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什麼時候開始用數碼拍攝
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
不過現在製片廠所拍攝的專供影院放映的影片目前大部分還是用35毫米膠片拍攝的,但拍攝這類電影一般要同時開兩套設備,及膠片和數碼設備,再者,兩套設備拍攝的影像利用現代技術又可以互相拷貝轉換,所以說關鍵是在於放映單位。
❷ 問個問題,膠片電影怎樣轉化成數字電影
電影膠片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技術一般稱作「膠轉磁」。
以前是為了將膠片轉為錄像等電視播出的版本。電影集團一般配有專門膠轉磁的設備。國外還有民用的膠轉磁設備。具體轉換原理附在答案最後面。
膠轉磁是電影製作的重要工序。在過去還是將後期完成的電影拷貝轉成錄像,後來則發展成膠片洗印完就膠轉磁,然後在數字版本中做後期(剪輯調色等,錄像帶素材導入數碼設備很方便,然後再上非線等,編輯會更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現在電影院大部分都是放數字拷貝了。也就是膠片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轉為數字拷貝,直接放映。
而且現在的很多電影特效豐富,影片素材部分就已經基本都是數字的了。
至於你說的網上的文件,基本都是從光碟上抓取信息去硬碟上吧。
老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製作–膠片拷貝–膠轉磁–錄像帶或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新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膠轉磁–後期製作–數字拷貝–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PS:膠轉磁技術很老了,不知道現在膠片轉數字信號還是通過膠轉磁設備嗎?還是有更先進的設備了?
「膠轉磁技術本身的轉換,是把電影膠片用放映機播放的同時,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
這需要使用專業設備,而設備根據不同原理分三種:
使用「攝像機組型」:
(此設備有點像翻錄,一邊輸出一邊記錄)
「其原理是用攝像機拍攝放映機內間歇運行的影片。影片圖像由固定光源照明,攝像機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將彩色影片圖像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使其在三個獨立的攝像器件(如氧化鉛光導攝像管)的光敏層上成像。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2.「飛點掃描型」:
(如果說第一種能理解,這種我則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其原理是,從飛點掃描管(一種單搶陰極射線管)發出的瞬時即逝的光點形成的光柵,對連續勻速運行的影片進行掃描;透過影片的光束被分光器件分解成紅、綠、藍三基色光後,分別由三支光電倍增管接收,產生電信號。近年來,為了配合高清晰電視膠轉磁的發展,出現了激光掃描裝置,利用激光光點的運動來掃描影片,其光電轉換元件仍為光電倍增管。」
3.「電荷耦合器件(CCD)掃描型」:
(這個較好理解,圖片攝影也學到類似)
「其原理是,由固定光源照明連續勻速運行的透過影片圖像的光由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由三個與影片運行方向相垂直的CCD線陣(通常由1024個沿直線排列的光敏感測元件組成)所接收。利用CCD線陣的連續采樣功能(相當水平掃描)和膠片的連續運行(相當垂直掃描)產生電信號。」
❸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
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的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歡迎大家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之後,如今什麼是「好萊塢」?怎樣才算作商業 文化 的「成功」?好萊塢的「秘密」可以指它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失敗,也可以指它令人信服的全球性擴張、壟斷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它龐大的文化工業體制的建立、調整與創新,尤其是它領先其他國家和民族電影的全球化策略。自從20世紀末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全球化」已經成為學界與媒體經常談論的題目。這個演講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以便知己知彼,更全面地了解國際文化格局。
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成功
