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說電影《師父》的評價很高,為什麼我感覺裡面的打戲那麼假呢
《師父》這個電影的打戲假嗎?
可能是因為你不會功夫吧?師傅里的功夫可以說是最去偽存真的了!教科書級別。沒有浮誇的表演,沒有天馬行空,一招一式簡潔明了,直擊要害,攻防兼備,恰到好處,真實的功夫就是這樣,我只要有時間就會細細揣摩研究一番,為什麼?因為那是八卦掌版本的詠春,屬於內家拳系列。
2. 《師父》陳識為什麼打不過四把大刀
打不過四把大刀的原因如下:
開始在室內,是早有預謀的群毆,加上武器不利,所以打不過,巷戰的時候,由於地形狹窄,變成闖關式的單挑,再加上師父陳識換了剋制戰身刀的鴛鴦鉞,所以才能戰勝。
一開始在室內,比較寬敞,師父陳識毫無防備,被四個人群起而攻,當時師父陳識使用的是蝴蝶刀,敵人使用戰身刀,蝴蝶刀刀鍔太小,鎖不住戰身刀,反而失了身位,所以打不過。
巷戰的時候地形狹窄,不能群攻,變成闖關式單挑,再加上師父陳識換了剋制戰身刀的鴛鴦鉞,鎖住了戰身刀,卸掉了敵人的兵器,最後戰勝了敵人。
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師父陳識(廖凡飾)為完成「詠春北上,弘揚武學」的使命,來到天津。初來乍到的師父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於一家西餐廳邂逅了師娘(宋佳飾)並一見鍾情,後經人說親二人喜結連理。
為了在天津開武館立足,師父陳識收當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飾)為徒,徒弟需按照江湖規矩代替師父踢館,二人由此被捲入一場江湖巨變。最初二者各懷心事,卻在經歷了一番「生死劫難」後,生出難以割捨的情義。
師父本以弘揚武學為終生寄託,徒弟只是他圓江 湖之夢所藉助的手段,卻在不經意間為其命運所牽系。徒弟飛揚勇決,放盪不羈,卻總在重要關頭堅守使命。他們既初心仍在,卻也難負真情。
3. 《大刀王五》你還記得這部劇嗎
依稀記得上中學時,我在村裡的露天放映場第一次看《一刀傾城》。那時候,我對戊戌變法的歷史了解不多,看武俠電影純粹圖個痛快。記憶最深刻的是,王五等俠義之士在袁府與朝廷鷹犬大戰後盡數被殺,只有一個小孩(王五的大弟子左宗生)逃掉,他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大聲呼喊。在我眼裡,這個場景意味著好人沒有死絕,正義的力量還在繼續。所以在電影結束後,我一直想著小孩長大後肯定會成為王五那樣的大俠,然後領著自己的弟子為師父報仇,將朝廷鷹犬全部殺死。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完全是定勢思維的一廂情願,當然其中也包含著強烈的正義感。這一點與我們從小受到的傳統教育有關,正邪之爭的最後就是要讓「好人殺盡壞人」嘛。
今天重看《一刀傾城》,我已經可以坦然接受「壞人殺盡好人」的結局,也不會設想左宗生長大成人後為師父報仇雪恨。歷史的真相擺在那裡,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但《一刀傾城》能夠讓我們以電影的方式再次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回到那個外憂內患、民不聊生的激盪變革年代,回味各色人等的俠義、仁愛、雄心、抱負、膽略、才氣、奸詐、狡猾和無處不在的濃濃深情。
4. 電影 師父里 廖凡用一根長的棍子 兩邊還各插著兩把 八斬刀 的武器叫什麼
日月乾坤刀
5. 《師父》是怎樣一部電影
徐浩峰
最早知道徐浩峰是因為《一代宗師》,王家衛不願意麵對媒體,所以徐浩峰這個編劇便承擔起電影宣傳的任務,也很快為圈內人熟知,徐浩峰由此有了一定的名氣。之後聽任丘的調頻,大概將這個人了解了一下,方才驚為神人。無法相信,他竟然有那麼多身份,並且每樣都做得極好。他從小習武,祖父李存義,家族文化影響下對中國傳統武術以及道家文化鑽研極深。算是做到了儒佛道三家融合的高人,學美術本可入中央美院,結果跑去學電影,結業後任北影教授。歸家六年研究,寫小說,紀傳體文學。出山做編劇,後導演三部作品,部部精品。我看過他的影評《刀與星辰》,每次拜讀,羞慚萬分,覺得自己寫的那些東西沒法見人。見過他照片,身材高大,微胖,有股子儒雅氣。記得《楊瀾訪談》做一期節目,采訪徐克,放了一些新人導演的作品剪輯,沒有徐浩峰的,但畫外音卻是《師父》里的旁白」新人要出頭「。《師父》一片斬獲金馬獎最佳動作指導,打破了香港武指對這一獎項多年的壟斷。《師父》就是徐浩峰的踢館門徒,這次踢館可謂大獲全勝,江湖中有新人來,且看新人翻江倒海。
