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院里的數字版、膠片版、3D版分別是什麼意思
數字版就是以數字信號記錄畫面,聲音的電影內容,是以一台數字放映機也可以叫投影機放映電影。操作簡單就跟放DVD差不多,開機後就不用管它了, 畫面清晰,明亮但刺眼,對眼睛不好。立體聲效果不如膠片機。
膠片版是以膠卷記錄的畫面,聲音的電影內容,寬度樣子就跟135交卷的一樣,一部100分鍾電影大約不到2700米,大本分5---6本是要以二台膠片放映機人工裝片交替放映,操作需要人工,比較操心,畫面柔和,立體聲效果音是最好的。
3D版就是立體電影,需要戴立體眼鏡看的,現在都是以光學數字製作立體版的。實際應該叫3D版數字電影。
3D版同前二個是不同,是必須戴眼鏡才能看清畫面的,不戴眼鏡看畫面是重影,聲音同數字版電影一樣。
㈡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㈢ 膠卷膠片的區別
在攝影術語里,膠卷與膠片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膠卷又叫膠片、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後固定於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塗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㈣ 膠片又叫什麼
菲林,底片,膠卷,葉片
㈤ 電影膠片的分類
電影膠片有多種分類方式:
按照膠片規格分類,常用的有:
65mm膠片(有時也叫70mm膠片,成本非常高,多見早期的高成本電影以及IMAX影片,15齒孔的IMAX畫質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畫質約12K),
35mm膠片(135膠片,最常見,畫質約6K),
16mm膠片(紀錄片常用,畫質2-4K),
8mm膠片(早期娛樂以及家庭攝影機常用,畫質非常一般)。
按照色彩分類 膠片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黑白膠片:在透明片基上塗布鹵化銀感光劑。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㈥ 電影膠卷和c41膠卷的區別
在攝影術語里,膠卷與膠片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膠卷又叫膠片、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
反差:是指拍攝後的影像的明暗程度與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們用膠卷把被攝物的明暗度正確的反映再底片上,我們則稱其反差為1 ;如底片大於被攝物,則大於1。
我們看圖會明白一些。照片從左到右反差逐漸加大。一般來說反差大可以給人震撼力,但會使其不真實。反差是可以除和膠卷本身有關外,還和沖洗有關。
塗層:
1.保護膜,它的用處是,保護。因為膠卷的感光乳劑很軟,容易劃傷,所以在它上面塗一層保護膜以使它不致受傷。保護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劑其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鹵化銀便是膠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膠是鹵化銀的載體,鹵化銀受光的照射後形成潛影。
(這時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潛影)既鹵化銀中出現了銀原子的顆粒。後期經顯影,就成為我們一般看到的膠片了(就是將形成銀顆粒的點放大)。其實將膠片長時間曝光也有這樣的效果,膠卷頭的顏色就是長時間曝光形成的(沒有經過顯影過程)。
㈦ 影視卡膠卷有什麼用處
影視卡膠卷又俗稱電影膠卷,用於感光和印製,作於記錄。它以色彩分類,有黑白片,彩色片和X射線片,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范圍分可分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一張膠卷由4個塗層組成,分別是1.保護膜,用於保護
2.感光乳劑,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
3.防光暈層。
4.片基。
感光材料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除彩色膠卷外,還可用於科研、醫療、航空和航天等領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
㈧ 老式放映機上面放膠片的叫什麼名字
