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而不養何為家請問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父母生了孩子卻沒有去好好養育他,教導他,這樣的家庭怎麼稱得上是個家!
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電影《伽百農》在進入中國大陸時被譯為《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可以看一下。看完應該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B. 推薦優秀影片《何以為家》
我想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叫《何以為家》,在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上的一句話至今讓很多人難忘: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這樣一句句短短的內心獨白震撼了很多人的心。原生家庭、身份,不公,生而不養或許可以成為這部電影的中心詞。整部影片是圍繞發生在主人公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贊恩及其家庭、身邊的人(出走遇到的同樣沒有合法身份的黑人女工拉希爾和她幼小的兒子約納斯)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而遭受的種種艱難的故事。這幾天我也看了很多有關這部電影的影評,也回想到電影中的種種情節:贊恩和弟弟妹妹沿街賣果汁掙錢,贊恩幫助妹妹薩哈隱瞞妹妹來經期(這樣預示著薩哈已經「長大」,可以嫁人,即被賣)、贊恩試圖帶妹妹薩哈離開無果、贊恩的妹妹薩哈被父母賣給房東阿薩德,在不足11歲就已經懷孕的她最後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而不被接收治療而死、贊恩離家出走遇拉希爾、拉希爾收留贊恩、約納斯被賣、贊恩最後「犯罪」被捕入獄、贊恩在獄中向世界「控訴」出現在他身上的不公、、、、、、看似只是主人公贊恩在講述自己的悲慘經歷,但是也映射了在他的身後那些與他有著相似經歷的孩子和家庭。我想有個家是贊恩最大的願望。家,是幸福的儲備。在影片的贊恩何嘗沒有家,但是他有著一個可怕的原生家庭,也生活在一個「無情」的社會,贊恩的父母可以說是一對只會不斷生養,不會如何養好孩子,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圓滿家庭的父母。在得知妹妹死訊後的贊恩刺傷了阿薩德從而被捕,在獄中母親告訴他她又懷孕了,直到這一刻贊恩才真正明白真正造成他生活的悲劇的不只是這個社會,也更是生他的父母。在走上法庭的贊恩告訴人們說「我希望大人們聽我說,我希望那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孩子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我聽過最溫柔的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個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里的地域,我像一堆腐爛的肉。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踩在腳下」。為什麼這個影片會如此觸動人心,或許是因為慘,慘是身處於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是幾乎無法感受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影片讓更多地人感悟到自己現今所處的生活已經是天堂,無病呻吟的態度和做法既諷刺了自己,也諷刺了真正身處悲慘的人。
C. 生而不養未來將被罰,生孩子以後也會像考駕照一樣嚴格嗎
我覺得生孩子不會像考駕照一樣這么嚴格,這是有一點太誇張了。生而不養將會被懲罰,主要針對的不是生孩子,而是養孩子方面的問題,因為現在很多父母都年齡比較小,有一部分還是90後。他們沒有一定的責任感,所以很多父母在生完孩子之後,並不知道該如何的教育孩子。
記得我的一個初中同學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她就懷了孕。然後就輟學在家,把孩子生了下來。但是由於她年齡太小,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她並不知道該如何做好一個母親,所以她就把孩子扔給了自己的父母,自己出去打工了,我覺得她這一種行為非常的不負責任。她生了孩子,卻沒有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考慮好自己是否有當一個父母的條件,如果沒有的話,就不要輕易的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
D. 生而不養不如鳥獸養而不教愧為父母的出處
在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有兩句話分別是生而不養,不如鳥獸養而不教,愧為父母
E. 你贊同生而不養需要受到懲戒這樣的做法嗎
