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電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獎 。伯格曼有著⼤量舞台劇的創作經歷 ,鍾情於特寫、固定鏡頭和⼈物內⼼獨⽩ ,通過獨特的敘事⽅式 ,以⼈物內⼼深處的⽭盾沖突推動情節,捕捉⼈物情緒的細膩變化 ,從而展現夢境、現實、幻覺交替展現 。伯格曼被稱作為「銀幕上的哲學家」 ,作為瑞典電影宗教元素的虔誠信徒 ,伯格曼開創了現代主義哲理電影的先河,其理念貫穿著數代⼈對於尋求⼼靈解脫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稱為「銀幕上的哲學家」是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他有意識的加入了敘事的意識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達,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鮮明的展現其藝術風格:
一、意識流敘事的運用
意識流敘事注重對心理領域的探索,將人物的回憶、記憶、想像、潛意識活動搬上銀幕,以一年拼貼的方式,展現敘事。從而展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景觀。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講述了⽼教授伊薩克回⺟校領獎的過程所發⽣的故事,它的成功之處 在於通過夢境把現 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距離拉近,以旅途為明線,以主⼈公尋找內⼼的歸宿為暗線。 通過四層夢境來串聯整個故事,伯格曼通過展現主⼈公的內⼼世界和現實⽣活之間的錯位創造了亦真 亦幻的藝術效果,運⽤獨特的藝術⼿法將⾃⼰的內 ⼼世界展現在了觀眾⾯前,並實現了⾃我精神的救贖。
二、銀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將鏡頭對准生存、死亡、愛情和人性,將現實生活的哲學思考融入電影作品之中,這讓影片在思索現代人對與尋求心靈解脫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學色彩,深刻的展現生存哲思的運維,探索人類靈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該影片是英格瑪·伯格曼最後⼀部講述宗教與信仰的作品,⽚中騎⼠與象徵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對弈的鏡頭堪稱經典,這部⻛格神秘詭異的影⽚雖然看起來有些晦澀,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哲理。影⽚表現的不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導演從很多⽅⾯講述了信仰,如⼀直貫穿於影⽚始終的約夫、⽶亞夫婦,約夫是⼀個單純可愛的⼈,他熱愛⽣命,堅持⾃⼰的信仰,約夫的形象也體現了導演英格瑪。
瑞典電影對電影語言的大膽探索和革新對自然景觀使用觀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電影在國際上獲得了極大的影響力,而正是伯格曼憑借意識流敘事、銀幕上的哲思賦予了瑞典電影極高的藝術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電影史以及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Ⅱ 近代電影史最偉大的導演
你的問題顯得對電影史太武斷了。電影不過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何用追溯到人類起源。任何領域的任何關於歷史的書寫,都需要全面審慎的態度。關於影史「第一」的正確表述,最最起碼,應該(可以保留不同意見)是這樣的:
盧米埃爾兄弟首先發明了電影。
梅里愛第一個將戲劇雜耍的技巧和內涵延續在電影領域里。這是早期「電影藝術」誕生初的重要坯形。
D.W.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導演。如:發現了特寫。創造和展現了時至今日仍是根基性的一些電影拍攝方法、流程。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是影史上第一部在技巧的表意系統上和內涵的深度廣度開掘上既總結了過去又開創了新風范的,影響深遠的作品。
伯格曼是「作者電影」的先驅。他是藝術電影導演中,至今仍在許多方面深刻影響和鞭策著今日電影創作者,而又總是一再被發現很難超越的大師之一。
身為傑出電影導演的愛森斯坦第一個提出了「蒙太奇」理論。
巴贊是第一個不用攝影機,而用電影批評、理論思想和社會活動直接和間接創生了一個國家(法國)的電影運動勃興和流派遷延的電影評論家。巴贊第一個系統全面的提出了「長鏡頭理論」。
電影的歷史和任何歷史一樣。在不同的角度和座標點上,值得銘刻和記憶的里程碑同樣不勝枚舉。所謂「第一」之言,有無限而無唯一。除非電影沒落的那一天已經來臨
Ⅲ 現代主義電影的現代主義發展
現代主義選入電影,要比它選入詩歌、繪畫、音樂等晚一、二十年。1907至1914年,立體主義流行一時,而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則還處在幼年時期:無聲的長故事片剛剛出現,蒙太奇技巧還在萌芽階段。但電影畢竟是一種「二十世紀的藝術」,它對其他藝術的影響有著極強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幾年之後,在現代主義藝術革生的歐洲便開始了一場電影先鋒運動,這是現代主義在西方電影中的第一次興起。
歐洲大陸上的這場電影先鋒運動前後大約延續了十年,而其全盛期則大致在二十年代中期。在電影史上,一般把這一運動稱之為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這是因為這場運動的中堅分子大多數是法國人,其活動中心是在巳黎。參加當年這場運動的主要人物有路易·德呂克、謝爾曼·杜拉克、雷內·克萊爾、路易·布努艾爾和費南·萊謝爾等。其中德呂克歷來被認為是這場運動的創始人。
真正標志著西方電影中現代主義的再次興起的,是以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為開端的現代主義電影。
