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原華東野戰軍(華野)六縱宣傳部長吳強在50多年前寫的小說《紅日》被改編成35集電視劇,陸續在各地電視台播放。本來懷著很大期望來觀看這部電視劇的華野老兵士,不只是大失人望,並且對電視劇的編導離譜地編造前史,醜化人民解放軍的行徑感到十分憤怒。
體現兵士英豪本質的前提下,經過他們與敵人、與同志、與老鄉的周旋、相外、往來的典型情節甚至細節的彼此照射、彼此補充,來展示他們豐厚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做到了個別和一般、共性與特性的統一。總之,《紅日》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成功之作,可謂新中國軍事文學創作前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2. 《紅日》是正面斗爭還是民主革命斗爭
《紅日》是解放戰爭的故事,是正面的斗爭!
是根據吳強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由浙江長城影視公司出品的一部35集戰爭劇。由蘇舟執導,趙銳勇,王彪歷時兩年、十易其稿編劇,尤勇、李幼斌、杜雨露、史蘭芽、小宋佳、耿樂、蔣林靜聯袂主演。
該劇講述的是1947年蔣介石撕毀和平協議,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華東野戰軍在蘇北和山東解放區與國民黨74師展開一場殊死搏殺,在山東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終於攻下了孟良崮,消滅了74師的故事。
劇情介紹
1946年冬天,國民黨發動的內戰處於最激烈的階段,蔣介石軍隊大規模進攻華東解放區。人民解放軍沈振新軍與蔣軍王牌部隊整編74師在蘇北漣水城發生了激烈的交戰。為保存實力,我軍主動北撤。但敵軍非常猖狂,又聯合83師,組成20萬人的部隊進犯山東沂蒙山區,妄圖將我軍主力擊潰。但我軍戰士士氣鼓舞、驍勇頑強,在47年冬爆發的萊蕪戰役中重創了74師。但在戰斗中,連長石東根一時大意,中了敵人假投降的奸計,使部隊受到了不必要的損失,而戰斗結束後,他又陶醉於勝利,驕傲自滿。軍長沈振新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使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積極改正。在隨後的孟良崮戰役中,他有勇有謀,帶領戰士搭出人梯,登上了懸崖峭壁,搗毀了敵軍指揮所,並擊斃敵軍師長,全殲74師,取得了最後勝利。
3. 紅日這部片講的是什麼時候的戲
片名:《紅日》
更多外文片名:Red Sun
影片類型:劇情 / 戰爭
國家/地區:中國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製作公司:天馬電影製片廠
根據吳強同名小說改編。
1946年初冬,蔣介石幫對華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瘋狂進攻。人民解放軍某軍沈振新部在蘇北漣水城外,與國軍「王牌」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北撤山東。敵整編七十四師猖狂萬分,配合八十三師等20萬人,又向我山東臨沂方向齊頭並進。盤據在濟南的敵軍李部,也同時出動到達萊蕪、新泰,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部決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分轉頭北上,決心首先消滅北面的李部。歷史上著名的萊蕪戰役展開了。
我軍沈振新部的任務是拿下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截斷萊蕪敵人的退路。由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帶領的一個團被留下作為總預備隊,而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急於求戰,被留下後情緒有些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萬敵人在我軍猛攻下,企圖向吐絲口鎮方向突圍。吐絲口鎮的戰斗還在激烈進行,我野戰軍司令部指示必須迅速解決吐絲口鎮的戰斗。沈軍長當即命令團長劉勝和團政委陳堅率領部隊投入戰斗。劉勝事前已經了解了吐絲口鎮敵人的情況,故用一支突擊力量,越過前沿,插入敵人心臟,以最快的速度消滅了敵人的師部。吐絲口鎮戰斗結束,他們又立即掉轉頭來堵擊萊蕪潰逃敵人,抓了大批俘虜。巨大的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有些人——如連長石東根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沈軍長嚴厲地批評了他。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並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國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國軍以整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為先鋒,又向我山東蒙陰縣進攻,妄圖聚殲我華東野戰軍於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振新軍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我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軍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我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團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靈甫無路可退便與眾將領自殺殉國,壯烈犧牲。紅日當空,碧雲明麗,我各路大軍在孟良崮上勝利會師。紅旗如林,歡聲雷動。
