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私人影院、影吧、影咖、微影院有什麼區別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放電影看的,不同的地方就是觀看的環境不一樣。
Ⅱ 你覺得電視咖和電影咖之間有區別嗎
電影咖和電視咖,在他們的從業規范和演技等多方面來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但是我認為不管是出演電視還是電影的演員,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自己的畢生所學和生活經驗來塑造角色。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只有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摸索出演戲的門路,並且把全身心投入在角色之中,才可以為大家奉獻出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觀眾也不用對於這兩項不同的藝術進行分等級。只要能創作出好看的電視作品,就是成功的藝術。
Ⅲ 什麼是私人影咖
私人影咖,觀眾可以按影片類型、流行程度、年份等不同標准進行分類查找,選到中意影片後只要按一下按鈕,電腦就會自動「下單」,然後您就可以帶上零食,在包廂里坐等電影開始了,一個包廂少則1人,多至8人,窩在小包廂大皮椅里,點播電影。房間里也可以進行唱歌、玩游戲,一個綜合的娛樂體,同時也保證了觀影的私密性。
Ⅳ 影咖和電影院有啥區別
1、面向觀眾不同:電影院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而影咖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營利性觀看影視節目的服務場所。
2、觀影效果不同:影咖的觀影效果比影院好,因為面積小,環繞聲效果更好。電影院的觀影效果比影咖相對較差,因為面積大,環繞聲效果更差。
3、設備不同: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影咖選擇傳統的設備為普通的電視和碟機,中高檔場所會有終控伺服器用來存儲節目,另帶終端設備提供播放和選擇,新型的影吧採用的是、投影機(2D或者3D),幕布,功放,音響、伺服器等設備吸引顧客。
Ⅳ 影咖是干什麼的
影咖是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營利性觀看影視節目的服務場所,社會公眾可利用影吧內的提供的電視,DVD,VCD,電腦等設備觀看影視節目,影吧經營者通過收取使用費或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獲得收入。
根據設備的選擇傳統的設備為普通的電視和碟機,中高檔場所會有終控伺服器用來存儲節目,另帶終端設備提供播放和選擇,新型的影吧採用的是、投影機(2D或者3D),幕布,功放,音響、伺服器等設備吸引顧客。
網路上一些提供在線觀看視頻的網站也被稱影吧。影吧還需要提供一個獨立空間,容納兩到三人,裝上高保真音響,類似KTV,但不提供唱歌的功能。
(5)什麼是電影咖擴展閱讀:
早起源於台灣,被稱為「MTV」。之後,在浙經商的商人將這種模式首先引入國內後,就發展為了國內的:錄像廳,這就是點播影院的前身。現階段的點播影院,也稱作私人影吧、微影院、影咖,是一種新型的觀影模式。
自2014年出現,經過2015年的爆發式增長,2016年進入平穩發展,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私人影院已經超過5000家,銀幕數近7萬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規范點播影院、點播院線經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積極開拓和培育電影產業新業態,規范電影市場秩序。
