是一些美好動人的景物:青山,綠水,鮮花,美人……畫格中拍攝的內容美,──即「拍什麼?」僅僅是畫格具有美感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全部,還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怎麼拍?」。「怎麼拍?」──即不同的拍法,它可以使美的東西拍出來不美,它也可以使看來平常的東西,拍出來之後,看起來好看。「怎麼拍?」是一個形式美的問題。這一節中,我們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要使一個畫格的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影響的因素很多,諸如:光線、色彩、影調層次、虛實對比、遠近對比、大小對比,高低對比等等。這是一門專門的攝影構圖的學問。我們不能在這里一一細講(光線、色彩我們後面講)。我們僅從創作的角度講幾個應該注意的問題。 【(解釋)主體與陪體: ①、主體、陪體不能理解為甲在畫格中大,乙在畫格中小,甲就是主體,乙就是陪體。 ②、主體、陪體不能理解為甲在畫格中居前景,乙在畫格中居後景,甲就是主體,乙就是陪體。 ③、主體、陪體區分的關鍵是看它們在畫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體,作用小的是陪體。】 從創作角度講,一個畫格中的構圖具有形式上的美感,應做到以下幾點:(待續)

㈥ 什麼是電影中的影像

被攝體通過攝影機鏡頭形成光學圖像,聚影像焦在攝影機里的膠片上,通過曝光形成潛影,再經過沖洗,在膠片上形成由銀粒或染料組成的被攝體負像,負像經過復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像

㈦ 影像作為構成影視最基本的藝術元素,都包含哪些內容

影視中的影像,主要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元素,第一是鏡頭元素,其次是造型元素。眾所周知,影像需要藉助攝影機的鏡頭拍攝而成,所以涉及到的第一個元素便是鏡頭元素。要理解一部電影的基本拍攝手法,就需要理解鏡頭的具體方式。

再來說說造型元素,不同於文學寫作,影視是通過大量的影像來傳遞信息,表達主題的,如果說影像是由鏡頭組成,那麼造型元素就是組成鏡頭的材料,而造型元素主要是指光、色彩、構圖這幾種,通過這幾個元素來表現人物、環境,從而塑造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視覺形象。

總的來說,影像的基本要素就包含了鏡頭要素和造型要素這兩種,鏡頭元素是骨架,而造型要素可以看成是血肉。

㈧ 結合電影影象的"物象性"特徵,談談你對電影藝術審美主體性的理解.

(這是理論!)我們教材上的電影實例好多,我打字不行。有《秋菊打官司》、《開國大典》《人到中年》、《超人》、《紅高粱》,《紅衣少女》、《野草莓》《羅生門》《遼沈戰役》《大決戰》《人生》等等。我們教材用了100多頁講這個。你自己看過什麼,就寫什麼吧。我們的教材是《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李顯傑 ,沒有推銷書,畢竟賣書我又沒錢。

(一)電影影像的審美物象性

電影影像是直觀的物質視像,電影影像與文學中的內心視像具有同樣的逼真性,但又有其不同的特性。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傳神的文學描寫,使讀者如入其境,如見其人,然而其逼真性主要通過內心視象的聯想性而達成,是古典文論所說的「傳神寫照」、「境生象外」的逼真,即以語言文字元號逼似現實物象而達到概括性的形象表現。電影影像是對現實物象的藝術復現,因而所展現的是具有審美意味的物象。在對物質對象和物體行動的表現方面,影視藝術勝過其他一切藝術,與現實距離最近,與實地經驗距離最近。即使是異常空靈、出於玄想的電影影像,也具有這種與「物象」、與「現實」、與「實地」的親近性。因此,電影作為敘述性的藝術,它的形象性問題不再是逼真不逼真的問題,而是如何運用直觀動態的影像實現對某種思想、情感的反映,從而達到概括性地表現的問題[6]。機械地復制現實物象是影片缺乏藝術性的突出表現,從藝術性的要求來說,電影影像是對現實物象藝術性、創造性的復現,而不是對現實的機械復制。因此,簡要地說,電影影像的形象特性就在於其審美物象性。這意味著,電影藝術不是要以一種符號去逼似現實物象,而是要將現實物象轉化為一種藝術符號,從而達成其獨特的審美概括。因此,電影的閱讀是對「影像」的閱讀,而不是文學式的閱讀,其過程是從直觀到想像的直接轉換過程。因此可以說,審美物象性是電影影像逼真性的根基之所在。

電影影像具有「實錄現實」與「審美現實」雙重復合的特徵,電影影像對客體的反映是全部實錄的投影呈現。電影影像能原封不動地呈現客體的全貌,使得觀眾可以依託於其豐富的包孕展開其審美想像,甚至可以無視或超越於作者的主觀傾向,依電影所展現的客體生發和展開自由的聯想。[7]由具體的人、物、景、光、色、聲音等元素構成的電影影像,既作為直觀的對象,又作為有意味的符號而存在。影像作為一種符號,具有一種超出自身而指稱某種意義的功能,[8]也就是說,電影影像決不是對現實物象的機械復制,而是一種審美創造的結果。

