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
信仰能改變什麼
文/夢里詩書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為引誇張的布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跡,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著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勛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為荒誕,但梅爾·吉布森卻以此為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為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就前段鋪墊來說,電影為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冗長,但隨著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沖繩時看著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為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著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為人如坐針氈感受著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真實的奇跡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為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著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布森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范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
Ⅱ 《血戰鋼鋸嶺》評價如此高是因為什麼
《血戰鋼鋸嶺》的評價之所以高,是因為《血戰鋼鋸嶺》用毫無保留的手段,真實還原了沖繩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
劇中呼嘯而過的子彈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焦土上橫屍遍野,《血戰鋼鋸嶺》中對於戰爭如何血腥與殘酷的展現,以及戰斗規模的宏大,都是在同類題材影片中少見的。影片和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一樣,不僅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更有無法割捨的親情、浪漫忠貞的愛情和堅忍篤定的信念。
(2)為什麼喜歡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飾)不願意在前線舉槍射殺任何一個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著其他戰士們的排擠。盡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
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沖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跡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
Ⅲ 如何評價電影《血戰鋼鋸嶺》
觀影後一直縈繞在腦海中的一絲困擾在看完93航班的一個鏡頭時突然清晰起來。
那個困擾就是,在鋼鋸嶺片末,戰友們在完全和他們所信仰的對立面的感召下,奮勇殺敵,殺戮場面有了詭異的崇高感,恰恰與主角的信仰背道而馳。同樣有詭異的崇高感的日本軍人的切腹。我不相信是因為梅爾吉普森是想諷刺,就前半段的敘事和鋪墊來看,他當年的犀利和憤怒已經不在了。我喜歡他早期那部:《啟示》。
我覺得這部電影中對主題內核的討論,連梅爾吉普森自己都處於矛盾中。這才是致命傷。這個搖擺直接削弱了電影的力量。
很多人把這個電影類比sully。不認同。sully我要和flight里的丹澤爾華盛頓比。如果比,我看可能會和《細細的紅線》比。南太平洋,拔碉堡,殘酷,細膩。
我非常喜歡《細細的紅線》,多位重量級的男演員奉獻了即使是幾個鏡頭都飽含深意和探討價值的角色塑造。
人是靈魂,是故事的心。
所以我喜歡《美麗人生》多過《辛德勒的名單》,我喜歡《黑鷹墜落》多過《拯救大兵瑞恩》,喜歡《風語者》多過《戰馬》,喜歡《戰爭之王》多過《狂怒》,喜歡《太陽眼淚》多過《特種部隊》,喜歡《美國狙擊手》多過《兵臨城下》。
《鋼鋸嶺》顯然也很重視人性刻畫——戰爭場面就不說了,肯定不是最暴烈的——但是淺了。男配角們平板了些,男主角又有點用力。女主不錯,像更美國一點的kk,然而她和老爹的戲份戛然而止´・ᴗ・`另, 前半段的配樂贊贊的。
哦對,93航班的那個鏡頭,是在被劫持的飛機上,劫機人和將死的美國民眾在白熱化之際,同時念起了格各自宗教的經文。這種點睛之筆,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