作為後電影產業發展的突破口,點播影院的作用:利用創新的播映方式,提升內容價值,在一級院線電影市場回歸理性增長的關鍵時期,推進整個產業有序前進。
Ⅵ 演藝圈不成文的鄙視鏈「電影咖高於電視咖」,電影咖真比電視劇咖高一級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出現了很多供人們娛樂和精神放鬆的方式。其中,電影和電視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兩種,長久以來,我國的電視行業的發展就非常穩定,一直都在一個較高的水準。
電影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呈現出一片向上的趨勢。同位影視行業的“兩兄弟”共同培養出了一個個知名的演員。而個人認為,“電影咖”和“電視咖”並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分別。因為二者的服務人群不同,獲得收入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但是很多年輕人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會去看電視劇,因為短短一個多小時的電影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然而如果讓中年人走進電影院,花錢去看電影的話,似乎並沒有多少人感興趣。從這一點來說,電視劇似乎要比電影更受歡迎。
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觀眾感到快樂,所以無論什麼“咖”,最終都是服務於觀眾的。既然服務的是同一群體,那麼又何來誰比誰高級之說呢?相信無論是誰,希望看到的是電影和電視共同的進步,而不是在爭誰高誰低。
Ⅶ 電影『咖』是什麼意思
「咖」應該是從事某種行業或者有某種興趣愛好的人。。。愛玩的人就叫「玩咖」。。。boss級別的叫「大咖」等等。。。
Ⅷ 電影臉與熒屏臉的區別,為何當紅一線熒屏臉卻難以轉型為電影咖
電視劇能夠有足夠的情節和時間線來塑造角色,長得好看或者有特色,飾演的角色能盡可能的貼近人設,角色就能夠出來效果。但電影更多是需要一個表情一句對白就能立刻把人物形象固定住,所以表情裡面的細節非常重要,整容之後表情會不自然,就難以找到准確的表現情節需要的表情,因為不受控制。
不過兩人在鏡頭前確實是有差距的,倪妮是標準的「電影臉」,單看五官可能不夠完美,但是湊在一起非常有韻味,非常適合大熒幕,在鏡頭下有種獨特的美感其他女明星同框難免會被比較顏值,但是倪妮和劉詩詩是「雙生花」,同框畫面太養眼了,各有氣質各有千秋,倪妮是高級臉,171㎝的身高氣質清冷高級,而劉詩詩五官更古典秀氣,非常漂亮有氣質,同框拍攝大片,並沒有誰壓制誰,而且共同成就。沒有誰強誰弱,事業側重點不同而已。
Ⅸ 為什麼說電影咖商業地位高於電視咖因為賺錢效應差別太大了
這個世界上的演員,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既拍電影,也拍電視劇;第二種只拍電影,不拍電視劇。
經常會有人問,為什麼很多演員只拍電影,不拍電視劇?
因為拍電影更賺錢啊。而且中國電影市場,經常會有票房大黑馬橫空出世,那賺錢效應就更高了。
比如2019年中國電影的最大驚喜《哪吒》,此前最新消息它的最終票房修正為破50億。這讓《哪吒》成為中國影史上最賺錢的電影,沒有之一。
50億票房,根據分賬比例,片方至少將獲得18億以上的收益。
《哪吒》籌備於2015年左右,由光線旗下的彩條屋製作,出品方還包括導演餃子自己的可可豆動畫製作公司,以及此前因為《大聖歸來》而火的十月文化動畫電影公司,而這2家動畫電影公司都被光線實際控股,所以《哪吒》基本上就是光線系投資。
除了《哪吒》,光線計劃開啟動畫電影的封神宇宙,還投資製作了即將在春節檔上映的《姜子牙》。
由於這幾部動畫電影是同步立項,動畫建模和3D特效打包製作,加上《哪吒》的導演餃子屬於新人,所以業內估計製作成本最多也就5000萬左右。