㈨ 影視畫面的基本特性是什麼

影視畫面特性
1、電視畫面的運動性
「運動正是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徵」(《電影語言》2頁)同樣,運動也是電視畫面的特性,不過不是「獨特」的,而是和電影共有的特性。運動性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首先,電視畫面是藉助於攝像機的光學鏡頭聚集成像及其光電轉換作用,把物體影像變成電信號,傳送到顯像端(電視機),經其電光轉換呈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電視屏幕的圖像每秒掃描(更換)25幀畫幅(電影為24格/秒),這些動作各眼異的固定畫幀記錄了連續運動的對象,靠人眼的視覺殘留作用,才構成了活動的幻覺畫面。這個記錄運動的過程和電影極為相似。即使是固定機位攝錄靜止物體,畫面也是在不停的運動中(畫幀的變化)來顯示物體靜止狀態的。
其次,電視畫面能表現對象的運動過程。由此它區分於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攝影等造型藝術,使其成為時空藝術。不僅能表現現實的三度空間,還能表現時間的流程,故稱電視和電影為四維藝術。攝影只能表現動勢故稱為瞬間藝術。電視畫面的運動性使其成為比其他藝術更加逼真的藝術(詳見攝像藝術特性)。

第三,運動表現。運動表現也稱運動攝像,指攝像機在運動中表現對象的靜止或運動狀態。運動攝影突破了固定畫框的局限,延伸了畫面空間,運動攝像可以在一個畫面中得到不同景別、視角的變化,同時在運動中光線、色彩也在不斷地變化,這些變化,使電視畫面在再現現實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
2、分切拍攝組接敘述
單一的畫面,不能構成完整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鏡頭畫面都有一定的涵義,但不能單獨表達作品的主題。必須把許多不同內容、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畫面通過蒙太奇手段組接起來,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藝術形象,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電視畫面是一個電視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單一畫面具有不完整性,在表意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是多義的。每個畫面(即鏡頭)在一個電視節目中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不能獨立存在,每個畫面都是整個節目內容鏈條中的環節。因此要求每個畫面無論在內容上,造型形式上(光線、色調、節奏……)必須與前後畫面取得統一,取得承上啟下的關系,這就要求攝像人員在構思攝錄過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樣,只考慮一幅畫面的完整性,必須注意畫面和畫面之間的銜接。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影視畫面的蒙太奇因素」。以電視劇為例,一場戲或一個段落,一般是用若干個畫面來表現的。每個畫面的構圖不一定要求完整和均衡,應在組接以後,看完整效果。每個畫面,人物不一定要擺正中,頭也可被畫框切去一些,視線前方也不一定留出過多的空白,光也不一定處處都打亮,應以生活光源為依據。總之,單一畫面是不完整的,畫面和段落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如過分考慮局部的完整將破壞整體的完整性。
電影是以活動照像的形式出世的。早期盧米埃爾拍攝的記錄片,梅里埃的戲劇電影,嚴格說來都還不是電影,只是活動照片而已。盧米埃爾對生活片斷的紀錄也好,梅里埃對戲劇演出的紀錄好也,其實質都是一種活動照像。和照像不同之處只是紀錄了運動。電影的真正誕生始於:(1)攝影機解放了(運動攝影);(2)分切拍攝(不同景別的分鏡頭);(3)組接敘述(蒙太奇的運用)。影視作品不論多長,一般總是由許多段落構成,而每個段落又由一個以上的鏡頭畫面組成,每個鏡頭畫面長度不一,但都是分切單獨拍攝的,因此它不是獨立作品,只是完整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完整銀幕形象的一個構成因素,所以分切單獨拍攝的每個鏡頭畫面,還必須組合起來「把運動的各個鏡頭在一定順序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這就叫蒙太奇。」(庫里肖夫《電影導演基礎》27頁)這就是電影、電視畫面的組接性,即單獨分切拍攝組接連續敘述,這是電視畫面的重要特性。。連接起來的鏡頭,不光是客觀地再現被攝景物,而且鏡頭和鏡頭的組合、撞擊還會產生新的含義、新的韻味。而這些新的藝術因素在原來單個鏡頭里是沒有的。如,英雄走向刑場,在就義時插接上烏雲、松樹、大海咆哮……等鏡頭畫面,就增添了壯烈的情緒和贊美的色彩。
影視畫面是影視攝影用於表現內容的手段,也是影視語言的基本元素。影視畫面是影視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畫面也都是整個節目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因此要求每個影視畫面無論在內容上,造型形式上必須和前後畫面取得統一,構成承上啟下的關系。這一特點要求影視攝影人員在拍攝過程中,必須學會用蒙太奇表現手法來再現生活和表現生活。如果局限於單幅畫面直錄現場、上下鏡頭無內在聯系,更缺乏組接的藝術性,像是拉洋片那樣,就會完全失去影視攝影表現力。
正是這種連續性敘事方式,復雜的內容經常是通過若干個不同的畫面(鏡頭)來分別交代,所以影視攝影畫面的構圖沒有必要像圖片攝影那樣嚴謹,允許有的影視畫面(鏡頭)不講究單幅畫面的完整性和繪畫式的完美。
3、觀賞的時限性
每個電視畫面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不可能像畫展、影展那樣讓我們長時間的觀賞每幅作品。雖然電視錄像可以停幀、重放,但觀看電視節目時,是受時間制約的,一集電視劇五十分鍾左右,每個畫面都是瞬時即逝。這一特性,為影視藝術共有。電視畫面這一特性要求對畫面的造型處理必須單一,內容要簡練,人物很少的畫面是如此,眾多的群眾場面也是如此,構圖、造型意圖應當單純,一目瞭然,不能含糊不清,畫面已經過去了,尚不能領悟其意。其次要求掌握一定時間,內容較多的畫面、全景畫面要長些,特寫可短些。