6. 他的《師父》豆瓣8.1,如今又帶來更加震撼的寫實功夫片
初識徐皓峰,是看他關於武俠的影評集《刀與星辰》。第二次見他的名字,已經出現在了功夫片《倭寇的蹤跡》的導演位置上。
寫作的時候他是徐皓峰,拍電影的時候他是徐浩峰。名字里差一個字,對武俠的認識卻從未變過。
讀完《刀與星辰》或者看完《師父》,你就能了解到徐浩峰武俠的真諦。他深諳中國的武俠文化,不論是筆鋒還是導演風格,你都能感覺到,徐浩峰是中國現實武俠的集大成者。
從《師父》中不難窺知徐浩峰現實的功夫片邏輯,他刻意去除了武術的觀賞性,只保留其實戰性。因此,徐浩峰拍出來的武俠電影,是當今影壇少有的真功夫電影,也最接近中國功夫的本質。
這是一種超越時代的高級功夫片風格,在他的新作《刀背藏身》中,這種風格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升級。
據悉,《刀背藏身》已經於5月24日在戛納召開定檔發布會並定檔7月19日,並發布了首支預告
期待了兩年之久,這部現實武俠大作終於要上映了。
之所以引人期待,是因為在《刀背藏身》中,一方面,他最擅長的寫實武俠風格得以保留,另一方面,大體量的製作預算使其更具史詩感。刀是它的底色,但它不止於武俠,也是人,更是當時整個中國的 社會 現狀。
持刀人的愛國情懷,揮刀時的國仇家恨,《刀背藏身》充滿了對 歷史 的關懷和對武林命運的探尋,同時很好地平衡了武俠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在近些年的作品中,絕對是難得一見的。
無論是不是徐浩峰的粉絲,《刀背藏身》都能讓你看得嗨起來。
電影中,徐浩峰將功夫拍出了現實的血性。《刀背藏身》講述了大破日軍的長城大刀在乾坤反轉的時代,到底該歸屬何人的故事。
當孔老爺子拿出自己的無刃之刀,一個拔刀的動作,兩個利刃的碰撞,「力上刀尖」的武學精髓和「長城大刀」的恢弘氣派,都足以給所有觀眾以震撼的觀感。
這種震撼不止於視覺刺激,而是很有分寸的現實沖擊。他從真實的功夫中開發出全新的影像化角度,以彌補泛武俠中丟失的美感,這種體驗,只有徐浩峰能給你。
徐浩峰的武俠邏輯並非一蹴而就,他習慣於掌控功夫電影從編劇到執導的全過程,因為將武俠動作部分交給武術指導,導演的思想和邏輯就無法融入到動作中去,這恰恰丟失了武俠電影的精髓。
從《倭寇的蹤跡》到《師父》再到《箭士柳白猿》莫不如此。
當然,徐浩峰的寫實功夫片風格,也得到了學院派和民間的一致認可。《師父》在第52屆台灣金馬獎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1分。
《刀背藏身》也提名了第54屆金馬獎的最佳改編劇本,更獲得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美洲大獎的提名,還未上映已榮譽加身。
因為比起前兩部,《刀背藏身》不僅投資成本巨大,而且有實拍長城及戰爭場面的恢弘場景,資金和技術不再是限制徐導發揮的門檻。
當然,用刀的人不止一面,面對動盪的大時代,持刀者是戰士和俠客,但面對愛人和家人,他們也有不為人知的溫情面,這也是東方武俠文化常常伴隨女性的原因之一。
《刀背藏身》中許晴飾演的元姑、春夏飾演的青青等女性角色,戲份比以往都加重了。
她們美艷嫵媚風情萬種,是電影語境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徐浩峰則選取她們美的一面,來表達電影核心人物的人性魅力。
元姑也是刀術高手,而青青,則是這個傳統世界裡變異出的叛逆的現代精神,她的命運看似和刀法爭奪無關,但卻是整個故事裡很關鍵的一筆。
電影中的主角孔鼎義為了堅持沒落的紳士武人的「義」,一直隱藏對青青的愛意。
同時還糾葛 於許晴 的御姐范兒里,說不上是對許晴的刀法更迷戀,還是對她的肉體更迷戀。這種語義不清的復雜 情感 ,正是徐浩峰高級的地方。
刀是外殼,人是內核。刀的背後,依舊是跟我們一模一樣的普通人,依舊像看到銀幕上的「自己」。
《刀背藏身》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時局動盪。
彼時作為冷兵器格鬥技術的功夫已經衰弱,面對時代的變革和外敵的侵略,習武的刀客們將如何自處?《刀背藏身》用武俠故事給了我們答案。
