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成都市新都區電影院的具體位置
公園摩爾上頭有個電影院 還有新城區芙蓉名城那兒有個太平洋 那兒比摩爾那個要好些
B. 有誰有艾蕪的<一吻>的文學賞析謝。
艾蕪(1904~1992)
現、當代作家。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岩、湯愛吾等。艾蕪是道耕的筆名,他開始寫作時,因受胡適「人要愛大我(社會)也要愛小我(自己)」的主張的影響,遂取名「愛吾」,後慢慢衍變為「艾蕪」,從此,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鮮為人知了。祖籍湖南寶慶府武岡州,四川新繁人。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5年因不滿學校守舊的教育和反抗舊式婚姻而出走,漂流於雲南邊疆、緬甸和馬來亞等地,當過小學教師、雜役和報紙編輯,並兩次差點病得差點死去。因為同情緬甸的農民暴動,1931年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回國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開始發表小說。在上海期間,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南國之夜》、《南行記》、《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說《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雜記》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邊疆和緬甸等地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自發的反抗斗爭,開拓了新文學創作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傳奇性故事,具有特異性格的人物和邊地迷人的綺麗風光,使作品充溢著抒情氣息和浪漫情調。這些作品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為背景的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稱贊他是最優秀的青年作家之一。
回國後不久,艾蕪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開始在左聯的機關雜志《文學月報》上發表短篇小說。在左翼文藝運動的影響下,他發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為背景的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南國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緬甸和中緬邊境底層人民的生活,表現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和自發斗爭,或反映中國東北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在接著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南行記》(1935)中,奇異的邊疆風土人情和下層勞動者的悲慘生活,明麗的風景和陰郁的人生,愛和憎,交織在一起,形成強烈對照,對黑暗現實作了有力的抨擊,然而有時對現實生活里的尖銳矛盾和斗爭缺乏深刻的表現。這一時期他還寫有中篇《芭蕉谷》(1937)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在艱苦的條件下,艾蕪除陸續創作短篇小說外,還寫了多部中篇和長篇小說,作品主要以普通農民、城市苦力、小知識分子的生活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悲慘遭遇、反抗和追求。抗戰前期創作的短篇小說《秋收》和《紡車復活的時候》,反映國民黨統治區的軍民關系和農村面貌的變化,在當時頗有影響。1942年前後,艾蕪創作上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長篇小說《豐饒的原野》(1946)、《故鄉》(1947)、《山野》(1948),中篇《鄉愁》(1948)、《一個女人的悲劇》(1949),以及短篇小說《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國民黨統治區的農村生活為題材,較之30年代和抗戰前期的小說,這時期的作品視野更開闊,反映生活的面更廣,藝術表現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戰爭背景下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面貌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長篇小說《山野》,圍繞著一個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關系,展現了抗戰中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對農村的階級關系有比較深刻的描繪。《石青嫂子》描寫一個勞動婦女倔強的生活意志和艱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樸素洗練,揭露了國民黨政府在農村的罪惡統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濃重黑暗。
艾蕪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於社會下層的生活。這構成了他創作的一個特色。這樣的創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關系。他曾經和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一道受剝削,遭侮辱,因此對於他們,他不是平平靜靜著手描寫,而是盡量抒發自己的愛和恨,痛苦和悲憤;對抬滑竿的、趕馬的、偷馬賊、私煙販子、城市苦力、窮苦農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識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憤慨。他不僅寫出了生活重壓所帶給他們的精神創傷和生活惡習,還發掘出了他們心靈深處的美好品德:善良、純朴、正義感、同情心和自發的反抗;從而使人們從丑惡的黑暗現實中,看見了光明和希望。
