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和戲劇的關系
電影本身就是戲劇的一部分。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舞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
最早的電影演員就是舞台上的戲劇演員,在電影拍攝技巧大發展之前,就是採用舞台戲劇手法拍攝的。甚至從1910年代至今,不少電影院就是劇院改造,甚至兼用的。所以至今「影院版」的英文就是「theatrical」。
1930年代開始,有聲片全面鋪開,電影膠片也開始有彩色出現了,剪輯和保存技術也逐步提高,特效也開始出現,於是電影的表現手法開始創新,逐步突破了原來的舞台手法的限制,從那時候起,電影才開始漸漸看似從戲劇領域里「獨立」出來。但是實際上創作和表演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1)電影是什麼與什麼的統一擴展閱讀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戲曲、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台、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也包括台上演出與台下互動的關系(一般稱為「觀演關系」)。
在中國台灣地區,戲劇是一個范圍較廣的詞語,如舞台劇、電視劇、電影等以劇本為核心進行表演的演劇形式都統稱為戲劇。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或稱之為劇本。
B. 電影藝術的含義是什麼它與其他藝術門類有什麼關系或區別與聯系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電影是什麼與什麼的統一擴展閱讀:
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
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C. 電影是具有商品屬性的藝術品,該如何看待商業與藝術的關系
電影是商業和藝術的一個融合體,在電影當中商業和藝術二者是分不開的,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如果電影當中的藝術水平較低,那麼就不會給投資商帶來很大的利潤,相反如果該電影的投資不足,電影的藝術效果也不會很好,所以一部好的電影是離不開藝術和商業的共同作用。
從哲學上的觀點來討論的話,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兩個人都體現了一種價值關系,電影的藝術性決定了該電影的商業性,因為一部電影的收視率主要是靠藝術性來決定的,如果觀眾認可這部電影,那麼它所帶來的收益也是巨大的,而且像奧斯卡當中評判的一些最佳影片,都是根據電影的藝術性來評判的,而一旦一部電影被評為了奧斯卡影獎,它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也是無法估量的。
D. 什麼是電影電影的靈魂是什麼
在這炎炎的夏日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首先,先說下什麼是電影,我覺得電影是一種藝術的呈現,這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每個人的觀賞點不一樣。
其次,優秀的電影能緊緊的吸引住你的心靈,或對人性產生拷問,比如說《人工智慧》,或鼓勵你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或者使你的精神得到愉悅,比如《鋼鐵俠》等高分電影,爛電影不知所雲讓人昏昏欲睡,或故作高深,或粗製濫造。總之好電影讓人百看不厭,爛電影讓人最多看10分鍾就反胃。
最後,談到電影的靈魂,基於電影是一門藝術的前提,我們自然繞不開一個問題:藝術的靈魂是什麼?藝術不能吃不能穿,沒有功利效用,但人類 社會 產生了藝術,且文明程度越高,藝術的地位也就越高。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類不是為了吃飯而活著,在解決了溫飽之後,就會追問宇宙和人生的意義,會思考「美」究竟是什麼?而藝術就是人類探尋這些問題的途徑,這種途徑是一種敞開無限可能的自由方式。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作為一名影視領域的創作者,下面我就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什麼是電影,電影是一種藝術的呈現,這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每個人的觀賞點不一樣。
其次,電影的靈魂是什麼呢?我覺得電影的靈魂每個人的見解都是不同的,本人覺得電影的靈魂就是能調動起觀眾的喜怒哀樂的一種東西吧。這種東西可能就是藝術吧?
這肯定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得見卻摸不著,可能電影的靈魂就是藝術吧。電影的靈魂又有可能是人類的 情感 ,當你看電影看到動情處時不就是人類的 情感 在這個被譽為第七藝術的載體上的重現嗎?