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與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好萊塢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看看這些驚人的數字。1990年,歐洲共同體國家電影票房90%的收入為美國影片佔有。1992年,歐洲進口的影視產品價值達到37億美元,而歐洲自己只出口2億8千8百萬美元的影視產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1995年,美國電影佔全球票房的60%。毫無疑問,洛杉磯的影視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萊塢」)和以紐約市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業聯手,壟斷了全球的娛樂產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 廣告 、衛星、網路、出版甚至體育。然而,好萊塢的成功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因為美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中,票房虧本的數字經常超出盈利的數字。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這些巨額的預支與影院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製片廠和電影院的供求關系與電影產品的定價(票價)也不可能平衡。換言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解決票房的拮據,而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呢?對這個「秘密」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財力,只有大財團支撐的集團公司才能在每年幾部大片虧損的情況下依靠其他影片和產品扭虧為盈;第二是好萊塢靈活的管理文化,不時創新金融系統,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使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來解釋好萊塢的成功。比如語言因素:20世紀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這為好萊塢從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為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萊塢採用相對應的文本策略,大批生產能讓不同階級、種族、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的長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國族電影更具世界性的敘事和影像模式。還有藝術因素:「經典好萊塢」風格的創立,既為觀眾提供令人滿意的視覺消費與重復觀賞的慾望,又為廠家設定有規律可循的技術生產流程。
顯然,純經濟貿易或純文化藝術角度的解釋都不能完全解釋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從電影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 方法 來看,另一種解釋來自資本與國家的共謀。也就是說,對好萊塢而言,與產業運作和觀眾喜好同樣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支持。這一點常常被人忽略,所以我們不妨回顧一下。
好萊塢走向成功的歷史
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很多人忘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並非強國,而美國電影也不曾佔世界優勢地位。直到1914年,大部分美國上演的影片與使用的電影技術都還是進口的。法國當時每周向美國出口12部片子,每年約600部;拉丁美洲的電影市場也由法國和義大利壟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這一狀況發生根本性扭轉。1915年到1916年,美國影片出口從3千6百萬英尺增加到1億5千9百萬英尺,兩年內增長近5倍;而美國影片進口則從一戰前的1千6百萬英尺下降到20年代中期的7百萬英尺。一戰後,美片進入亞洲和拉丁美洲,美商大量收購巴西電影發行業,控制巴西本土的電影放映,幾乎摧毀巴西電影的生產。此外,美片的主要出口地還包括英國、澳洲和阿根廷。
時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電影產業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海外。有聲片時代初期,美國的音樂類型片吸引了非英語國家的觀眾,好萊塢也開始嘗試同步生產外語版的暢銷音樂片。音樂的流行促進電影產業的「平行整合」,即電影與非電影產業之間的整合。音樂片的流行歌曲既可以授權由電台播放,又可以生產單張唱片在商店銷售,電影開始嘗到靠周邊副產品增加盈利的甜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經典好萊塢電影在海外極受歡迎。迷人的影星、動人的 故事 、撩人的音樂、驚人的外景地———好萊塢塑造的現代銀幕形象,向全世界推銷美貌、青春、財富和快樂。1939年,美國商業部估計,美國占據了全球約65%的電影製片產量。此後,歷史再次垂 愛好 萊塢。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電影工業元氣大傷,德國和義大利的國營電影企業要麼破產,要麼暫停,美國影片乘虛而入。1945年-1949年,義大利進口美片2000部,平均每年400-500部,與此相類似的是抗戰勝利後好萊塢電影傾銷中國的情況。資本與國家的共謀在冷戰初期尤其突出。好萊塢在意識形態上推廣美國政府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在文化上向世界出口美國的生活方式。這種共謀如此合拍,以致好萊塢的一個影片出口公司當時自稱是美國的「小國務院」。與此同時,在經濟政策上,美國政府也及時支持好萊塢,為其減低稅收,優惠外幣兌換率,訂購影片,甚至充當其海外商業談判的代表。到了60年代,好萊塢已經在英國及拉美國家占據壟斷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機和通貨膨脹一度造成美片海外市場的不景氣,但是好萊塢將注意力轉向國內市場,及時發展黑人觀眾群,開發新的動作類型片。非洲市場的開發形成好萊塢另一個長期稱霸的領域。如今,不但非洲市場一半以上放映美片,而且非洲生產的影片往往不能在本土放映,而只在歐美市場流通。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兩國經濟蕭條,貨幣貶值,美國政府藉助強勢經濟援助理所當然地又讓好萊塢打入這兩個非英語語系的電影大國。到了80年代中期,作為傳統電影大國的日本也成為好萊塢主要的海外利潤來源之一。隨後的歷史發展仍然有利於好萊塢:原蘇東國家的開放,歐洲共同體市場的建立,錄像與數碼技術的普及,一切似乎都為好萊塢的全球壟斷大開綠燈。
