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饅頭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人民都認為《無極》將成為2005年最好電影的時候,06年的第一天,就又有了驚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強勢出擊,堪稱史上最強評論碟。《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劇情緊接《無極》,故事借《法制XX》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發人深省。
點評:年度第一大片的後繼片,製作出色,演員演出到位,音樂美侖美煥,氣勢磅礴,盪氣回腸,又發人深省有警示意義。2006年度,饅頭想不紅都不行了
當年,趙本山一句「脫了馬甲照樣認識你」讓「馬甲」二字成為特定稱謂,作為當年的最紅名詞火了一整年,甚至直到如今還是網路別名的代稱;而如今,在網路江湖中,網友們盛傳著的今年的最火名詞無疑將是「饅頭」。
《無極》剛剛「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公映時,就有看完此片的網友在網上發貼稱:「這個《無極》不如改名叫『饅頭』吧,所有情節居然是由一個饅頭引出的。」此話一出,眾人紛紛跟帖,表示贊同。
估計大家是有料事如神的本領,當時就預感到了「饅頭」將要走紅——這不,新年過了才沒幾天,一個名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網路視頻短片就在網路上迅速火爆,該短片以《無極》為藍本,極盡搞笑之能事。短片的作者署名為「胡戈製作」,大概20分鍾左右,基本上都是剪輯《無極》的電影片段重新編輯而成,畫面製作還算精良,人物配音都模仿片中人的口氣,難得的是,配音者連普通話都說得很不錯,看得出「製片人」花了不少心思。目前在GOOGLE上進行精確搜索「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能夠搜出近萬條記錄——要知道這可是長達九個字的超級精確搜索啊!從搜索結果來看,大部分網路社區和論壇都轉載過這個短片,甚至很多博客也對此片紛紛轉載,我也曾在QQ上接到消息,是網友發來的此片的地址鏈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網友對此片的熱愛之情。
這個短片在開始前首先打出字幕「以下看到的東西純屬本人自娛自樂,內容純屬虛構,全是瞎編亂造的」的字樣,然後套用央視品牌欄目《法制在線》節目的形式展開整個故事。整個短片圖文並茂,配樂也搭配得恰到好處,其中到處是精彩之筆——比如深受眾人追捧的「張傾城作為圓環套圓環娛樂城名模,每天工作就是不斷地穿衣服和脫衣服」一段,一邊配上張柏芝在《無極》中迅速穿衣脫衣、穿衣再脫衣的畫面,一邊配上楊鈺瑩的《茶山情歌》,令人噴飯。還有被網友譽為最經典的「張昆侖自首」「張昆侖與郎隊長的同性戀情」「滿神牌啫喱水廣告」等片段,都令人爆笑到肚痛。
就在大家笑到一片燦爛不亦樂乎的時候,竟然有好事者去咨詢律師此種改編行為是否合法,於是,就有很不解風情的資深律師聲稱該短片侵犯了《無極》的作品完整權。於是,短片的作者胡戈發布了一個聲明,稱自己「做這個東西純粹是為了個人自娛自樂,同時也是為了練習視頻處理技術……我並沒有四處傳播這個作品。只是由於網友們的相互傳遞,這個作品才慢慢流傳開來……現在網上四處流傳這個東西,這種現象並非是本人的初衷。我的網站的論壇原本是設計成給極少數視頻編輯愛好者進行技術交流的,現在竟然變成了『饅頭』愛好者的天地。」
這個小小的插曲並沒有打消「饅頭粉」們的積極性,該短片依然從一個QQ流傳到另一個QQ,繼續在網路世界裡迅速躥紅,同時也把「饅頭」二字炒熱了。就在剛才,還有網友發帖子,義正詞嚴地在宣布:眾所周知,最近有一部電影叫《無極》,遭到大家的口誅筆伐,當然這跟咱饅頭沒關系,但後來,居然有無聊群眾把電影斷章取義地演繹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是對我們饅頭聲譽的嚴重誣蔑,是對饅頭家族內部事務的粗暴干涉,我代表饅頭提出強烈抗議——我們饅頭並非引起謝無歡同學人性扭曲的根源,陳滿神女士利用饅頭引誘張傾城小姐的做法是極端無恥的行為,謝無歡同學珍藏的饅頭已經明顯過了保質期……我們饅頭保留採取進一步行動的權利!