最後,我只能談一談讓我為之震撼的,2017年快年末,我看過那部可能家喻戶曉都看過動漫電影《尋夢環游記》,起初我覺得就是一部動漫應該是小孩子看的,後來被很多成年人贊賞值得一看。我也抱著試試的心態,後來發現這部電影不僅適合孩子看,成年人更應該看。它包含了夢想,親情,愛,還有現實。這部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人死後的未知世界,人對於未知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恐懼,也向我們表達了未知世界也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存在。
世界在外面,世界也在人心中。有人感嘆世界的險惡,但即便是同一個人,有時候也會欣喜世界的美好,世界一直沒變,變的是人的心緒。我們不必擔憂害怕,活好當下,為了親人,親人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我們自己過得幸福。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謝謝!
電影是一種藝術的呈現,這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每個人的觀賞點不一樣。電影的意義在於看電影的人,如果欣賞者自己有深厚的思想底蘊,那麼電影就能實現他的意義。電影就若書,發人深思,引人遐想!
電影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屏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無論是對生活的寫實,回憶還是預測幻想,總是離不開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說電影和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不同的時期電影所表達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個時期,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夢想,那麼也就可以簡單的說能給我們正能量的它就是電影的靈魂。
我是文子心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什麼是電影?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徵。
文學依靠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但無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鮮明、生動,讀者都無法直接看到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托爾斯泰筆下的瑪絲洛娃……只能依靠自己的想像去補充。
繪畫是通過鮮明的線條和形體來表現生活的,也是可見的視覺藝術。但無論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如何逼真,列賓的《伊凡殺子》如何悲壯,它的畫面卻都是靜止的,而且一幅作品只能表現人物的一種精神狀態或生活的一個片段。
戲劇依靠演員的動作表演生活,通過演員的對白給予觀眾以深刻的感受。但是人物的某些內心活動,單靠形體動作則無法表現。有些生活中的事物也無法搬上舞台,如武松打虎,舞台上就不能出現真老虎。
但相對於電影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問題。它可以運用各種攝影技術使人物和場景,可遠可近,可大可小,給觀眾的視覺離下了鮮明的印象。而且電影鏡頭具有分切和組合的功能,產生了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可以帶觀眾上天入地,回首原古,嚮往未來,潛入夢境,凡思維能及的地方都能極目可見。這樣,觀眾不僅可以看到黛玉的一顰一笑,通過特技看到武松與真老虎搏鬥,還可以通過電影鏡頭的運動看到「伊凡殺子」這場悲劇發生的前前後後……
由此可見,電影藝術在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他藝術的特徵,而且從一定意義上講,超過了其他的藝術。但是,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如果離開了文學、戲劇、繪畫、攝影、舞蹈、雕塑等其他姐妹藝術,電影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
電影做為文學藝術的其中一個門類,它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也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這兩個很重要的屬性。一部電影如果思想性平平淡淡,或者消極頹廢,或者輕飄無份量,那這部電影也就缺少了它該有的教化作用,那一這種電影就屬於沒有靈魂的作品。反之,如果一部電影作品說教味道太濃,沒有或者少有藝術觀賞價值,給人以味同嚼蠟之感,那麼這部電影同樣屬於失敗的作品。
千萬不要小瞧了觀眾的觀賞水平,他們雖然對藝術的標准和喜好不同,但卻有著不可小瞧的關於真、善、美的評判標准。好的電影作品既要反映出普通民眾關注的 社會 現實問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還能給觀眾較大的思維空間。而達到這種標準的前提是,電影作品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不但讓觀眾喜聞樂見,而且能夠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 科技 與藝術的綜合體。但是電影的靈魂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我也來學著別人回答一下吧。電影的靈魂每個人的見解都是不同的,本人覺得電影的靈魂就是能調動起觀眾的喜怒哀樂的一種東西吧。這種東西可能就是藝術吧?這肯定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得見卻摸不著,可能電影的靈魂就是藝術吧。