好萊塢與文化帝國主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商界就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德國著名導演文德森承認:「美國人已經殖民了我們的下意識。」這里的殖民指的是影像的殖民,而影像的殖民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原先指美國文化(「北方」)對拉美國家(「南方」)的影響,這一點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東方」與「西方」。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政治與好萊塢文化的共謀就使美國商界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歷史上幾個事件充分說明好萊塢影像的文化帝國主義威力。其一,早年美片出現新型縫紉機的圖像,這曾使美國出產的縫紉機在海外一度脫銷。其二,美片營造現代的工作條件,又曾引起巴黎工人罷工,抗議法國工廠的不良環境。其三,美國明星在一部影片中手把手地教當地男孩做漢堡包,曾誘發對地中海飲食文化即將瀕臨消亡的爭論。其四,阿根廷觀眾發現一部美片中影星不穿內夾衣,又一度造成該產品在市場上的滯銷。
好萊塢對美片的影像感染力早有發現,在1927年就列出「不能及不宜拍攝」的敏感內容的條款,這屬於美國文化產業的自律。與自律相反,30年代好萊塢為了逼迫日本開放電影市場,就曾以大量拍攝日本黑幫片來要挾日本,電影作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功能不言而喻。到了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力更是無所不在。從影像的角度說,所謂的「斯皮爾伯格現象」也可以視為好萊塢文化帝國主義的表現,因為以《侏羅紀公園》(1993)和《泰坦尼克號》(1997)為代表的好萊塢高科技、高質量的影音標準是其他國族電影在缺乏巨額投資的情況下所難以達到的。從消費的角度說,電影周邊商品的發展往往使消費者忽視產品的文化來源,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從動畫片和游樂園到有線電視與禮品商店,迪斯尼標榜的是全球性、重復性的消費。從迪斯尼到麥當勞再到可口可樂,今日消費者面臨的是全球文化的「類同化」壓力,雖然還不完全是「同一化」。
在電影界,拉美國家一度興起「第三電影」以抵制好萊塢的影響。遺憾的是,這些在意識形態和審美概念上「反好萊塢」的作品沒有商業基礎,只為理論界提供文本,影響甚微。而且近年理論界的研究證明,電影觀眾對影視產品的接受並非一律是消極的認同,而經常是積極的協商,甚至是主動的抵抗。在大眾媒體研究領域,「文化帝國主義」的課題也漸漸讓位於「全球化」的理論探索。
好萊塢與全球化生產格局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
迪斯尼的當家艾斯納認為,「美國的娛樂產業不是世界的美國化,而是娛樂的全球化。」這個觀點強調,至少在娛樂界,「全球化」不等同於「美國化」。如果說早年的「美國化」是文化帝國主義及其侵略、擴張的一種表現,那麼近年的「全球化」則是70年代後全球相連的金融和管理效應所造成的一種新的格局。資本超越國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動造成出口型的跨國、多國公司特別是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造成傳統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衰落。新的國際型經濟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資本流動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著利潤和優勢。雖然在世界的格局裡,「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繼續存在,但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跨國資本在國際舞台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視界,平面整合與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幾個大財團擁有全球大量的影視、娛樂產業。迪斯尼由動畫片進入故事片,進而出版圖書、畫冊,營造游樂園、旅館、觀光游輪,發展錄像產品和播放平台,甚至購買美國三大媒體之一的美國廣播公司(ABC),顯示出驚人的實力。電影周邊產品的利潤開始超過票房。1990年,美國本土的錄像收入已經高於票房收入,證明觀眾更多地在家裡甚至汽車內看電影。而票房的收入只不過是周邊產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經不再是決定一部電影成敗的主要指標。到2003年,電子游戲的收入也已超過票房收入,難怪像最新的《星球大戰前傳3》這樣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發行電子游戲產品。娛樂產業在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要求在考慮投資一部電影之前,不僅要關心預計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關注這部電影能否產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圖的周邊產品。