看來,本年度,饅頭想不紅都不行了……
回答者:lxhysxm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B. 為什麼電視劇里的人物一般是吃米飯,而不是吃饅頭或面條呢
堅信日常生活許多人很喜歡刷劇,尤其是對於一些女性刷劇乃至容易上癮,自然現在的電視劇類型也越來越多了,倫理電視劇,古裝電視劇,韓片,抗日神片等等都很受我們喜歡。可是在這里小編想知道大夥兒一句話,你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哪種電視連續劇里邊吃的都是白米飯呢?例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吃的是白米飯,而且還是用那種非常小吧,基本上不區分地區,極少有見有吃饅頭或者鮮面條的,這樣的事情是怎麼回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
自然並不是電視連續劇,所有的演員都喜歡吃米飯,也僅僅是為了一個電視的拍攝效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梳理出一個道理,大家雙眼看見的並不一定是真實,日常生活很多事還得去用心去感受思索。
今日的具體內容就講到這里了,如果感到我們自己的文章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得話何不關注點贊,分享,評價一條龍哦!歡迎來到廚娘愛美食,專注於使您吃到最精緻的美食。
C. 《判若雲泥》觀後感
在看影片之前,我就對片名產生了興趣,判若雲泥,不同於大眾影片的通俗易懂,是比較模糊的概念,查了下資料,意思是高低差別就象天上的雲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樣懸殊。這個對懸殊的好奇心摧使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影片並不長,可是卻深刻的揭露了人性,人性本善。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人心是最難讀懂的東西,一時的沖動可釀成彌天大禍,然而有時一點善舉 也可以讓人驀然回首放下屠刀。人心是相悖的,善惡都在一念之間。這部影片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簡單得來說,影片描述了一個幾度想自殺的犯人逃出監獄,飢腸轆轆得來到一家饅頭鋪,他想殺了店主來填飽飢餓的肚子,然而店主看見了他,並且給了他兩個饅頭,他為了報答店主用自己的自由換取店主舉報的賞金。影片最後是犯人改過自新並繼承了饅頭鋪。
整個影片以"饅頭"作為傳遞信息的線索,一步步讓人深入影片的精神內涵,罪犯偷來的"饅頭",善良店主施捨給逃犯的"饅頭",影片最後是逃犯改過自新繼承了饅頭鋪。通篇而談,饅頭意喻著"善良和人性",逃犯生存在監獄,他逃出監獄而沒有直接歸家卻是流落街頭,可想而知他大概已經沒有家了,長期得不到溫暖,冰冷、扭曲、寂寞時常折磨他,人性幾乎消失殆盡,他很痛苦,幾度想要自殺,而片頭也是他割腕的鏡頭。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生存的渴望很容易讓他犯罪,他長期的遭遇已經讓他沒辦法相信別人,在他的眼裡,別人都是冷漠的,那個時候的他是"野獸",所以他寧願選擇偷,選擇搶劫,也不願意去相信。然而當他正准備拿刀搶劫老人時,老人卻給了他兩個饅頭,就像行走沙漠數日的旅人碰到了甘霖,他顯然也愣住了,拿了饅頭離開了。也許老人看出來了他的目的,也知道自己的饅頭肯定是被他偷掉的,可是老人家並沒有拒絕他厭惡他,而是遞上手中的饅頭。這樣的善,也許我們都沒有。在這個時候,罪犯冰冷的心慢慢回溫,這是他這么久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溫暖,饅頭鋪老伯的善良喚起了他心中早已塵封的人性,一點一點走向光明。也許這樣的小恩小惠在我們看來不算什麼,不過就是兩塊饅頭,幾塊錢的事,我們大多數人通常習慣用價錢來衡量別人對我們的善意,那是因為我們不是一無所有。