艾蕪是最早把西南邊疆地區下層社會的風貌和異國人民在殖民地統治下的生活,帶進現代文學創作中來的作家之一,對於開拓新文學創作的領域作出了貢獻。傳奇性的故事,綺麗的地方色彩,帶有神秘氣氛的邊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浪漫情調。這是他創作上的又一個特色。艾蕪有較強的藝術概括能力與處理題材的魄力,善於把一個平淡的故事寫得娓娓動聽,以色彩明麗的景物和環境,烘托出人物內心的活動,使形象逼真感人。他筆下的邊疆生活和人物,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筆調清新明快,朴實自然,富有抒情味。抗戰爆發以後的創作,謹嚴沉鬱的現實主義手法,逐漸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艾蕪任重慶市文化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等職,他曾去鞍山、大慶、小涼山等地體驗生活。所寫長篇小說《百煉成鋼》是建國後最早描寫工業戰線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形象,標志著作家創作道路上的新發展。他還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夜歸》、《南行記續篇》,散文集《初春時節》、《歐行記》,理論著作《文學手冊》,論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蕪中篇小說集》、《艾蕪短篇小說選》、《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艾蕪文集》等,以內容新鮮、描寫生動、筆調優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後,艾蕪在中斷了近10年的創作生活以後,重新執筆完成長篇小說《春天的霧》;他重返鞍鋼、大慶,第三次來到雲南邊境地區並幾度出國訪問,寫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蕪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餘種。除前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短篇小說集《夜景》(1936)、《秋收》(1942)、《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夜歸》(1958),中篇小說《我的青年時代》(1948),散文集《漂泊雜記》(1935)、《緬甸小景》(1943)、《歐行記》(1959),理論著作《文學手冊》,論文集《浪花集》(1959)等。
艾蕪是現代文學史上獨具風格、影響深遠的著名作家。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岩、湯愛吾等。屬龍,四川省新繁縣清流場(現屬新都區清流鎮)連豐村人。
《南行記》是艾蕪的處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創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藝術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揚、胡風、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種現代文學史和論著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在現代文學史上,艾蕪最先在《南行記》中以綺麗的西南邊塞風光,濃郁的異域情調,寫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劇,刻劃了「那些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慾望的朦朧反抗的行動」(見《關於小說題材.與魯迅的通信》)。他在描寫那些底層勞動者、流浪漢、少數民族貧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時,盡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質、「他們性情中的純金」(艾蕪語)。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飛、鬼冬哥及野貓子等人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說被譯成英、俄、日本、朝鮮、德、法等多種文字,深受國外讀者喜愛。艾蕪研究方興未艾,有關艾蕪生平、創作的傳記、專著、論文已有十餘種、百餘篇問世。根據《南行記》改編的電視劇《邊寨人家的歷史》(艾蕪出現在熒屏上,令人倍增親切與敬慕),榮獲「』93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獎,深受國內外觀從的贊賞。
在艾蕪的故鄉的新都區桂湖公園中的飲馬河畔,距學士堰遺跡不遠的翠竹叢中,人們修建了艾蕪墓。艾蕪墓由紅砂巨石壘成,上端矗立著他的半身青銅塑像。身後的碑文記載著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蕪之墓」四個字,由巴金手書。墓前端有一塊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著艾蕪的一段座右銘:「人應像一條河一樣,流著,流著,不住地向前流著;像河一樣,歌著,唱著,歡樂者,勇敢地走在這條坎坷不平、充滿荊棘的路上。」下部嵌著一束銅質山茶花。座右銘、大理石、山茶花,寄寓著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師陀,原名王長簡,筆名蘆焚。作家。河南杞縣人。曾參加反帝大同盟。後任上海蘇聯廣播電台編輯、上海文華電影製片公司特約編劇。建國後,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後在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專門人事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長篇小說《結婚》、《馬蘭》。
==========
作家簡介:
師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長簡。1946年以前用筆名蘆焚。河南祝縣人。1921年高中畢業後赴北平謀生。九一八事變發生,即參加反帝大同盟,進行救亡宣傳工作。最初的小說《請願正篇》,發表於《北斗》。1932年與汪金丁等創辦文學雜志《尖銳》。他第一個短篇小說集《谷》,1937年因藝術風格獨特而獲《大公報》文藝獎金。
1936年秋,從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遂長期蟄居於日軍佔領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蘇聯上海廣播電台文學編輯。《果園城記》的大部分寫於這個期間。他還寫有長篇小說《結婚》等。1946年後相繼任過上海戲劇學校教員、上海文華電影製片公司特約編輯,寫過電影劇本。