這是了部優秀的軍事歷史片。它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4. 電影紅日觀後感300字
在暑假中,我閱讀了一本叫做《紅日》的書。合上書,我的思緒卻早已飛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硝煙滾滾的年代。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我們的中華民族展現了她不畏艱難,奮力拚搏的精神。
在偉大的背後,是那些人民戰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建起了新的長城,換來了民族的崛起。在讀這本書時,彷彿我也來到了戰場上。只見遠處解放軍正與禽獸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鬥著。空氣彷彿也被染成了血紅色,訴說著日本鬼子的滅絕人性。
在故事中,蔣介石帶領著自己的「王牌」74師,卻被共產黨消滅了。在激烈的戰斗中,劉勝受傷了,但是他臨死前還關心著前線的情況。最終,人民解放軍在戰役中,靈活地運用毛主席偉大的戰略戰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在那腥風血雨的戰爭歲月里,有多少誕生在中華大地的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頑強不息的鬥志以及他們寶貴的青春熱血,高舉起革命的火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出生入死,為新中國灑下了血汗。
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我們應該學習烈士們的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5. 《紅日》主要內容
吳強的長篇小說《紅日》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
《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
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5)電影紅日為什麼被批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解放戰爭時期,吳強擔任蘇中軍區的政治部副部長和華東野戰軍六縱的宣傳部長,他親身經歷了漣水、萊蕪、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戰役。
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希望能「立馬沂蒙第一峰」的常勝將軍張靈甫(國民黨將領)最終被解放軍用門板抬下了山。當時,吳強正隨軍駐扎在當地的一個村子裡,他目睹了這一幕之後,忽然就萌發了要寫一部長篇小說來描寫這幾場戰役的殘酷和艱苦的念頭。
作品主題
《紅日》的基本主題即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人民戰爭。人民的軍隊,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戰的;人民也正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是人民軍克敵制勝的基礎,離開了人民的支持,人民軍將一事無成。
《紅日》無論寫漣水戰役的守衛戰,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的包圍戰、攻堅戰,還是寫在這期間零星發生的各種中小型的戰斗,無不寫到了戰爭與人民的關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6. 電影紅日觀後感邊議邊論
《紅日》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從全新和比較現代的角度來講述那個「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處遁」的解放軍軍事史上的轉折之戰。一場解放戰爭中豪邁而殘酷的戰場即令人感動,又讓人心痛。因為,這是場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對決,這是英雄與英雄之間的撕殺。戰爭中共產黨軍隊的勝利雖然最終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基礎做出了貢獻,但這場兄弟之間的撕殺仍然讓人感覺痛心。一邊是為勞苦大眾打天下奮不顧身,一邊是為蔣家王朝的「三民主義」浴血忠誠,宏大的戰爭場面,雙方都是不怕死的中國人。從來不懼怕死亡的解放軍戰士,遇到了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而有別於它的張靈甫74師,雙方的激戰激烈而悲壯。如果拋開戰爭的正義不談,雙方都是英雄,雙方沒有失敗者,張靈甫即便是為一個沒落的王朝戰死,那也是個值得尊敬的軍人,效忠其信仰的「忠臣」。
紅日電影觀後感一
翻開歷史,張靈甫同樣南征北戰,身先士卒,作戰中一貫沖鋒在前無視生死。對日寇的數次戰斗中,屢出奇兵,從容淡定,有勇有謀帶領將士沖鋒陷陣,打出中國軍人的骨氣和威風,成為同樣令日寇膽寒的鐵血將領。如此奇人,如屬解放軍陣營,同樣必是百戰百勝的戰神。可惜,一代名將面對昂揚鬥志萬民擁護的共產黨,終於沒有了馳騁疆場的豪情滿懷,沒有了陣前殺敵的淋漓酣暢,短暫的勝利後只有無可奈何一聲嘆息,舉槍自斃。歷史終究會還原真相,張靈甫雖然死在正義的解放軍炮火下,但是,他仍是我國著名愛國將領,也是一代抗日名將。公正的說,我們應該深深懷念他。
讓我們思考個問題,作出自己的一些見解: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相比,既有裝備和數量的優勢又有美國的支持,且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的學歷普遍高於解放軍,為什麼卻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徹底的失敗?
