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洗印的製作大量發行拷貝
在翻底製作完畢並作出標准翻底拷貝後,轉入大量拷貝製作階段。
大量拷貝的主要印製過程是:決定印片條件、印片、洗片、質量檢驗與鑒定、整理包裝。貫穿整個過程的檢驗工作有技術條件監測與控制。
一部影片需使用許多軸號的正片來印製大量拷貝,在印片前,必須連續不斷地為即將使用的各不同軸號的正片定出最佳印片條件(這一工作叫做接軸號),使所印出的拷貝盡量與標准拷貝一致。
工藝條件的監控包括:印片光源及光號的檢查,葯液成分的分析調整,洗片溫度、時間、葯液循環和補充量的控制,洗印條件感光測定檢查。洗印工作應在潔凈無塵的空調環境中進行,對所用的設備和器物必須十分注意其完好及清潔,以防臟物聚集污染影片和造成劃傷。所用的底片,在印一定數量拷貝後,應進行清洗(一般在超聲波潔片機中進行),以除去積塵。
印製過程要有中間檢查(包括對所用底片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工完畢的成品,要逐本通過放映鑒定(可採取快速放映檢查方式),以防止不合格的影片出廠。通過鑒定的影片,最後由成品整理部門包裝發行。
電影洗印技術的發展動向時代的進展對電影洗印的要求集中於兩點──優質、快速。把計算機應用於洗印加工的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是洗印工藝控制現代化進程的一項標志,也是實現優質、快速的重要保證。
微機在感光測定、電子配光、印片條件存儲與變換啟、停控制等方面以及在洗片機設備上的應用已較常見,在洗印工藝控制方面的應用還在發展,在感光測定與洗印加工條件的測算輸出方面的應用已較定型。隨著洗印加工速度的提高與工藝控制、質量要求的日益嚴格,計算在洗印機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電影洗印工作的另一發展是逐漸擴大了業務范圍。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磁性錄像技術開始成熟以來,感光膠片不再是記錄影像的唯一媒介,電視部門在逐漸用磁性記錄材料取代傳統的感光膠片。70年代以後視頻影像與感光影像互轉設備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視頻技術滲入電影的進程 因此在一些電影洗印廠逐漸增設了膠(感光)、磁(視頻)影像互轉的製作業務 80年代已有具備一定質量水平的轉換製作方式與設備供生產使用,從感光膠片到錄像磁帶的影像轉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所轉錄的影像質量已可滿足在電視屏幕上播映的要求,許多電影洗印部門已正式並大量地開展了這項業務。至於從錄像磁帶到感光膠片的轉換技術,由於受到視頻制式的限制,所轉印的影片質量一般還不能滿足專業電影的要求。近幾年來,高清晰度電視的研製成功,使視頻影像質量大為提高,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會應用於影片的攝制工作,高清晰度磁轉膠技術也會隨之在洗印部門得到相應的採用。
② 粘接電影膠片的膠是什麼膠水
接片膠水可以用丙酮加醋酸片基調制。也有用接片專用膠帶的,比如用聚酯薄膜為基材,丙烯酸酯共聚物為膠粘劑的新型壓敏膠帶。如果不講究,就用透明膠帶也可以的。
③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哪兩個部分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畫面修復、聲音修復。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畫面修復和聲音修復,畫面修復指重建的圖像和視頻中丟失或損壞的部分的過程。例如在博物館中,這項工作常由經驗豐富的博物館管理員或者藝術品修復師來進行。聲音修復比畫面修復更難,因為聲音是抽象的,需要修復人員對聽覺敏銳,懂得聲音的方位。可以通過儀器來檢測聲音輔助聲音修復。
老電影數字修復的流程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流程。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④ 菲林電影如何實現拷貝