但是逃犯他知道,在那麼久的不被關注情況下被人這樣善良對待,那真是一種天翻地覆,顛覆了他對人性的認知,他感動並感恩,於是他用他好不容易獲得的自由去回報店主的善意,他將放有他通緝令的報紙放在桌上,店主舉報了他,並獲得三萬元的賞金。影片中,逃犯寫在報紙上面的話是這樣的"我已經厭倦了東躲西藏的生活,謝謝你的饅頭,當我為選擇怎樣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猶豫不決時,是你的善良感動了我,舉報酬勞的3萬塊就算是我的報答"當時店主的心情我想應該很復雜的,我說不清他會怎樣想,但我想在他的復雜的情感中肯定有一種叫做感動,他不知道他一個小小的善意解救了一個掙扎在死亡邊線的人,並且這樣的一個人願意用自己最珍視的東西來對他報以善意,其實逃犯的這種做法也讓老人明白沒有絕對的善良和罪惡。當罪犯改過自新重獲自由時,他回到了饅頭鋪,可是一直緊閉大門,可能老人已經去世了。影片的結尾發人深省,他收購了饅頭鋪,繼續著老人的行當,我想這時候,他賣的是饅頭,可能更多的也是在延續老人的善良。
第二幕 報紙暗藏逃犯意
蹲坐在饅頭店附近的他,看著遠處走過來的牽著手的母女倆,想到自己的處境,可以發現他的眼神變了,從開始的兇狠戒備到現在似乎已經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的堅定。這樣的轉變,影片並沒有用語言和解說詞來表達,全都靠演員的演技傳達給觀眾,不得不說這很成功。
他偷偷地把印有自己通緝令的報紙放到了饅頭店的籃子之下,他想告訴老人他的身份。其實看到這里大家會有疑惑,為什麼他不自己主動去自首,而是寄託於老人的舉報,是因為貪戀這幾天的自由嗎?
第三幕 另類報恩
第二天,他來到饅頭店,看到老人後拿起刀對著他,在老人錯愕的表情中,放下了手中的刀,笑了 。
這時他的背景已經不是昏暗的黑色,而是有了亮光。這樣用鏡頭來表現出主人公的變化,體現出他已經走出黑暗決定面對人生不再躲藏,從而有了亮光有了希望。
在他被警察押上車之前他告訴了老人「報紙是我放的。」然後帶著釋然從容的笑走上了警車。
老人家在回到店裡從新翻看報紙時,報紙背後的一句話,告訴了人們他這樣做的原因。
他知道老人家的生活也不容易,他不過是一個逃犯,用懸賞金來報答這位老人是他的善。影片在這里達到了一個高潮,引眾人唏噓感嘆,他身上背著罪惡沒錯,可是他心底也存在著善良,是這樣一位善意的老人激起了他心中的善良,引他走上了正途。
尾聲 善惡的因果,人生的輪回
他做下的惡,終究都是逃脫不了法律的制裁;他種下善,救了一個迷途的逃犯,也救了自己。而最後,刑滿釋放的他回到饅頭店,老人興許已經過世,他決定接下這間正在轉讓的鋪子,接下這家平安饅頭店。兜兜轉轉他最後還是回到了這里,希望繼承老人的善,也希望自己的善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結語
這樣的一部影片很像一部去年由小說改編的犯罪電影《烈日灼心》,《烈日灼心》同樣探索的是罪犯身上的善與惡。不同的是《烈日灼心》在結尾強行為主角們洗白,知道當年犯下大案的另有其人,這和小說是背道而馳的。
這樣的結局影片前面的沖突和鋪墊都變得不那麼激烈,對善與惡的探索變得有些索然。而影片中的主人公是確確實實的犯了罪的,這讓他後來一步一步的改變更加的真實和感人。他是壞人因為他傷害了別人,可是同時他也是好人因為他改邪歸正走上正途。總說人性本善,我也願意相信人的心理總是存在著善良的,哪怕是壞人,只不過這些善藏在一顆堅硬的心下,有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善意的舉動,就能把潛藏的善意激發。
↓想看的 這里就有↓
D. 士兵浪費一個饅頭無人敢承認連長當眾吃饅頭是什麼電影
不是電影是一部電視劇,名字叫十一級台階。在劇中因為士兵浪費糧食將饅頭丟進了泔水桶裡面,被連長發現撿起來,發怒詢問眾人沒有一個人敢承認,隨後對士兵們說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他也決定中午就用這個饅頭當他的午飯,於是當著全連戰士的面吃下了這個潲水饅頭。
十一級台階是一部由陳健執導,沙溢,文清,金巧巧,王珂等主演的軍旅電視劇。