先看看張靈甫失敗的原因。我認為國民黨將軍張靈甫及其號稱天下無敵七十四師的滅亡主要是四個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幫助蔣介石打內戰,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軍事上的冒進,使之成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很重視的、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要殲滅的重要目標,這是導火線;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敗,軍隊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實力,打自己的小算盤,無法做到統一的調度和指揮,這是關鍵原因;第四,張靈甫及七十四師平時仗蔣介石御林軍「王牌中的王牌」驕橫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軍領導,致使其關鍵時期被人落井下石,這是重要原因。因為以上四點主要原因和種種其他因素導致了張靈甫這位國民黨軍中頗有能力的干將和王牌軍七十四師的全軍覆沒。
再說解放戰爭國民黨軍隊遭到迅速和徹底的失敗,以上因素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蔣的部隊沒有政工幹部,這一點他需要向毛澤東學習,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須得抓上去。國民黨官兵的「效忠黨國」只是口號,他們內心沒有驅動力。臨上戰場了,或許以大洋,或許以高官,這些對於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義可謂不大。我認為國民黨部隊滅亡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果選擇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最終只會被人民所淹沒。國軍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鐵軍、王牌軍也不少,裝備、數量更是占優,可就是沒打過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為什麼呢?主客觀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來,但關鍵還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別說是機械化部隊,全套的美式裝備,就是美國人親自來也不行,看看朝鮮戰爭就知道了。劇中表現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國民黨人的官僚作風,對現在也有積極意義。
《紅日》這部電視劇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成功的道路是充滿艱辛的,對不甘平庸的人來說那是一場長久的斗爭,只有選擇堅強,才不會消沉,才會以積極的心態挑戰苦難、挑戰未來;只有選擇堅強,知難而進,努力超越自我,才可能建立超人的業績,才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紅日電影觀後感二
此次泰山之旅,長途跋涉。我坐在旅行車上,無暇觀望路旁的風景,忙於觀看電視連續劇《紅日》。這是一部取材於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的戰爭影片。在《亮劍》中扮演李雲龍的著名演員李幼斌,在劇中扮演國民黨現代化部隊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整個劇情復雜多變,高潮迭起。在此次戰爭中,武裝設備精良的七十四師為何一敗塗地,關鍵在於失去民心,軍隊內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缺乏團結,更重要地失去老百姓這塊基石。共產黨的部隊雖然武裝設備遠遠比不上強大的七十四師,人數上又少,為何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關鍵在於得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共產黨的部隊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軍隊紀律嚴明,團結和諧,禮賢下士,得道多助,軍民齊心戰勝了強大的敵人。觀看此劇,感觸頗深。
一、民心是基石。革命戰爭是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勝利,當今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群眾辛勤地勞動。一個企業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得益於廣大職工的集體智慧;一個學校要發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廣大教師的愛崗敬業。民心可貴,值得珍惜,更值得保護。
二、團結是保障。革命戰爭中共產黨的部隊官兵齊心,軍民同心,大家團結起來,有何困難不可戰勝呢!5、12四川汶川地震,舉國震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戰勝了自然災難。我們用信心凝聚力量,用理想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
三、敬業是動力。革命戰爭中有那麼多革命志士,背井離鄉,奔赴前線,有那麼多革命志士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多麼可歌可泣!他們對國家和人民敬業!今天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之一「愛崗敬業」,是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敬業,這也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動力。這種敬業精神必將推動著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行動是關鍵。從漣水之戰失敗,華野軍能及時總結經驗,採取正確戰略政策,服從大局為重,沈振新的部隊與國民黨部隊不斷周旋,最後一舉殲滅國民黨的黃牌軍,徹底粉碎蔣介石的夢想。行動要聽指揮,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驕傲狂妄只能導致失敗。
