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什麼人喜歡邵氏電影知乎

什麼人喜歡邵氏電影知乎

發布時間:2023-01-13 09:49:54

『壹』 為何以前邵氏出品的電影尺度特別大

謝邀,這個問題上面,我們首先來看看「邵氏」是哪一群人,然後逐步分析拍得電影的特別之處。

「邵氏」是以香港 娛樂 大亨邵逸夫為主的一個姓氏,其發展在過去1925年上海天一製片廠開始的時候,邵醉翁就看好電影業的發展,隨後一家家族獨立電影公司開始興起,名叫「邵氏電影」;一直到現在,香港的電影幾乎都是邵氏為出品方,而許多我們熟悉的香港明星都拍過邵氏電影,不得不說,邵氏影業之前在香港算是電影行業的傳奇。

邵氏電影發展至今,拍過不少經典影片,但是裡面不論是打鬥還是演技,都是非常大的尺度,這其實是當時 社會 發展的因素造成的,畢竟邵氏電影發展時期香港正處於一個混亂時代,那時候的香港黑道四起,幾乎我們看過的每一部邵氏影片都有真正的黑 社會 人物,就拿我們之前最為熟悉的《古惑仔》系列影片來說,裡面的人物就有道上的人,但不得不說《古惑仔》影片算是經典,之後不再有那麼好看的影片了。

以前的邵氏電影,之所以讓我們造成視覺與心靈上的沖擊,在於拍攝影片尺度大,打鬥戲,警匪,動作完全都是實打實的,這其實是那個時候的香港混亂導致的,不得不說也是邵氏電影發展越來越好的一個時代。

香港包括香港島,新界,九龍三個地區,1997年回歸之前是由英國管轄,從很多電影中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比如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成龍扮演的角色就是英國皇家警察。當時香港島歸英國管轄,新界和九龍屬於英租界,管理比較混亂,黑幫猖獗。

英國對香港的管轄並不徹底。而且一些黑幫為了洗黑錢通常採用拍電影的方式。他們通常拍攝情色片,警匪片,黑幫片。為了吸引眼球。拍攝尺度大得很。有時候都真槍實彈的上,而且也沒有特別嚴格的審查制度,電影拍攝基本沒有審核。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1985年停產,共生產了1200多部電影。

1958年到1965年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產量較小;

1966年以後以武俠片為主,最多時年產量達到四十部左右;

大約在1975年以後,嘗試過間諜片、科幻片、黑幫片、賭片、奇案片等各種類型;

1985年正式停產。

1973年因李小龍逝世,動作片一時遇冷,這一時期邵氏出產過一批尺度較大的影片,主要是李翰祥的風月片和呂奇的艷情片。最大尺度也就基本限於女性裸體。這一時期香港電影還沒有分級,1989年以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三級片。

1.當時的電影監管不嚴,帶血腥暴力的電影可以通過審核,甚至由於視覺原因還比較賣座。

2.當時香港影視圈受黑道控制,黑道顧名思義,就是血腥暴力色情的代名詞,按照黑道要求拍出的電影,理所當然的帶著這些因素。

3. 社會 風氣比較開放,香港本身受歐 美文 化影響,對於審美可能更重一些。

這點是我淺薄的看法,不足之處,還請指點。 我是小閑,喜歡我就關注下我吧!

邵氏電影作為早年電影界的一塊金字招牌,更是代表著一個電影王國,而邵氏電影的大尺度與邵氏四傑的為人作風以及當時香港的大環境背景息息相關!

邵氏兄弟四人都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在邵氏創業初期,兄弟四人,老大邵仁傑負責執導,老二邵仁櫪任會計,負責一切賬務的周轉,老三邵仁枚和老四邵逸夫負責發行,從公司的運營和電影產品的製作四人通力合作,同時他們自己還做電影的編劇和攝影,一切收入全部納入自己家族,而他們對於當時市場的需求極其敏感,懂得迎合時代和觀眾的需求!

到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主攬製片業務,當時的香港在英國人的管制下思想逐漸開化,而大尺度的電影正好迎合了當時觀眾的內心慾望,邵氏抓住了這個機會風月片一出賺的盆滿缽滿,而當時的電影在沒有特效的年代又顯得真實更令觀眾嚮往,於是邵氏無論是劇情片,還是武俠片風格都是以觀眾和票房為前提,而大尺度出現在邵氏電影中更是變得平淡無奇了!