建國以後,他歷任上海出版公司總編輯、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到河南、山東、東北各地訪問,寫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後一直是作協上海分會專業作家。60年代初期,曾專注於歷史小說和歷史劇的創作,發表了劇本《西門豹》、《伐竹記》和小說《西門豹的遭遇》等,頗得好評。
yiyijskal
C. 黨的紅色歷史故事
18枚見證周文江老先生戎馬一生的軍功章靜靜的躺在書桌上。但這不是所有的,據周老先生介紹,還有5枚光榮的革命勛章和毛主席的親筆簽字被收藏在了中國軍事博物館里。在老先生家的客廳里,周老向我們細數每一枚軍功章背後的故事。十年戰斗為民,那槍林彈雨的烽火歲月、那同生共死的戰友親情,都一一封存在了這18枚小小的軍功章里。
「我的革命老故事,講一天一夜都講不完。」的確,周文江老先生先後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大大小小的戰斗參加過140餘次,幾乎每一場戰役都是他生命的閃光點,每一場戰役都是信念、勇敢、智慧淋漓盡致的發揮。也許,在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再也不會出現在記憶里,但是那十年的烽火歲月,就像電影里的精彩片斷,在周老先生的記憶里異常清晰、歷歷在目。
我們很羨慕嘉興的學生們,可以有充裕的時間聆聽周文江老先生講 「那過去的故事」,我們很想像小學生一樣,圍繞在周老先生的身邊,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去探尋軍功章背後的豪情壯志。可惜我們時間短暫,只好走馬觀花,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我當年打仗有個特點,就是最危險時也能打勝仗,人最少也能打勝仗。」周老先生回憶起自己當年意氣風發的年代,一次次以少勝多、險中取勝的戰斗被周老先生描述的妙趣橫生,而戰爭的殘酷卻被輕描淡寫。周老先生從三大戰爭中各選擇了三個小故事都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斗。抗日戰爭中的如皋戰役,4人強攻如皋城牆,為大部隊掃清了障礙;淮海戰役中以30多人的兵力智取了國民黨軍隊400多人;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正面交鋒,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成功阻擊美軍陸軍第1師的戰斗經歷。
二十載服務為民。「老百姓是水,我們是魚,魚離開水就不行。」周文江老先生不是沉浸在戰爭年代記憶中的人,在和平年代裡,有著「軍民一家親」情懷的周老先生總想著能為地方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當周老先生看到現在很多小學生天天出入網吧玩游戲,他心裡很擔憂,下一代的成長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如何在思想上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成了周老先生要研究的課題。
作為全國戰斗英模,有近十年戰斗經歷,這本身就是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周老和幾位新四軍老戰士、老年大學的教授組建成立了新四軍宣講團,將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活靈活現的講給很多孩子聽。
就這樣,離休20年以來,周老先生輾轉在嘉興各院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免費義務為嘉興老百姓宣講革命精神1000多場,聽眾達百萬人之多。 甚至還有上海、杭州等地的黨員團隊特意找上門來聽周老講「那過去的故事」,為新時代里沒有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人們重拾那段烽火歲月的記憶。
「要牢記那段歷史,更要珍愛和平生活,爭取創造更美好未來。」周老先生對十七大提出了這樣的期盼。
周文江簡歷:
男,漢族,1924年6月出生,江蘇姜堰人,河南省軍區南陽軍分區原副司令員。1944年3月入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過巡都戰斗、三剁河伏擊戰、興化城攻擊戰、如皋戰斗等,歷任戰斗小組長、班長、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營長、團長、副師長等職。1945年9月被授予三級戰斗英雄稱號,1948年11月、1949年10月分別被授予一級、二級戰斗英雄稱號,1950年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並出席全國全軍英模大會。5次榮立一等功,3次榮立二等功。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是一位享譽華東、全國知名的老戰斗英雄。
D. 台兒庄戰役中川軍師長王銘章是怎樣犧牲的
1938年3月17日,在山東滕縣與日軍作戰時壯烈殉國。
王銘章,字之中,1893~1938,成都市新都人,川軍著名將領、122師師長。徐州會戰時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坂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牆。
王銘章殉國後,除極少數人突圍外,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沖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滕縣一役,122師5000餘人幾乎全部陣亡,但也擊斃日軍4000餘人。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感慨,「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滕縣保衛戰中,日軍攻入城內,守軍與日軍再次展開肉搏,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
新都區王銘章墓園。紀念抗日愛國將領王銘章的墓園,在新都區西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始建於1938年,落成於1942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王銘章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書》之後,新都區政府於1985年重建王銘章烈士墓園。碑文題:"抗日陣亡將領122師師長上將王銘章英烈之墓"。2003年,新都區政府為愛國將領王銘章鑄造王銘章銅像,落座於桂湖公園飲馬河畔.
電影《血戰台兒庄》中,飾演王銘章將軍的,則是該電影的導演翟俊傑。
電視劇《壯士出川》中,王韋智飾演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