7. 《紅日》較多地受到《紅樓夢》影響對嗎
紅樓夢對我們的影響如下:影響戲曲界據不完全統計,在清代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傳奇、雜劇有近20多種。到了近代,花部戲勃興,在京劇和各個地方劇種、曲種中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紅樓夢戲。其中梅蘭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紅樓二尤》等,成為戲曲節目中的精品。影響影視界科技發達的時代,電影、電視劇把《紅樓夢》普及到千家萬戶,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自1924年以來,改編自小說《紅樓夢》的各類影視作品超過了25部。每一部作品,都演繹著當時影視人對這部名著內涵的獨特理解。而每一次新的拍攝,也都是對前一部作品藝術高度的無形挑戰。影響文學界晚清,出現了模仿《紅樓夢》筆法去寫優伶妓女的悲歡離合、纏綿悱惻的狹邪小說,如《青樓夢》、《花月痕》以及鴛鴦蝴蝶派小說。民國,魯迅繼承和發揚了《紅樓夢》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地寫出平凡人物的悲劇;郁達夫、廬隱等人把《紅樓夢》作為自傳體小說,在他們的小說創作中帶有濃厚的自敘傳的色彩;婦女和愛情婚姻問題仍然是作家創作的熱點,作家仍從《紅樓夢》中得到啟迪。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以及張愛玲的小說,全是向《紅樓夢》致敬之作。他們都以家庭、家族為結構來展現時代風雲的變幻、人物命運的動盪。建國後,歐陽山的《三家巷》承襲的依然是《紅樓夢》的家族敘事結構,而孫犁筆下的女性形象不難找出大觀園的影子。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里邊的人物描寫、敘事風格也繼承了《紅樓夢》的精髓。陳忠實的《白鹿原》拓展了家族敘事的境地。王蒙的長篇小說《活動變人形》是公開表白受到《紅樓夢》影響的。影響全世界1、日本《紅樓夢》最早流傳到海外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當時由浙江到達日本的一艘船上載有67種中國圖書,其中就有「《紅樓夢》9部18套」。曲亭馬琴的代表作《南總理見八犬傳》中,八犬士每人出生時身上都有一顆靈珠的構思,很可能是從《紅樓夢》中寶玉口含美玉降生得到的啟示。1892年,森槐南翻譯了《紅樓夢》第一回楔子,發表在《城南評論》第2號上。以此為肇始,各種形式的日譯本層出不窮,這也使得更廣泛的日本民眾能夠走近這部來自中國的名著。直到20世紀30年代,許多日本人到中國留學時,都還在用《紅樓夢》學習標準的北京話。兩個多世紀里,「日本紅學」的學術文章和譯作從數量上看一直都在國外紅學中佔有領先地位。2、朝鮮半島1800年前後,就有了中、朝文對照的全譯抄本《紅樓夢》,成為朝廷文官受命為王妃或宮女提供的消遣讀物。由於深受《紅樓夢》的影響,朝鮮半島的文人們還創作了風格類似的作品,如《玉樓夢》《九雲記》等。3、法國1981年11月,《紅樓夢》法文版由伽里瑪出版社列入法國最負盛名的文學叢書中出版,社會上頓時掀起一股「紅樓熱」。盡管這套3400頁、分上下兩卷的法文《紅樓夢》定價十分昂貴,但已經再版4次。三位翻譯家並肩戰斗的故事,還被成都出生的旅法華人女作家鄭碧賢寫成一本書:《紅樓夢在法蘭西的命運》。4、英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中文教授王際真英文節譯本譯文流暢、准確,導言部分被譽為英文翻譯本之冠,受到西方讀者的好評,影響較大。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霍克思的新譯本最大特色是靈活,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比如將「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譯為「沒有麵粉做不了麵包」等,深受英語讀者的歡迎,算是在西方世界影響較大的《紅樓夢》英譯本。有專家把它與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相提並論,認為都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5、西班牙博爾赫斯選譯了《紅樓夢》的部分章節,1940年出版。在博爾赫斯眼裡,《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風月寶鑒、現實與夢境的交替模糊,與博爾赫斯在文學創作中所鍾情的迷宮、鏡子和幻境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契合。因此,盡管博爾赫斯以對長篇小說挑剔而著稱,卻從來不吝於向《紅樓夢》獻上他的溢美之詞。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教授趙振江在秘魯專家米爾克·拉烏埃爾從英譯本轉譯的西語《紅樓夢》基礎上,翻譯出一個更好的西語《紅樓夢》三卷本,於1988、1989和2005年分別出版面世,引起了巨大轟動,備受好評。《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新版通行本前80回據脂本匯校,後40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後40回作者尚有爭議,但是對於矮化甚至腰斬後40回的極端傾向也應保持警惕。《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作者簡介:曹雪芹(約1715-約1763年),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沈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約生於1724年)。
8.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 歷史 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 歷史 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因此,《紅日》算是老電影里對解放戰爭描寫比較細致和真實的一部電影,觀賞價值和 歷史 參考價值極高,只是有些寫實也曾給這部電影帶來麻煩。