該劇根據馮育軍的長篇軍旅小說十一級台階改編的同名軍旅劇以沙溢飾演的主人公岳軍從排長榮升為集團軍軍長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用電視劇的形式全景展現了和平時期一個軍人從士兵到將軍的軍旅人生。
E. 胡戈的《饅頭》算侵權么
不構成侵權。理由是胡戈雖然是學習的,但是學習有多種方式,學習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作為創作來說,「饅頭」本身就是一個作品。問題是怎麼理解「饅頭」,「饅頭」是一個怎麼樣的作品?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不把這個問題解決的話,那麼這個官司從法律角度來講,就很難把它分析清楚。「饅頭」這個作品是獨立的,不是對《無極》的一種修改,它這個獨立的作品是一種批評作品,是對《無極》的一種批評,也就是說,「饅頭」是以影像或是電影的方式或是視頻的方式對《無極》進行了一種文藝批評,它是一個文藝批評作品。作為文藝批評的作品來說,胡戈實質上通過「饅頭」這個作品為我們中國開創了一種新的文藝批評形式。過去我們的文藝批評,都是用文字的形式進行的,但是現在已經是資訊年代,是一個影像年代。這是用影像的方式進行批評,這是一種新的形式。
F. 饅頭事件。指的是什麼
饅頭事件
《無極》的開涮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網上炒得很厲害。很跟大流地看完了。20分鍾的片子。並不覺得好看。今天看到新聞,陳凱歌起訴饅頭製作者的胡戈,並斥其無恥。覺得很搞笑的是,胡說,我沒錢,能不能別告我啊。
陳凱歌的憤怒可以理解。誰都不喜歡別人毀壞自己心愛的東西。中學的老師說,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這個年頭流行惡搞。但惡搞不應該以詆毀為基礎。
但告了又如何?問題的症結本就不在這里。粗製濫做的饅頭能紅成這樣,是因為很多人偏偏喜歡這種東西,並且養成了罵無極的習慣。越來越不懂了。
本來無傷大雅的玩笑若流傳廣了,給別人造成不便,就是你不對。網路上有一種失控的傳播。
陳凱歌:太無恥
陳凱歌到達柏林後心情不錯。但一提到網路惡搞版《無極》——「饅頭血案」時,他就抑制不住激動:「已經起訴他了。我們一定要就這個問題解決到底!」說完還意猶未盡地補充:「我覺得人不能無恥到這樣的地步。」
《無極》片方盛凱影業的楊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盛凱公司已經給傳播「饅頭血案」的「矽谷動力」等兩個網站發了律師函,同時也一定會追究原創者胡戈的法律責任。
胡戈:沒惡意
昨晚記者電話采訪了「饅頭血案」的作者胡戈。對於陳凱歌的怒斥,胡戈覺得這是一個誤會:「我想他可能誤會我做這個短片是惡意的。」至於陳凱歌所說的起訴,胡戈稱自己目前為止尚未收到相關的法律文件。
「饅頭血案」深受網友喜愛,連胡戈自己也一度感到意外。在「饅頭血案」之後,胡戈將《黑客帝國》、《英雄》和周星馳影片的若干鏡頭剪輯在一起,製作了另一部搞笑短片《春運帝國》。不過胡戈很肯定地告訴記者,他最近不準備做這一類的東西了。當記者問他是不是因為這一系列事件時,胡戈回答說:「是的。」
侵權:不一定
「饅頭血案」是否侵權?知識產權律師張柯女士認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而擅自對他人作品進行修改、改編,這種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改編權和保持作品完整權。」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胡戈就一定侵權。張律師表示,如果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的目的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就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標明作者。而胡戈在早些時候接受采訪時的確表示過自己是為個人學習目的製作該片,並不清楚其如何流傳到網路上。