有需求,自然就會有人做出來!

因為香港是靠黑幫電影和艷情片起家的,香港大多數五六十歲的人都演過艷情片

管的松,現在要是不加管控,尺度更大。誰不是希望大尺度啊,至少我喜歡

那年代本身就是動盪的年代,黑惡勢力是很強大的,都是有可能拿著槍拍戲的而且潛規則水很深

『貳』 堪稱東方好萊塢,邵氏電影有多強

我個人覺得邵氏電影真的是非常的強的,他就像是我們東方的一部好萊塢支撐了我們東方的一個電影的發展。

『叄』 邵氏電影當年為什麼那麼厲害只因下面四位大師級導演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對於港片影迷來說,曾經的邵氏電影經典跌出。邵氏電影能夠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占據重要地位,還要依靠旗下的四大導演,他們才是邵氏電影的中流砥柱。

1、李翰祥

李翰祥是幾位導演中最早加盟邵氏的,1956年加盟邵氏的時候,邵逸夫還不是當家掌門人,李翰祥當時力主拍攝古裝彩色黃梅調歌唱片《貂蟬》,算是開創了黃梅調電影,並且獲得了好的口碑和票房。後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片都是獲獎無數。

李翰祥除了開創黃梅調電影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宮闈片、歷史片,代表作品是《傾國傾城》系列。

相信大家都看過張國榮和王祖賢的《倩女幽魂》,不過徐克和程小東翻拍的是李翰祥導演1960年的作品《倩女幽魂》。

中間有一段時間,李翰祥曾經出走邵氏,自組公司,成立國聯電影公司,只可惜因為各種因素沒有繼續支撐下去,最終又於1972年重回邵氏,拍攝《大軍閥》捧紅了冷麵笑匠許冠文。

八九十年代李翰祥和內地合作緊密,憑借《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讓梁家輝成為香港金像獎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李翰祥被學者稱作港台影壇風雲第一人,他的電影在美學上面造詣非常高,而且也都取得了高票房,遺憾的是,這位大師與1996年辭世。

2、胡金銓

香港電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式武俠片就是胡金銓大師執導的《大醉俠》,開創了新式武俠時代。胡金銓於1958年加盟邵氏電影公司,剛開始從演員、編劇和助理導演做起,做過李翰祥的副導演,協助完成《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玉堂春》的拍攝。

1965年獨立執導拍攝《大醉俠》後,離開了邵氏,遠赴台灣省,加盟聯邦影業公司。當年胡金銓和張徹並稱武俠片的絕代雙驕,假設他一直背靠邵氏這顆大樹的話,勢必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優秀作品。

1967年胡金銓拍攝了《龍門客棧》,無論是服裝、場景、動作都非常考究,是一部難得的佳片。徐克翻拍的《新龍門客棧》就有許多胡大師的影子在裡面。

1970年又拍攝了《俠女》,並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高技術獎,第一次使得中國武俠片揚名海外,後來的李安也不過如此吧!胡金銓拍攝影片就兩個字認真,許多金主和電影公司不能忍受他延期,不能忍受他消耗資金大。連張徹曾經都說:胡金銓如果晚生幾十年,可以在大陸拍片,又或者有外國的資金支持,其成就應不止此。

後來又拍攝了《靈山劍影》《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天下第一》等片,最後一部影片是《畫皮之陰陽法王》,由王祖賢、鄭少秋主演。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執導的《笑傲江湖》原本胡金銓也有份參與的,無奈後來兩人意見不合,最終沒有完成就退出了,不過我們看到片子對於服飾的考究以及站位布景,就可以看出出自胡金銓。

1997年的胡金銓因病去世,去世前准備數年的《華工血淚史》也沒有拍攝,不得不說成為了一大遺憾。

3、張徹

張徹出生一個軍閥家庭,和蔣經國關系也比較好,曾經軍階達到上校,中國台灣省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就是他執導的。張徹於1957年到香港,剛開始只是寫寫影評,編導一些影片,直到1962年才正式加盟邵氏。

