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這么繁榮
其實香港電影六七十年代開始崛起,據一些新聞評論員說是因為六七暴動,殖民地政府發現對青年人的照顧不足,他們沒有向上發展、賺錢的機會,所以殖民地政府就開始大肆發展娛樂電影、電視、歌唱等事業,將青少年的聰明才智引向娛樂事業,希望他們不要再在香港鬧事,後來香港曾經一度有3個電視台,後來變成兩個,經過十幾年的沉澱,當然為香港電影輸送了很多很好的演員,如周星馳啊,周潤發等等,都是拍電視劇出來的。
總的來說娛樂事業養活了一班當時的青少年人吧,讓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導演啊、武術指導、編劇等賺到大錢了。。。
當然也跟當年的科技有關,當年沒有VCD\DVD,頂多隻有錄音帶,不可能大規模盜版,大家看電影只能跑去電影院看,當然繁榮啦,但是後來盜版橫行,甚至有網路免費下載,觀看,很嚴重打擊了香港的電影業
雖然香港電影業後來也有跟網路合作、甚至有唱片公司也跟網路合作,推出付費下載歌曲啊,付費看電影,但是他們說所賺得的利潤不如以前電影院看電影的利潤。
而且隨著大陸與香港經濟越來越密切,很多香港演員、編劇等都跑到大陸拍電影電視劇,甚至有訪談節目說在北京做一個三線的歌手,可能在酒吧唱唱歌,都比在香港做當紅一線明星的收入多,所以很多香港電影、電視劇的人才都跑去大陸發展了。。。
B. 香港為什麼這么發達。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香港電影都很發達了,為什麼那個年代大陸電影就不行呢
香港沒有什麼實體經濟卻能發展起來,完全靠的是大陸,當時大陸對外經濟貿易走的是香港,所以發展快經濟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電影是文化產品,是上層建築。當你每天都在為吃飽飯吃好飯奔波的時候,會去想怎麼拍好電影看電影?而香港有經濟基礎,整個文化市場也比較自由,電影發展好不意外。
撇開時代背景,撇開經濟活動談文化,這不是耍流氓嗎
C. 80年代的港片為什麼會那麼經典
因為在8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還方興未艾,一批懷揣著藝術追求的年輕導演投入電影行業,進行大膽、驚艷的藝術嘗試,也是因為80年代是屬於成龍和洪金寶的功夫片年代。
D.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何群星雲集
八九十年代可以算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了,那時候經濟好,人們樂於看電影、拍電影,而且一大批像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這樣有才華的導演,包括王晶這樣的鬼才。對演員的需求當然超大,會不會演戲的都沒關系,不會演戲,做個花瓶也成。
如果當年這些片子能在全國上映,國內的電影院也不會那麼冷清了,不過,有不少片子還是能在國內電影院看到的,當然比香港晚了好多。
而再看現在的香港電影,走的還是90年代初的套路,沒什麼變化,人們看得少了,電影不賺錢了,對演員的需求小了,自然不象那時候有那麼多明星了。
E. 為什麼80-9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很敬業,而且明星雲集,各類影片百花齊放。但是當時香港影業就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拍片一窩蜂的形式,什麼類型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導致這類電影最後完全被拍爛了,而觀眾也審美疲勞了,所以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拍下去,短短10年的時間,讓香港電影的所有類型片都逐漸沒落了,而且後期的演員素質不高,影星後繼無人,全靠一些老電影人在撐場面,可是畢竟他們都老了,也後繼無力了。再加上日韓泰電影的崛起,所以香港電影就逐漸沒落了。至於歌星,這么多年,香港出過多少紅遍東南亞的歌星?很少很少,因為現在的造星機制越來越脫離正規的渠道,那時候的歌星都是通過努力敬業及實力出位的,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全力包裝和力挺,歌手本身的拚命發展造就了那個時代的紅火,實力唱將和偶像明星多如毛,詞曲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歌壇大腕,可是還是一句話,後繼無人,現今的所謂歌星有幾個實力派的,哪怕是稍微有些偶像條件的也大多是出點名就開始耍大牌了,根本沒有那時候歌手的辛勤與努力,而隨著那些詞曲作者的老去和逝去,再也沒有人能寫出讓人感覺特別棒的好歌了。
F. 香港電影為什麼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都這么發達,為啥大陸那個年代就不行呢
主要是因為大陸那時候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比較僵化,還沒有解放思想,而且相對於外界來說較封閉,因此那是我的電影不如香港繁榮
G. 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很多低俗電影為什麼被內地人熱烈追捧
低俗文化歷來擁有最廣大的市場。
H. 為什麼上個世界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發展很好