早期的電影都是用電影拷貝機復制的,我們說的膠片指的是感光膠片,早期電影拷貝機的原理就像我們看到的DV拍的槍片原理一樣,注意,只是原理一樣,具體要復雜的多,要不然我們看到的拷貝會一個比一個不清楚。現在拷貝是用膠轉磁設備來做,將光膠片的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將數字信號轉換成光信號照射到感光膠片上完成復制,這樣速度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⑤ 膠卷怎麼拷貝的
數字電影是特殊的硬碟, 膠片電影自然是膠片
拷貝專門有拷貝機, 不過現在大多是先用膠片拍攝,然後用膠轉磁設備(其實就是一種特製的掃描儀) 轉成數碼文件, 再後加工剪輯,然後用"膠片記錄儀" 的設備印到播放用的膠片上 製成一份拷貝分發給電影院即可
⑥ 老電影修復有哪兩種方法
兩種方式:「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
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和存檔的,可謂是脆弱嬌嫩,對保存的溫度濕度條件要求極高,一點點灰塵也會影響畫面質量,更別提使用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傷。所以,老電影普遍是傷痕累累,常見的問題有:臟點、劃痕、噪波、零斑、壞幀、閃爍等。
老電影的修復分為「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物理修復就是修復原始膠片,「數字修復」則藉助計算機圖像修復技術。將膠片轉為磁帶後,再存儲為序列幀文件,就可以藉助計算機進行數字化修復了,這也是電影頻道的老片修復方式。
從修復的工藝和效率來說,數字修復聽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復簡單,但要讓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觀眾有舒適的觀影享受,修復工序也十分繁瑣細致。
老電影修復的四個條件:耐心、細心、責任心和匠心。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⑦ 兩個電影傳統膠片剪輯的問題
1、先把要剪輯的地方留下來,把膠片的邊緣修一下,用專用膠水一粘,最後再用打孔機打幾個孔就OK啦!這個我都會做,以前常常幫老媽粘斷掉的膠片。
2、拷貝其實就是一個底片翻印的過程。電影發行放映時使用的是光學拷貝,然後經過「轉光」後做成「光學聲底」,以後要用這條光學聲底印製發行拷貝了。
還有一個概念叫「中間片」,為了製作更多的拷貝,電影引入中間片的概念,把一個底片做成一個翻正片,也是一種膠片類型,翻正片又可以做成幾個翻底片,最後拿翻底片去印大量拷貝,一個翻底片,像國外印的比較多的可以印到300多個拷貝。
不知道我這么說你能聽明白嗎?這是後一個答案是我從老媽的那聽來的。
PS:我老媽在電影院工作
⑧ 老電影膠片要數字化修復一般怎麼做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8)老電影拷貝用什麼膠水接片擴展閱讀
膠片會先拿到洗印廠去做清潔和物理修復,然後再拿到我們這做掃描,把膠片掃描成數字的圖像及聲音文件,然後交付專門的畫面修復組,這個組通常人數最多,同時進行聲音修復。
接下來調色師對畫面進行調色。然後就是聲音修復。聲音和畫面都做好了之後,要做一個聲畫合成,匹配對位,相當於一個重新剪輯的過程,最後輸出成磁帶、MV或DCP文件等,這就是修復的整個流程。
⑨ 老式電影放映機膠片斷了怎樣接
┎幫我Τ采ぬ拿ヮュ∴ⅲ
⑩ 現在用膠片拍攝的電影,正式進入院線的拷貝規格到底是膠轉磁之後沖印的還是數字的就以諾蘭的電影為例。
現在電影都是數字形式的,裝在EXT3格式的硬碟里,通過快遞的方式運輸到各地影院,由影院放映人員拷貝到伺服器硬碟里,影片都有一個檔期,這個檔期靠一個叫做密鑰的文件來進行約束,影片只能在密鑰限制的時間段內進行播放,至於播放場次是沒有限制的,只是播放時間的限制,比如3月1號00:00到3月31號24:00,只要在這個時間范圍內,這個影片都是能播放的!限制國內影片大多數都是2K的,進口的分賬片少數是4K片源,比如前陣子的《007》去年的《蝙蝠俠》!正規的電影文件叫做DCP包,這個是需要轉制的,一般片方素材送到中影都有一個轉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