真正使他揚名的還是1967年的《獨臂刀》,這是首部過百萬票房電影,遂江湖人稱張百萬。真正算起來的話,張徹才是暴力美學的始祖,後來的集大成者吳宇森就是學藝於他。張徹電影最注重男性陽剛之氣,壯男裸胸露肉,動作硬橋硬馬,這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招牌。

張徹手底下弟子眾多,前有王羽、羅烈,中有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李修賢,後又郭追、羅莽等人。再加上劉家良和唐佳兩大武術指導,猶如如虎添翼,將暴力美學推向巔峰。

張徹被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創造過太多經典,前有《獨臂刀》系列,後有《刺馬》《十三太保》《報仇》《馬永貞》《五虎將》等片,那個年代張徹的張家班就是一個活招牌,就是票房的保障。後來眾位弟子為了紀念他從藝40周年,組織拍攝了《義膽群英》。星爺也得以參與,並且在恩師李修賢的引薦下得以和張徹見面。

2002年的時候,張徹因病去世,膝下無子,眾弟子幫忙操辦葬禮,以姜大衛和李修賢最為孝順,最後由王羽、吳宇森、楚原、許冠文、馬逢圖、石琪、黃沾、蔡瀾為其扶靈,送他最後一程。

4、楚原

張徹號稱張百萬,楚原則號稱楚千萬。楚原出身電影世家,於1971年加盟邵氏,執導的《愛奴》是開啟了奇情武俠片,1973年執導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票房冠軍,打敗了當時風頭正盛的李小龍。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不過楚原最為人稱道的是古龍武俠片,當時圈內還廣為流傳一句話:沒演過楚原武俠電影的,不算電影演員。狄龍、爾冬升都是他電影中的常客,通常楚原執導的影片布景極其講究,經常是金碧輝煌,力求打造一個如詩如畫的藝術世界。

80年代後期邵氏電影江湖日下,重心轉移到電視上面,楚原則急流勇退,由大導演成為一名配角演員,如此心胸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在片場的生活,他只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演好自己的戲份,後來更是加盟TVB,出演了許多劇集,諸如《西遊記》的如來佛祖、《尋秦記》第一集中古天樂的上司王sir、《陀槍師姐》中程峰的父親等等。

楚原雖然不再執導,他卻用另一種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你可以說他是江郎才盡,你也可以說他是喜歡演戲,不管怎麼說,他都值得我們尊敬!

當年邵氏四大導演,如今只剩下楚原一人,目前老爺子身體也大不如從前,記憶力也不斷退化,祝願他永遠身體健康,同時也祝願另外三位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肆』 香港邵氏系列電影,大家究竟喜歡哪些電影

邵氏電影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頂樑柱,在70-90年代時拍攝了很多好看的電影,邵氏電影廣告語就是《邵氏電影、必屬佳片》,可見這個名氣不小,正如以上說的,邵氏電影不管恐怖片還是武俠片都是很有劇情的,看起來感覺你最後才能猜到結局,邵氏電影小編基本上都看過,下面給大家介紹幾部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而且還是最好看的電影。

1、《五毒》是由張徹執導的動作片。由江生、羅莽、孫建、鹿峰等參演。

故事講述了:劊子手袁德泰(王羽 飾)手段高強,金刀斬過,人犯尤不知死。徒弟二五(錢小豪 飾)與公差等每每看得五體投地。是日,袁德泰斬殺悍匪「鬼八仙」團伙三名成員,幾近完成千人斬記錄。鬼八仙頭目朱七被擒,依法亦當斬,行刑前夜,鍾馗之妹(王小鳳 飾)拜訪袁德泰,請托其失手,以延長朱七痛苦,袁德泰畏懼惡鬼尋仇,將這差事交給二五。行刑時,鬼八仙最後一人——玉殘花(王祖賢 飾)伺機營救無果,卻決心向袁德泰一家尋仇。當夜,二五被朱七鬼魂附體,幸而袁德泰身手敏捷躲過一劫,袁德泰之女巧銀(陳法蓉 飾)為二五驅魔不表。不久,袁德泰自感殺孽深重,轉行開酒鋪謀生,玉殘花混入袁家尋仇,某日鍾馗(午馬 飾)拜訪袁家,拆穿了玉殘花真實身份。

