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言情小說裡面的男主女主十個有八個姓蘇
言情小說里的男女主角有很多都是姓蘇這個姓氏的。其實蘇,他是一個很好的姓氏,而且起名字,都是一些很煽情,很有韻味的名字,這是言情小說裡面的通病。
⑵ 為什麼在小說、電視劇等里人們對復姓情有獨鍾
其實看的小說多了,你會發現不只是復姓,像蘇,蕭,洛之類的姓也經常出現。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姓裡面充滿了一種文藝的氣息。現在十個人裡面九個都自詡文藝。這能顯示什麼呢?我覺得很重要一點就是好聽,我自己寫東西的時候也會絞盡腦汁想一個好聽的名字來用,第二個就是少見。復姓比單姓來說要少見得多,更滿足現在一些作者對特別的要求。說起來,理由都很淺顯,估計還有一個原因是跟風吧。
⑶ 「蘇察哈爾氏」背景這么強,歷史上真的有「蘇乞兒」這個人嗎
在歷史上有沒有蘇乞兒這個人,我們是不得而知的。不過電影角色塑造了這么一個人,很可能是因為編劇熟知這段歷史,從而虛構出了蘇察哈爾燦這樣的一個角色。在影片中,其實蘇察哈爾燦並不姓蘇,而是姓蘇察哈爾。這個姓氏是來自於孛兒只斤氏的一個分支,叫察哈爾氏。
所以說在歷史上是否有蘇察哈爾燦,我們其實並不知道。這部影片中的這個角色或許就只是導演編造出來一個角色,並不能體現歷史。對於這部影片,我們也就是將它當作一部喜劇片,而不是歷史紀錄片吧。
⑷ 電視劇或者武俠小說里有哪些人物姓蘇
封神榜里的蘇妲己,蘇東坡
⑸ 為什麼小說里姓蘇的女人務會這么多
這個根本就是你看到的巧合,比如說我,看到的趙,鄭,楊開頭的多一點。不過蘇字開頭的確較多人,比較好聽。又不是錢,孫那麼奇怪。也不是周,李,吳那樣似乎有些別扭。蘇姓讓人覺得氣質長相較好。
⑹ 關於蘇姓的由來以及分布
一、姓氏源流
蘇(Sū 蘇)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 《元和姓纂》和《蘇洵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復姓跋略氏單姓蘇。
②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③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
④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⑤ 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一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二、遷徙分布
蘇姓發祥於河南溫縣,後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徙洛陽,並在當地形成望族。春秋時蘇從入楚仕庄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一帶。漢武帝時,因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侯,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北方連年戰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於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敦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倖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雲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並有一支由閩入粵。蘇姓入台始於宋、明時蘇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於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佔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蘇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三、歷史名人
蘇 秦:河南洛陽人,戰國時的縱橫家,曾成功地勸說六國國王聯合抗秦,身佩六國相印,可謂三寸不爛之舌能抵百萬雄兵。
蘇 武:杜陵(今陝西省西安)人,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匈奴羈留十九年,牧羊於北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嚙雪吞旃,而仍杖漢節,為保持民族氣節樹立了榜樣。
蘇 章: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人,東漢名臣,少博學,善屬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歷任冀州、並州刺史,後因抑制豪強,不徇私情而被罷職。
蘇 惠:始平(今陝西省興平)人,十六國時女詩人,以「迴文璇機圖詩」著名,此詩今人仍尋解不疲。
蘇 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蘇 頌: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學家、葯學家,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鍾——水運儀象台,有《新儀象法要》遺世,敘述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和製造。在醫葯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葯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蘇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並、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 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 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後被封於蘇國(甘肅省的河內)為王。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蘇定芳: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唐初大將,在抗擊突厥、援救新羅的戰斗中戰功卓著,使大唐勢力西至中亞,東至朝鮮半島,因功封邢國公。