本文將從《紅日》創作背景、拍攝過程、角色和演員等各方面回顧一下這部電影。
一、經典小說由六縱指揮員創作
電影《紅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創作者則是孟良崮戰役的親歷者,華野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漣水撤退到萊蕪戰役,再到孟良崮決戰,六縱最終報了仇。在戰役結束後,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看到躺在門板上的張靈甫遺體,他大為感慨,從此立下了將漣水到孟良崮這個過程寫成一部小說的決心。
1957年,在經過艱苦寫作後,《紅日》出版,這部小說得到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戰役親歷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揮員的幫助,再加上吳強對參戰部隊的了解,以及對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采訪,因此其 歷史 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極高。
2019年,《紅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
二、《紅日》拍攝並不順利
《紅日》的電影劇本從1960年2月開始籌備,但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關部門對劇本情節、人物等細節意見不一,導致劇組創作幾易其稿,最終在一年多以後,第五稿才正式通過。
上海電影製片廠馬上組織演員們去體驗生活,我軍演員和當年《南征北戰》劇組一樣去了崇明島駐軍那裡,而飾演張靈甫和參謀長的演員舒適和程之則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南京軍事學院。因為當年七十四師的參謀長魏振鉞彼時正在那裡當軍事教員,他向兩位主演全面介紹了七十四師覆滅的經過以及張靈甫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
劇組到山東外景地拍攝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大家都吃不飽吃不好,導致很多人腸胃鬧病,飾演團長劉勝的里坡發揮農業特長,弄來了蘿卜種和茄子秧在劇組駐地旁邊種,雖然沒有油水,起碼部分解決了劇組人員吃不飽的問題。
飾演七十四師旅長的於飛,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獷,顯得不像是一個高級將領,這裡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劇組吃不飽有關吧。
《紅日》在集中拍攝時趕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戲,演員們只能穿著棉襖演戲,尤其是室內戲更為艱苦,飾演我軍參謀長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暈倒。
該片在拍攝完成後,雖然在陳毅元帥的過問下順利上映,但之前在過審時也曾遇到過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關於「美化」張靈甫和「醜化」我軍戰士方面。
三、《紅日》的演員和人物
《紅日》和《南征北戰》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該片的部隊層級劃分很清晰,從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到戰士,其中只有師一級和營一級的人物刻畫較少,其他各層級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著墨最重的主要是三個角色。
軍長沈振新,飾演者張伐。
沈振新這個角色的原型明顯是時任六縱司令員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號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氣質有些出入,張伐飾演的沈振新明顯比較儒雅和睿智。
其實,筆者認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須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氣質,在片中並沒有我軍更高領導露面(只有聲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級指揮員如粟裕的某些氣質特徵。
張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飾演軍人似乎不是強項,單就沈振新這個人物來說,他塑造地相當不錯,喜怒不形於色,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繹情緒變化。因此你不能說張伐演王必成不像,應該說他演沈振新很好。
團長劉勝,飾演者里坡
劉勝的原型應該是六縱戰將劉盛起,他帶領部隊在搶占垛庄和攻佔孟良崮主峰戰斗中表現出色,不過他並沒有像片中劉勝一樣不幸犧牲。
里坡飾演的劉勝,在打仗時很有沖勁,符合那個時代中層指揮員的形象,只是年紀稍顯大了一些。
連長石東根,飾演者楊在葆
這個角色有人說有原型,也有人沒有原型,筆者認為這個人物應該是沒有具體原型的,因為石東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樣子。
石東根在片中是一個有些魯莽又很可愛的連長,打仗時嗷嗷叫,獲勝時得意忘形,他酒後挑著敵人帽子騎馬飛奔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場面。
但也就是這個場面,在後來引起了諸多責難,有很多人認為石東根這個樣子是在醜化解放軍戰士。
但是,《紅日》的作者吳強不這么認為,很多真正打過仗的軍人也不這么認為,據楊在葆回憶,當時很多部隊的人看了電影都打聽,這小子是哪部隊的,演得也太像一個兵了。