毫無疑問,新的好萊塢,不論是作為產業還是作為概念,早已出現;新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也已經形成。新格局的特點之一是娛樂產業的多國投資與跨國產權。如今好萊塢資產的業主包括由法國、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亞(如默多克集團)等國的機構。新格局的特點之二是資本的「靈活積累」,不僅限於國內,更分散在海外。著名導演約翰·福特說,如今「你無法在地理上確定好萊塢:我們根本不知道好萊塢在哪裡」。當然,不知道並不意味著好萊塢不存在,而意味著它「無所不在」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中國的盜版影碟也說明了好萊塢在中國的影響;無疑,盜版已經在中國造就一批業余的好萊塢影片「專家」。回到資本的靈活積累,多國投資合拍如今成為正常運作。其實,由於美國政府一度反對國內大財團的經濟壟斷,好萊塢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主動向海外發展。從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片完全在美國國內生產。海外勞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決定因素之一。1949年,在海外生產的美國電影僅19部,1969年則增至183部,多數在歐洲拍攝。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預售權的經費來預支基於洛杉磯的拍攝工作。為此,好萊塢早就開始購買或合營海外的發行公司和電影院線,以達到共擔投資、票房風險的目的。到了90年代,作為全球發行公司的華納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經營多廳的「華納影城」,在中國也不例外。
類似「華納中國」這樣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個生產層面的重新分工、組合。與以往好萊塢片廠一統天下的經營不同,如今創意、投資、製作、道具、服裝、音樂、宣傳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靈活多樣地分期進行,在藝術(編劇、對話、導演、明星、音樂、歌曲)、金融(集資、預售)、法律(版權)等各方面分別處理。製片商與發行商訂合同,分賬預支籌款。製片商再與眾多的專業中小公司(演員代理、攝影器材、特技製作)聯系,產生配套流水作業。簽約的投資、發行公司往往擁有連鎖錄像店、有線電視等娛樂平台,所以萬一票房不佳,周邊產品還可以保證扭虧為盈。
與過去文化帝國主義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產業允許權力的不連貫性、多邊性和多方向性,由此產生市場的靈活性和消費的多樣性。參照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國際市場 口號 :「要成為多國集團,就必須在各地都成為本土的。」類似的營銷概念還有如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產生的一個新詞:「土著化」;在英語世界產生的另一個詞:glocal,即將「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兩詞合二為一。全球與本土因此相輔相成。跨國資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場,本土的發展也需要跨國資本的投入。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以北美發行權為交換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樣方式加盟張藝謀的武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資本與本土文化的互動。資本獲取最佳利潤的邏輯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為不同的本土市場需要不同的產品,李安的《卧虎藏龍》(1999)在歐美和中國迥然不同的票房證明了這個邏輯。
作為好萊塢傳統的多元文化策略,在全球化時代又產生新的影響。頗具反諷意味的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巨大成功反過來也讓美國政府的部分官員擔憂。90年代,某些國會議員提問:「如果德國購買了福克斯電影公司,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又將做什麼樣的修改?」不單政府如此,美國電影協會也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擔心:「如果海外市場的比例不斷加大,那麼美國故事又將變成什麼樣的呢?」美國政界和文化界的這類擔憂,再次說明「全球化」不等於「美國化」,而「好萊塢」也不再代表狹義上的美國「電影」,因為它同時生產電視、音樂、體育等娛樂產品;不再象徵純粹的「美國」文化,因為美國不再是它的價值核心。產業改型後的新好萊塢不再基於洛杉磯市北邊如今相當破落的「好萊塢」城:全球化的好萊塢已經無所不在。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
❹ 為什麼職業攝影或拍電影都用膠片不用數碼呢
電影起源就是以膠片錄制, 不僅是它的清晰度要比數碼的高; 還在於膠片是靠溴化銀的化學變化來記錄圖像的原理,而數碼卻是靠光學鏡頭傳遞影象,經數字轉換器轉化成數字儲存在記憶卡上, 中間的轉換從物理參數到數字數據。你可想而知, 哪一個到底清晰一些。
請看下面的論述:
一、膠片的成相原理
每種膠片(包括彩色膠片)都包括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一個單層的或多層的感光乳劑層、一個感光乳劑層的支持體——片基。乳劑是由對光敏感的微細顆粒懸浮在明膠介質中而成。膠片上的明膠與某些食品所用明膠類似。
在明膠中懸浮著的光敏物質是鹵化銀顆粒。這種顆粒如此微細,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在1平方英寸通常的感光膠片乳劑中,鹵化銀晶體的含量約達400億個之多!