電影的靈魂又有可能是人類的 情感 ,當你看電影看到動情處時不就是人類的 情感 在這個被譽為第七藝術的載體上的重現嗎?如果想探討電影的靈魂是什麼的話,不知道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對於探討這個問題有沒有幫助呢?電影的靈魂又有可能是人類的本性的提煉吧!即是美和丑,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里有充分的表現,如果是的話,看過《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人是否就看到過電影的靈魂了。沒學過電影,以上純屬瞎說,不能當真。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看了一部電影,看後有說點什麼的沖動又覺得說什麼都多餘,如今的 社會 彷彿談信仰都很矯情,而這是一部非常克制的電影。拍攝的平淡如水,沒有特意煽情和炒作,本人西藏去過倆次,哪裡處處是美景,那個地方也是離靈魂最近的地方。
這部電影甚至特意沖淡沿途美景的姿色以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而是留更多空白讓觀眾自己去想,去體會什麼是虔誠。全程沒有配任何背景音樂,很多鏡頭若加了背景音,那絕對呈現的是另一種效果。甚至台詞都少之又少,聽到最多的就是木屐拍打以及在地上滑動的聲音。芒康,左貢,然烏,東達山,米拉山,布宮,大昭寺,等等,一幕幕熟悉的鏡頭。
而我個人覺得一部好的電影絕大部分取決於它的配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電影作品中其他要素,如演員、台詞、畫面、甚至故事情節,可以說音樂在電影作品中的重要性就像是人與靈魂一樣不可分離。
電影的配音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為電影而創作和編制的音,是電影視聽系統中聽覺語言系統里的一個構成部分,是電影聲音的三大聲部的一個聲部,它同人聲,音響共同構建了電影的聲音。
總之而言好的電影,就是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得到大眾的好評,那它就擁有靈魂,如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第一名:《戰狼2》。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里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里,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什麼是電影?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講。
首先,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 科技 。運用攝像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同時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的內容。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能夠帶給人們震撼的視聽享受。
此外,電影還是一門藝術。義大利電影先驅里喬托·卡努杜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著里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卡努杜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現在,電影是一門藝術的觀點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
最後,談到電影的靈魂,基於電影是一門藝術的前提,我們自然繞不開一個問題:藝術的靈魂是什麼?藝術不能吃不能穿,沒有功利效用,但人類 社會 產生了藝術,且文明程度越高,藝術的地位也就越高,這是為什麼?因為人類不是為了吃飯而活著,在解決了溫飽之後,就會追問宇宙和人生的意義,會思考「美」究竟是什麼?而藝術就是人類探尋這些問題的途徑,這種途徑是一種敞開無限可能的自由方式。
當我們明白了什麼是藝術,我們就能夠從心靈深處體會到什麼是藝術的靈魂,那是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是人類對生命和宇宙的 探索 ,對「美」的真諦的渴望,是拋開世俗功利的羈絆,尋求靈魂深處的慰籍。電影,如是。
你問我電影是什麼我來說,電影是最早進去百姓眼中的奢侈品,通過電影我們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通過電影我們知道了世界的名山大川,錦綉山河,通過電影我們知道了全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通過電影我們知道了,當年抗戰人民英雄在艱苦環境下是怎麼同仇敵愾,奮力抗敵的,通過電影我們見證了中國幾十年發展,見證了這些年努力的結果
電影最早呈現在百姓眼中的是一塊黑布,一盤膠帶,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在那圍觀,電影在 歷史 長河中,一直不斷更新,不斷給人們豐富多彩的視覺沖擊,如今現代生活,電影的分類更是多樣化,由講述 歷史 的紀錄片和豐富 情感 的都市劇還有展望未來的科幻片等等,電影無不一一呈現,人民也通過電影,見證了從兒時到暮年的心酸,最後想說電影展現生活,表達生活,體驗生活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怎麼樣了精神 娛樂 產品。
電影就像 汽車 、房子一樣的產品,但它不是實物,只是精神形態的。
人們現在對實物有清晰的描述和界定,但對精神產品卻沒有統一的標准,為啥?
因為我們需要的千奇百怪啊,所以題主的問題根本沒有唯一的答案,我們需要千奇百怪的電影,除了大片,我們還需要文藝片、創新影片, 探索 影片,實驗影片,B級、R級甚至ooxx類,人類精神世界可以延展和想像的故事,我們都需要!