蘇味道:趙州欒城(今屬河北省)人,唐代文學家。乾封進士,武則天聖歷初官居相位,當時武則天任用酷吏,政治環境險惡,朝官宰相動輒遭殺身滅族之禍。蘇味道為達到輔佐武則天治國安邦的目的,處世謹慎小心,後人不理解蘇味道所處的實際環境,貶稱他「蘇模稜」。「模稜兩可」這一成語即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其詩文與李嶠齊名,號「蘇李」;與李嶠、崔融、杜審言號稱初唐「文章四友」。
蘇廷碩:京兆武功(今屬陝西省)人,唐朝文學家,襲封許國公,曾與宋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學上,時人有與張說(燕國公)並稱為「燕許大手筆」。後人輯有《蘇廷碩集》。
蘇舜欽: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為古文詩歌,隱讀以終,著有《蘇學士集》。蘇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畫家,其墨梅蘭竹菊及書法,為時稱「雙絕」。
蘇六朋:字枕琴,號怎道人、羅浮道人、南水村老,清代廣東省順德縣南水人,嶺南著名風俗畫家。幼年從羅浮山寶積寺德堃和尚學畫,後在廣州石亭巷設石亭池館,以賣畫自給。善畫人物,早歲精細之作多仿宋、元畫法,山水作青綠重彩,晚年專攻意筆人物,略有黃慎之風,常寫道釋、仙人及民間生活與市井風俗,形象生動逼真,運筆流暢,頗具奇思,作細筆者尤佳。畫有《群盲聚斗圖》為時人所賞。
蘇長春:字仁山,別署靜甫、教圃、夤珊、七祖、棲霞等,自號菩提生身尊者魚潺,玄妙觀道士,清代廣東順德縣杏壇鄉人。個性剛強,不合流俗。善畫人物、山水,兼寫花卉。作畫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徑。用筆構圖沖破傳統,能自成一家。與同鄉蘇六朋稱「二蘇」,寫仙道人物用干筆焦墨,以線條和白描法,偏重寫意,逸筆草草卻能表達精神特性。論者謂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蒼勁古樸,氣韻淳厚」。
蘇曼殊: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現代文學家,其小說以男女愛情為主,描寫細膩生動。通英、法語和梵文,亦工繪畫。後削發為僧,號曼殊,有《蘇曼殊全集》傳世。
蘇兆征:廣東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運領袖之一,曾組織過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1929年病逝於上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
藍田縣: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黃河以北原陽縣。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2、堂號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蘆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水運氣象台,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鍾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鍾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此外,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五、宗族特徵
1、在我國歷史上,蘇姓可謂是一個光耀史冊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時代,便顯赫一時,此後蘇姓人材濟濟,俯拾皆是。
2、宋代時,整個文壇似乎都成了蘇姓人士的天下 ,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蘇外,還有蘇門四學士(或蘇門六君子),皆名垂千古,光照史冊。
3、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十二年蘇晉生等修《蘇氏族譜》,陝西長安縣蘇姓一支字行派語為:「洪華正昌佐,慶炳宗才賢,善成垂鴻章,緒克篤長。」
============================================================
【蘇姓宗祠通用對聯】
〖蘇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蘇望族;
五鳳功臣。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散文家蘇洵(1006-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以文章名於世。其散文語方流暢,筆力雄健,與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下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公元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貴族多方威脅利誘,欲命名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釋放。他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節不屈。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至始元六年(前81),方獲釋回朝,官至典屬國。死後,宣帝(年號五鳳)命畫其像於麒麟閣,以彰其節操。
五教傳誦;
