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我的非凡父母》港味十足,像這樣的高品質人文情感大片還有哪些
《我們倆》、《我們天上見》、《我來自紐約》等作品都展現出了人文情感,該電影也展現出不同階層的人的生活。
《我的非凡父母》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TnudwhFk0FPMMuwLg9X6XQ
影片講述擁有一雙明眸的朱芷欣(吳千語 飾),卻有一對失明父母:甘笑紅(惠英紅 飾)、朱國強(吳岱融 飾)。乖巧懂事的她從小便成為父母的「眼睛」,為父母描繪世間的形狀與顏色。隨著女孩青春期的到來,熱愛繪畫並天賦異稟的她渴望到國外攻讀藝術,觀念的沖突、頻繁的爭吵使家庭氣氛降到了冰點。在機會來臨之際,芷欣將會在家庭和夢想之間作何選擇?
2. 有沒有好看的國產電影,類似夜宴、江山美人那種古代的。
好的國產電影實在是太多了,但是大多被廣電禁播了,影迷很不幸無法再影院看到,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 我選幾種推薦給你,雖然您是需要古代的,但是我還是全面的推薦給您。
古代的:《鴻門宴》《見龍卸甲》《英雄》(此片是張藝謀開啟中國大片時代之作)
現實主義: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小武》
劇情,親情,成長:顧長衛的《孔雀》
中國香港:許鞍華的《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杜琪峰的《槍火》
3. 迴光返照的中國香港影壇,也只有這種影片能拿得出手了!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收獲,也不是所有的堅持,都能勝利。
當生活的重壓讓人不得不一次次選擇妥協時,無望的盡頭總是充滿辛酸無奈,可大多數時候,沒有人會選擇輕言放棄。因為, 社會 給每個人賦予的角色定位不止一個,你既屬於獨立的個體,又不得不依附於完整的群體。所以, 有時候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拚命往前沖,而是在拚命往前沖的默默耕耘中,才能稍稍看到希望,至少,這樣不會讓自己輸的太難看。
大概,香港影壇最後的迴光返照,就藏在它們比較擅長的 小眾文藝片 里,比如,這部在 2018年 上映的 《逆流大叔》 。純正的港味,熟悉的粵語,笑中帶淚的劇情中往往透露著最 真實 的生活描述。
沉浮商業 娛樂 片中的 吳鎮宇 ,大概很清楚自己的演員定位,所以,他既會為了錢去拍爛片,但也會為了好的劇本而降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電影。當他選擇比較小眾的《逆流大叔》這部電影時,大概他和觀眾一樣,看到了故事內容中 最貼近的生活展示 ,以及 被生活反復打磨的精神實質。
四個中年男人的生活危機和勵志的 體育 競技巧妙結合,卻將電影的重點放在 個體的自我覺醒 上。這部電影表面看上去是很燃的,可隨著電影人物平淡生活的徐徐展開,再次透過表象深入剖析內容時,卻總是能夠隱約感知到 某種似曾相識的「喪」 。
其實,導演在整體架構上的反其道而行之的 「偽勵志」 主題表達中,讓熒幕外的觀眾和熒幕內的中年大叔們,一起經歷著生活最艱難的困苦。當然, 它並不是在告訴你如何面對生活的苦難,而是讓你明白這種生活的苦難是怎麼也避免不了,只有直視,才能無視。
當孤獨的個體因為某種 情感 需求而凝聚在一起時,晾曬生活瑣碎的同時,總是能不約而同地 在探尋過去美好時光中,認真審視著當下,繼而努力展望著未來 。因為,大家都曾被生活打的遍體鱗傷,所以總會擁有感同身受的 情感 共鳴 。
我想,《逆流大叔》這部電影最好的一點就是,它能夠將熒幕內的人物與熒幕外的觀眾,利用真實生活的感悟巧妙地連接起來,這樣,既能看到生活的苦,也流露著生活的甜。最終,在大家 情感 渾然一體中,慢慢回歸到最初的自己,畢竟, 生活就是生下來努力活著,丟什麼也別把自己丟了。