那時候正是做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經濟發展最好的時候,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需求,產生了一大批比較年輕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比如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成龍等等,而且經過六七十年代的影視業的發展,在東南亞也擁有大批的影迷。又因為香港當時是中國內地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港片流入內地豐富了內地觀眾的文化生活,又促進了港片的大量生產。而那時不僅港人的生活節奏快,內地人的生活節奏也逐漸在加快,港片的多種類型也基本適應了這樣的節奏。很多港片的拍攝時間很短,甚至沒有詳細的劇本就能拍攝。道具、場景有些是現成的,相應地投資也不大,所以港片的生產節奏也很快,基本上是三到五個月就能完成拍攝並上映,同時還發行錄像帶、光碟等向東南亞、歐美華人聚居區以及內地出售。而當時的內地電影市場正處於蕭條期向市場化過渡、轉型的時期,國產片中的爛片太多,不如開個錄像廳放港台電影的錄像賺錢,所以也推動了港片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粗製濫造的電影沒有市場了,內地也開始實行電影院線的方式來市場化運作電影製作,香港電影界開始與內地的電影廠、公司合作拍片,港片的生產就不如八九十年代了。
I. 為何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經久不衰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在如今的電影界之中依舊享有盛名,這么多年時間的發展也讓它一直保持經久不衰的狀態,在這樣子的狀態背後其實是具有著大量導演、演員的不斷支撐與貢獻所達到的。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其實是處於一種黃金時期的發展狀態之下,因此在這個時代之下也產出了大量優質的電影影視作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香港人對於影視產業的支持與鼓勵也讓這個時代下的香港電影作品有著不一樣的發展,一直到如今的娛樂圈市場依舊保持經久不衰的狀態。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能夠獲得如此良好的發展狀態,主要在於導演、演員、社會背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1、導演的指導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下,新藝城影業公司異軍突起也培養出大量的優秀導演,其中的吳宇森、徐克、林嶺東等人紛紛進軍電影界,在電影作品的拍攝和製作上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正是以上的三大重要因素成功的讓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走上國際舞台,在這之後的香港電影開始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而八九十年度的香港電影也成為了如今的經典之作。
J. 80-90年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群星薈萃。幾乎沒有大陸的電影,那時候大陸在幹嘛
其實香港電影是自70年代開始才蓬勃發展的,這跟當年香港67暴動有關,簡單來說,香港在1967年發生過暴動,社會嚴重動盪,然後當年殖民地政府設獨立調查組,調查為何會發生這么嚴重的事情,結論就是年輕人缺乏發展機會,再說白一點就是精力沒地方發揮,而且缺乏賺錢、向上流動的機會。
所以70年代開始,殖民地政府大力發展香港的影視娛樂事業,青少年不是很有腦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沒地方發揮嗎?好,就給他們做編劇,把奇謀妙計都發揮到編劇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員啊、服裝、道具等等,總之給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發揮精力,並且可以賺大錢的。而且當年TVB也在1967年開業,隨後也有其他免費電視台開業,電視機也逐漸普及,演員、編劇等需求挺多的,而因為那些人長年參與電視劇製作,為電影製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吧,至少你要在電視劇裡面積累台前幕後的經驗,你在電影上才有好的發展吧。
當時香港電影題材比較開放五花八門,他們連英女王、美國總統都拿來惡搞,具體請參見 最佳拍檔
而80-90年代其實大陸也有很多電影,題材也很豐富,不過畢竟是發展中國家,電視機90年代才開始普及,而電視台也不像現在這么多,就更談不上拍電視劇,電視劇少,那麼電影的人才也接著少,其實很多電影人一般都是從電視劇積累經驗然後再到電影的。。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經濟起飛,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製作膾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總之有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