片言息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隋代武功人蘇威,字無畏,由高熲(jiǒng 音炯)推薦,歷官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宰相),與高熲共掌朝政。他以廉潔謹慎著稱,又多次就輕賦、節儉等事進諫,都被文帝採納。煬帝時繼任宰相,後因高熲被殺及直言進諫而免官。曾著《五教》,全民傳頌。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道德。下聯典出北齊武強人蘇瓊,字珍之,歷官刑獄參軍、南清河太守,境內清明。有憶普明因兄弟爭田而久決不下,他對兄弟二人說:「難得者是兄弟,易得者是田地。有什麼可爭的呢?」乙普兄弟深受感動,便不再爭了。
引錐剌股;
仗節全忠。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東周洛陽人蘇秦,字季子,從鬼穀子學縱橫之術,出遊數年,裘敝金盡,憔悴歸家,父母不認他,嫂子不為他做飯,妻子連織布機都不下。於是發奮讀書,瞌睡時便拿錐子刺大腿,終於學成。後入齊國從事反間活動,又聯絡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下聯典指西漢杜陵人蘇武,字子卿,天漢初年任中郎將,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對他多方威脅利誘,又把他遷往北海邊牧羊,堅持十九年而不屈服。始元年間,漢與匈奴和好,才被遣送回朝,官典屬國。節,謂符節,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
若蘭織錦;
小妹工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字若蘭,丈夫竇滔任秦州刺史,因罪遷徙流沙,蘇蕙織錦成《迴文璇璣圖詩》寄去,表達思念之情。唐代武則天曾作《璇璣圖序》,說它「顯現五彩,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字,縱橫反復,都成詩句」。下聯典指文學故事人物蘇小妹,相傳是蘇洵的女兒、蘇軾的妹妹。與秦少游新婚之夜,故意用詩詞、對聯考試秦少游,後在蘇軾暗中幫助下,秦少游才得完成。
眉山三傑;
滄浪一亭。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眉山人蘇洵、蘇軾、蘇轍父子。蘇洵字明允,嘉佑年間得歐陽修推薦,以文章著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義安縣主簿。文章語言曉暢,筆力雄健,有《嘉佑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嘉佑年間進士,神宗時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又因作詩「誹謗朝廷」貶至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文章汪洋瓷肆,明白暢達;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又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迭宕;能畫竹,還喜作枯木怪石。詩文有《東坡七集》。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嘉佑年間進士,歷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宰相)。著有《欒城集》。父子三人合稱「三蘇」,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下聯典指北宋詩人蘇舜欽,字子美,綿州鹽泉人,遷居開封。景佑年間進士,曾任大理評事,慶歷年間由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當時,他岳父杜衍為宰相,對政事有所整飭,反對派便通過誣陷蘇舜欽而打擊杜衍,於是,蘇舜欽因小事被除名,退居蘇州滄浪亭。詩風豪健,為歐陽修所重;又工書法、擅長散文,有《蘇學士文集》。
-----------------------------------------------------------------
〖蘇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蘇曼殊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近代學者蘇曼殊(1884-1918)自題聯,現懸於浙江舟山普陀寺。蘇曼殊,字子谷,廣東中山人,生於日本,父中國人,母日本人。有《蘇曼殊全集》。
漢室忠臣第;
宋朝學士家。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
〖蘇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武著遷秋源苦竹;
功傳萬代念蘆山。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東鎮蘇氏公祠「武功堂」聯。聯首嵌「武功」堂名。聯語典指西漢時,杜陵人蘇建以校尉跟從衛青出擊匈奴有功,封平陵侯,定居武功,成為望族,故稱武功堂。蘇建後人蘇益隨王朝、王審知於唐末入閩,為福建「蘆山堂」蘇氏始祖。清乾隆、嘉慶年間,從汀州府永定縣苦竹入台灣的蘇氏,多定居於新竹,建武功堂。對聯寫出了蘇氏先祖自陝西武功遷福建的足跡,表達了台灣新竹尋根問祖的思想感情。
襟懷談定天無二;
氣象光昌月是元。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典指東漢平陵人蘇章,字孺文,安帝時舉賢良方正,官冀州刺史,當時有老朋友任清河太守,貪山贓枉法,蘇章到清河去查處他,他沒宴招待,熱情敘舊,並高興地說:「人人都有一個天,只有我有兩個天。」蘇章說:「今日我和老朋友飲酒,是私誼;明日冀刺史辦案,是公法。」果然依法處理了他,一州肅然。
唐宋八家三席占;
指揮六國一身榮。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唐、宋兩代八個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其中蘇氏佔了三人。下聯典出戰國虹縱橫家蘇秦(?-公元前284),東周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人。字季子。他曾與趙奉陽君(李兌)共謀,發動韓、趙、魏、齊、燕五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退還部分侵地。趙封他為武安君。