這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所有人的群戲,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一感受。
雖然,電影宣傳初期是以吳鎮宇飾演的陳龍作為第一男主的,但在我看來,當緩緩鋪開各種生活瑣碎的展示後,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地完成獨自的表演,因為, 這不僅僅只是藝術性的探討,它更是一種現實性的影射。
在電影最開始,三個大叔帶著一個年輕人在車上討論著公司裁員的事情 ,而他們部門的人正在公司門口進行著罷工。三個中年大叔迫於生活壓力,抱怨只能是嘴上的事情,行動上卻並不敢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在我看來,這不是聽天由命的怯懦,而是因為, 步入中年 後每個作出的決定,都有可能關聯著自己身後很多人的生存問題。所以, 這不是單項選擇題,而是多項選擇題 ,電影故事也就在他們如何應對裁員危機中慢慢展開。
組建龍舟隊的初衷是為了能夠給公司爭臉面,然後保住自己的職業,但在後期的故事發展中, 作為 體育 賽事的龍舟,卻悄然地轉變成為一種面對生活困苦發泄的跳板 。
電影在比賽訓練間隙穿插進了以陳龍、黃淑儀、泰哥和威廉四人的私生活展示,而面對家庭危機帶來的 情感 轉變,以及在逃避與猶豫中每個人對於 自我的迷失和懷疑 ,都讓整部電影處在了某種 壓抑 的氛圍渲染中,雖然,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橋段在用喜劇元素作為點綴。
如果說, 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那麼在我看來,《逆流大叔》這部電影雖然在形式上可以歸為悲劇的行列,但呈現出的故事內容,卻並不是將有價值的東西給毀滅,而是在支離破碎的生活細節展示中,一點一點地 重新拼湊 著每個人認清現實後所緊緊擁抱著的有價值的東西。
大齡單身男陳龍,一直照顧著女鄰居和她的女兒,而愛慕的話卻從來沒有敢說出口,直到女鄰居最後還是選擇和前男友結婚,他也只能默默做一個證婚人的陪襯。
電影在這里跳脫出皆大歡喜的俗套故事,直接呈現著真實生活的殘酷一面,這種赤裸裸的 現實諷刺 ,卻顯得 無比真實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許多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做著一些看似徒勞無功的事情,可樂此不疲的背後,卻暗藏著一種 渴望擁有溫暖 情感 的強烈意願 。
作為觀眾,我看到從陳龍身上折射出的,並不是無奈,而是認清現實之後的 淡然 。雖然,修補低落情緒是需要時間的,但至少他能夠在此刻 正視自己的付出以及正視自己得到的結局 。
電影里,四個大叔擁有著同樣的 情感 遭遇, 陳龍 面對愛情的 猶豫不決 , 黃淑儀 面對親情的 敏感逃避 , 威廉 面對夢想的 左右為難 , 泰哥 面對家庭的 掙扎徘徊 ,都讓原本擁有過年少輕狂的中年人,開始一次次的做著不知所謂的 妥協 。
在重塑自我不得的情況下,放縱或是麻木大概會成為他們最終的選擇。所以,電影並沒有具體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利用龍舟這種必須依靠團隊協助才能完成的 體育 比賽,慢慢的讓陷入生活泥沼的大叔們,好好晾曬著 自我需求 。給你方法不如讓你自己領悟,畢竟, 不是每一個生活問題都會有標准答案 ,所以,導演在電影中給了很多 開放性的提示 。
喪中帶燃,苦中作樂 ,電影里的生活延伸到了現實中的生活,努力的過程也就成為了一個追求自我的過程。成不成功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生活雖艱難,可總得去正視 ,這至少能夠表明你不輕言放棄的態度, 態度比結果更重要。
有很多影評人會批評這部電影的格局太小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才是 最自然和舒服的生活展示 。
撇去人為臆造的戲劇沖突,將生活瑣碎的呈現作為電影的重點,然後,借用「中年危機」這一話題作為與觀眾的 情感 共鳴,慢慢勾勒出一幅真實且觸動的 中年生活眾生相 ,而 千瘡百孔的生活背後,是嘗試著找回自我的 社會 定位。