鹵化銀晶體具有一經曝光其結構就發生變化的特性。這一化學性能變化的機理對我們並非重要,其變化的終結效果才是最重要的。這一變化是怎樣產生的呢?當你拍攝時,光線通過相機的鏡頭射到膠片的乳劑層上,當光線到達鹵化銀晶體時,這些晶體發生結構性變化,並與鄰近也受到光線照射的鹵化銀晶體相互聚結起來。
這種因鹵化銀晶體聚結而形成的團塊仍然是極其微細的。乳劑層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體聚結在一起,光量愈少,晶體的變化和聚結也愈少。沒有光落到的乳劑上也就沒有晶體的變化和聚結。這就是說不同強度的光照射到膠片上,膠片乳劑層的微觀領域就有不同數量的晶體發生結構變化和相互聚結。
膠片一經曝光,立即產生潛影——一種看不見的影像。必須將膠片進行顯影操做才能使潛影轉化為可見的牢固影像。當膠片顯影,結構已發生變化的鹵化銀晶體便轉化為黑色金屬銀顆粒的聚結體,從而產生影像——負像。膠片上那些沒有感光的,也就是沒有發生結構變化的晶體即被一種稱作定影劑的化學品洗去,使這些部分呈現淺灰或透明。結果是負像上黑暗(厚的)部分就是曝光較多部分;明亮(薄的)部分就是曝光較少部分;全透明部分就是沒有受到光照射的部分。這就是黑白膠片記錄影像的基本過程。
二、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
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電荷耦合器件(CCD)接收光學鏡頭傳遞來的影像,經 模/數轉換器(A/D)轉換成數字信號後貯於存貯器中。數碼相機的光學鏡頭與傳統相機相同,將影像聚到感光器件上,即(光)電荷耦合器件(CCD) 。C CD替代了傳統相機中的感光膠片的位置,其功能是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與電視攝像相同。CCD是半導體器件,是數碼相機的核心,其內含器件的單元數量決定了數碼相機的成 像質量——像素,單元越多,即像素數高,成像質量越好,通常情況下像素的高低代表了數碼相機的檔次和技術指標。CCD將被攝體的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電子圖像,這是模擬信號,還需進行數字信號的轉換才能為計算機處理創造條件,將由模/數轉換器(A/D)來轉換工作 。數字信號形成後,由微處理器(MPU)對信號進行壓縮並轉化為特定的圖像文件格式儲存; 數碼相機自身的液晶顯示屏(LCD)用來查看所拍攝圖像的好壞,還可以通過軟盤或輸出介面直接傳輸給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列印、上網等工作。
❺ 電影是如何發明的
電影他的誕生與攝影技術的發展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眾所皆知,最初的影片是有一張一張的照片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速度不停的切換照片播放給人視覺上的,人物在動,呈現出視頻的感覺。
早在1823年的時候,銀版照相法誕生,但是在那個時候,照相技術極度不成熟,當時的一張照片需要14個小時來進行曝光,可想而知,如果想要一個兩秒的視頻都需要許多張照片,這都算得上是一個大工程了,更何況幾十分鍾的電影。在人們成功地掌握了電影的拍攝與放映方式之後,這才讓電影行業蓬勃發展,由最初的膠片發展成現在的數字數碼電影,從以前每分鍾24張照片的規格,發展到現在64,到現在的藍光、高清等。
❻ 電影是用數碼拍的還是膠片拍的
傳統電影都是膠片拍的,但隨著特效部分的不斷增加,電腦特技不斷的增加,純數字電影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
自從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以來,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膠片成為電影圖象和聲音的唯一載體,電影銀幕所展現出的色彩斑斕、聲情並茂的影像令全世界億萬電影觀眾如痴如醉。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已成為當今世界領先的技術,電影經過百年磨礪,現今已向數字化發展。近年來,數字電影經過了不斷完善和更新後,隨著21世紀數字時代的到來,終於來到了我們身邊。
❼ 為什麼電影拍攝現在還用膠片而不用數碼呢
膠片能夠更加細膩地體現場景的細節和氛圍,在色彩\光線變化\影調等各個方面都比數碼能夠包容的程度更高;膠片沖印的效果必須要能滿足電影院的大屏幕,數碼在這方面很難與膠片相比;再次,膠片對攝像師和洗印廠的技術要求都相當高,並且沒有重來的機會.所以能夠使用膠片拍攝電影,是對攝像師和洗印廠專業技術的肯定,當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對他們專業水準的直接證明.