北海牧羊不屈志;
南天放鶴超然情。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典出北宋文學家蘇軾典故。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指「三蘇」既是散文家,又長於詩詞。下聯典出北宋六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和李鷹並稱為蘇門六君子。其中前四人,在《宋史.黃庭堅傳》中謂「天下稱為四學士」。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軾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北宋文學家蘇軾(1036-1101)自題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與歐陽修一起參加詩文革新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山有約常當戶;
秋水為神不染塵。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勸子勿為官所腐;
知君欲以詩相磨。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無數雲山供點筆;
且將墨竹換新詩。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自蘇軾詩句聯。
北客幾人謫南粵;
東坡到處有西湖。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惠州市西湖蘇(軾)公祠聯。
-----------------------------------------------------------------
〖蘇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倚靠君山,雙龍應侍;
聚回沙水,百鳳和鳴。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蘇氏宗祠聯
瑞雪飛花,映中郎之節;
金蓮絢彩,輝學士之文。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大臣蘇武事跡。下聯典出宋代進士蘇舜欽,字子美,范仲淹薦其才,召試集賢校理。好為古文詩歌,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善草書,酒酣落筆,爭為人所傳。有《蘇學士集》。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
文章雄百代,喬子流芳。
——佚名撰蘇姓宗祠有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眉山「三蘇」。
============================================================
附錄:【蘇姓典故、趣事】
〖嚙雪〗
「嚙雪」這個典故出自於《漢書·蘇武傳》。
蘇武是西漢時期著名的使者。西漢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地侵擾邊關,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蘇武一行人抵達匈奴後,被匈奴單於扣留下來,單於讓漢朝叛臣衛律前來勸降,蘇武至死不從。單於見勸降不成,就把蘇武囚禁在地窖里,不給蘇武吃喝,藉此消磨蘇武的意志。當時大雪封山,蘇武飢渴難耐,只好口吃雪塊,吞咽氈毛,即使這樣蘇武也不向單於屈服,最後被流放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長達19年之後,才獲釋回漢。
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堅貞不屈,元代丁鶴年的《自詠》里就有這個典故:「嚙雪心危天日遠,看雲淚盡歲時深。」
-----------------------------------------------------------------
〖蘇軾與酒〗
蘇軾字東坡,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著名的酒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們從他嗜酒如命和風度瀟灑的神態,可以尋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都有濃濃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樣,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為之銳減。
-----------------------------------------------------------------
〖蘇軾的詞〗
蘇軾是北宋詞壇的巨擘,在北宋詞壇上,他突破了柳永以來「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在詞中,他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
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琴詩》,擴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
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
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
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