什麼是電影?電影亦稱映畫、第七藝術。
1.一系列攝成的影像,迅速連續地放映就產生連貫、活動的感覺,它表達一個完整主題的、具有連貫、活動感覺的影像。
2.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 科技 與藝術的綜合體。
3.電影種類:動作電影,奇幻電影,喜劇電影,恐怖電影,冒險電影,愛情電影,警匪電影,科幻電影,戰爭電影,災難電影,溫情電影,史詩電影,實驗電影,微電影,微動畫電影,懸疑電影,音樂電影,黑幫電影,紀錄電影,公路電影,意識流電影,動畫電影,驚悚電影,西部電影,人物電影,飛車電影,家庭電影,超級英雄電影。
4.表現手段:電影是一種以現代 科技 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 社會 生活的現代藝術。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5.電影構成:技術和折疊放映
技術:視覺滯留拍攝技術和多片整合
放映:光學影戲機,活動攝影,超大銀幕,動感球幕,水幕,環幕,3D ,P2P,角色電影,定格,4D。
什麼是電影的靈魂?
這個不好定義,因人而異,電影的靈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一部電影包含很多,例如:演員,故事情節,拍攝技術,音樂等等。有點人喜歡的是電影中人物,有點人喜歡電影中的故事情節等等。
而我個人覺得一部好的電影絕大部分取決於它的配音,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電影作品中其他要素,如演員、台詞、畫面、甚至故事情節,可以說音樂在電影作品中的重要性就像是人與靈魂一樣不可分離,電影的配音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為電影而創作和編制的音,是電影視聽系統中聽覺語言系統里的一個構成部分,是電影聲音的三大聲部的一個聲部,它同人聲,音響共同構建了電影的聲音。
總之而言好的電影,就是能與觀眾產生共鳴,得到大眾的好評,那它就擁有靈魂,如中國國產電影票房第一名:《戰狼2》。
E. 有哪些商業化和藝術性達到統一的電影
我認為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是商業性和藝術性達到統一的電影,流浪地球演繹效果極佳,而且已經登錄美洲市場,實在商業價值。
F. 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是什麼的基本
(C電影)。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是(C電影)的基本。逼真性是影視美學的基本特性,假定性是影視美學的本質特性。逼真性和假定性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逼真性強調反映與再現,注重外在的真實,假定性強調創造和表現,追求本質的真實。
G. 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是什麼的基本特徵之一
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是電影的基本特徵之一。
直觀的逼真性是影視藝術的一個特性。影視藝術所展示的是流動的空間,酷似真實生活的四維時空(幻覺層面)和攝影機的顯微功能使觀眾對影視藝術的直觀逼真性比較挑剔。諸如影視的時代氛圍、情節展開的環境、演員表演以及人物的化妝、服飾等細節均要給人以逼真感。
真實往往側重形象的內質,逼真則更側重形象的外形。戲劇中的一張桌子、幾把椅子能代表房間,影視則要真的房間擺設。戲曲中以鞭代馬,幾個人走圓場可以表示千軍萬馬的行進,影視則真地兵馬相見。
電影最初在巴黎放映時,銀幕上馬車飛馳而來,使觀眾本能地騷動起來。影視以酷似現實的逼真感,牢牢地抓住觀眾,在所有藝術樣式中,影視形象在形態上最接近於生活的原形。當然,影視所具有的逼真性是相比較而言的。
H. 影視中的聲音,鏡頭和敘事方式統一屬於什麼
蒙太奇。在影視中,聲音、鏡頭和敘事方式統一屬於蒙太奇,因為蒙太奇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I. 什麼是電影電影又是什麼
電影
電影的起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大英網路全書•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
此現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span>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實現。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三、放映術
1888年,法國人愛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幕布上看到幾分鍾的活動影戲,比如《可憐的比埃》。
1895 年盧米埃兄弟向大眾展現火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由他們所啟動的活動攝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類紀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義,火車進站的鏡頭也象徵了電影技術發展的源起。
電影究竟是誰發明的?
