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電影院放映影片還是用膠卷放映的嗎還是投影機
要看片源 樓下有的亂說 膠片效果比很多數碼的都好 很多數字片最後還是要磁轉膠放映
個人感覺高檔的地方不應該放棄膠片 反而有的價格低廉的影院明明能找到膠片卻放碟 甚至盜版的
Ⅱ 現在電影院放電影用什麼膠片,光碟,還是硬碟
放映機
但是廣電給各個影院送的影片是用硬碟裝的,基本上每塊硬碟都是1T的,影院把電影拷進放映機後,還要按照原地址給廣電快遞還回去的
Ⅲ 目前電影院放映的還是膠片嗎
大部分的電影院都是膠片的 也有數字的 但是理論上膠片的要比數字的要清晰 就比方說現在熱映的阿凡達 最好的就是看3D IMAX 膠片版本的
Ⅳ 電影膠片的分類
電影膠片有多種分類方式:
按照膠片規格分類,常用的有:
65mm膠片(有時也叫70mm膠片,成本非常高,多見早期的高成本電影以及IMAX影片,15齒孔的IMAX畫質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畫質約12K),
35mm膠片(135膠片,最常見,畫質約6K),
16mm膠片(紀錄片常用,畫質2-4K),
8mm膠片(早期娛樂以及家庭攝影機常用,畫質非常一般)。
按照色彩分類 膠片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黑白膠片:在透明片基上塗布鹵化銀感光劑。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Ⅳ 電影院播放電影用的是膠片嗎那畫面和聲音怎麼同步
是膠片。聲音也是錄制在膠片上,兩者進行組接。
Ⅵ 電影院里的電影是用什麼播放的,電腦,光碟,還是什麼的
1.目前電影院大部分還是膠片放映機的,新的影院數字放映機比較多了。
2.你說的那種學校里常見的投影機就是數字放映機,但是和投影機是不同的,它的功率要大很多,亮度和解析度也會高很多。而且片源也是不一樣的,一般一部數字電影拷貝的容量在400GB左右,而且都是加密的,需要專用IC卡或密匙才能放映。
3.目前膠片是主流,但是未來一定會是數字放映機的天下的,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機的解析度會越來越高畫面質量會越來越好,而膠片機除了增加膠片尺寸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了。而且膠片放映機還有缺點就是膠片放映時會有刮傷、抖動和噪點的問題,其實這也算是個特色吧,電影的味道。還有膠片色彩還原度高,畫面色彩也較為艷麗。各有千秋吧。
4.膠片放映中間是要換盤的。
所以數字放映更加簡便穩定,不會有中斷。
Ⅶ 電影院放的電影膠片是什麼制式為什麼在電腦上看同一部電影就是比在電影院看的時間要短呢
電影膠片是每秒鍾24幀,也就是每秒鍾播放24幅靜態的畫面,利用人眼的視覺暫存效應,形成連續的影像,但電視是每秒25幀,因此將膠片轉為磁性介質在電視或電腦上播放的時候,每秒鍾比在電影院要多播放一幀,時間自然就短了。
Ⅷ 電影院放映的電影是4K嗎是數字的還是膠片
現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幾乎都是2K的,百分之百是數字放映。
Ⅸ 球幕影院里播放的電影是什麼類型的膠片
球幕影院是一種專門的影院格式,它屏幕非常大一般都是弧形,片源會採用70MM膠片或更大尺寸的數字後背,但是屏幕上也可以放普通的膠片電影(需要傳統設備,IMAX放映設備無法放普通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