G. 電影無極觀後感
第一次看《無極》的時候是在朋友家看的DVD,那時電影院已經放映有一段時間了。看了之後久久不能釋懷,期望太高之後的失望(我承認這種失望大部分來源於打鬥場景太少)伴隨著唯美的畫面在心頭引起一陣糾結。後來上網才知道網上早就有一片倒的批判和諷刺,其聲勢之浩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心頭隱隱覺得有些不妥——不至於這么差吧。為《無極》說話,就像是一滴水掉進了大海里,瞬間就被埋沒了。
懷著平常心重新撿起《無極》看一遍,突然覺得一起都明了了——原來如此。想通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情節是十分嚴謹和完善的,只不過導演將電影呈現出來的時候,線條提示太少。在這里就《無極》整個故事的線條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給極少的支持者一個呼應,給不明真相的群眾一個解釋。
《無極》情節的進行和人物遭遇的轉換是以滿神的賭約為動力的,這是整個影片的大前提,也是關鍵所在。滿神代表命運,在影片一開始就明明白白說出來了的,影片中一切情節的發展都從滿神開始。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Promise》,個人認為這個名字比中文名更好。
滿神喜歡玩弄世人,她常和人打賭,讓人做選擇。這是很多人批判的情節,我看到很多批評文章說「哪有這樣整天沒事乾的神」、「只有陳凱歌才會想出這樣的神」雲雲。其實把滿神換成命運,就順理成章了。重申一遍,影片一開頭就說了,滿神是命運的使者。
滿神在影片中總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和傾城的賭約「你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真心的愛」,後面兩次是和大將軍光明的賭約「鮮花盔甲的主人會殺了王」、「傾城是我的」。每個人都要做出選擇,傾城選擇的是愛情(這是「傾城」的含義),但是她每次都看錯了人(開始是王,後來是光明)。她開始以為是光明為了她跳瀑布,所以傾心光明,但又想到自己的命運,所以離開。後來終於不顧命運,和光明在一起(終於看錯了人)。當她知道救自己的人是昆侖的時候,自己的情感已經投入到光明身上了。直到最後昆侖穿上死亡之袍讓時間逆轉,才給她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
光明選擇的是勝利(這是「光明」的含義),本來他要回救王,但昆侖殺了王,這表示光明這一仗是輸了。他不認輸,想要在賭約中取勝,對他而言勝利就是一切。他追回傾城不是因為愛,而是想在和滿神的賭約中取勝。無歡用「勝利」來誘惑光明,光明立即就拋棄了傾城回到王宮。光明的最後一仗,是在審判的時候,他想要用生命來換得傾城的心,同樣的也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對勝利的渴望。光明在馬蹄谷之役後,再沒有取得一場勝利,哪怕是在兩次單打獨斗中都失敗了。光明將死之時,傾城靠在他的胸膛上,他因為內疚生情才流下一滴傷心淚,合了自己的命運。
這是傾城和光明兩條線,認真看過影片的觀眾都應該能理出來。這是明線。
那麼,暗線是什麼呢?滿神是命運的使者,每個人都在命運的控制之中。我們不難想到影片中五個人與滿神都有賭約。傾城和光明的賭約是明線,無歡和鬼狼的賭約就是暗線。(昆侖的賭約包含在鬼狼的賭約中,後面再說)
滿神和無歡的賭約是「你永遠得不到信任」,無歡的選擇是讓別人痛苦(這是「無歡」的含義)。這就解釋了「饅頭之爭」的公案。有人會說,我是專門為了「饅頭」的公案來杜撰這樣一個賭約。不是的,這個賭約在影片中有著合理的提示。
無歡有幾個特點:他不願看到別人快樂;他想要天下人都做自己的奴隸;他不相信任何人。無歡攻打雪國是尋找奴隸殺手,殺手是將來攻打王城的時候為光明准備的.(為了能控制殺手,也為了提高殺手的速度,無歡製造了不死之袍)。他打著捉拿王妃的旗號攻打王城,不是為了女人,是為了權力,為了讓天下人都成為自己的奴隸。王被殺之後,他追的並不是傾城,而是殺王的兇手,好讓自己順理成章地推卸責任。這是權力斗爭中很常見的手段,只需要正常的思維就能理解,但眾多觀眾都曲解成為了女人(為了饅頭)。最後現出饅頭的一段並不能構成「饅頭血案」的佐證,相反地,它是關於無歡信任賭約的提示。無歡剛知道是昆侖殺了王的時候,想殺人滅口,把消息瞞過,這就是無歡為了權力攻打王城的證據。後來又讓昆侖把真相說出來是想徹底地毀滅光明。