膠片就是銀鹽感光膠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製作而成。現在一般是指膠卷,也可以指印刷製版中的底片。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邊角一般有一個英文的符號,是菲林的編號,標明該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張,是cmyk的其中一個(或專色號),表示這張菲林是什麼色輸出的,如果沒有,可以看掛網的角度,來辨別是什麼色。
㈨ 我們平常用的膠卷為什麼叫35毫米膠卷為什麼也叫135膠卷
我們知道135相機的膠卷畫幅是寬36x高24mm,算上高度和上下的方型齒孔總高度是35mm。
這種膠捲起源於19世紀末的電影膠卷,後來是德過人把它1924年(左右)用於萊卡相機並形成工業化生產,這就是最初使用35mm膠卷的相機。後來大家就公認把35mm膠卷稱為135膠卷,把用135膠卷的相機稱為135相機。
並非所有的35mm膠片都是135的,還有235,435的膠卷,後面兩種不需要暗盒的,裝片方式也不同
135膠卷的來歷。還得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談起,那時候德國研製出拍攝35毫米電影膠片的「萊卡」照相機後, 35毫米膠卷又叫「萊卡卷」,後來世界各廠生產用於拍攝35毫米膠片的照相機越來越多,「萊卡卷」這個名稱已不能適應了,於是就按膠卷的寬度改為「35毫米膠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後,為了區分35毫米電影膠片和照相機用的35毫米散裝膠卷,在膠卷盒上印有135的代號。這就是120、135膠卷名稱的由來。
㈩ 最早的塑料叫什麼
最早的塑料叫賽璐珞。它是塑料的老祖宗,賽璐珞是英文celluloid的譯音,它有兩個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叫電影膠片。你也許會奇怪,賽璐珞和這兩種東西有什麼關系?但一查歷史還真有點關系。愛好體育的人都知道檯球,過去的檯球大多是有錢階層的娛樂活動,到19世紀,在美國已非常盛行。那時的檯球是用象牙做的,顯得很高雅。但當時非洲的大象不斷減少,美國差不多完全得不到象牙來製作檯球,這可愁壞了檯球製造廠的老闆。於是宣布:誰能發明一種代替象牙做檯球的材料,誰就能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的確有點兒刺激性。1868年,在美國的阿爾邦尼地方有一位叫約翰·海阿特的人,他本是一位印刷工人,但對檯球也很感興趣,於是他決定發明出一種代替象牙製作檯球的材料。他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開始他在木屑里加上天然樹脂蟲膠,使木屑結成塊並搓成球,樣子倒像象牙檯球,但一碰就碎。以後又不知試了多少東西,但都沒有找到一種又硬又不易碎的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他發現做火葯的原料硝化纖維在酒精中溶解後,再將其塗在物體上,乾燥後能形成透明而結實的膜。他就想把這種膜凝結起來做成球,但在試驗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要說海阿特真是個不屈不撓的人,他並不灰心,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探索,終於在1869年發現,當在硝化纖維中加進樟腦時,硝化纖維竟變成了一種柔韌性相當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熱壓下可成為各種形狀的製品,當真可以用來做檯球。他將它命名為賽璐珞。
據說海阿特並沒有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但對他來說這是小事一樁,因為這時他已成了一個大發明家,他准備用自己的發明獲得更多的效益。1872年,他在美國紐瓦克建立了一個生產賽璐珞的工廠
,除用來生產檯球外,還用來做馬車和汽車的風擋及電影膠片,從此開創了塑料工業的先河。1877年,英國也開始用賽璐珞生產假象牙和檯球等塑料製品。後來海阿特又用賽璐珞製造箱子、紐扣、直尺、乒乓球和眼鏡架。
從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塑料層出不窮,現在已經工業化的塑料就有300多種,常用的有60多種,至於用這些塑料生產出的形形色色的產品,那就數都數不清,遍及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
賽璐珞的用途是多種多樣的,遠遠超出了檯球桌的范圍。它能夠在水的沸點溫度下模塑成形;它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被切割、鑽孔或鋸開;它可以是堅硬的團塊,也可以製成柔軟的薄片(可以用來做襯衫領子、兒童玩具等)。更薄和更韌的薄片可以用作膠狀銀化合物的片基,這樣它就成了第一種實用的照相底片。
現在它的最常見的用途就是做乒乓球,其它的用途是在化工,航天,機械,印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