最後,按照電視節目的采樣標准,按COMPONET復合影象格式採集素材,一般大小為4分鍾一個G.這樣計算下去,一個十分鍾的節目至少需要40-60分鍾的素材,也就是需要10-15個G的空間.這樣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按照電影的高清晰度標准要求和片比進行數碼攝制,你所需要准備的硬碟空間到底應該有多大,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行得通
❽ 膠片電影若干年後會被數字電影完全代替嗎師傅進
這一點毋庸質疑的!
樓主是專業人士,應該比老生這樣的業余選手更清楚。
隨著數碼產品成本的下降,膠片電影的唯一優勢---成本也將很快失去。
數字電影日漸取代膠片電影
2005年11月15日16:40 北京晚報
據新華社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著數字電影的涌現,目前仍在市場佔主流位置的膠片電影將逐漸成為過去。
數字電影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它脫離了膠片,以數字文件的方式來存儲和放映電影。目前數字電影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城市中的數字影院,強調的是更好地展現視聽效果,而數字流動放映系統則是數字電影的普及性產品。它強調的是存儲的方便性,因為放映所需要的數字文件較小,所以也具有更強的流動性。數字電影由於不需要拷貝而大大降低了發行成本,而且可以憑借充分的像素穩定性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與閃爍,同時不易磨損,可以無數次地反復放映。
《電影院之死》一書的作者保羅·烏薩伊說,數字革命將使35毫米膠片成為歷史。盡管諸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蒂姆·伯頓等大腕導演目前仍然堅持用傳統方式拍片,只是在後期特效製作中涉足數字領域。
美國全國影院業主協會主席約翰·菲思安則把數字電影的市場成熟比喻為一個烤制蛋糕的過程。他說,「如果說蛋糕需要一個小時烤好的話,那麼目前已經烤到了50分鍾。」
數字革命重新塑造了拍攝電影的方式。在美國,由於生產成本的下降,幾年前用來租一架16毫米攝影機的價錢,如今可以買一架數碼攜帶型攝影機了。
http://ent.sina.com.cn/x/2005-11-15/1640897999.html
數字電影誕生20世紀80年代,是高科技的產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傳統電影製作做不到的鏡頭需要藉助電腦完成,或者運用了電腦技術會使影片更完美.於是傳統電影引入數字技術。從國際來講,經過初期階段的摸索,目前數字電影技術已經很成熟,創作人員已從過去單純地運用數字特技逐步轉化為將其與傳統攝制、傳統特技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在國內數字電影雖已在六七年前開始嘗試但真正起步是在1996年長沙全國電影工作會議以後,在這次會議上「數字電影製作」被隆重地提上日程,確定為我國電影技木今後發展的突破口,在此之後,國家瞄準世界先進的電影數字製作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引進了先進的技大設備。1999年,國家計委批准了廣電總局的「電影數字製作產品示範工程」。
何為數字電影
●從電影製作工藝、製作方式、到發行及傳播方式上均全面數字化。可視為完整意義上數字電影。
● 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路、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託寬頻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電影史上的第一
·1999年5月美國出現首批數字電影院
·第一部全3D動畫長片是迪斯尼的 《玩具總動員》
·首部無膠片數字電影
《玩具總動員續集》
·中國首部數字電影
《青娜》
從電影製作工藝、製作方式、到發行及傳播方式上均全面數字化。可視為完整意義上數字電影。
● 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路、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託寬頻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3D每個鏡頭的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製作實物模型——掃描模型得到草圖——電腦建模——還原質感——加入燈光、特效等渲染方面的後期處理——畫面合成達到最終效果。
2 數字電影優點、意義與前景展望