審判之後,無歡綁了三人,最後關頭卻把光明放了下來。很多人覺得這里和無歡不相信任何人的性格相沖突,其實這里是另一個信任賭約的提示。無歡取得了大勝利,但是始終籠罩在滿神的賭約之下,他想挑戰命運,證明他「得不到信任」是錯的,以便達到最後的勝利(饅頭是第一次挑戰,這里是最後一次)。這同時也是無歡希望奴役別人的性格表現。但是他失敗了,直到最後都沒能得到信任(可信的人)。
事實上無歡的賭約是最早的賭約,甚至早過傾城。影片一開始是一個戰後的場景,那場戰爭中,小無歡被滿神救了下來,並立下賭約。之後,小無歡就拿小傾城做他的第一次實驗。
鬼狼的賭約是關於他的族人的,「雪國人將永世難逃奴隸的命運」,他的選擇是犧牲(或者無私?)——這是「鬼狼」的含義。如果沒有人穿上無歡的不死之袍,雪國人將被屠殺,鬼狼穿了,雪國人都成了奴隸,昆侖就是從奴隸中長大的。無歡訓練了殺手,又作了十幾年的准備(昆侖成長的時間)才攻打王城。殺光明是鬼狼的第一次任務,無歡承諾,如果完成這個任務就讓雪國人恢復自由(當然是騙他的)。鬼狼沒有完成任務,因為遇到了昆侖,他不願意傷害本族人。他又想通過昆侖來實現賭約中的勝利(昆侖是雪國人,只要讓昆侖擺脫奴隸的身份,那麼族人的命運就擺脫了),他脫下不死之袍,把鮮花盔甲交給昆侖,就是想以自己的死來換得昆侖的自由。當然,他再一次被無歡騙了。
鬼狼的賭約應該是在無歡攻打雪國之前立下的(還有可能是雪國人與滿神的賭約)。
昆侖的賭約很簡單,包含在鬼狼的賭約中「永世難逃奴隸的命運」(關於「昆侖」這個名字的含義……)。雪國被攻下之後,昆侖就成為奴隸,一直在奴隸中長大。本來奴隸是不會站起來的,但是昆侖是雪國人,天生就會奔跑,所以在緊急的時候奔跑起來。昆侖原來的主人被光明射死,他又成為了光明的奴隸。光明讓昆侖恢復自由身不久,昆侖又自願成為傾城的奴隸。最後昆侖本來可以得到自由,但他為了讓傾城得到重新選擇的機會,穿上了不死之袍(雪國人穿上不死之袍就能擁有超越時間的速度),永遠成為傾城的奴隸,成為愛情的奴隸。
影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滿神的賭約),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脫離命運的控制,這構成了電影情節的發展線條。整部電影的故事情節相當完整,線條安排得很巧妙,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了。
但是,卻算不上優秀。總的來說,《無極》有幾個很明顯的缺點:
一、特效製作很差——特別是開頭牛奔那一段;
二、台詞比較粗糙,這個比較傷,幸好不多;
三、幾個主演的普通話不過關,這成為很多網友的笑料,但是我覺得這一點在這部電影中並不是那麼嚴重(在批判的潮流中什麼都被誇大了);
四、伏線揭示得不夠明顯,導致絕大多數觀眾不明所以。
其中最大的矛盾莫過於伏線隱藏得比較深和台詞比較淺白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的伏線不好處理,稍微多一點提示就會顯得太過直白,就無法打動評委;而像現在這樣,又太深了,觀眾看不懂。一句話說,還是導演沒處理好,陳凱歌想太多了。這才是本片的最嚴重的缺陷。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是相當完善和嚴謹的,是呈現的時候產生了失誤。而所謂的「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雲雲,本來不過是嘩眾取寵的鬧劇,到後來竟然成了跟風者搶奪話語權的利器。
當初因為導演的一句大話,讓《無極》成為眾矢之的,甚至還拿出明星事件反復取笑,證明中國觀眾是惹不起的。但現在五年之期已經過了,不必再抱著固有的成見,死守自己的驕傲將這部電影踩在腳下。
放下心頭的浮躁來看這部電影,會更精彩。