我贊同生而不養,需要受到懲戒。
我個人覺得生育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不是一時激情的產物,既然你把他帶到了這個世界上來,就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盡可能的給他更好的生活。
我們做過調查,在山東菏澤,小學時期女生數量往往多於男生,而在高中恰恰相反,尤其是家裡有弟弟且家庭條件不寬裕的女生很早就出去打工了。
這種愚昧的觀念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加劇了生而不養的現象。
生而不養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必須嚴懲。
F.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法庭上,12歲男孩贊恩面無表情。
法官問:「贊恩,你要起訴誰?」
他說:「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罪名是什麼?」
「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的開篇,對話簡短,卻已註定讓人無法平靜地看下去。
如果投胎是一張彩票,那贊恩一定是世界上點子最背的人。
他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貧民窟,與父母和弟妹住在一間空心磚砌成的閣樓里。
晚上一家人躺在同一張床上睡覺,隔著簾子,一邊是正在做愛的父母,另一邊是擠成一堆的7個小孩。
每天的生活,如果那還算是生活的話,就是去雜貨店打工,幫忙卸貨,送煤氣,在路邊賣飲料賺錢。
在灰濛蒙的街頭,他和野孩子們一起瘋跑、打架、罵臟話、抽煙,然後回家幫父母制毒。
從小到大,他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娘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就像牲口一樣,沒人在乎他,連父母都記不清他的生日。
12歲,他已經明白,生活是個婊子,是一堆狗屎,也學會了用麻木的表情面對這坨屎,只有當滿載學生的校車經過時,眼睛裡才會流露出一絲羨慕,長到這么大,他從未上過學。
傍晚和妹妹薩哈爬上房頂,靠在一起,敲著鐵皮桶唱歌,看遠處的雲和房子,是他最喜歡的事。
妹妹比他小一歲,剛月經初潮,就被父母迫不及待地賣給了雜貨店老闆當老婆,沒幾個月就懷孕大出血離開了人世。
憤怒和絕望中,贊恩攥著刀沖到雜貨鋪,將混蛋老闆捅傷,然後被逮捕。
人們都嚮往天堂,但贊恩一出生就活在地獄,這個地獄並非電影虛構,而是現實存在的。
飾演贊恩的小演員本身就是一個敘利亞難民,他原本的名字就叫贊恩,影片大部分的情節也是改編自他的現實經歷。
或許這部電影能改變贊恩的命運,但依然有無數沒有撫養能力的父母,像動物一樣發泄性慾,像養小貓小狗一樣養孩子。
這個世界如此荒謬, 一些人沒有能力撫養卻在拚命繁殖,另一些人則活在生育焦慮中,在生不生之間搖擺不定。
不得不讓人反思,我們該擁有什麼樣的生育觀,才有資格去迎接一個新的生命。
01
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
法庭上,贊恩的父親悲憤地控訴:
你有沒有想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我也是這樣出生,這樣長大的,我做錯了什麼……我為什麼要過得這么悲慘?
贊恩的母親流著淚辯解說: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我這種處境嗎……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貧困,曾是他們的恥辱,但此刻卻成了他們的遮羞布。
很多觀眾被這兩段辯白帶偏,將悲劇的根源引向貧窮和戰亂。
但說實話,我真的受夠了這種所謂的深刻和政治正確。
貧困不能成為沒有心的理由,沒有受過教育不代表不能給孩子關愛,無知不能為虐待和買賣小孩脫罪。
這個父親,整天躺在沙發上,沒有為更好的生活做出過一點努力。
這個母親,明知女兒即將面對的黑暗和恐懼,依舊親手將她賣給了一個畜生。
即便上學不花錢還能享受各種福利,他們寧願讓贊恩繼續打工掙錢養家,也不願意送他去念書識字。
貧困不是孩子們的詛咒,這樣的父母才是。
在他們眼中,孩子只是賺錢的工具,他們會像吸血鬼一樣從孩子身上榨取利益,這就是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
不把小孩當人的父母,我們為什麼要認同他們有生育的權利,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而是善與惡的問題。
把逃避贍養義務歸咎於貧窮和環境,對「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體諒,是對平庸之惡的縱容。
別以為這種悲劇只發生在貧困國家地區。
在深圳龍崗區,有一對男嬰長期在街道上亂爬,哥哥強強剛滿三歲,弟弟小剛兩歲。
被愛心志願者發現時,兄弟倆鼻青臉腫,手足潰爛流血,嘴裡的牙全部壞了,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全身浮腫。
鄰居們說,孩子的父親白天在外打工,不見人影,母親經常用繩子把孩子綁在屋裡,自己跑出去玩,有錢抽煙喝酒,卻沒錢帶孩子看病,每次孩子哭鬧,就棍棒相加。