18億的分賬票房收入,減去5000萬左右的製片成本,《哪吒》賺到了至少17億以上的利潤。投入產出比是17億/0.3億-0.5億,保守估計是50倍以上的收益。
電影的賺錢效應,超出電視劇太多太多。
所以在國內影視行業,大多數的演員最終夢想都是拍電影。
而拍電視劇,都是為了以後的電影夢想做准備,一則磨煉演技,二則混個臉熟,積累名氣。
對於一個演員的職業生涯來說,大概可以分為四步:
第一步,出道,拍各種電視劇混臉熟;
第二步,天賦好,加上運氣好,主演某部電視劇火了;
第三步,進軍電影,從各種配角做起;
第四步,成為電影主角。
大多數演員都逃不開這個規律,無論是港台還是內地。
比如如今咱們熟悉的大多數明星演員,都曾經有過一段跑龍套時期,比如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梁朝偉這些港片巨星,最早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就到各種港劇跑龍套,像劉德華這樣第一部戲就大紅的比較幸運;像周星馳這樣跑幾年龍套還沒有成名的也不少,但是他們都是在演過一段電視劇之後,才有機會去拍電影。
至於內地這邊,大多數演員也都是從電視劇起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趙薇等人,靠《還珠格格》年少成名,然後才去拍電影,至於目前咱們熟悉的中生代百億巨星們,不管是吳京,徐崢,還是鄧超、沈騰和王寶強,統統都是先在電視劇方面混出了名堂,再從電影的配角做起,這才慢慢成為絕對主角。
當然,還有一些演員是只適合拍電視劇,拍電影怎麼也火不了。最典型的大概就是胡歌了,他之前主演的《仙劍》和《琅琊榜》可謂國產電視劇經典,可惜胡歌在電影方面一直乏善可陳,前不久《南方車站的聚會》甚至可以算是胡歌第一部在大銀幕做男主角。
還有孫儷,作為著名的電視劇女王,《甄嬛傳》和《羋月傳》都是大女主電視劇的代表作,可惜孫娘娘在電影方面遠不如電視劇,主演電影只有《畫壁》、《影》等少數幾個,而且都是蹭了夫君鄧超的光,票房也比較失敗。
所以拍電視劇容易,拍電影很難啊。
至於那些只拍電影,從來沒有拍過電視劇的演員可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似乎國內知名演員裡面,只有成龍、李連傑、鞏俐等少數幾個案例。
其中李連傑和鞏俐,那是屬於特別幸運的幸運兒,第一次參演電影就直接當主角,而且就這么火了。李連傑是1983年主演《少林寺》一炮而紅,奠定了功夫巨星地位,然後一路主角走到底;鞏俐是1987年主演的《紅高粱》就拿下柏林電影節金像獎,從此跟著張藝謀成為御用女主角。
這方面,張藝謀發掘的章子怡就不如鞏俐這樣純粹,雖然章子怡也是年少成名,《我的父親母親》和《卧虎藏龍》成名之後一路拍電影,可惜這兩年接戲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拍了下水拍了電視劇《帝凰業》。
像章子怡這種就屬於曾經只拍電影,但是後來票房號召力不如以前,只好也接點電視劇。
周冬雨也類似,在拍完《山楂樹之戀》之後成名,可惜星途不順,所以後來也去拍電視劇磨煉演技,這兩年成為90後一線女星,這才不接電視劇。
成龍不如李連傑、鞏俐那樣幸運,一出道就是男主角,不過他當年跑龍套也在拍電影,沒有拍過電視劇,後來成名了也就不拍電視劇了。
而明星們之所以有這個選擇,原因也很簡單。一句話:拍電影比起電視劇起來,錢多事少。
拍電影花費的時間少於電視劇,但是獲得的收益卻遠遠高於電視劇。
咱們先說拍戲的時間。一部電影大多數就是2個小時以內,拍攝周期一個月,或者2、3個月頂天了,除非遇到王家衛那樣的變態導演,一部戲拍個1、2年,最後還把你的鏡頭全剪完了,所以現在你看很多演員也不喜歡和王家衛合作了。
而拍電視劇呢,現在的電視劇都是40集起步,50集不嫌多,7、80集的也比比皆是。按照1集40分鍾來算,都是30個小時以上,拍攝周期至少半年以上。
所以拍電視劇是個體力活,非常耗費時間。
然而收益方面呢?拍電視劇根本沒法和電影比。
咱們就拿中國最賺錢的電影來說,吳京一部《戰狼2》票房56億,分賬收入20億左右,雖然咱們不知道出品方的出資比例到底是多少,但是吳京一個人起碼賺10個億沒問題吧?