● 數字電影能演繹全新的5:1聲道AC—3音響環繞的聲音效果,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聲音的表現空間,使電影聲音的感染力、震撼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圖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鮮明、飽滿,清晰度大大提高。雖然每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售價高達150萬元,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膠片放映設備的10倍,但數字電影改變了膠片放映時銀幕中間亮、四邊暗的缺陷,其均勻度近乎完善。此外,數字技術營造出極度的虛擬空間和各種匪夷所思的景象,這些都是普通電影製作手段無法展示的。
● 數字電影最大程度解決了電影製作和發行過程的損失問題,數字技術避免廠傳統電影從原始拍攝的素材到拷貝發7寸經過力多次翻制及電影放映多次後出現的畫面、聲帶劃傷,即使反復放映也絲毫不影響響音畫質量。
● 製作好的數字電影可以通過數字軟盤進行發行或通過國際衛星發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費時費力的拷貝復制和運輸過程。
●數字化電影技術極大地拓寬了藝術家的創作天地,給正在衰落的電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具有新思維的藝術創作人員和電影產業中的新興職業,如數字電影軟體設計師、電腦美術設計師、視覺效果設計師等會在21世紀的電影舞台上成為主角。
● 數字化電影為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數字化電影是電影藝術展開創造翅膀的新天地;數字化電影對於防盜版技術的突破使我們擁有了更高的保護技術;數字電影非線性編輯不受時間限制,隨意編輯,實現輸入系統、圖片處理的現代化;軟體、輔助設備、輸出系統等技術的飛躍都會帶給傳統電影新面目;而在電影之外,發展游戲產品、網路產品等,都為數字化電影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飛速發展的空間。
數字電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它有三種製作方式:
一是計算機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攝像機拍攝;
三是將膠片拍攝的影片掃描轉為數字格式。
數字電影不僅避免出現膠片老化、退色, 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
使觀眾再也看不到任何畫面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膠片,既
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以數字方式傳輸節目,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也
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區的觀眾同時欣賞到同一個高質量的數位元組目。
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
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數字電
影技術的巨大潛能,使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http://..com/question/13890469.html
❾ 請問膠片電影是怎樣轉為數字電影的
大不了直接掃描底片唄
數字電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它有三種製作方式:
一是計算機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攝像機拍攝;
三是將膠片拍攝的影片掃描轉為數字格式。
數字電影不僅避免出現膠片老化、退色, 確保影片永遠光亮如新,確保畫面沒有任何抖動和閃爍
使觀眾再也看不到任何畫面的劃痕磨損現象。此外,數字電影節目的發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膠片,既
節約發行成本又有利於環境保護。以數字方式傳輸節目,整部電影在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也
就是說,一旦數字電影信號發出,無論多少家數字影院,也不管它位於地球的什麼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區的觀眾同時欣賞到同一個高質量的數位元組目。
同時數字放映設備還可以為影院提供增值服務,如實時播放重大體育比賽、文藝演出、遠程教育等
等。改變了影院膠片放映的單一模式,使之向實時、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經營模式轉變。數字電
影技術的巨大潛能,使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❿ 從膠片到數字電影
昨日的夢甚是奇怪,去一個朋友家吃飯,他拿出一套古老的茶具給我泡茶,喝著喝著發現茶具里居然隱藏著小秘密,我把它打開,驚奇地看見,這不是一個八毫米的膠片放映機嗎?