《逆流大叔》總是會讓我不自覺的想到 《桃姐》 或是 《歲月神偷》 這兩部電影,雖然這三部電影的立足點存在差異,但是,它們傳遞出的核心價值卻是相似的, 那就是在看清生活本質和在找回自我的同時,仍舊學會熱愛生活 ,我想,這也正是對於日漸衰落的 香港影壇 的某種側面的 隱喻 。
此時的 香港已然進入了「中年時期」 ,港片的復甦,似乎總是想要寄託在那些年過半百的香港老演員身上。於是,青黃不接的影壇,除了不思進取之外,就是站在當下的十字路口,對於自我嚴重的迷茫與不自知,所以,《逆流大叔》這部電影也就成為了一種 善意的提醒 。
重新認識自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努力總比頹廢要好。
電影里數次提到的「 獅子山下精神 」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的符號,它是曾經香港經濟騰飛的驅動力,也是一代代普通民眾奮斗拼搏的進取精神,這就像曾經的香港電影一樣,從無到有,從低潮到輝煌,所有人都在堅定著最初的自我信念,在變化中尋求發展之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也應該有一代人的擔當。
電影最後,中年大叔們劃著龍舟重新回到起點,而每個人的生活還是會存在各種麻煩的事情,可無論如何,生活總得繼續。我想, 真正的熱愛生活,是看清楚生活本質後依舊努力著 。
導演利用這些中年大叔笑著劃龍舟作為結尾,也算是一種誠懇的期盼, 無論是中國香港人還是中國香港電影,都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 類似於媽媽再愛我一次的電影有哪些
搭錯車、我的父親母親、父親、九香、暖春、歸來、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等等,都是類似這類題材的電影。
5. 桃姐的真實原型是誰
電影《桃姐》桃姐的原型是鍾春桃。這部電影是以鍾春桃真人真事拍攝的電影,講述了一位生長在大家庭的少爺羅傑,與自幼照顧他長大的家佣桃姐之間發生的一段特殊的母子情。
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為習慣。桃姐有一天像往常一樣買菜做飯,回家卻昏迷在地,之後羅傑不得已送桃姐去適合的老人院,羅傑工作之餘便會去照顧桃姐,並且主動承擔起贍養桃姐的義務,兩人的關系漸漸變得像母子。
原型鍾春桃(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貧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養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殺,養母沒有能力再照顧桃姐,輾轉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當家佣。自十三歲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6. 桃姐劉德華的原型
桃姐(葉德嫻飾)是有原型的,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桃姐的真實名字就叫做鍾春桃,羅傑(劉德華飾)的原型是香港著名電影人李恩霖,他後來還寫了一本書叫《桃姐與我》。
現實中的鍾春桃是一名孤兒,從小被寄養給澳門一個家庭。十三歲那年,她被養母託付給了李恩霖的祖母,並被帶到香港成為李家的傭人,桃姐從十幾歲一直做到70多歲,一輩子未婚。
桃姐洗衣、晾曬、擦洗,用瓦鍋煮飯,煲老火湯,隔天煮花膠、鮑魚、海參,將羅傑照料得無微不至。
桃姐受涼之後,突然中風,幸虧被回家的羅傑及時送往醫院。
在醫院醒來的桃姐,給羅傑的媽媽打了一個電話,認為自己沒辦法繼續照顧羅傑了,要辭工,也不想給他添麻煩,然後住進養老院。
她小心翼翼地問羅傑,住養老院要花多少錢,羅傑跟她說,住養老院的錢就不用她操心了。
為什麼羅傑想要為桃姐養老?