盡管多次上門幫扶勸告,孩子的母親不僅不配合送小孩盡快就醫,甚至謊話連篇,辱罵志願者,精神十分不穩定,救助行動幾次因此耽擱。
直到引發媒體關注,面對記者采訪,孩子的父親還在推脫說自己忙著打工掙錢,沒有精力管小孩。
在他看來,買桶奶粉放在家裡,就算是盡到了撫養的責任了。
有的孩子雖然有父母,卻活得像棄兒一般,因為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孩子只是性沖動的產物,是想要甩掉的負擔。
為人父母的底線是即使貧困,也要盡力的給孩子溫飽的環境,保護他們,愛他們。
有些人不配為人父母,不全是因為物質條件的匱乏,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為孩子做任何付出和努力。
迫不得已和無能為力,只是在他們的劣跡被曝光時逃脫懲罰的借口。
「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不是膚淺地站在某個階層對貧窮的俯視,而是對另一條生命負責。
02
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成為父母
媽媽:「上帝拿走了你的一樣東西,會給你另一樣東西。」
贊恩:「那上帝帶給了你什麼。」
媽媽:「我又懷孕了,你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我希望是個女孩,等你出獄後她就可以走路玩耍了,我們給她起名叫薩哈。」
贊恩:「你真殘忍,無情的女人。」
監獄中,當贊恩得知母親再次懷孕,並且還打算以死去的妹妹的名字稱呼這個孩子時,他感到絕望。
因為在他看來,母親孕育的不是希望,而是絕望,一個像他一樣絕望的小孩。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人生的傳承,家庭的紐帶和未來」——
這不過是一碗雞湯,卻令很多人就此放不下生育的執念,不顧一切地想要一個小孩,把生命、健康、撫養能力、經濟條件這些現實問題拋在腦後。
2016年,《都市快報》曾報道過一條「61歲,她冒著生命危險產下一子」的新聞,講述了一位61歲超高齡產婦在女兒過世後,如何在浙大婦院醫生的幫助下,誕下一個男嬰的經歷。
消息一出,第二天早上8點,浙大婦院診區擠滿了50後60後的大姐。
年紀最大的一位已經63歲,因為30歲的女兒讀博不願考慮生孩子的事,這位阿姨萌生了自己再生一胎的想法。
還有一個53歲的大姐,女兒在外地念大學,在家閑著沒事,想生二胎,訪遍了浙大婦院所有專家門診,沒有一個醫生建議她生。
可她依然很執著,每次門診,都會帶著一大堆文獻資料來反駁專家的意見。
在一些人眼中,孩子如同靈丹妙葯,能消災解難,掃清人生困惑,化解家庭矛盾,實現人生夢想。
於是我們經常聽到這類說法——
「夫妻關系不和諧?生了孩子就好了」;
「性格不成熟,缺乏責任心?生了孩子就好了」;
「人生迷茫,沒有上進心?生了孩子就好了」;
「身子太虛?生了孩子就好了」;
「中年危機?生了孩子就好了」……
很多丁克家庭經常會被扣上「只考慮自己」的帽子,但其實很多生孩子的人,也是在為自己考慮。
因為生育本就是個人的選擇,卻被過度地贊美,在集體無意識的裹挾下,生孩子似乎成了人生的必選題,太多的人為了成為父母,而成為了父母。
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中,為了生兒子,高齡產婦林琴,在鬼門關走了一遭,她切掉了子宮,出了一萬毫升的血,相當於把體內的血換了三遍。
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的高危產婦吳瑩,被迫剖宮早產,孩子剛出生,母子就被推進了不同的重症監護室,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小孩,她就離開了人世。
在決定生產前,醫生講了無數慘痛的案例,不斷警告她們,「往死里談」,還是沒能阻止她們搏命產子。
但面對這些鮮血淋漓的付出,我們真的很難再去高呼「母愛偉大」,因為這相當於用母愛去捆綁更多不適合生育的女性去拚命。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父母,我們的人生,也不一定需要通過生小孩才能實現圓滿。
03
成為能帶給孩子幸福的父母
在《何以為家》里,贊恩的母親簡直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她將一切不負責任地推脫給貧窮,甚至認為孩子釀成了她人生的悲劇,但又口口聲聲地說她愛孩子。
當人們贊美生命的誕生時,總是連同他們為自己的選擇所承擔的生育風險、養育責任都崇高化了。
在一些人眼中,賦予孩子生命,就是給孩子最大的恩賜和付出。
於是,父母對孩子不滿時,最常說的就是:「你知道我生你時受了多大的苦/你知道我為你付出了多少?」
可當選擇為人父母,其實就意味著付出和犧牲,沒有付出何來的孕育和撫養,這是必須承擔的責任,並非孩子的虧欠。
如果沒有提前將犧牲和付出納入考慮,等到孩子生下來,才意識到自己喪失了自由,耽誤了事業,就會埋下對孩子的敵意,把怨念投射到養育過程中。
我的朋友阿鳴,就是在母親對他的怨念中長大的。
從小到大,每次他不聽話,母親就會聲淚俱下地細數:
自從懷上他,自己就被單位領導發配回家待崗就業;
生他時難產,血壓高到看周圍的人有四個重影,差點就過去了;
後來為照顧他,家裡把好好的生意都關了;
有他以後,自己就再也沒買過名牌衣服;
為了攢將來供他讀書的錢,連房產都不敢投資,錯過了大好的機會.....