你看這人的大腦,就像計算機一樣,儲存著各種信息,就連夢境也不例外。那些和膠片電影打交道的日子,它刻在生命的痕跡里,從不曾忘記過。
特別是父親,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是在和膠片電影相伴,成千上萬的影片都從他的手指上劃過並修剪接補。
檢查過的影片要拿去院線上映,有些要發行到鄉下去放映。等周轉回來還得再檢查送回市裡,如此巡迴是父親全部的工作。
弟弟所有的幼小啟蒙全是電影,每日跟著父親上班,父親放什麼他就看什麼,言情,槍戰,武打等等,魚龍混雜。以至於他小小年紀與人說話全是台詞,背得爛熟,男女老少神情,也模仿地惟妙惟肖。
數百年來,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膠片作為時間軸,膠片也見證了電影的發展史。從黑白到彩色,從8毫米、16毫米,到標準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人們通過一卷卷膠片,不斷追求還原世界的最大可能。
在最初的膠片電影時代,那時的單位還是紅火的,小院里人來人往,人們安居樂業。院子里的桂花樹被悉心照料,每年秋天香飄萬里,葡萄藤架枝葉招展,每年的葡萄像一顆顆珍珠掛滿藤蔓。
膠片也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通過不斷的技術改良和工業沉澱,以其優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畫質促進著影像的美學和表達能力不斷發展。
但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感測器面積,還是解析度、動態范圍等技術越來越接近甚至達到了膠片的水平後,膠片必然會被淘汰了。
特別是網路的普及,迅速沖擊著原來單調的生活,忽然有一天,看電影已經不再需要去電影院了,一根網線,一張碟片就可以自己在家大快朵頤。
多元的生活更是在網路的帶領下,迅速改變著人們原有的消費習慣,電影慢慢地沒落了。曾經繁華的小院,終於恢復了平靜,工作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也終於要面臨失業的局面。
我也一樣,在和父親成為同事不過短短幾年的光景,也要面臨職業生涯的斷裂,重新去開啟自己未知的生活。
那些和電影打交道的時間,也曾經嵌入生命的痕跡,偶爾還會潛入夢來。
如今數字電影早已遍布世界,膠片已然成為歷史。科技的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捷,在膠片時代,對電影發行人員、放映人員來說,送拷貝、放電影,都是責任重大的工作。
如今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拷貝只需一個小小的U盤,即可快遞至各大影院,方便快捷。
無論發行人員還是電影放映人員,再也無需擔心膠片丟失、放映卡頓或出現損壞。更不再需要檢片這樣的工作。
在膠片時代,一部90分鍾的電影製作成膠片拷貝,膠片長度近 3000米,需5至6本拷貝,每個拷貝的重量可達25公斤,價值近萬元。若有緊急任務,甚至要連夜坐飛機送拷貝。
膠片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膠片的美學不會消失。那種多層次、復合的、緩慢變化的質感以及美學的觀念,會在數字的自由度中繼續保留下來。
如今,院里的葡萄藤架早已荒蕪,桂花樹倒是挺拔蒼翠,每年秋季依然桂花香飄。
只是不知在這經年不變的香氣里,這一樹一樹的桂花,可否還會保留著從前繁華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