4、畫幅形式的固定性
電視畫面的畫幅形式是固定不變的,雖有大小尺寸的區別,但長寬之比是不變的。均為4:3(或16:9)。電影畫面的普通畫幅為22:16(1:1.37),遮幅畫面為1:1.66-1:1.68,寬銀幕壓縮畫面為22:18.5,用變型鏡頭放映出來的畫面為1:2.5,除此還有全景電影、環幕電影等形式。寬銀幕電影視覺寬廣空間感強,電視受電視接收機的幅面限制,畫幅只有普通和遮幅兩種形式。電視劇的遮幅形式,是把4:3的畫幅上下去掉一部分,使本來就小的屏幕受到損失,並沒有展寬空間的作用,只是為了追求長幅畫面的構圖美。繪畫可根據表現內容任選畫幅形式,拍照片雖然底片尺寸只有35mm、120mm等幾種規格,但可以經過放大剪裁。
5、視覺形象的逼真性
在談到電影畫面逼真性時,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在《電影語言》這本書中寫道:「電影畫面在某種情況下,是對觀眾激起一種強烈的現實感,使觀眾確信銀幕上出現的一切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論斷同樣適用於電視畫面。
電視畫面的逼真性是和其他藝術形式比較而言的。比如繪畫過於逼真則會被貶為「媚俗 」、「自然主義」,因為它破壞了藝術性。把模擬性過強的音樂稱為低級玩藝兒。比如中國戲劇、沒有布景,只靠演員動作,就可以交待出門、進門、騎馬、涉水等。桌上擺上兩個酒杯啦叭一吹,一頓宴席就算吃完了。具有非常強的假定性。就電視劇而言,在藝術處理上必需情節真實、語言真實、細節真實等。一切虛假的處理,觀眾不買賬,失掉真實性就失去其藝術魅力。但是藝術並不是生活的鏡面反映,真實是藝術真實,追求真實只是追求真意性 。當然不同節目對真實性的要求也不一樣。
從攝像造型上來講,真實性是追求屏幕視覺效果的逼真,日景不像日景,夜景不像夜景,燈光不像燈光、燭光不像燭光,一律亮堂堂都是不真實的。布景雖然可以塑料化,但不能看出「這是假的」。有些室內劇,用搭制的布景拍攝,布景顯得很假。實景故然真實,但也有局限。「真中求美」這是當代屏幕造型的主流。逼真性對不同類型的節目有不同要求。
6、形象的具體可視性
電視畫面的形象是具體可視的,不同於文學形象,文學形象可以描寫很具體但不可視,其具體形象要靠讀者想像,這個想像是因人而異的,而且受文程度的限制。在生活中人們主要靠視覺、聽覺、觸覺等接受外界信息,實驗證明,用不同方式識別一件事物所需時間不同(如 圖1-1),以視覺最為有效。電視畫面可以表現心理時空,但必須具象化。這一特性使電視藝術成為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藝術。在電視作品中用形象說話,發揮可視形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㈩ 電影中的術語,影像的概念

影象
影像指拍攝對象在膠片上的正象或負像被攝體通過攝影機鏡頭形成光學圖象,聚焦在攝影機的
膠片的感光膜上通過曝光形成潛影,再經過沖洗在膠片上形成由銀粒或染料組成的被攝體負像經過復制在正片上便得到正象。負像和正象都叫影像。

閱讀全文

與電影影像應該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16好看的電影 瀏覽:316
好看的世界經典歷史電影 瀏覽:150
小丑幾部好看電影 瀏覽:918
男孩的話會成真是什麼電影 瀏覽:444
好看都的電影 瀏覽:467
范明當保姆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00
刑法經典電影有哪些 瀏覽:863
她的生活電影免費 瀏覽:586
失眠電影怎麼不能看 瀏覽:178
感人好看電影推薦豆瓣高分 瀏覽:444
中年免費電影 瀏覽:330
適合情侶看的日漫電影有哪些 瀏覽:396
如何從電腦上下載電影到mp3 瀏覽:524
好看的颶風電影 瀏覽:162
好看的香港變態電影排行榜 瀏覽:519
有什麼電影有五條狗 瀏覽:785
有哪些特別勵志的青春電影 瀏覽:427
電腦下載好的電影如何投射到電視 瀏覽:749
全家人如何自救電影 瀏覽:599
男女租房電影有哪些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