2019年同樣是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票房46億,分賬票房也有16億以上。
前面咱們說了《哪吒》的例子。
中國電影 歷史 上,能夠和《哪吒》比拼一下最賺錢效應的例子,應該是《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拍攝於2014年,由於主演等人名氣不高,據說成本只有2000萬左右,最後獲得了15億票房,也是非常賺。
好了,以上就是中國電影史上最賺錢的電影。雖然這樣的電影一年可能就只有一個,但是那是真的賺。
說完最賺錢的電影,咱們再來說說電視劇的收益。
電視劇和電影的商業模式完全不一樣。電影直接有票房,分賬簡單明了;電視劇是靠賣版權給各大衛視,以及視頻網站,這是商業機密,外人一般不得而知。
但之前吳秀波的《軍師聯盟》牽扯進了一個著作權官司,裡面對江蘇衛視首輪播映版權費有直接金額,2個億。咱們可以參考一下。
《軍師聯盟》是2016年及17年間最火的電視劇之一,除了在江蘇衛視和安徽衛視首輪上星播出,優酷買了獨家網路播放版權。
這裡面江蘇衛視拿下首輪上星衛視播放權,付出了2億。當然江蘇衛視是和安徽衛視一起拿下的上星衛視播放權,咱們合理推測安徽衛視應該也是2億。然後優酷的網路獨播權,咱們算它2-3億好了,那麼《軍師聯盟》版權就是賣出了6-7億。
這就是國內最火的電視劇收益。
這兩年國內火爆的電視劇模式已經變了,比如2019年最火的電視劇,比如之前的《慶余年》,暑期的《長安十二時辰》等等,都是網路視頻平台投資製作,主要是為了賣廣告和收會員費,所以具體收益咱們就不太清楚了。
但不管怎麼說,咱們推測國內最火的電視劇最終收益應該不會超過10億。
咱們再看電視劇的拍攝成本吧。根據網上資料,吳秀波的《軍師聯盟》系列電視劇2部長達80多集,光是在橫店外景基地就足足拍攝了一年多,加上其它前期籌備、後期製作,花了大量工作人員2、3年的時間才算拍出來。
製作成本據說是5億多,當然這個數字肯定不可信,但是打個對折花個2、3億總是要的,加上各種發行、宣傳等費用,所以別看最後版權賣了6、7億,其實賺不了多少錢。
通過上面的對比,結果一目瞭然了。拍電影成功了,票房20億、30億甚至50億都不是問題,主要投資人賺個10億以上輕輕鬆鬆,像吳京這樣編導演一體,是電影的核心主創人員,最後票房收益不可估量
而《軍師聯盟》這樣的年度現象級電視劇,最後吳秀波作為導演和主演拿到的報酬,絕對無法和吳京的《戰狼2》相提並論。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為什麼演員都願意去拍電影而不是拍電視劇了,為什麼電影咖的商業價值高於電視咖?這都是市場決定的啊。
Ⅹ 影咖是干什麼的
影咖是由不同主題的房間組成的私人影院。私人家庭影院就是一種時尚的精神品位需求。私人影院,觀眾可以按影片類型、流行程度等不同標准進行分類查找,選到中意影片後只要按一下按鈕,電腦就會自動「下單」。
一個包廂少至1人,多至8人,您可以邀一兩個親朋好友,窩在小包廂的大皮椅里,點播自己喜愛的電影。
影咖的優點
不同於普通影吧只有單純的看電影,他是一個可同時享受頂級影院效果、專業級KTV效果、360度現場包圍感的互動游戲效果、數字電視效果、HiFi音樂會效果等高品質多元化娛樂模式。增加了用戶的多元化選擇性,體驗性。
影院效果比一線電影院對比就好比私家車同公共汽車的區別,5.1、7.1聲道頂級的影院音響系統+高清大屏幕投影+舒適沙發。
更有私人空間、方便自由,看電影,躺著看,坐著看,站著看,隨你便!隨時可暫停、播放。聲音更清晰、定位更准確,更有現場感。秒殺所有「電影院」的電影椅+幾十號人固定看一部電影的模式。
KTV方面比普通KTV更有現場感,最低配置是5.1聲道效果,就好比自己開演唱會一樣。秒殺所有「兩聲道KTV」。360度的互動游戲比普通電玩城游戲更有現場感、動感,而且音質更清晰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