『伍』 邵氏電影有哪些影片值得一看

自從看了幾部邵式的電影,最愛的還是武打片,當然風月片也不錯。武打片這一類型,可以和美國的西部片並列,各有特色的。這里就推薦幾部個人喜歡的。

《大上海1937》:張徹執導,徐小健、杜玉明等主演的動作片。背景是抗日時期的上海。在抗日時期民族危難的關頭,幾個黑 社會 的頭子表現差強人意不是逃避就是投降。上海三大亨的弟子們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基於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斗爭。 杜門弟子林懷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了民眾自發形成的抗日地下組織。他們在廣泛的愛國青年的幫助下,殺漢奸,殺鬼子。林懷部與小刀楊藩齊心協力,與漢奸及其手下展開斗爭。

徐小健、董志華兩位小生表演可圈可點,應該是那個時代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不過後來好像也沒看到太多的作品。杜玉明倒是參演了很多電視劇,參演壞人很傳神。

《五毒 》 : 由張徹導演的古裝功夫片,演員包括郭追 ,孫建 ,江生 等,於1978上映。

五毒門是江湖上一惡名遠揚的門派,老掌門有感本門惡事作盡,命關門弟子楊得清理本門門戶,並尋找其師叔的寶藏。楊得喬裝成乞兒,打探到一座縣城,巧遇隱姓埋名的師叔老夫子一家遭人滅門,兇手正是大師兄與二師兄。雖然本縣何捕頭憑習練蛤蟆功的五師兄助拳將大師兄拿獲,但縣令與二師兄勾結反將五師兄下獄害死。三師兄時常蒙面夜會二師兄,掌控全局於幕後。 楊得發現何捕頭即四師兄後向對方亮明身份,兩人決定合力清除大師兄二師兄。暗處的三師兄決定出手了。

這部電影可比外國的cult片或B級片,風格詭異,血腥殘忍。喜歡這種類型的觀眾應該覺得好看。

《西安殺戮》:張徹導演,主演董志華,陳繼銘,翻拍自《五毒》。1924年,中國正處在軍閥割據之時,偵緝隊長馬騰雲與黑道公子曲大通勾結,為奪取財寶,指使流氓湯占魁殺掉相好小翠,並假意派隊副何遠新尋找線索。

一次義演中,何遠新結識了京劇武生傅天豪。兩人談及此案,懷疑起曲大通,傅前去打探曲家。曲心知不妙,想讓湯躲避,不料湯在客棧被何遠新抓獲。經六萬證實,鐲子是從湯身上竊得的。馬騰雲見勢不妙,就借故將何遠新調離西安數日,同時又設圈套,買通偵緝隊員和六萬,誣陷手鐲是從傅天豪身上扒來的。

傅被捕後受刑慘死,何遠新回來得知一切,十分震驚。面對腐敗的官場、欺壓百姓的惡霸,何遠新豁出了性命,以身護法,誓要把所有壞人一一鏟除,一場腥風血雨就要展開。

雖然是翻拍,但同樣拍出了武俠之氣,救貧扶弱,匡扶正義,永遠是俠義的主題。

邵氏古裝武俠片中我選-1967年張翼的《七俠五義》、1967年王羽的《獨臂刀》、1969年王羽的《獨臂刀王》、1967年王羽的《大刺客》、1969年姜大衛的《游俠兒》、1969年姜大衛、狄龍的《保鏢》、1969年羅烈、姜大衛的《鐵手無情》、1970年姜大衛、狄龍的《十三太保》、1970年岳華的《十二金牌》、1971年姜大衛的《新獨臂刀》、1971年狄龍、姜大衛的《雙俠》、1971年岳華、羅烈的《俠士行》、1971年羅烈的《餓狼谷》、1971年羅烈的《來如風》、1972年狄龍的《快活林》、1972年狄龍的《白玉老虎》、1975年岳華的《林沖夜奔》、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的《水滸傳》、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陳觀泰、李修賢的《盪寇志》、1975年盧燕、凌波、何麗麗、金菲的《十四女英豪》、1976年狄龍的《楚留香》、1978年狄龍的《楚留香之蝙蝠傳奇》、1977年狄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1981年狄龍的《魔劍俠情》、1977年狄龍的《天涯明月刀》、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大結局》、1980年傅聲的《絕代雙驕》、1980年傅聲的《英雄無淚》、1980年郭追、江生的《鐵旗門》、1981年郭追、錢小豪、江生、程天賜的《沖宵樓》、1982年程天賜的《五遁忍術》、1983年狄龍、孫建的《大旗英雄傳》