H. 陳凱歌"饅頭""饅頭"指的是什麼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I.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喜歡國語配音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喜歡看國語配音,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你說的不看國語就顯得很有格調其實並不存在,大家不喜歡看國語電影的原因有兩個。
大家不喜歡看國語電影的第二個原因,將外國電影翻譯成國語配音,聽起來真的是非常的別捏,有一張想要不能要,欲罷不能的感覺。而且會讓角色失去情感,感覺就是在硬生生的講台詞而已,再就是看原版的配音,還可以學戲英語或者粵語。
這就是大家為何不喜歡看國語電影的原因,希望可以幫到你,多看看原配音電影,對自己的提升還是蠻大的。
J.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陳凱歌為什麼還是咽不下那口饅頭)
陳凱歌和李誠儒的「掰頭」成為【演員請就位】第四期最有火葯味的一幕。
起因是大鵬問李誠儒怎麼看待【無極】這個片段,李成儒直言沒看過,因為風評差。【霸王別姬】的起點太高,陳凱歌以後的片子都沒看過。
意思是後面都是爛片唄。
陳凱歌的臉色立馬就掛不住了,但是跟郭敬明被激惹後立馬面紅耳赤唇槍舌劍一番不同,老行尊的范兒還是要守住,所以陳導慢條斯理說了如下這段話:
這段話,被奉為「罵人不帶臟字」教材,連趙薇都聽不下去了,直言「凱歌導演你下次別擠兌我」。
講道理,李成儒這次是有點「自討沒趣」。
他是個實在人,喜歡說大實話,但大實話要看場合,有些場合說出來,就是情商低,不合時宜,所以陳凱歌才拿魯迅文章里那個跟人家新生兒說「祝賀你早晚會死」的人舉例子。
但魯迅在那篇文章里想表達的其實是對這個人的同情,你看,說假話的都受歡迎,唯一一個說真話的卻被轟了出去。
【演員請就位】是個什麼場合呢?是個極其勢利眼的場合。 導演可以直言不諱演員沒天賦,沒演技,沒前途,話說得越刻薄就越凸顯個性,這個舞台不允許演員矯情、玻璃心。
但反過來,要是講玻璃心,沒人比這幾個導演更玻璃心。
李誠儒批評了陳凱歌執導的胡杏兒他們那組,幾個導演立馬就抱團反對,把這個片段誇得天上有地上無。
結果呢,發卡的時候他們紋絲不動,只有胡杏兒拿到了兩張。
李誠儒的脾氣,節目組是知道的,所以故意拿來當工具人製造效果。
誰有看不下去的事,都推他出來擋在前邊,一旦聽不慣他講話了,又都可以毫不客氣地懟他。
陳凱歌評論李誠儒的話,字字珠璣,刀刀見血,但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心胸狹窄。
他容得下紙上談兵的郭敬明,卻容不下說真話的李誠儒。
因為李誠儒動了他的三寸。【無極】是陳凱歌心中拔不掉的一根刺,摧毀【無極】,就是摧毀陳凱歌的驕傲——雖然這份驕傲十幾年前就已經被摧毀過了。
【無極】上映前,還是新人的柳岩采訪陳凱歌,只因問了一句 「如果票房不如預期怎麼辦」, 就引得陳導風度大失當場翻臉,全程追著柳岩罵。
柳岩擔驚受怕了一個月,天天做噩夢丟了工作。
結果票房還算過得去,以1.8個億的成績拿了當年的票房冠軍(但據說投入巨大還是沒收回成本),口碑卻撲到了親媽都不認識,豆瓣打分只有5.4,影評人還為此舉行過專門的大討論。
但是這些討論,怎麼都不如橫空出世的惡搞作品【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來得令人印象深刻。「饅頭」套用法制節目的形式,用惡搞的方式在短短二十分鍾時間里,就把無極的故事說明白了。
時隔這么多年,無極留給我的全部印象,已經全部濃縮在了「饅頭」里。
網路上,《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下載率甚至遠遠高於《無極》本身。說起來, 胡戈 才是B站鬼畜視頻的鼻祖。
也正因如此,陳凱歌怒不可遏,認為自己的大作被玷污,大呼「無恥至極」,還把 胡戈 告上了法庭(後來扛不住輿論壓力,放棄了)。