法國新浪潮運動就其本質來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的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從1959年到1961年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黃金時代。三年之間共有67名新導演登場,拍出了100部影片。這一運動的一些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如讓一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羅等)的作品,這一運動對六、七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電影的興起起了不容置疑的推動作用。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出現以前,象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印》(1956)、《野草莓》(1957)等影片,在新浪潮興起的同時,義大利的一些電影現代主義者如米·安東尼奧尼和費德里科·費里尼等,也都在為商業電影拍攝現代主義的影片。這些涓涓細流同法國的那股浪潮相匯合,再加上以紐約為中心的實驗電影,西方電影中現代主義的第二次興起便十分引人注目了。
作者電影條件
他們的「作者電影」理論具體地規定了「電影作者」應當具備的三個條件。
一、具有最低限度的電影技能:
二、影片中明顯地體現出導演的個性,並且要在一批影片中一貫地展示出自己的風格特徵,這個特徵便是他的「署名」。所以重要的不是他的某一部影片,而是他的一系列影片,
三、影片必須有某種內在的含義,導演必須通過他使用的素材來表現出他的某種個性,並且這種個性應貫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特徵
第一, 現代電影已由表現傳統的戲劇化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現人物內心更細微、更隱秘的情緒變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東西;(張揚個人直覺和情緒);
第二, 現代電影不應再是對社會人物作傳統的縱向概括, 而轉為對社會生活、人物情緒的橫向再現, 即一方面不注重故事情節的曲折變化, 而注重人物情緒的自然流動,「意識流」;
第三, 現代電影不再是僅通過故事本身來傳達感情, 而且電影形式本身也成了直接表現情緒的手段。電影正在由視覺藝術升華為內心感受的藝術。
1、意識銀幕化
2、結構多元化
3、表現手段多樣化
Ⅳ 英格瑪·伯格曼的個人經歷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從他對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郁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
瑞典電影、劇場、以及歌劇導演。他出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從他對人類狀態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郁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除了導演之外,伯格曼也為他大多數的電影作品撰寫劇本。他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戲劇三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當地時間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後定居地瑞典法羅島去世,享年89歲。
他導演過62部電影,多數自行編劇,也導演超過170場的戲劇。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伯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伯格曼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伯格曼在劇場與電影上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在九歲的時候,他用一整套的錫兵玩具換得一個電池式魔燈(magic lantern)式攝影機,這個改變了他一生志向的東西。他回憶說在那一年內他介由玩這一個「玩具」在家裡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私密世界。他製作他自己的場景、木偶與燈光效果,並用木偶表演,他自己做旁白演出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戲劇作品。」
1934年,在伯格曼16歲的時候,被送到德國的朋友家度暑假。人們普遍相信他在威瑪出席了納粹黨的集會活動並見到阿道夫·希特勒。之後他在自傳《魔燈》(Laterna Magica)中寫到有關他逗留在德國時,德國家庭如何把一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放在他床邊的牆上的內容,並且還寫下了「多年來,我在希特勒的立場上,為他的成功而高興,也為他的失敗而悲傷「這樣的文字。
他服了兩期五個月的義務兵役。
1937年,伯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後來的斯德哥爾摩大學)就讀,主修文學與藝術。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生戲院中,而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同一時間,一個無事實根據的牽連使得他跟他父親在後來幾年中決裂。雖然他沒有從學校畢業,他還是寫了很多的劇本,有些是歌劇,而且變成戲院里的助理導演。當他1942年在戲院工作時,他第一次有機會執導他自己的劇本《Caspar's Death》。這出劇交給瑞典電影行業協會(Svensk Filminstri)的成員觀看,並且為他帶來了一個寫電影劇本的工作。
Ⅳ 求關於英格瑪·伯格曼的資料
要是寫專論就不要過分關注網上資料,一是不詳細,二是不嚴肅。
買幾本書是最好的辦法:
《伯格曼論電影》、《魔燈——伯格曼自傳》、《北歐電影哲人(英格瑪·伯格曼)》、《英格瑪·伯格曼》(映像館)……
Ⅵ 新浪潮電影運動中,誕生的大師都有哪些
新浪潮電影運動,他誕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師,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勞德夏布洛爾還有戈達爾特呂弗,他們都是這場運動裡面所誕生的大師級別的導演。