我運營的一個自媒體賬號專門做老電影經典片段,其中很多都是來自邵氏經典劇作。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我自己發的也有幾十部了。

因此我看過的多一些,比較在影視網路常見的,比如說《大醉俠》《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拳擊》《報仇》《神鵰英雄傳系列》《快活林》《刺馬》《小子有種》《十四女英豪》《少林三十六房》《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刺馬》《少林搭棚大師》《七十二家房客》《五毒》《生死門》《鐵旗門》《風流斷劍小小刀》《十八般武藝》《大刺客》《錦衣衛》等等,這些我都發過精彩段落,經典的太多了。

還有很多影視網站不太好找到的我也看過並且發過片段,比如說《萬人斬》《飛龍斬》《血符門》《奪魂鈴》《飛刀手》《來如風》《金毛獅王》《五虎將》《插翅難飛》《瘋猴》《武館》《南北獅王》《廣東十虎與後五虎》《三闖少林》《神打》《茅山僵屍拳》《長輩》《十二金牌》,《火並》《七煞》等等吧。

個人喜好老電影,不論是否是高清的資源,我保存邵氏電影大概有幾百部。

《梁山伯與祝英台》本來是說的祝英台重情,剛烈、能以死殉情,電影里祝英台是是主要角色,她聽到梁山伯死的消息之後哭天喊地的表演是非常上乘的演技,傷心、痛苦、悲痛欲絕表演的淋漓盡致。而這部電影也是傳就一番佳話,流傳已久。

《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電影只有90分鍾,打架的就有70分鍾,裡面有14個人物(裡面的豹分大小)每個人物目的都是打的昏天暗地,然後浪漫的死去,這也是一部稱為當年比較經典的電影!

曾幾何時,邵氏電影是「精品」的代名詞,也代表了方面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我們都應該記住一個人:邵逸夫。

邵逸夫2014年去世,享年107歲。一生中不僅為武俠電影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傳奇,同時也是一個大慈善家,他對 社會 的貢獻、影響力是巨大的。

1966年的《大醉俠》,可以說是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拯救了已經接近沒落的武俠電影。

1967年的《獨臂刀》,在大醉俠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臉譜化之外的因素。更多展現的兒女情長、跌宕起伏的劇情、江湖恩怨和一些懸疑。都使得新武俠電影再次升華。

1976年的《流星蝴蝶劍》。楚原的手法,倪匡的劇本,古龍的魅力,打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武俠。直到今天都能讓人津津樂道。

七煞,五毒,金臂童,殘缺,鐵旗門等等,都很經典,我本人比較喜歡經典武俠,現在的電視都不怎麼看,沒事的時候都會看看邵氏的老電影和一些經典的武俠劇

邵氏很多經典電影,風月片有佳,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能看得到。不過一些武俠類或者愛情系列的也是不錯。

《大醉俠》就是武俠系列比較經典的一部。裡面有一個演員大家很熟悉,就是鄭佩佩,以前有顏又能打。和星爺電影里的華府夫人形象可不能同日而語。這部劇的打鬥也很邵氏風格,一拳一個聲音,拳拳到肉,頗有真實感。插嘴一句,成龍大哥也有出演,不過戲份接近龍套了。果然也是腳踏實地出來的功夫巨星。

再來一部愛情系列的就是《梁祝》了,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介紹了。不過演員就要好好介紹一下,祝英台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古典美女樂蒂。在當時可是巨星。梁山伯的扮演者是凌波,沒錯,女兒身的凌波,她也是反串演出,很出彩。全劇都是黃梅戲曲調,喜歡這個類型的可以去看看。