〖兄妹戲丑〗(民間故事)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個蘇小妹。可說宋代四川的靈秀之氣盡革於蘇氏一門,蘇小妹的父親蘇詢,哥哥蘇軾、蘇轍個個才高八斗,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蘇小妹長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圓圓的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額頭,突出的雙顎,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樣子。她從小就愛與兩個哥哥比才鬥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蘇軾滿腮胡須,肚突身肥,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修邊幅,不拘小節,更是她鬥口的對象,於是整天在家口戰不休。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嘻嘻一笑,當即反唇相譏:
一叢哀草出唇間,須發連鬢耳杏然;
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胡須。女孩子最怕別人說出她長相的弱點,蘇小妹額頭凸出一些,眼窩一些,就被蘇軾抓出來調侃一頓,蘇小妹說蘇軾的胡須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覺得自己沒有佔到便宜,再一端詳,發現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一幅馬臉,長達一尺,兩隻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孜孜地再佔一詩: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軾一聽樂得拍著妹妹的頭大笑不已。蘇家兄妹戲諺起來,可說百無禁忌,常常是語帶雙關,任你想像。
-----------------------------------------------------------------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王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默然無語。
——宋·蘇軾語明·王世貞次《調謔編》
-----------------------------------------------------------------
〖蘇軾的字和畫〗
蘇軾的書法在宋以後很有名,位居「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
宋代開國以降,帖學大行,言比尊「二王」,加上歷代帝王的好惡,書法的格式主要以權臣的書體為轉移。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因此一說起宋代說法,必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為概括。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蘇軾的的書法,師法「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諸多名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他從不拘於形式,注重吸取各家有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蘇軾在講到他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
⑺ 為什麼小說主角很多都姓蘇呢
姓名
雖說人生在世,名字只不過是一個稱呼,不過在當今世界,父母都為了這個稱呼想破頭,翻字典測生辰已經是司空見慣。而在言情小說的世界裡,這個稱呼的好壞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女主角倒還罷了,重要就重要在男主角身上。打個比方來說,女主角如果叫「林小花」,可能各位看官還會覺得純真可愛、清新自然,如果再形容這位女主角「楚楚動人、我見尤憐」可能您就更覺得可以接受。但是如果男主角名叫「牛大壯」,甭說其他的,光是男女主角滾滾樂的時候,就聽那女主角嬌滴滴的叫一聲「大壯哥……」,哪位看了不是滿頭黑線?言情小說重在唯美,這一聲「大壯哥」出來 哪裡還有半點唯美的氣氛,有人喜歡看才有鬼!(你喜歡看也別告訴我了……)
那麼,什麼名字才叫好呢?據本人不完全統計,男主角的姓氏中「雷、冷、楚、蕭、凌、衛、展」都算是常見姓氏,另外,也有作者偏好復姓,什麼「司徒、司馬、歐陽、皇甫、慕容、諸葛、東方、西門、南宮、北庭」等等等等都不算少見。跟據我的觀察,蘇打是一個非常喜歡用復姓的作者,她的文章中幾乎囊括了所有常見的復姓,上述幾個已經算是小case,「納蘭、赫連、宇文、軒轅、公孫、長孫、百里」這些不常見的在蘇打的小說里也能看到,她的「西京十三絕」系列幾乎所有男主角都是復姓。清宮戲就更沒什麼說得了,皇室子弟基本上就一個姓,只要作者大人在名字上下下功夫就可以了。話說還有一個姓氏值得一提的就是唐姓,,這本是一個沒什麼風雅的姓氏,之所以一提是因為言情小說里凡是善於用毒用暗器的就絕對是四川唐門沒錯了。上述這些還光是姓、倘若加上名字就更是五花八門,越是難寫難認的字,就越是凸顯男主角高傲出眾,基本上如果名字里除了姓氏剩下的字都不認識,那這個男人就絕對是NB的要死要活的。
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文化沉澱,取個好聽的名字絕對就是簡單的事情,但是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說姓劉的你就千萬別再配個產字,姓范的就切忌配個「劍」或者是「統」,姓龐那就不能跟「光」,「子騰」本是好名字吧,可是你要是姓杜那這名字再好都不能用了。數字為什麼很少在主角哥哥的名字里出現呢?很顯然,張三李四絕對是萬年龍套的命,不過少數主角名字很常見的帶個「一」,什麼一航、一飛也都還說得過去。
上面一大篇都是主角哥哥的名字,那主角妹妹就更不用說了,凡是詩詞歌賦里隨便拆倆字出來用了,那都是動人的不得了得,就算叫個「小紅」,也絕對不會是個叫「小明」的哥哥來配你的
由此說明什麼呢
名字是可以賺收視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