新浪潮電影運動,它主要是從法國開始的,但從此以後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一些法國等一些國家,他們都開始了相同的或者類似的運動,他們中間這些人有的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科班生,有的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結果與電影相遇了。比如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師叫特呂佛,他就沒有上過電影學校,也沒有受過如何拍攝電影這方面的專業訓練,而他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完全是通過看一些電影才知道的,雖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拍攝一部電影,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電影,從這些電影裡面他們知道了一個好的電影不應該怎麼去拍攝。
Ⅶ 伯格曼什麼意思
姓名:伯格曼
籍貫:瑞典
職業:電影和話劇導演
生卒:生於1918年7月14日
伯格曼 - 職業生涯
1918年7月14日生於烏普薩拉一個路德教派牧師家庭,自幼酷愛戲劇和電影。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開往印度的船》(1947)、《監獄》(1949,又名《魔鬼的寵兒》)、《渴》(1949)等片。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伯格曼不僅在創作上日趨成熟,而且顯示出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絕大多數影片都是自己編寫劇本,並往往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他是最典型的作者電影的代表人物。這期間他的影片接連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例如:《夏夜的微笑》(1955,次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第七封印》(1957,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野草莓》(1957,次年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生命的門檻》(1958,同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魔術師》(1958,次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處女泉》(1960,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猶在鏡中》(1961,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冬日之光》(1963,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沉默》(1963,獲瑞典金甲蟲獎)。
伯格曼對現代電影的貢獻在於:他首先把影片的中心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轉向探索人的內心和靈魂;其次,他是哲理電影的先驅。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現代社會中人的境遇,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的痛苦、死的恐懼、孤獨和人與人不能交流等問題,並為表現這些主題尋找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手法。
伯格曼在哲學上受存在主義影響,在劇作方法上受現代主義影響,在人性問題上受弗洛伊德學說影響,因而他在60年代拍攝了一系列室內心理劇。如創作的《沉默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及《假面》(1966)、《恥辱》(1968)、《狼的時刻》(1968)等,這些影片不僅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戲劇沖突,而且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悲觀絕望情緒,在有的影片里人與人已完全不能交流,唯一的交流只有性。
70年代,伯格曼繼續在影片中表現生與死、人的孤獨與疏離等主題,拍出了《呼喊與細語》(1972)、《面對面》(1976)、《秋天奏鳴曲》(1978)等片。1977年,他在慕尼黑拍攝了政治片《蛇蛋》,顯示了他一貫的反法西斯立場。1982年拍攝的《芳妮和亞歷山大》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伯格曼在國內有激烈的反對者。以B.魏德堡為首的一些作家、電影導演和評論家指責伯格曼脫離社會現實,故意製造有關瑞典的「拙劣神話和不加掩飾的異國情調」,目的是為了出口影片。
Ⅷ 介紹一下英格瑪伯格曼本人和影片大神們幫幫忙
英格瑪伯格曼作為一個電影大師,作品有著深厚的哲學和宗教色彩。我只看過他的《野草莓》,很不錯,描述一個老醫生的自私的一生,用回憶式的方式來展現的,作品需多看幾遍,否則不會很好的體會。
麻煩採納,謝謝!
Ⅸ 電影都有哪些流派
電影流派的由來--自從格里菲斯發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後,電影才開始獲得獨立的藝術生命。
電影流派有: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形式主義Formalism、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法國新浪潮New Wave、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第三電影Third Cinema、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印象派電影Imagist film、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
真正產生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幾個: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拍電影;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