你若問美國電影界的人,
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愛迪生發明的。」
但你如果去問法國人,
他們則會說:「是盧米埃!」
那麼誰才是電影真正的發明者呢?答案:兩個人都是!
根據記載:
在一八八八年,愛迪生開始研究活動照片,而當伊斯曼發明了連續底片後,愛迪生立刻將連續底片買回來,請威廉甘乃迪和羅利狄克生著手進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結果,他將之拍攝成會活動的馬,這就是電影史上最早攝影的成功。成功之後的迪克生,繼續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動的圖片申請到專利,這些活動圖片每秒鍾能拍四十張,這就是現代影片的鼻祖。
一八九一年,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申請影像映出管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這是「西洋鏡」電影的鼻祖。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發明「西洋鏡」電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鏡一次只能由一個人去」窺看」,藉著人們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這種電影在一時間非常流行。不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又創造了世界最早的攝影棚,大有助於電影的發展。
起初,在歐洲,也有人在對這些活動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倫敦有兩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羅的人,把初步的攝影棚改良後,在大庭廣眾之前舉行表演。同時間,在法國有兩位名叫路易盧米埃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的兄弟,他們將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觀眾。放映電影就此展開序幕。
盧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業獎勵學會上試映了一部名叫「盧米埃工廠了大門」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館」的地下大廳,正式公開上映十二部影片,並出售門票。
同年九月,在美國亞特蘭大所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放映這種射映式影片時,也出售門票。如此可知,早在電影產生的同時,就已和營利結下了不解之緣。
------------------------------------------------------------------------------------------------------
電影放映形式
超大銀幕電影採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銀幕之大而成為世界之罕見。它具有畫面穩定、清晰、色彩還原正常等特點,銀幕上景物真實而恢宏的場面,給人以美的欣賞與動的感受,隨著遠近鏡頭的推拉,將把您帶入富異國情調的美麗的大自然之中。
動感球幕電影廳採用70毫米放映設備,半球形銀幕趲直徑達18米,觀眾觀看電影時,整個畫面布滿球體,視而不銀幕邊緣,透射型的金屬銀幕,六聲道的立體聲效果,使觀眾享受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萬千氣象。影廳內的動感平台,是集液壓、電器自動化控制、計算機動畫為一體的高科技系統工程,當您坐在平台載體上,整個載體能上下升降,左右傾斜,前後俯仰,即可摸擬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擬潛水器,飽覽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隨著逼真的畫面和平台載體的活動,讓人不由自主的進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實和驚險刺激的特殊感覺,球幕動感電影填補了國內空白。
水幕電影與一常規電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壓水泵通過特製的噴頭,將水自下而上噴出,使水霧化並形成扇面形銀幕。此銀幕與自然界的夜空連成一片,人物出入畫面,忽而騰起飛向天空,忽而又從天而降,產生一種虛幻縹緲的感覺,似海市蜃樓。目前,水幕電影在我國還很少見。
環幕電影: 環幕電影也稱360度圓周電影,廳內呈圓形周邊是由九塊銀幕組成一個環形銀幕,由九台放映機同時放映,觀眾觀摩時,站在圓周中心位置,前瞻後矚,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畫面景象壯觀,氣勢磅礴,加上多聲道立體聲效果,一種身臨其境的強烈感覺,將呈現在您的面前。
立體電影是利用光學原理與人眼的視差相配合產生的一種奇特的空間影像和立體效果,當您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就會感到銀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樣,存在著遠近前後不同距離,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當某一物體朝你快速推進,你會感到物體猛地向頭部襲來,使你大吃一驚。
------------------------------------------------------------------------------------------------------
世界著名電影節及其獎項
一、國外知名的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oscar.com/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bafta.org/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esarcinema.com/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官方網站:http://www.goldenglobes.org/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地方網站:http://nsfc.zap2it.com/nsfc/cda/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brmp.org/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lafca.net/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nyfcc.com/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chicagofilmcritics.org/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razzies.com/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官方網站:http://www.ifp.org/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二、中國電影節及電影相關獎項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