邵氏電影是一種情懷。歲月流逝,情懷不變。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邵氏電影盛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出品超過一千部電影。在香港五六十年代,邵氏公司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涌現出一大批電影人,像四大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栓,楚原。還有狄龍,姜大衛,王羽,羅烈,岳華等演員。到了後期,鄒懷文,徐克,黃百鳴,麥加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 的局面。後期,由於大力發展無線電視行業,邵氏電影的影響力慢慢的弱了下來,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不過依舊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影片。代表作有:《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少林三十六房》,《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武則天》,《楊貴妃》,《七小福》,《馬永貞》,《追男仔》等等。邵氏電影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的美麗的記憶。

殘缺,上海灘十三太保,金臂童,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蛇鶴八步,

《天蠶變》、《游俠兒》、《至尊一劍》、《生死訣》、《紅粉動江湖》。

『陸』 喜歡邵氏老演員的原因

喜歡邵氏老演員的原因是有一直執行的觀念。根據查詢相關公開資料顯示,需要將個人的藝術觀念更好地統一執行下去。

『柒』 喜歡看邵氏電影的人性格

懷舊。邵氏電影全稱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中國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喜歡看邵氏電影的人性格懷舊,平易近人比較好相處,不輕易妥協。

『捌』 邵氏電影為什麼這么好

在邵氏字典中「賺錢」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如何賺錢就看邵逸夫的幾個高招,首先是清水灣開山填土,大興土木建造「邵氏影城」,有大型隔音攝影棚、置景場、辦公大樓及彩色沖印廠,員工宿舍及各種技術室,是遠東最大片廠。邵逸夫還打造了一套管治制度,保障片廠可流水作業。從1959年建廠到1979年的20年間是邵氏稱霸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前10年,也是邵氏王國的黃金時代,陣容強大,出片水準高,當時實施的計劃就是———投大資、拍大片、賺大錢。而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大導演逐漸組建自己的製作隊伍,演變出不同的派系陣營。邵逸夫自18歲開始就直接面對觀眾,哪些影片一定賣錢、哪些影片可能冷門,都很清楚,可以說他是在觀眾群中成長的,所以貫穿始終的就是「觀眾至上」的傳統
作為一位資本家除了善於經商的精明頭腦外,克勤、克儉表率作用也是關鍵所在。邵逸夫的勤奮和毅力非一般人能比,如張徹所說「每天工作16小時,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每個月開拍影片劇本、故事,他要親自審閱,自己不看劇本時,由導演或看劇本人向他報告,由他最後裁決。」邵逸夫曾說,他沒有娛樂,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娛樂,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看六七百部片。

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是令員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9點一定到片廠,工作人員遲到可以容忍,開會、試片等,他一定先到,其他人員遲到也不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台灣另謀發展,並帶走大批技工好手,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邵氏,這或許只有邵逸夫能夠做到。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玖』 為什麼說邵氏電影每部必屬佳品

這是因為邵氏公司當時的最大合作都鬧獨立,拉了一幫人出去,成立了嘉禾公司,專搶他的生意。沒辦法,邵氏只好改向電視進軍了。香港的TVB就是邵氏創立的。

閱讀全文

與什麼人喜歡邵氏電影知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好看殺手電筒影排行榜 瀏覽:123
受挫折後看什麼電影 瀏覽:919
哪些好電影票房不高 瀏覽:347
怎麼樣去策劃電影院節日活動 瀏覽:291
電影院2場電影間隔多久 瀏覽:116
一幫美女強珠寶是什麼電影 瀏覽:268
原著作家能從改編電影拿到多少錢 瀏覽:631
莫斯科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218
金庸電影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 瀏覽:369
動漫電影題目怎麼取 瀏覽:315
西瓜影院免費觀看義大利色慾電影 瀏覽:469
有沒有什麼超甜的日本電影 瀏覽:964
啟示錄2類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83
六扇門系列電影有多少部 瀏覽:342
微信群里發的電影怎麼下載到手機里6 瀏覽:910
珊瑚島上的死光電影免費 瀏覽:80
周迅最近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549
騰訊付費電影怎麼使用觀影 瀏覽:445
抖音如何發電影片段 瀏覽:130
電視級怎麼看u盤的電影 瀏覽: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