當年出演該片時,楊在葆還是一個在校學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較粗獷,雖是大學生卻把一個有點兒痞氣的石東根演得很傳神,直到幾十年後,即使楊在葆演了那麼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會有人拉住他:你是《紅日》里的連長吧。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電視劇《紅日》開拍,飾演石東根的演員耿樂和楊在葆年輕時幾乎一個模樣,真是神奇的選角。
在國民黨方面,《紅日》塑造的角色並不多,戲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參謀長魏振鉞身上,其中張靈甫是重中之重。
張靈甫這個人物傳說很多,比較臉譜化的形象就是驕橫,《南征北戰》里的項堃主要表現的就是這個方面。
熟悉 歷史 的讀者知道,實際上張靈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歷史 系出身,又會寫一手好書法,因此別看很會打仗,實際上他還有儒將的一面。
此外, 歷史 上的張靈甫並不是頭腦發熱導致被圍殲在孟良崮的,實際上他是國民黨前線將領里對戰場感知比較敏銳也比較正確的一位,這一點像他的老上級王耀武,二打漣水時他的巧妙戰術就讓六縱損失慘重。真正將張靈甫送上絕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湯恩伯。
因此,《紅日》劇組塑造張靈甫時力求真實,選擇的演員也是大帥哥舒適。
看看這張舒適年輕時的照片,顏值絕不比張靈甫低,而且兩人長相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的張靈甫,表現出了驕橫,也表現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敵當前危急時刻鎮定自若的表現,除了試圖假投降一幕顯得有些狼狽之外,他從頭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個出色的高級將領。
甚至於劇組在最後擊斃張靈甫的畫面處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隻手和一把槍就拍完了,顯然更藝術的同時也保留了張靈甫的形象。
以筆者對 歷史 的了解,《紅日》 里的張靈甫不論是顏值、氣質還是表現,可以算是各種影視劇中最貼近真實人物的一個了。
只是,劇組這樣的設計也引來了責難,那就是涉嫌美化張靈甫,但飾演張靈甫的演員舒適認為,把敵人塑造聰明一些更能彰顯我們勝利的偉大。
參謀長,飾演者程之
這個參謀長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師參謀長魏振鉞,他為劇組提供了很多資料,再加上他當時正擔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官,因此這個參謀長的形象和張靈甫一樣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四個壞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時嗓音也很有特點,只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寶貝袈裟」。
多說一位,主要演員之外,筆者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飾演阿菊的張桂蘭,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吧。
四、《紅日》對細節的真實塑造
電影《紅日》的取景地就在山東,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現。
《紅日》對細節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筆者舉幾個例子:
連長石東根的手錶,電影一開始的漣水戰役,石東根看時間用的是大個的鬧鍾,平時由通訊員背著。
萊蕪戰役時,石東根繳獲了一隻手錶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後來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又讓通訊員將手錶上交歸公。
等到孟良崮戰役時,團長劉勝將手錶發給石東根使用。
一塊手錶,連接三個戰役,中間還涉及到部隊三大紀律,可謂是一個經典的道具。
幾門大炮,開頭漣水戰役,這幾門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師,用來炮轟漣水城。
到影片結尾,同款的幾門大炮再次出現,使用者是解放軍,用來炮轟孟良崮主峰,雖然影片沒有直接用台詞交代,但足以說明問題。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 歷史 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9. 電影紅日劇情介紹
電影《紅日》劇情主要介紹1946年冬,蘇北三戰三捷後,我華東野戰軍戰略撤退到山東境內。敵74師以為我軍潰敗,敵師長張靈甫更加猖狂,配合蔣軍20萬人向臨沂推進,妄圖與濟南之敵對我造成南北夾擊,向我山東沂蒙山區進犯,企圖與我主力決戰。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在解放軍東、西、北三路大軍強大壓力下,狼狽向南潰退。沈振新的部隊星夜飛兵搶占垛庄,切斷敵人的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陷入重圍,驚慌失措,想以聲東擊西的詭計逃避被殲滅的命運,一邊向540高地發動佯攻,一邊卻妄圖從385高地突圍出去。解放軍識破敵人的陰謀,以強有力的攻勢粉碎了敵人的突圍企圖。戰斗中連長石東根因魯莽上了敵人假投降的當。在孟良崮戰役中,團長劉勝在戰斗中犧牲,石東根連搭人梯攀上懸崖,直搗敵師部全殲七十四師,擊斃了張靈甫。
電影《紅日》的背景是孟良崮大捷,孟良崮戰役是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該戰役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悍將張靈甫,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
10. 紅日 沈振新
《紅日》中的沈振新由我解放戰爭中的真實原型人物王必成改編而來,是個軍令如山個性鮮明的鐵面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