甚至會說:「恨不得把你塞回肚子里。」
母親的控訴和眼淚很是奏效,從小到大,阿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成績很好很聽話,按母親的意願順利地考到了鄰省的大學,又按母親的意願考上了家鄉省城的公務員。
單位離家只有一小時的車程,卻很少回家,他和母親的關系很冷淡,說媽媽就像是債主一樣。
現在他已經滿足了她所有的虛榮和幻想,該還的已經都還完了,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人生的前24年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
不知有多少孩子和阿鳴有相似的經歷,這些怨念註定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陰影。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這么多孩子在等著父母道歉,而父母則在等著孩子感恩。
在決定為人父母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確認一下:
是不是太愛自己,割捨不下自由,放不下事業,降低不了生活品質?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承擔孕育生命的責任,為之付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父母,而是父母需要孩子。
很多小孩,一出生就背負了很多東西。
前幾天我在一個讀詩會上遇到了一位學鋼琴的女生,她說因為父母那一輩全是做音樂的,出生在這種家庭,她沒有別的選擇。
很小就被父母送去學琴,上音樂學院附中,再被他們送到國外去深造。
每次與朋友聚會,即使是在離家五百米的飯店吃頓飯,父親也會在餐廳樓下守著送她回家。
這種愛和期望讓她感到窒息。
因為賦予了孩子生命,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代表著自己,承載的是自己對未來的期許,用愛和血緣關系綁架孩子的人生。
在為人父母之前,我們應該想明白,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作為家長,能做的是陪伴和支持,帶他感受這個世界,盡量給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成長環境,而不是讓他們長成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記得《家有兒女》里有一集,劉星反問媽媽: 「誰讓你們生出來了的,你們經過本人同意了嗎?」
這句話,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跟父母說過,但沒誰會把它當回事。
在《何以為家》里,當這句話以一種極端殘酷的方式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卻引起了我們的深思。
它向我們展示了為人父母的底線是將孩子當人。
但為人父母,最難的就是把孩子當人。
這幾年,原生家庭、親子關系一直占據著熱門,感覺這個世界忽然冒出了很多不快樂的小孩和失望的家長。
我們不斷地討論家庭教育,教育理念,卻很少想到,根源或許是我們的生育觀念出了問題。
談及生育,我們總是會講男權社會、女性權益、物質基礎、生育制度......至於小孩的事,以後再說吧。
可是,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何以為家?
其實,有沒有資格成為父母,很多時候並不是從物質條件、環境因素來考量,而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一個新生命。
電影最後有一段字幕,它不是安慰,而是寫給那些父母和准備成為父母的人:
願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要知道,「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只是說出口就已觸動心弦,他們意味著強大與溫暖,也意味著睿智與恩慈。
願你有這樣的父母,更願你成為這樣的父母。
G.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對於父母來說,一個健康寶寶的到來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擁有一對身心健康的父母卻是更大的一種幸運。父母應該持證上崗嗎?什麼樣的父母才算合格呢?
全國政協委員建議,父母要「持證上崗」,你贊同嗎?
還記得兩個月之前「鮑毓明性侵養女事件」已經過去兩個月,從最初的微博頭條熱議,現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想起養女小芳覺得她很勇敢,又很悲哀,勇敢的事情是她能為自己發聲,悲哀的是即使這件事情不管結果如何,對於她都是最壞的結果,她以後的生活應該怎樣面對她應該怎樣去學習,去面對自己的未來,在看看她的生母,通過QQ聯繫到了她現在的養父鮑毓明,一個知名的律師。如果她沒有聯系,多多的去關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這樣的父母合格嗎?
在電影《何以為家》里,對於扎因來說,他沒有家,他不知道哪裡才可以成為「家」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即使有父母兄弟姐妹,它也稱不算是家。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對於一個孩子是他一生都會帶的痛。有可能他還會把這種痛苦延續到下一代 ,這樣的父母合格嗎?
面對大學生因為補考考試作弊跳樓,聽起來覺得這種事件聽起來不像是事實,但他卻真真實實發生了,事後父母沒有愧疚卻找到了學校,這樣的父母合格嗎?
個人認為為人父母,不一定要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但是一定要給他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為人父母不一定需要為自己的孩子擋住人世間的每一次風雨,但是一定要給他處理問題正確方式方法,為人父母,不一定會替他遮蓋世間的丑惡,但是一定要教會她如何保護自己的能力。為人父母不一定能幫助他走完他的未來的路,但是一定要教會他要感恩這條路每個幫助過他的人。
願我們每個人都善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孩子,願這世界的美好與我們和孩子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