最後連他的前妻洪晃都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寫了一篇【前夫和饅頭】: 「連個饅頭都裝不下,不就明顯變成小肚雞腸了嘛」。
面對種種非議,陳凱歌曾頗有底氣的說,【無極】是拍給十年後的人看的電影。
「翻盤」這種事,在陳凱歌身上還真是發生過不止一次。
【荊軻刺秦王】和【風月】上映時都曾遭遇票房和口碑的雙重滑鐵盧,但如今【風月】成了早期女權思想作品的代表,【荊軻刺秦王】重新被審視,甚至被封神,成為陳凱歌最好的電影之一。
可惜這樣的奇跡沒發生在【無極】身上,這場為期十年的超長考卷,最後仍是被十五年後的李誠儒打出了一張「不及格」。
不奇怪。
當年李安一部【卧虎藏龍】在奧斯卡打響了名堂,好像給第五代導演醍醐灌頂了,他們紛紛從厚重的紅高粱和黃土地里掙脫出來,開啟了中國電影商業化、大製作的新古裝時代。
張藝謀搞了【英雄】和【十面埋伏】,陳凱歌搞了【無極】,馮小剛搞了【夜宴】。
形式抄了十成十,卻沒有領略到李安通過【卧虎藏龍】所傳達出的人性與江湖。
你能從【無極】身上看到陳凱歌全部的野心。豪華製作,中日韓全明星陣容,他目光所及已經不只是中國市場,而是整個亞洲。
這部電影也是陳凱歌情懷的體現,愛與自由,多動聽,影片中很多台詞,都富有哲理和詩意,可惜有句無篇,詩意也就變成了刻意。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可惜種種嘗試都止於形式主義。
作為一部神話,它的整個故事都包裹在一個「小姑娘為了麵包永遠喪失了愛情」的內核里,空洞無物,只能靠華麗的台詞去傳遞思想,靠宏大的布景去支撐想像,讓人想到郭敬明的成名作【幻城】。
對了,陳凱歌當年的無極,做小說化改編的人,恰恰就是郭敬明。某種程度上,兩個人還真有點惺惺相惜。
陳凱歌質問唐一菲搞個浴缸出來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觀眾,其實這個問題他最該問問自己。
影評人戴錦華做過一個很到位的點評:
在《無極》中,沒有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只有兩個道具,兩具華服———鮮花盔甲和黑袍,一個象徵著權力,一個象徵著奴隸身份,整部電影就像是一部「模範奴隸手冊」,在教觀眾怎麼做奴隸。
相比之下,【妖貓傳】就好很多,因為穿透浮華,我感受到了大唐詩意的內核。
陳凱歌是個浪漫的人,年近七十的他圓滑的外表下,仍藏著一絲孩子氣的任性。他的每一部作品裡,都能感受到浪漫。
即便是現實題材,陳凱歌也不太考慮是否現實。
【演員請就位】里張月那一場,作為一個高位截癱病人,被氣切了中氣還能這么足,連習慣走浮誇路線的郭敬明都看不下去了,但陳凱歌卻覺得沒有問題。
這份浪漫把握好了,是神作。
【黃土地】又紅又專的題材,能被他拍出【邊城】的既視感。
但把握不好,就是翻車。
【我和我的祖國】里,他那一節【白晝流星】口碑最差,爭議最多。
如果讓我打分,三分都嫌多。策馬揚沙的鏡頭的確美,但跟現實毫不接軌。
老旗長窮得5000塊錢都拿不出來,家裡卻養著馬,兩匹馬日行千里進航天基地如入無人之境。
你要說這故事發生在1976年還勉強有人信,一看時間2016年,我簡直以為這世界是有了平行空間。
觀眾一旦對故事產生了不信任和距離感,畫面再美都沒法入戲。
陳凱歌出身電影世家,骨子裡就帶著知識分子天然的清高和優越。
他有足夠的資本驕傲。【霸王別姬】是中國電影的巔峰,【黃土地】當年直接啟發賈樟柯走向了電影之路。
但李誠儒也沒說錯,他今後的作品,再沒法超越【霸王別姬】。
當一個藝術家拒絕容納批評的聲音時,也就關閉了成長的大門。
越是成名成腕的大導演,有時越難聽得進批評的聲音。他們很喜歡抱守一個神邏輯:打分低等於你不懂。
馮小剛為了【私人訂制】罵影評人淺薄,觀眾只喜歡看爆米花電影。
姜文在【一步之遙】遭遇差評後說自己是「包餃子喂豬」。
陳凱歌時至今日仍然容不下一個饅頭。
這次給李誠儒扣的帽子更大——你直接落後於這個時代了。
「梨園」「蛐蛐」那都是前清八旗子弟的最愛,說難聽點就是「舊社會遺老」。
這些大導演們一邊想從觀眾的腰包里掏錢,一邊又嫌觀眾沒資格評論自己的影片。他們彷彿忘了,當初就是這群沒資格的人,把自己捧上的神壇。
或許,真正落後於時代的人,恰恰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