因為桃姐有很好的分寸感。
雖然在羅傑家做了一輩子女傭,但是桃姐並沒有居功自傲,在知道自己的身體不能繼續工作以後,就主動提出去住養老院。
試想如果桃姐倚老賣老,羅傑很大可能也會幫她養老,但是自己要來的跟別人主動給的能一樣嗎?羅傑可能把桃姐放養老院後,就不管了,也就沒有後面羅傑一次次去養老院主動探望的溫情故事了。
沒有人喜歡沒有分寸感、喜歡貪小便宜的人。
養老院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充滿暮年氣息的地方,老人們無所事事,護工們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任務。
剛去養老院的時候,桃姐是抗拒的,她捏著鼻子上廁所,打不開自己並不想融入那些老人之中,直到羅傑的一次次探望,讓她覺得自己還是有人掛念的,心才慢慢打開,有了期盼。
7. 劉德華修空調是什麼電影
劉德華修空調是電影《桃姐》,劇中劉德華飾演的羅傑是電影製片人。有一次與銀行談業務時因穿著與空調維修工人相似,被前台認為是維修工,直到拿出自己的名片後才化解誤會。該影片是一部文藝電影,講述出生於大家庭的羅傑與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之間的故事。
桃姐是照顧了羅傑家數十年的傭人,也是她將羅傑撫養成人,兩人關系勝似親人。有一日桃姐照常買菜回家做飯煲湯,等待羅傑回家吃飯。在看著窗外的景色打發時間時,竟然昏迷在地,等桃姐醒來時人已在醫院,被告知是中風了。
一邊的手臂已經不能活動,要通過物理治療才能恢復。羅傑雖然工作繁多但一直在為桃姐找合適的養老院。在桃姐搬去養老院後還多次探望,兩人談著家常宛如母子。羅傑還特意帶著姚姐參加電影首映禮,見到眾多電影明星的桃姐感嘆自己此生已無憾了。
8. 電影《桃姐》的幾個問題
1、桃姐是個很挑剔做事很嚴謹的老僕人,尤其是對下廚這方面的事情就看得出來,華仔媽媽是因為從小有錢人家的孩子沒怎麼做過家務,自己親自做的希望桃姐表揚一下。桃姐說了實話,華仔媽媽自然就覺得尷尬了。
2、秦海璐的遭遇其實和桃姐差不多的,很相似的兩個角色,都是獨身一人,交代了雖然時代背景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人物的命運都一樣。
3、桃姐是個很挑剔的老人,一定要親自去選擇做菜的材料,也說明了桃姐對華仔的愛,當做了自己的孩子。小販是因為覺得桃姐這個人很事很麻煩,經常這樣,就把她當著一個玩笑來對待了。
4、只是華仔這個人的著裝上的朴實,不張揚的外表,看著就像一個普通工人,是這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故事,所以就交代在了現在的劇情中(這是真實事件改編,片頭有說明)。
5.華仔是一個經常出差工作很忙的人,還沒准備好結婚,劇情中好多場戲都在說他關於工作的事情(徐克公司談判,黃秋生的養老院,桃姐公園散步等等都有說關於工作上的事)。
《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藝電影,由香港許鞍華執導,葉德嫻、劉德華、王馥荔、秦海璐和黃秋生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女主角獲得該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
電影是以人命名的電影,講述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佣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
(8)桃姐和什麼電影相似擴展閱讀:
鍾春桃(電影《桃姐》主人公原型)
鍾春桃(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貧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養。養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殺,養母沒有能力再照顧桃姐,輾轉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當家佣。自十三歲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2012年劉德華以鍾春桃真人真事投拍電影《桃姐》,該影片於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在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禮上,《桃姐》包攬三項大獎。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國大陸上映。2012年,一舉獲得第31屆香港金像獎5項大獎。
9. 介紹幾部如桃姐類的電影
個人很喜歡桃姐,很感人又溫馨,建議你看看一部外國片《無法觸及》,很不錯,還有感人又溫馨的電影像韓國的《奶奶強盜團也不錯》,最近重新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贖》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