不論是片中冷熱兵器對決的場景,還是長城大刀會戰的情節,無一不反映出民間練武者對待變革嘗試做出的改變,哪怕這些改變在中國 歷史 上從未出現過。
在徐浩峰的武俠電影中,功夫從來都不是最主要的,《刀背藏身》亦是。
現實的打鬥風格,寫實的功夫邏輯和全新的武俠片思路,都是徐浩峰書寫影片內核的工具和手段罷了。
冷兵器對熱兵器,民間武俠對侵略者的火槍,這種斗,充滿了時代大潮下武林和功夫逝去的悲涼。習武者雖然勇武,但在時代的車輪下也無可奈何。
武俠文化中的北方理念里,刀法是防禦技,刀背運用重於刀刃,因為人在刀背後。
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之處。
可時代洪流奔涌而來,刀客註定是藏不住的,這也是《刀背藏身》的悲涼。
幾千年來,他們堅守著自己信奉的東西,卻終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就像爭來奪去的「長城刀法」,雖然在長城會戰中砍了很多日本鬼子,但仍然抵擋不住國家被侵略,人民被迫害的國運。
武俠是願望,是美學,是文化,更是時代。練武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是徐浩峰所有武俠電影中一直想說的。
如今,抗日戰爭年代早已遠去,成為 歷史 ,可正如我們所見,「長城大刀」的精神並未遺失,當年刀客們堅守的道義仍在傳承。
而在《刀背藏身》中,我們也都能通過刀,通過人,見到自己,見到逝去的 歷史 ,見到奔涌的年代。
7. 電影《師父》里會不會誇大了詠春北方的武術真的打不過詠春么
電影中的情節是有一些誇大的成分,但是北方的武術和詠春各有各自的特點,沒有打不打得過,這個還是要看各自的水平,兩者並沒有高下之分,這是電影需要的一種效果而已,詠春這種拳法力量不是一個最大的力值,很多動作是打沒練過的人可以,好用,但要放在拳擊、散打面前,還是有點差距的。
總的來說《師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詠春在其中是被導演當做一個敘述故事的載體,事實上影片里的功夫與現實中的詠春拳及其他拳術沒什麼太大的關系,裡面的故事情節還是非常不錯的,讓人非常的喜歡。
8. 電影《師父》里,幾個老頭用的大菜刀,是用來搞笑的嗎
那叫戰身刀,確實是從鍘刀上拆下來的。也是有一套刀法的,誰他媽挨一下誰清楚,電影中八斬刀是完全接不住的,後來用了子午鴛鴦鉞實頂實的用熊背接的,沒骨折算他骨頭硬!
9. 《師父》電影結局深度解析是什麼
《師父》結局是:耿良辰死了,死在軍閥手下。陳識聽信了鄒榕的巧言辭令,那個不應與她年齡相襯的老辣的武林操盤手。他在他自己的武館開業儀式上殺死了林希文,對於江湖前輩的挑釁,他殺人不殺命,算是報了仇。趙國卉和陳識前後踏上了離開天津的列車。
師父劇情簡介
民國年間師父陳識(廖凡飾)為完成「詠春北上,弘揚武學」的使命,來到天津。初來乍到的師父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於一家西餐廳邂逅了師娘(宋佳飾)並一見鍾情,後經人說親二人喜結連理。為了在天津開武館立足,師父陳識收當地青年耿良辰(宋洋飾)為徒,徒弟需按照江湖規矩代替師父踢館,二人由此被捲入一場江湖巨變。
最初二者各懷心事,卻在經歷了一番「生死劫難」後,生出難以割捨的情義。師父本以弘揚武學為終生寄託,徒弟只是他圓江湖之夢所藉助的手段,卻在不經意間為其命運所牽系。徒弟飛揚勇決,放盪不羈。
10. 如何評價電影《師父》你真的看懂了
突然想起,當年楊露禪之子楊班侯繼承父親拳術,打遍京師無敵手,最後卻因為傷人而被迫離開京師,其傳人也日漸凋零,後世大行其道的那種楊氏太極實為其兄弟楊健侯及侄兒楊澄甫所創,現在的楊氏太極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樣子,而楊班侯太極拳現在只在河北永年縣還有傳人,拳法剛猛非常,與我們通常對楊氏太極拳的印象大異其趣。
我有個大膽的猜想,影片中陳識是詠春唯一的傳人,因為這件事他決定傳真的,雖然他說只傳兩個,可是後來畢竟規矩壞了,而後可能為了躲避不必要的麻煩,遂改名陳華順,對,就是葉問的師父,而且時間上也比較穩合,最主要的是,葉問是廣東佛山的,最後詠春在葉問那裡替師門發揚光大了又由李小龍走上巔峰,被現在這么多人來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